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升降式不穩定伏地挺身訓練器的製造方法
2023-10-07 19:31:19 2
一種可升降式不穩定伏地挺身訓練器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可升降式不穩定伏地挺身訓練器屬於體育運動器械領域,由主體支撐架和可移動滑杆框兩個部分組成,可移動滑杆框放置於主體支撐架對應的支撐孔中組成不穩定伏地挺身訓練器。主體支撐架的底座為鋼架結構,主體支撐架的底座上豎直連接四根空心鋼管,前後兩端各排列兩根,前端和後端兩根空心鋼管內側面間隔一定距離依次打支撐孔,後端鋼管的支撐孔高於與前端鋼管對應的支撐孔的高度,以使滑杆框放於支撐孔後與水平面呈一定角度。滑杆框上有可滑動的手握軸。將可移動滑杆框放置在不同高度的支撐孔時使滑杆框與地面的距離改變,進而訓練者身體與地面的夾角改變,從而改變不穩定伏地挺身訓練的難易程度。
【專利說明】一種可升降式不穩定伏地挺身訓練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於體育運動器械領域,涉及一種可升降式不穩定伏地挺身訓練器,其功能在於通過改變進行不穩定伏地挺身運動訓練時訓練者身體與地面的夾角,調整不穩定伏地挺身訓練的難易程度,鍛鍊上肢的肌肉力量和腰腹部的肌肉力量。
【背景技術】
[0002]伏地挺身是生活中最常見的運動訓練方法之一,可發展力量素質,其主要作用是鍛鍊人的上肢力量和腹肌力量,可以提高人體靜力性和動力性力量素質,改善人體生理機能,對發展平衡和支撐能力可起重要作用。訓練者用雙手接觸地面支撐身體,雙上肢垂直於地面,兩腿向身體後方伸展,依靠雙手和兩個腳的腳尖保持平衡,使頭、頸、後背、臀部以及雙腿在一條直線上。動作重點是全身挺直,平起平落;兩個肘部向身體外側彎曲,身體降低到基本靠近地面;收緊腹部,保持身體在一條直線上。
[0003]伏地挺身的動作特點:1雙手的位置不變;2上肢屈伸運動;3全身挺直;4全身平起平落。伏地挺身可以不用任何訓練器材進行訓練,如不用任何訓練器材,人體雙手直接接觸地面有不適感,因此有各種支撐座置於地面,手握在或手支撐在支撐座上。如果支撐座是不穩定的則雙手的位置要發生變化,當人體呈俯臥姿勢,雙上肢伸直(微曲)垂直地面,雙手位置從俯臥姿勢身體的下方向兩側滑動時,雙上肢仍保持伸直,雙上肢與地面呈一定角度,人的身體下降,而雙手位置從俯臥姿勢身體的兩側向身體的下方滑動時,人的身體上升。雙手在向外或向內滑動過程中上肢保持伸直狀態,而人體平起平落,我們稱之為不穩定伏地挺身。
[0004]不穩定伏地挺身是在普通伏地挺身的基礎之上延伸出的一種鍛鍊上肢力量和腰部力量的運動訓練方法,它與普通伏地挺身的動作特點比較如下:1.不穩定伏地挺身雙手的位置先從俯臥姿勢身體的下方向兩側滑動,接著從兩側向俯臥姿勢身體的下方滑動,雙手位置周期性地內外滑動,而普通伏地挺身雙手位置不變;2.不穩定伏地挺身上肢在全身平起平落過程中始終保持伸直,而普通伏地挺身通過上肢屈伸運動使全身平起平落;3.不穩定伏地挺身與普通伏地挺身都保持全身挺直;4.不穩定伏地挺身與普通伏地挺身都保持全身平起平落。實用新型專利號:CN201320194634.6 一種不穩定伏地挺身滾輪訓練器,由主軸、軸承、輪盤、限位帶、卡扣組成。