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葉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23 20:02:52 1
專利名稱:合葉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把門扇可旋轉地連接於基體時所用的合葉裝置。
背景技術:
一般,這種合葉裝置如下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具有主體部、以及、藉助第1和第2 連杆可旋轉地連接於該主體部的安裝部件。其中,主體部安裝於框體上,安裝部件安裝於門扇上。據此,門扇就藉助合葉裝置可旋轉地安裝於框體上。主體部設置有受扭螺旋彈簧等附加旋轉力單元。該附加旋轉力單元藉助第1連杆或第2連杆附加旋轉力於安裝部件。即,第1和第2連杆的一端部分別藉助於相互平行的第1和第2支撐軸可旋轉地連接於主體部,另一端部則藉助於與第1和第2支撐軸平行的第 3、第4支撐軸可旋轉地連接於安裝部件。因此,當附加旋轉力單元藉助第1連杆附加旋轉力於安裝部件時,第1連杆被附加旋轉力單元附加以第1支撐軸為中心旋轉的力。於是,被附加旋轉力的第1連杆藉助第3支撐軸附加旋轉力於安裝部件。附加旋轉力單元藉助第2 連杆附加旋轉力於安裝部件時,第2連杆藉助第4支撐軸附加旋轉力於安裝部件。這樣,附加旋轉力單元附加於安裝部件的旋轉力就藉助第3支撐軸或第4支撐軸作用於安裝部件。已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昭60-112973號公報
發明內容
安裝部件的瞬間旋轉中心是連接第1支撐軸和第3支撐軸的直線與連接第2支撐軸和第3支撐軸的直線之交點,位於從第1支撐軸朝向第3支撐軸的方向的前方,並且是位於從第2支撐軸朝向第4支撐軸的方向的前方。而安裝部件的附加旋轉力作用的第3和第 4支撐軸被配置在安裝部件的瞬間旋轉中心附近位置。因此,安裝部件的瞬間旋轉中心和第 3或第4支撐軸之間距離,即用於使安裝部件旋轉的旋轉力臂長度顯得較短。故,作為附加旋轉力於安裝部件的附加旋轉力單元必須採用附加旋轉力大的單元。但是,若加大附加旋轉力單元的附加旋轉力,則隨著安裝部件的旋轉,滑動連接處、譬如象第1連杆與第3支撐軸之間、或第2連杆與第4支撐軸之間就會產生大摩擦阻力。其結果,出現各滑動連接處過早磨耗的問題。本發明目的就在於提供一種可避免上述問題的合葉裝置。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第1方案是一種合葉裝置,具備主體部、安裝部件和附加旋轉力單元;上述安裝部件藉助第1和第2連杆在閉位置和開位置之間可旋轉地連接於上述主體部;上述附加旋轉力單元設置於上述主體部,附加旋轉力於上述安裝部件使可相對於上述主體部旋轉;上述第1和第2連杆的一端部藉助相互平行的第1和第2支撐軸可旋轉地連接於上述主體部;上述第1和第2連杆的另一端部則藉助與第1和第2支撐軸平行的第3和第4支撐軸可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安裝部件;其特徵在於,上述附加旋轉力單元,以其一部分從上述主體部突出來的狀態設置於上述主體部的內部;通過從上述主體部向外部突出來的上述附加旋轉力單元的一部分按壓接觸於上述安裝部件,上述安裝部件被附加旋轉力。此時優選,按壓接觸於上述安裝部件的上述附加旋轉力單元的上述一部分,在與上述第1 第4支撐軸的軸線正交的方向、並且是在從上述安裝部件的瞬間旋轉中心離開的方向上,從上述主體部向外部突出。還優選,上述主體部,由相對配置的一對側板部和把該一對側板部的一側部相互間連接起來的頂板部所形成,截面為「 二 」字形;上述第1和第2支撐軸,配置成其軸線朝向與上述側板部相對的方向;上述第1支撐軸的兩端部和上述第2支撐軸的兩端部被上述側板部所支撐;在上述頂板部形成有豁口部,上述附加旋轉力單元的一部分通過上述豁口部向上述主體部的外部突出。還優選,上述附加旋轉力單元具有可變位地設置於上述本體內部的力傳遞部件、 和使該力傳遞部件變位的附加力單元;上述力傳遞部件的一部分從上述主體部向外部突
