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胃託的製作方法
2023-11-04 17:55:32 2
專利名稱:提胃託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提胃託,尤其是一種用於治療消化系統難治性疾病胃下垂的提胃託。
背景技術:
胃下垂是指人在站立時,胃的位置偏低,胃的下緣垂墜於盆腔,胃小彎弧線的最低點降至髂嵴連線以下,多見於體型瘦長、體質虛弱、腹壁松馳、腹肌薄弱者。本病的發生多是由於膈肌懸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韌帶功能減退而松馳,腹內壓下降及腹肌松馳等因素,加上體形或體質等因素,例如婦女產後,腹壓突然下降,或瘦長體型、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長期從事站立工作或臥床少動的人,使胃呈極底低張的魚構狀,整個位置降低、胃蠕動減弱。輕度胃下垂患者一般無不適感覺,下垂明顯者,常表現上腹飽脹不適、隱痛、每於餐後、站立或勞累後症狀加重,伴有食欲不振、噁心,久病後可見焦躁、心煩、心悸、失眠、頭昏眼花、血壓低、站立過猛或突然站立可發生昏厥等現象。胃下垂嚴重時,可同時伴有肝、腎、結腸等內臟下垂的現象。目前在治療方面,西醫除對症處理和必要時用手術治療外,並無針對胃下垂治療的特效藥;中醫多以補中理氣藥物為主,配合辨證加減用藥,雖有一定療效但不十分理想。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安全經濟的用於治療消化系統難治性疾病胃下垂的提胃託,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可用於慢性胃腸功能減退、便秘輔助治療的提胃託。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提胃託由束形帶與腹袋組成所述束形帶由左右翼帶、腹袋、固定帶、粘扣帶組成;腹袋上下兩邊緣為橢圓弧,兩橢圓弧水平切線距離為16~23cm,腹袋內側中心位置設有水平開口,開口上縫有拉鏈,腹袋左右兩端各與相應翼帶相接,腹袋下邊緣靠近翼帶處各設一三角形封閉褶皺,褶皺長度在5~8cm之間,腹袋內裝有藥袋,藥袋內裝蓖麻和蒼朮,在藥袋與腹袋外層之間放置15×10cm的薄塑料板;翼帶主體為長方形,其水平長度在15~30cm之間,其縱向長度在8~15cm之間;固定帶為長方形,其水平長度在10~18cm,其縱向長度在8~15cm之間,固定帶可與任一翼帶連接,固定帶與另一翼帶之間設有粘扣帶。
本實用新型根據人體下腹部形態,利用縐折和彎度,使其整個形狀與人體下腹部形態保持一致,系綁後即產生一種自然向上的託力,加上藥物的作用產生提胃的作用。在腹袋外側使用皮革面料,以及在藥袋與腹袋外層之間放置15×10cm的薄塑料板,都是為了減少藥袋中放置中藥揮髮油向外揮發損耗,及加強壓力,從而提高治療效率。
傳統中醫認為胃下垂乃脾胃失和,中氣不足,氣虛下陷所致。治療當以溫中健脾,益氣升舉為原則。本實用新型根據「力學原理」和「內病外治」的理論,利用全棉帶狀織物結合裝有蓖麻和蒼朮的提胃藥袋對腹部(位於臍下3cm「提胃穴」)的系綁所產生的壓力和藥物的刺激,使腹壁的各層組織不斷發生收縮,增強肌張力,改善內臟器官血液循環,以局部調節整體,使藥力直達經絡、臟腑,在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的同時,增強胃腸活動,使過強或過弱的胃腸張力產生雙向調節並逐漸恢復正常。另一方面,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臍下腹膜布有豐富的靜脈網,藥物經臍部吸收,僅有少量通過肝臟而被分解,其有效藥物成分不經消化道吸收因而不會受到破壞。
蓖麻(Ricinus communis)種子含油達70%以上,藥用可作為緩瀉劑與殺蟲劑,有祛溼通絡、消腫拔毒之效;因此蓖麻藥袋通過對皮膚的刺激,能使胃腸興奮、蠕動增強而具節律。蒼朮辛溫發散,其根莖含揮髮油約5~9%,揮髮油的主要成分為蒼朮醇(Atractylol)、茅術醇(Hinesol)、B一桉葉醇(BEudesmol)等,入藥則外能袪風除溼,內能健脾燥溼,因此蒼朮藥袋有升清化濁健脾之作用,兩藥袋的交叉使用可使脾氣得升,胃氣得和,清陽之氣得以升化,濁陰之氣得以沉降,而達到護胃提胃,調中舉陷的功效。
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合理,簡便易用,安全經濟,療效穩定等特點,特別是對單純性無力型胃下垂的痊癒率高,復發率低,是治療胃下垂比較有效的外治方法。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主視圖;附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後視圖;附圖3是本實用新型附圖1的A-A剖面示意圖;附圖4是本實用新型使用步驟1的示意圖;附圖5是本實用新型使用步驟2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並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
