一種再生節能型壓縮空氣冷凍乾燥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12-03 06:01:51 1
一種再生節能型壓縮空氣冷凍乾燥系統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再生節能型壓縮空氣冷凍乾燥系統,包括製冷劑直接膨脹式蒸發器、壓縮機、板式換熱器等,其中,進入第一壓縮空氣進風管A的高溫高溼的壓縮空氣,一路經板式換熱器進入第二壓縮空氣進風管A,一路經設置在板式換熱器側壁上的壓縮空氣進風支管進入第二壓縮空氣進風管A,第二壓縮空氣進風管A中的壓縮空氣依次經蒸發器、冷凝器進入第二壓縮空氣出風管B,第二壓縮空氣出風管B中的壓縮空氣一路經板式換熱器進入第一壓縮空氣出風管B,一路經設置在板式換熱器側壁上的壓縮空氣出風支管進入第一壓縮空氣出風管B,第一壓縮空氣出風管B輸出低溫乾燥的壓縮空氣。本實用新型可廣泛地應用於工業生產中的壓縮空氣冷凍除溼乾燥過程中。
【專利說明】【【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屬於壓縮製冷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再生節能型壓縮空氣冷凍乾燥系 統。 一種再生節能型壓縮空氣冷凍乾燥系統 【【背景技術】】
[0002] 目前,壓縮空氣一般作為動力源,廣泛應用於石油、化工、冶金、電力、機械、輕工、 紡織、汽車製造、電子、食品、醫藥、生化、國防、科研等很多工業領域。而空氣經過空壓機壓 縮後的溫度、溼度都很高,必須經過冷凍除溼乾燥後才能使用。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 的進步,在節能減排這樣的國家大戰略的背景下,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是國家迫切需要解決 的問題。所以如何節能有效的處理高溫、高壓、高溼的壓縮空氣具有重要的意義。 【實用新型內容】
[0003]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再生節能型壓縮空氣冷 凍乾燥系統,其將空壓機壓縮後的高溫高壓高溼的空氣進行冷凍除溼,高溫乾燥後獲得可 使用的乾燥壓縮空氣,有效利用高溫的壓縮空氣熱量,減少設備的運行費用,提高壓縮空氣 熱能的利用。
[0004]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0005] -種再生節能型壓縮空氣冷凍乾燥系統,包括冷凍除溼系統和板式換熱器;其中, 冷凍除溼系統包括蒸發器、壓縮機和冷凝器,壓縮機的出口連接冷凝器的入口,冷凝器的出 口連接蒸發器的入口,蒸發器的出口連接壓縮機的入口;
[0006] 板式換熱器的右側連接有第一壓縮空氣進風管A和第一壓縮空氣出風管B,板式 換熱器的左側連接有第二壓縮空氣進風管A和第二壓縮空氣出風管B ;第一壓縮空氣進風 管A的出口分為兩路,一路經板式換熱器與第二壓縮空氣進風管A的第一入口相連,一路經 設置在板式換熱器側壁上的壓縮空氣進風支管與第二壓縮空氣進風管A的第二入口相連, 第二壓縮空氣進風管A的出口連接蒸發器的壓縮空氣入口,蒸發器的壓縮空氣出口連接冷 凝器的壓縮空氣入口,冷凝器的壓縮空氣出口連接第二壓縮空氣出風管B的入口,第二壓 縮空氣出風管B設有兩個出口,第一出口經板式換熱器與第一壓縮空氣出風管B的入口相 連,第二出口經設置在板式換熱器側壁上的壓縮空氣出風支管與第一壓縮空氣出風管B的 入口相連。
[0007]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在於,蒸發器採用製冷劑直接膨脹式蒸發器。
[0008]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在於,冷凝器的出口連接蒸發器的入口的管道上設有節流 閥。
[0009]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在於,壓縮空氣出風支管上設有電動調節閥A ;壓縮空氣 進風支管上設有電動調節閥B。
[0010]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
[0011] 1、利用空壓機出來的高溫壓縮空氣對冷凍除溼後的壓縮空氣進行高溫乾燥,在充 分有效的利用了壓縮空氣熱能的同時,對壓縮空氣起到預冷的作用,從而減輕冷凍除溼的 負擔;
[0012] 2、在壓縮空氣進出風管道上設置支管,在支管上布置的電動調節閥充分合理的調 節風量,有效的控制壓縮空氣進入板式換熱器的量;
[0013] 3、利用壓縮空氣自身的高溫性能,利用板式換熱器不同的通道,對高溫壓縮空氣 和低溫低溼的壓縮空氣進行間接換熱的形式,將壓縮空氣進行高溫乾燥,實現該系統的可 再生節能的目的。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再生節能型壓縮空氣冷凍乾燥系統的示意圖;
[0015] 圖中:1、蒸發器;2、壓縮機;3、冷凝器;4、板式換熱器;5、電動調節閥A ;6、電動調 節閥B ;7、第一壓縮空氣進風管A ;8、第二壓縮空氣進風管A ;9、第二壓縮空氣出風管B ;10、 第一壓縮空氣出風管B ;11、壓縮空氣出風支管;12、壓縮空氣進風支管;13、節流閥。 【【具體實施方式】】