出O為達到本發明目的,本發明第2方案是一種合葉裝置,具備主體部、安裝部件和附加旋轉力單元;上述安裝部件藉助第1和第2連杆在閉位置和開位置之間可旋轉地連接於上述主體部;上述附加旋轉力單元設置於上述主體部,附加旋轉力於上述安裝部件使可相對於上述主體部旋轉;上述第1和第2連杆的一端部藉助相互平行的第1和第2支撐軸可旋轉地連接於上述主體部;上述第1和第2連杆的另一端部則藉助與第1和第2支撐軸平行的第3和第4支撐軸可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安裝部件;其特徵在於,在上述安裝部件設置上述附加旋轉力單元的附加旋轉力起作用的作用部;上述作用部配置成,上述安裝部件的瞬間旋轉中心和上述作用部間的距離比上述安裝部件的瞬間旋轉中心和上述第3與第4支撐軸間的距離長。此時優選,作用於上述作用部的上述附加旋轉力單元的附加力的作用方向隨著上述安裝部件的旋轉逐漸變化。還優選,上述附加旋轉力單元具有設置於上述主體部的力傳遞部件和附加旋轉力給力傳遞部件的附加力單元;上述力傳遞部件的一端部可旋轉地連接於上述主體部的內部,上述力傳遞部件的另一端部從上述主體部向外部突出;通過該突出的另一端部按壓接觸於上述安裝部件的上述作用部,上述安裝部件被上述附加力單元藉助上述力傳遞部件驅動旋轉。還優選,上述第1連杆和上述力傳遞部件之間設置有阻止旋轉機構;當上述安裝部件從上述開位置與上述閉位置兩者中某一位置朝向另一位置旋轉時,在達到距離上述另一位置給定角度的眼前的解除位置之前,上述阻止旋轉機構阻止上述力傳遞部件被上述附加力單元所驅動旋轉,將上述力傳遞部件的位置固定於給定停止位置;當上述安裝部件越過上述解除位置時,上述阻止旋轉機構允許上述力傳遞部件被上述附加力單元所驅動向上述另一位置側旋轉。還優選,上述阻止旋轉機構具有設置於上述第1連杆的第1配合部和設置於上述力傳遞部件的第2配合部;上述第1和第2配合部兩者中某一個由以上述第1支撐軸的軸線為曲率中心的凹狀的第1圓弧面構成,而另一個由以上述第1支撐軸的軸線為曲率中心的凸狀的第2圓弧面構成;在上述安裝部件到達上述解除位置之前,通過上述第1圓弧面和上述第2圓弧面以上述第1支撐軸的軸線為中心可相對旋轉地接觸,上述力傳遞部件的旋轉被阻止;當上述安裝部件越過上述解除位置時,上述第1圓弧面和上述第2圓弧面相互離開而允許上述力傳遞部件旋轉。發明效果根據具有上述特徵結構的本發明的第1方案,為了給安裝部件附加旋轉力而使附加旋轉力單元的一部分按壓接觸於安裝部件,讓該一部分從主體部向外部突出。因此,能夠將該一部分接觸於按壓部件之處配置在遠離安裝部件的瞬間旋轉中心的地方。因此,假設附加旋轉力單元的附加旋轉力為一定時,通過把該一部分配置在了遠離安裝部件的瞬間旋轉中心的地方,就能夠在與此相當的程度上加大作用於安裝部件的附加旋轉力單元的附加旋轉力(旋轉力矩)。換言之,只要能夠加大作用安裝部件的附加旋轉力,就能夠在與此相當的程度上減弱附加旋轉力單元的附加旋轉力。故能夠防止隨著安裝部件的旋轉而滑動連接的各處的過早磨損。還有,根據本發明的第2方案,由於安裝部件的瞬間旋轉中心與作用部之間距離長於安裝部件的瞬間旋轉中心與第3和第4支撐軸之間的距離,假設附加旋轉力單元的附加旋轉力一定,就能夠相應於該距離的加長而加大使安裝部件旋轉的附加旋轉力(旋轉力矩)。換言之,相應於能夠加大作用於安裝部件的附加旋轉力,能夠減弱附加旋轉力單元的附加旋轉力。故能夠防止隨著安裝部件的旋轉而滑動連接的各處的過早磨損。
圖1是示意本發明第1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2是該實施方式的把主體部從基部拆下的狀態的立體圖。圖3是該實施方式的基部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該實施方式的主體部、安裝部件和這些部件上所設置部件的分解立體圖。圖5是該實施方式的安裝部件旋轉於閉位置的狀態的俯視圖。圖6是該實施方式的主體部和安裝部件分別安裝於框體和門扇的狀態下的沿圖5 的X-X線的放大截面圖。圖7是該實施方式的安裝部件處於開位置的狀態的省略了和圖6同樣部分的截面圖。圖8是該實施方式的安裝部件從開位置朝閉位置旋轉了給定角度的狀態的省略了和圖6同樣部分的截面圖。