當人體呈俯臥姿勢,雙上肢伸直垂直地面,雙手位置藉助於輪盤的轉動,雙手從俯臥姿勢身體的下方向兩側運動,身體下降,當雙手位置從俯臥姿勢身體的兩側向身體的下方運動時,身體上升。實用新型專利號:CN201320228276.6 一種滑杆式不穩定伏地挺身訓練器,由手握軸、滑杆、支撐腿、限位器等組成,當人體呈俯臥姿勢,雙手握2個手握軸,雙上肢伸直垂直地面,雙手位置藉助於手握軸在滑杆上滑動使雙手從俯臥姿勢身體的下方向兩側滑動,雙上肢仍保持伸直,雙上肢與地面呈一定角度,人的身體下降,當兩個手握軸達到限位器限制的最大距離時,兩個手握軸不再向兩側滑動,手握軸再從俯臥姿勢身體的兩側向身體的下方滑動,人的身體上升,實現不穩定伏地挺身運動。
[0005]上述不穩定伏地挺身訓練器對訓練者的上肢力量要求較高,對於運動員和健身愛好者是很好的選擇,而對上肢力量較弱的初級訓練者和中老年人卻很難接受。為使不穩定伏地挺身訓練符合大部分人群的能力要求,我們可以運用輔助器械改變不穩定伏地挺身運動的難易程度。在進行不穩定伏地挺身運動訓練時,當訓練者身體與地面的夾角增大時,不穩定伏地挺身運動的難度降低,而隨著身體與地面夾角的增大,手握軸與水平面的角度也要改變,由於人體手腕和上肢關節的靈活性,我們可將不穩定伏地挺身訓練器的滑杆框手握軸與水平面夾角設計為固定斜角,再進一步利用主體支撐架改變不穩定伏地挺身訓練器滑杆框與地面的高度來調整訓練難度,而一位接近完全站立的訓練者進行不穩定伏地挺身時不具有增強肌肉力量的意義,沿此思路,我們設計了一種可升降式不穩定伏地挺身訓練器。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的內容是提供一種可升降式不穩定伏地挺身訓練器。
[0007]本發明主要由主體支撐架和可移動滑杆框兩個部件組成,將可移動滑杆框放置於主體支撐架對應支撐孔中組成不穩定伏地挺身訓練器,將滑杆框放置在不同高度的支撐孔時可調整滑杆框與地面的距離而改變訓練者身體與地面的夾角,進而改變不穩定伏地挺身訓練的難易程度。
[0008]主體支撐架的結構由以下幾個部件組成。
[0009]1.主體支撐架的底座(I)為鋼架結構,底座兩側為半圓形鋼結構(2),增大了底座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增強了主體支撐架的穩定性,同時實現美觀效果。兩側半圓形鋼結構
(2)與主體架後端長方體鋼(3)組成「C」形結構。底座後端長方體鋼(3)的兩端的側面連接兩段長方體鋼(4),增強了主體支撐架的穩定性,兩段長方體鋼(4)尾端圓形過度,以減小碰撞危險性。
[0010]2.主體支撐架的底座(I)上連接四根長方體空心鋼管(5)。在主體架前端兩根空心鋼管(5)內側面打支撐孔(6),並間隔一定距離依次打孔,在主體支架後端兩根鋼管(5)內側面高於前端鋼管第一處支撐孔處打第一處支撐孔(6),以使滑杆框放於支撐孔(6)後與水平面呈一定角度,並間隔一定距離依次打孔。
[0011]3.主體支撐架底座(I)上的兩段長方體鋼(4)尾端連接兩根豎直鋼管(7),豎直鋼管(7)通過兩水平鋼管(8)與主體架後端兩空心鋼管(5)連接,分別在兩豎直鋼管(7)三處不同高度連接鋼管(9),組成梯形結構,即增強了主體支撐架的穩定性又可用於運動前熱身時和運動後放鬆時按壓肩部和按壓腿部,放鬆肩部和腿部肌肉。
[0012]4.主體支撐架左右兩側豎直的空心鋼管(5)頂部各連接一根鋼杆(10),主體架後端兩豎直空心鋼管(5)連接一根長方體鋼(11),以保持主體架的穩定性。
