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2023-10-22 23:16:32 1
《靜悄悄的革命》作者是佐藤學。本書通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創造一種活動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學習。下面為大家帶來了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一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閱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著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著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穫頗豐。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裡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小學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介紹,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著日本的教育的「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理解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別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一、潤澤的教室。
作為一線教師,更關注課堂裡的革命。佐藤學在書中對教室的闡述讓人心生嚮往:「潤澤的教室能使每個人的呼吸和節律是那麼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輕鬆自如地在教室裡構築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築著一種真誠的信賴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人們的心態是開放無拘的,教室是輕鬆愉悅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教育也許會變得簡單起來。」
是啊,「潤澤」,是多麼讓人心生憧憬的詞語,我仿佛來到春雨後盎然的草地,仿佛聞到滴著露珠的玫瑰的芬芳,仿佛觸摸到了女子滋潤豐盈的手背。教室是潤澤的,那一定是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教室是滋潤的,那一定是豐富的,有暖陽,有清風,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鳥語花香。
潤澤的教室裡,老師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潤澤的教室裡,孩子如沐春風,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得到了人文的關懷和極大的尊重。在這樣的教室裡呆久了,那無論是肌膚還是心靈,都是水靈靈的,一個個被潤澤的老師和學生,都享受著這裡的空氣,因對方而收穫著,都滋滋潤潤地成長著。
很是贊同,這也是一直以來追求的課堂。
二、學會傾聽。
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
的確,老師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學生發言的內容,判斷發言的對錯、語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細傾聽孩子發言中所傳遞出來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孩子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老師的講解、指導,傾聽同學的發言,而是在傾聽的過程中接收到隱藏著的心聲,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在別人的話語裡,有鮮花、有荊棘、有廢渣、有珍珠、有林林總總的一切。細心傾聽者能從中聽到心靈的聲音。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的往往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的態度,要能做到與學生對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的確如此,傾聽,像一面鏡子,鏡裡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說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裡,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總之,《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很有借鑑意義,對於我們老師來說,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胸懷一顆尊重兒童的心,多一點堅定,多一點信心,多一點實踐,多一點思考,從小小的個體開始,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二
在共同體的學習中,我有幸拜讀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這本書是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所寫的一部專著。他在書中極其深刻地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現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書中他對學校、教師、課程的深刻闡述,給了我震撼與反思: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性?怎樣的教師才是一個真正的優秀教師?以下是我對書中關於課堂教學的一些感想:
一、教育改革應該從每一間教室和每一節課堂教學開始
佐藤學先生在書中闡述到:「可以說沒有哪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有著完全相同的問題。」他的這一闡述,讓我清醒地認識到,教育教學改革(課程改革),最根本的是改變課堂教學,實實在在解決課堂裡存在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要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到每個教室裡去,他還提到「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裡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的態度,看他們是否在持續的學習」,這種對教學的評價方式,讓我懂得教學中絕對不能弄虛作假,不能搞形式主義,無論是什麼形式的教學,應該以「投入專注」為要求,而不僅僅以熱鬧為目的,要讓孩子投入專注、持續地學習,而不能只是引發的學生的興奮。
二、教學中要真實有效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自主性」,這是每個教師需要追求並達到的目標。但是,教師的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的改革上。曾幾何時,認為只有學生發言熱烈的課堂才能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差不多已經成了我們錯誤的共識,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不管他們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後的結果,懼怕課上的冷場,都曾是自己課堂上的真實寫照。正象佐藤學先生所說的「教學必須建立在還原學生的『主體性』,克服『主體性』神話的基礎上」,就是要考慮教師、教材、同伴和學習環境的相互作用,考慮孩子的經驗,與孩子進行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拋接球」活動。那些「僅僅是白熱化的發言競爭,學生表面活躍地不斷叫著『是的』、『是的』,高高地舉手的教室」和「那些空氣沉悶、學生的身體坐得筆直筆直的教室」是屬於同一類型的,同樣是硬邦邦、乾巴巴的關係而構成的教室。
從書中我認識到,要想真正體現出學生主體性,首先教師應能很好地用心傾聽學生的各種語言,包括身體所發出的無聲語言,感受學生在課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動,與學生的想像產生共鳴,從而共同走向創造性的學習。其次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千方百計的在教室裡構築一種讓學生有「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構建學生間、師生間一種相互交往、共同成長的關係。再有就是教師應做到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別差異,使學生、家長及教師能夠息息相通。書中最令我觸動的是作者在結束語中的一句話:「學生需要的是能從容平和地、安心地學習的學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確規定、熱熱鬧鬧的學校。」
三、教學中要關注到學生不確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每當提出問題後,如果學生回答的正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會不自覺地舒一口氣,或會心的微笑一下,而當學生回答的不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是想方設法的引導學生回答出自己設想的答案上來。對於這種現象,佐藤學先生分析到「在這些學習行為中,其不確定的思考或表現與那些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明晰的思考或表現容易變成一種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為,而不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往往在創造性的思考和表現中更能發揮威力」。這就提醒我們,確定或不確定的答案,我們都要重視,尤其是不確定的,包含有創造思維的過程,應該更為重視,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把這些不確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現相互反響和激蕩,課堂的內容就變得豐富多彩了。如果教師能夠做到這些,學生思考的威力就會淋漓盡致地發揮,個性思維特點得到充分的發展,而在這些個性思維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創造出「交響樂團式的教學」——不同的音響,奏出和諧的音樂。
四、教學中要學會傾聽
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的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這個提示,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發言的態度。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多說更重要。有時候我們雖然「恩、恩」地點著頭,熱心地聽著學生的發言,但其實是希望,可以聽到學生的意見和我自己考慮的是一致的。或者到大部分學生發言完畢之後就總結一句「你說的應該是這個意思吧」。所以我們其實並不是在專心接納學生的話語。我們往往為了自己的教學進度而忽視某些學生的發言,以至未能與學生的想法產生共鳴。我們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裡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說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裡,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佐藤學先生採用自己多年觀察和參與的教學改革的案例,讓我看到我們在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也呈現出課程改革中的艱辛和努力。讀完此書,讓我對新課程的改革充滿了信心,面對挑戰,教師要樹立正確的理念,不斷改變自己的教育行為,要學會聆聽,要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個的個體,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帶來的樂趣。最後,就讓我以該書最最本質的闡述來表達我的收穫,那就是「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願我們也能學習佐藤學先生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教學改革,以取得實質性的成長。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也許很多情況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很多改變也是艱難的,但起碼我們可以從自己的課堂改變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三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閱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著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著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穫頗豐。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裡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小學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介紹,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著日本的教育的「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理解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別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一、潤澤的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