圖9是該實施方式的安裝部件從開位置旋轉到力傳遞部件開始朝閉位置接觸安裝部件的抵接部的接觸開始位置的狀態的省略了和圖6同樣部分的截面圖。圖10是該同實施方式的安裝部件從開位置朝向閉位置旋轉、直到力傳遞部件相對於安裝部件處於解除位置的中立位置的狀態的省略了和圖6同樣部分的截面圖。圖11是該實施方式的安裝部件從開位置朝向閉位置旋轉中進一步又從圖10所示位置旋轉的狀態的省略了和圖6同樣部分的截面圖。圖12是該實施方式的安裝部件從開位置朝向閉位置旋轉中進一步又從圖11所示位置旋轉的狀態的省略了和圖6同樣部分的截面圖。圖13是該實施方式的安裝部件從開位置朝向閉位置旋轉中進一步又從圖12所示位置旋轉的狀態的省略了和圖6同樣部分的截面圖。圖14是該實施方式中所用的第1連杆示意圖,其中圖14㈧是立體圖,圖14(B) 是主視圖,圖14(C)是側視圖,圖14⑶是俯視圖,圖14(E)是沿圖14⑶的X-X線的截面圖。圖15是該實施方式中所用的力傳遞部件的立體圖。圖16是該力傳遞部件的俯視圖。圖17是該力傳遞部件的後視圖。圖18是該力傳遞部件的側視圖。圖19是沿圖17的X-X線的截面圖。圖20是本發明第2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21是該實施方式中所用的主體部的立體圖。圖22是該實施方式中所用的力傳遞部件的立體圖。圖23是該力傳遞部件的主視圖。圖M是該力傳遞部件的側視圖。圖25是該實施方式的和圖7 —樣的截面圖。圖沈是該實施方式的和圖9 一樣的截面圖。圖27是該實施方式的和圖10 —樣的截面圖。圖觀是該實施方式的和圖11 一樣的截面圖。圖四是該實施方式的和圖12 —樣的截面圖。圖30是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31是該實施方式中所用的主體部的立體圖。圖32是該實施方式中所用的外側連杆的立體圖。圖33是該實施方式中所用的力傳遞部件的立體圖。圖34是該力傳遞部件的從與圖33不同方向看到的立體圖。圖35是該力傳遞部件的主視圖。圖36是該力傳遞部件的側視圖。圖37是沿圖35的X-X線的截面圖。圖38是該實施方式和圖7 —樣的截面圖。圖39是該實施方式的安裝部件處於中間位置時的狀態的截面圖。圖40是該實施方式的安裝部件處於第2附加力範圍內時的狀態的截面圖。圖41是該實施方式的安裝部件處於解除位置時的狀態的截面圖。圖42是該實施方式的安裝部件處於解除位置與閉位置之間的位置時的狀態的截面圖。圖43是該實施方式的安裝部件從圖40所示位置進一步向閉位置側旋轉、處於距離閉位置給定角度的眼前位置時的狀態的截面圖。圖中標號說明1,1A,1B……合葉裝置、3……主體部、3a……側板部、3b……頂板部、3g……導向孔(豁口部)、4……安裝部件、71……外側連杆(第1連杆)、72……內側連杆(第2連杆)、 73……第1支撐軸、74……第2支撐軸、7 ……軸部(第3支撐軸)、7恥……軸部(第4支撐軸)、80……附加旋轉力機構(附加旋轉力單元)、81,80A,81B……力傳遞部件、81b…… 按壓部(力傳遞部件的另一端部;力傳遞部件的一部分)、82……受扭螺旋彈簧(附加力單元)、83b……作用部、90,110,120……離合器機構(阻止旋轉機構)、92,122……第1配合面(第1配合部)、94,1M……第2配合面(第2配合部)、111……卡止突出部(第1配合部)、112……抵接部(第2配合部)。具體的實施方式下面參照
本發明最佳實施方式。圖1 圖19是給出了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該實施方式的合葉裝置1,如圖1、 圖2、圖5和圖6所示,具有基部2、主體部3和安裝部件4。基部2,如圖6所示,被固定於前面部開口的基體B的右側壁部內面,且被固定於內面的前端部。主體部3可拆卸地安裝於基部2。安裝部件4安裝於門扇D的背面的右端部。 於是,安裝部件4,藉助於後述的外側連杆(第1連杆)71和內側連杆(第2連杆)72,在水平方向可旋轉地連接於主體部3前側的端部(圖6中的左側的端部。以下稱前端部。)。安裝部件4在圖6所示閉位置和圖7所示開位置之間可旋轉。因此,門扇D也能在閉位置和開位置之間旋轉。