[0013]可移動滑杆框的結構由以下幾個部件組成。
[0014]1.可移動滑杆框的兩個手握軸(12)兩端各剛性連接兩個滑塊(13),四個滑塊
(13)中各有一個與手握軸(12)相垂直的圓孔,兩個圓孔中各裝有一個線性軸承,使手握軸在滑杆上自由滑動。兩個手握軸(12)由金屬材料加工,手握的部分墊有一層塑料或橡膠。
[0015]2.可移動滑杆框的滑杆(14)用高強度硬質金屬製成。靠近二根平行滑杆(14)尾端連接兩根金屬杆(15),增強滑杆框的強度和穩定性。
[0016]3.限位器在滑杆(14)上限制手握軸(12)的滑動範圍。限位器由兩個圓柱形插銷(16)和一系列圓孔(17)構成,兩個圓柱形插銷(16)上端粗,下端細,將兩個插銷(16)沿細端方向放在相應圓孔(17)中產生限位器功能,可調整兩手握軸間的最大距離。
[0017]實際使用時,將可移動滑杆框放置於主體支撐架對應支撐孔中,初次使用者將滑杆框放置於離地面距離較高的支撐孔中,當人體向前傾斜呈俯臥姿勢,雙手握2個手握軸
(12),雙上肢伸直於滑杆框,雙手位置藉助於手握軸(12)在滑杆(14)上滑動使雙手從俯臥姿勢身體的下方向兩側滑動,雙上肢仍保持伸直,雙上肢與地面呈一定角度,人的身體下降,當兩個手握軸(12)達到限位器限制的最大距離時,兩個手握軸(12)不再向兩側滑動。當雙手位置藉助於手握軸(12)從俯臥姿勢身體的兩側向身體的下方滑動時,人的身體上升。人體手的位置是不穩定的。隨著練習水平的提高,可以調節滑杆框在支撐架上的高度和二手握軸之間的最大距離,增大難度後再繼續進行訓練。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應用可升降式不穩定伏地挺身訓練器訓練示意圖。
[0019]圖2.主體支撐架示意圖。
[0020]圖3.可移動滑杆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實施例1。
[0022]主體支撐架的底座為鋼架結構,高度為30毫米,兩側的半圓形鋼結構與主體架後端長方體鋼組成「C」形結構。底座後端長方體鋼的兩端的側面連接兩段長度為300毫米的長方體鋼。主體支撐架的底座上連接四根長方體空心鋼管,主體架前端兩鋼管長度為1500毫米,後端兩鋼管長度為1800毫米,主體架左右兩側鋼管的距離為1900毫米,前後兩側空心鋼管距離為420毫米。主體支撐架兩根空心鋼管打孔的一面長度為100毫米,在主體架前端兩根鋼管內側面離地面10毫米處開始打第一處支撐孔,並間隔50毫米依次打孔,在主體支架後端兩根鋼管內側面離地面309毫米處打第一處支撐孔,使滑杆框放於支撐孔後與水平面呈一定角度,並間隔50毫米依次打孔。支撐孔入口處高為32毫米,寬為30毫米。支撐孔支撐處為「U」形,「U」形高度為50毫米,「U」形下半圓的直徑為30毫米。連接主體架左右兩側兩對應支撐孔「U」形下半圓圓心與水平面夾角即為滑杆框與水平面的夾角,為300。
[0023]底座兩段長方體鋼尾端連接兩根直徑為60毫米的豎直鋼管,豎直鋼管長度為1500毫米,豎直鋼管通過兩水平鋼管與主體架兩空心鋼管連接,分別在兩豎直鋼管的850毫米、1150毫米和1450毫米處連接鋼管,組成梯形結構,即增強了主體支撐架的穩定性又可用於運動前熱身時和運動後放鬆時按壓肩部和按壓腿部,放鬆肩部和腿部肌肉。