實施例提胃託由束形帶1與腹袋2組成所述束形帶1由左翼帶3、右翼帶4、腹袋2、固定帶6、粘扣帶7組成;腹袋2上下兩邊緣為橢圓弧,兩橢圓弧水平切線距離為16~23cm,腹袋2內側中心位置設有水平開口,開口上縫有拉鏈8,腹袋2左右兩端各與相應左翼帶3、右翼帶4相接,腹袋2下邊緣靠近左翼帶3、右翼帶4處各設一三角形封閉褶皺5和褶皺11,褶皺5和褶皺11長度在5~8cm之間,腹袋2內設有藥袋9和藥袋12,藥袋9內裝蓖麻、藥袋12內裝蒼朮;在藥袋與腹袋2外層之間放置15×10cm的薄塑料板10;左翼帶3、右翼帶4的主體為長方形,其水平長度在15~30cm之間,其縱向長度在8~15cm之間;固定帶6為長方形,其水平長度在10~18cm,其縱向長度在8~15cm之間,固定帶6可與任一翼帶連接,固定帶6與另一翼帶之間設有粘扣帶7。
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為使用步驟1——起床前,或飯後取仰臥位,屈膝將臀部抬起,使胃體上移;初次使用,取蓖麻提胃藥袋緊貼於臍下3cm(提胃穴),胃託下緣應在恥骨上,然後將胃託系綁緊,使用60天(在使用過程中可用手揉捏蓖麻藥袋以促使藥油釋放,提高藥效,此階段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局部皮膚紅,或有輕微的皮膚刺激);使用步驟2——第61天開始用蒼朮藥袋,同樣將藥袋裝入提胃託腹袋,拉上拉練,取仰臥位,屈膝將臀部抬起,使胃體上移後將胃託綁緊於臍下3cm(提胃穴)處。
最後,應當指出,以上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較有代表性的例子。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於上述實施例,還可以有許多變形。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應認為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提胃託,其特徵在於所述提胃託由束形帶與腹袋組成所述束形帶由左右翼帶、腹袋、固定帶、粘扣帶組成;腹袋上下兩邊緣為橢圓弧,兩橢圓弧水平切線距離為16~23cm,腹袋內側中心位置設有水平開口,開口上縫有拉鏈,腹袋左右兩端各與相應翼帶相接,腹袋下邊緣靠近翼帶處各設一三角形封閉褶皺,褶皺長度在5~8cm之間,腹袋內裝有藥袋,藥袋內裝蓖麻或蒼朮,在藥袋與腹袋外層之間放置15×10cm的薄塑料板;翼帶主體為長方形,其水平長度在15~30cm之間,其縱向長度在8~15cm之間;固定帶為長方形,其水平長度在10~18cm,其縱向長度在8~15cm之間,固定帶可與任一翼帶連接,固定帶與另一翼帶之間設有粘扣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提胃託,其特徵在於所述藥袋數目為1~2個;蓖麻和蒼朮可以混裝在同一個藥袋內,也可以分別裝在兩個藥袋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提胃託,其特徵在於所述左右翼帶和固定帶可以是單層織物也可以是多層織物。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提胃託,其特徵在於所述腹袋的外側面可以是單層織物,也可以是單層織物與皮革類面料的組合。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提胃託,其特徵在於所述左右翼帶兩水平中心線夾角在145°~170°之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提胃託,由束形帶與腹袋組成所述束形帶由左右翼帶、腹袋、固定帶、粘扣帶組成;腹袋上下兩邊緣為橢圓弧,兩橢圓弧水平切線距離為16~23cm,腹袋內側中心位置設有水平開口,開口上縫有拉鏈,腹袋左右兩端各與相應翼帶相接,腹袋下邊緣靠近翼帶處各設一三角形封閉褶皺,褶皺長度在5~8cm之間,腹袋內裝有藥袋,藥袋內裝蓖麻和蒼朮,在藥袋與腹袋外層之間放置15×10cm的薄塑料板;翼帶主體為長方形,其水平長度在15~30cm之間,其縱向長度在8~15cm之間;固定帶為長方形,其水平長度在10~18cm,其縱向長度在8~15cm之間,固定帶可與任一翼帶連接,固定帶與另一翼帶之間設有粘扣帶。
文檔編號A61F13/14GK2877629SQ200620101989
公開日2007年3月14日 申請日期2006年3月24日 優先權日2006年3月24日
發明者顧偉民 申請人:顧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