但是,當藉助合葉裝置1將門扇D安裝在了基體B的狀態下,門扇D從開位置朝向閉位置旋轉,直到只距離閉位置稍許角度的眼前位置(只差1° 2。左右的眼前位置)時,門扇D抵接基體B的前面,不能再繼續朝閉位置側旋轉。因此,在門扇D被基體 B所支撐的狀態下,門扇D和安裝部件4不旋轉到圖6所示閉位置。另外,該第1實施方式以及後述第2和第3實施方式的各結構,都是基於圖6所示基體B的前後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紙面的表裡方向)進行說明的。很顯然,本發明並非僅限於這樣的方向。基部2,尤其如圖2和圖3所示,具有基座5、第1可動部件6和第2可動部件7。基座5,尤其如圖3所示,具有長度方向朝向前後方向(圖3中右為上的左右方向) 的截面大自呈四邊形的支撐部5a。支撐部fe為實芯,但也可以是中空的,截面形成為「 二,, 字形。此時,支撐部fe配置成其開放部朝向基體B的右側壁部。支撐部fe的朝向上下方向(圖3中右為下的左右方向)的兩側面分別形成有向上方和下方突出的固定板部恥,513。 通過緊固穿過固定板部恥,5b螺接於基體B的右側壁部的螺釘(省略圖示),基座5被固定於基體B的右側壁部內面。第1可動部件6具有相對的兩個側板部6a,6a和將兩側板部6a,6a的左側部相互連接起來的頂板部6b。其結果,第1可動部件6形成為截面大自呈「二」字形。第1可動部件6配置成這樣的狀態使其在頂板部6b相反側的開放部朝向基體B的右側壁部,同時使側板部6a的長度方向朝向前後方向,使側板部6a的厚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因此,側板部 6a,6a在上下方向上相對。第1可動部件6的側板部6a,6a之間插入有基座5的支撐部fe。側板部6a,6a 相對的內面之間的間隔大於支撐部fe的上下方向的寬度。因此,第1可動部件6可以在側板部6a,6a&間隔與支撐部fe的上下方向的寬度之差範圍內,在上下方向上相對基座5移動。第1可動部件6的側板部6a,6a的前後方向上的中間部設置有分別突出於上方和下方的導向部6c,6c。導向部6c,6c分別插入於基座5的固體板部恥,5b所設置的導向凹部5C,5c,在上下方向可移動而在前後方向則不可移動。因此,第1可動部件6相對於基座5可以在上下方向移動而不可在前後方向移動。而且,第1可動部件5的前端部和後端部藉助固定軸8,9連接,能在上下方向移動而不能在前後方向和左右方向移動。因此,第1可動部件6相對基座5隻能在上下方向移動而不能在前後方向和左右方向移動。第1可動部件 6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對於基座5的位置通過後述第1位置調節機構20來調節。第2可動部件7,和第1可動部件6 —樣,具有上下相對的一對側板部7a,7a和將一對側板部7a,7a的左側部相互連接起來的頂板部7b。第2可動部件7配置成和第1可動部件6 —樣的姿勢。第2可動部件7的一對側板部7a,7a之間插入有第1可動部件6的側板部6a,6a和頂板部6b。一對側板部7a,7a的內面之間的間隔設置成和第1可動部件6 的一對側板部6a,6a的外面之間的間隔大自相同。據此,第2可動部件7能相對於第1可動部件6在前後方向移動,但不能在上下方向移動。因此,第2可動部件7在上下方向上能相對基座5和第1可動部件6 —起移動,而在前後方向上單獨地相對基座5和第1可動部件6移動。第2可動部件7的側板部7a,7a的後端部分別形成有沿前後方向延伸的長孔7c。 穿過第1可動部件6的側板部6a,6a的固定軸9的上下的兩端部分別插入各長孔7c,7c,能在長孔7c的長度方向移動且可旋轉。還在頂板部7b的前端部形成有配合槽7d。軸線朝向左右方向的調節螺釘10配合於該配合槽7d,不能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移動而能在前後方向移動。而且,調節螺釘10能相對配合槽7d以調節螺釘10的軸線為中心旋轉。調節螺釘10的右端部(圖3中下端部)螺接於形成於第1可動部件6的頂板部6b的前端部的螺孔6d。因此,當使調節螺釘10沿正反方向旋轉時,第2可動部件7的前端部能以固定軸9 為中心在左右方向旋轉。據此,第2可動部件7的前端部的位置在左右方向被調節。