[0024]可移動滑杆框的手握軸材料為金屬材料,直徑30毫米,手握的部分包以一層5毫米厚橡膠。手握軸兩端滑塊部分內有與手握軸方向垂直的直徑45毫米圓孔,內襯厚3毫米的聚四氟乙烯環,環內安裝直線軸承。兩平行滑杆長度2000毫米,滑杆直徑30毫米,兩滑杆圓心距離為600毫米,手握軸在滑杆上的最大有效滑行範圍1800毫米。
[0025]使用時,將移動滑杆框按圖1放置於主體支撐架的支撐孔中,滑杆框與水平面夾角為30°,初次練習者將滑杆框放於支撐架水平高度約1200毫米處,並將兩手握軸滑行最遠時的距離調節在1000毫米以內,使雙手滑向身體兩側時上肢和地面的夾角不要太小,身體下降的距離不要太大,以降低雙手從身體兩側滑向身體下方的難度。隨著練習水平的提高,可以調節滑杆框在支撐架上的高度和二手握軸之間的最大距離,增大難度後再繼續進行肌肉訓練。
[0026]上述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熟悉此項技術者在本發明精神之範圍內作出的各種變形、修飾與應用均應屬於本發明的範疇中。
【權利要求】
1.一種可升降式不穩定伏地挺身訓練器,包括: 主體支撐架:包括底座和與底座連接的四根豎直空心鋼管,鋼管內側面有多個支撐孑L ; 和可移動滑杆框; 可移動滑杆框放置於主體支撐架對應支撐孔中組成不穩定伏地挺身訓練器,將可移動滑杆框放置在不同高度的支撐孔時使滑杆框與地面的距離改變,進而訓練者身體與地面的夾角改變,從而改變不穩定伏地挺身訓練的難易程度。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可升降式不穩定伏地挺身訓練器,其特徵是所述的主體支撐架的底座為鋼架結構,底座兩側為半圓形鋼結構,兩側半圓形鋼結構與主體架後端長方體鋼組成「C」形結構;底座後端長方體鋼的兩端的側面連接兩段長方體鋼;主體支撐架的底座上連接四根長方體空心鋼管,在主體架前端兩根空心鋼管內側面打支撐孔,並間隔一定距離依次打孔,在主體支架後端兩根鋼管內側面高於前端鋼管第一處支撐孔處打第一處支撐孔,以使滑杆框放於支撐孔後與水平面呈一定角度,並間隔一定距離依次打孔;主體支撐架底座上的兩段長方體鋼尾端連接兩根豎直鋼管,豎直鋼管通過兩水平鋼管與主體架後端兩空心鋼管連接,分別在兩豎直鋼管三處不同高度連接鋼管,組成梯形結構;主體支撐架左右兩側豎直的空心鋼管頂部各連接一根鋼杆,主體支撐架後端兩豎直空心鋼管連接一根長方體鋼。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可升降式不穩定伏地挺身訓練器,其特徵是所述的可移動滑杆框的兩個手握軸兩端各剛性連接兩個滑塊,四個滑塊中各有一個與手握軸相垂直的圓孔,兩個圓孔中各裝有一個線性軸承;兩個手握軸由金屬材料加工,手握的部分墊有一層塑料或橡膠;可移動滑杆框的滑杆用高強度硬質金屬製成,靠近二根平行滑杆尾端連接兩根金屬杆;限位器由兩個圓柱形插銷和一系列圓孔構成,兩個圓柱形插銷上端粗,下端細,將兩個插銷沿細端方向放在相應圓孔中。
【文檔編號】A63B23/12GK203954532SQ201420141883
【公開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7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27日
【發明者】田興辰, 高遠霧, 石藝, 唐志萍, 閭堅強 申請人:上海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