[0016]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 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 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 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 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0017] 參照圖1,本實用新型一種再生節能型壓縮空氣冷凍乾燥系統,包括冷凍除溼系統 和板式換熱器4 ;其中,冷凍除溼系統包括蒸發器1、壓縮機2和冷凝器3,壓縮機2的出口 連接冷凝器3的入口,冷凝器3的出口連接蒸發器1的入口,蒸發器1的出口連接壓縮機2 的入口;板式換熱器4的右側連接有第一壓縮空氣進風管A7和第一壓縮空氣出風管B10, 板式換熱器4的左側連接有第二壓縮空氣進風管A8和第二壓縮空氣出風管B9 ;第一壓縮 空氣進風管A7的出口分為兩路,一路經板式換熱器4與第二壓縮空氣進風管A8的第一入 口相連,一路經設置在板式換熱器4側壁上的壓縮空氣進風支管12與第二壓縮空氣進風管 A8的第二入口相連,第二壓縮空氣進風管A8的出口連接蒸發器1的壓縮空氣入口,蒸發器 1的壓縮空氣出口連接冷凝器3的壓縮空氣入口,冷凝器3的壓縮空氣出口連接第二壓縮空 氣出風管B9的入口,第二壓縮空氣出風管B9設有兩個出口,第一出口經板式換熱器4與第 一壓縮空氣出風管B10的入口相連,第二出口經設置在板式換熱器4側壁上的壓縮空氣出 風支管11與第一壓縮空氣出風管B10的入口相連。
[0018] 進一步地,蒸發器1採用製冷劑直接膨脹式蒸發器。冷凝器3的出口連接蒸發器 1的入口的管道上設有節流閥13。壓縮空氣出風支管11上設有電動調節閥A5 ;壓縮空氣 進風支管12上設有電動調節閥B6。
[0019] 為了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了解,現對其工作過程做一說明
[0020] 進入第一壓縮空氣進風管A7的高溫高溼的壓縮空氣,一路經板式換熱器4進入第 二壓縮空氣進風管A8, 一路經設置在板式換熱器4側壁上的壓縮空氣進風支管12進入第二 壓縮空氣進風管A8,第二壓縮空氣進風管A8中的壓縮空氣依次經蒸發器1、冷凝器3進入 第二壓縮空氣出風管B9,第二壓縮空氣出風管B9中的壓縮空氣一路經板式換熱器4進入第 一壓縮空氣出風管B10, 一路經設置在板式換熱器4側壁上的壓縮空氣出風支管11進入第 一壓縮空氣出風管B10,第一壓縮空氣出風管B10輸出低溫乾燥的壓縮空氣。
[0021] 本實用新型一種再生節能型壓縮空氣冷凍乾燥系統,其利用空氣壓縮機出來的高 溫壓縮空氣對冷凍除溼後的壓縮空氣進行高溫乾燥,在充分有效的利用了壓縮空氣熱能的 同時,對壓縮空氣起到預冷的作用,從而減輕冷凍除溼的負擔。在壓縮空氣進出風管道上設 置支管,在支管上布置的電動調節閥充分合理的調節風量,有效的控制壓縮空氣進入板式 換熱器的量。利用壓縮空氣自身的高溫性能,利用板式換熱器不同的通道,對高溫壓縮空氣 和低溫低溼的壓縮空氣進行間接換熱的形式,將壓縮空氣進行高溫乾燥,實現該系統的可 再生節能的目的。
[0022] 本實用新型一種再生節能型壓縮空氣冷凍乾燥系統,其採用新穎的結構和合理的 設備,提高了冷凍除溼乾燥的效果,具有很好的使用前景,可廣泛地應用於工業生產中壓縮 空氣冷凍除溼乾燥過程中。
【權利要求】
1. 一種再生節能型壓縮空氣冷凍乾燥系統,其特徵在於,包括冷凍除溼系統和板式換 熱器(4);其中,冷凍除溼系統包括蒸發器(1)、壓縮機(2)和冷凝器(3),壓縮機(2)的出 口連接冷凝器(3)的入口,冷凝器(3)的出口連接蒸發器(1)的入口,蒸發器(1)的出口連 接壓縮機⑵的入口; 板式換熱器(4)的右側連接有第一壓縮空氣進風管A(7)和第一壓縮空氣出風管 B(10),板式換熱器(4)的左側連接有第二壓縮空氣進風管A(8)和第二壓縮空氣出風管 B(9);第一壓縮空氣進風管A(7)的出口分為兩路,一路經板式換熱器(4)與第二壓縮空氣 進風管A(8)的第一入口相連,一路經設置在板式換熱器(4)側壁上的壓縮空氣進風支管 (12)與第二壓縮空氣進風管A(8)的第二入口相連,第二壓縮空氣進風管A(8)的出口連接 蒸發器(1)的壓縮空氣入口,蒸發器(1)的壓縮空氣出口連接冷凝器(3)的壓縮空氣入口, 冷凝器(3)的壓縮空氣出口連接第二壓縮空氣出風管B(9)的入口,第二壓縮空氣出風管 B (9)設有兩個出口,第一出口經板式換熱器(4)與第一壓縮空氣出風管B (10)的入口相連, 第二出口經設置在板式換熱器(4)側壁上的壓縮空氣出風支管(11)與第一壓縮空氣出風 管B (10)的入口相連。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再生節能型壓縮空氣冷凍乾燥系統,其特徵在於,蒸發 器(1)採用製冷劑直接膨脹式蒸發器。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再生節能型壓縮空氣冷凍乾燥系統,其特徵在於,冷 凝器(3)的出口連接蒸發器(1)的入口的管道上設有節流閥(13)。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再生節能型壓縮空氣冷凍乾燥系統,其特徵在於,壓 縮空氣出風支管(11)上設有電動調節閥A(5);壓縮空氣進風支管(12)上設有電動調節閥 B⑶。
【文檔編號】B01D53/26GK203874649SQ201420258915
【公開日】2014年10月15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20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20日
【發明者】白延斌, 蘇偉, 鄒永春 申請人:中煤西安設計工程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