如圖6所示,在基座5和第1可動部件6之間設置有第1位置調節機構20。第1 位置調節機構20用於調節第1可動部件6的相對於基座5在上下方向的位置,具有導向板 21和第1調節軸22。導向板21,如圖3所示,呈前後方向上較長的大自長方形的平板狀,配置成厚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導向板21的寬度,即上下方向的寬度,設置得比第1可動部件6的頂板部6b上所形成的在前後方向延伸的導向孔6e的上下方向的寬度略寬些。導向板21被壓入導向孔6e,能在前後方向移動而不能在上下方向移動。因此,導向板21在上下方向和第 1可動部件6 —起移動,而在前後方向則是相對第1可動部件6移動。此時,由於導向板21 被壓入導向孔6e,導向板21的上下的兩側面與導向孔6e的內周面中上下兩側部之間,產生較大摩擦阻力。因此,導向板21,只要沒有超過其摩擦阻力的力作用,就沒有前後方向移動。反之,通過使能克服摩擦阻力的力作用於導向板21,就能夠使導向板21相對第1可動部件6在前後方向移動。導向板21也可以是以幾乎沒有摩擦阻力的狀態在前後方向可滑動地插入於導向孔6e。第1調節軸22,如圖6所示,具有截面圓形的第1嵌合部22a。第1嵌合部2 配置成其軸線朝向左右方向(圖6中上下方向)。第1嵌合部22a的外徑和導向板21的前端部所形成的第1嵌合孔21a的內徑大自相同。第1嵌合部22a,可旋轉地並且是可在左右方向相對移動地嵌入於第1嵌合孔21a。並且,第1嵌合部22a,不能在上下方向和前後方向相對移動地嵌入於第1嵌合孔21a。因此,當第1嵌合部2 在上下方向移動時,導向板21和第1可動部件6也相應地在上下方向移動。但是,當第1嵌合部2 在前後方向移動時,只有導向板21在導向孔6e內沿前後方向移動,不出現第1可動部件6沿前後方向移動。第1嵌合部2 也可以是不能在左右方向移動地嵌入第1嵌合孔21a。
第1嵌合孔21a的內周面的左端部形成有多個突出部21b,沿第1嵌合孔21a的內周面在圓周方向延伸。各突出部21b傾斜,越朝第1嵌合孔21a的徑向內側越偏向右側。 突出部21b的前端部形成有許多細小配合齒,排列於圓周方向。各配合齒,能靠突出部21b 彈性變形而在第1嵌合孔21a的軸線方向(左右方向)變位。
第1嵌合部2 左端面的外周部和突出部21b相對。該左端面的外周部形成許多細小配合槽,沿圓周方向排列。於是,通過各配合槽分別和突出部21b的配合齒的配合,第 1調節軸22的旋轉被給定大小的力所阻止。當用給定大小以上的力使第1調節軸22旋轉時,突出部21b的前端部彈性變形,從第1嵌合部22a的左端面離開朝向左,配合齒從配合槽脫離。因此,通過作用給定大小以上的力就能夠使第1調節軸22旋轉。很顯然,第1調節軸22旋轉後,能夠通過配合齒和配合槽的配合,以給定大小的力使其在旋轉位置處停止旋轉。
第1嵌合部22a的朝向基座5側的右端面(圖3中下端面)形成有第1偏心軸部 22b。該第1偏心軸部22b截面呈圓形。第1偏心軸部22b的軸線與第1嵌合部22a的軸線平行,而且相對於第1嵌合部22a的軸線在第1嵌合部22a的徑向錯開。S卩,第1偏心軸部22b相對於第1嵌合部2 偏心。
與第1可動部件6的頂板部6b相對的支撐部fe的左側面(圖3中上側面)形成有第1調節凹部23。該第1調節凹部23在前後方向延伸。第1偏心軸部22b可旋轉地插入第1調節凹部23。並且,第1偏心軸部22b是以能前後方向移動而不能在上下方向移動的方式插入第1調節凹部23的。因此,當以第1嵌合部22a的軸線為中心使第1調節軸22 沿正反方向旋轉時,第1偏心軸部22b —邊在第1調節凹部23內沿前後方向移動一邊使第 1嵌合部2 沿上下方向移動。其結果,第1可動部件6藉助導向板21沿上下方向相對基座5移動。因此,通過使第1調節軸22在正反方向旋轉,能夠調節第1可動部件6的相對基座5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另外,由於第2可動部件7被不能沿上下方向移動地連接於第 1可動部件6,當在上下方向調節第1可動部件6位置時,第2可動部件7也同第1可動部件6 —起被在上下方向上調節位置。
第土嵌合部22a的左端面的中央部,即與第2可動部件7的頂板部7b相對的第1 嵌合部22a的端面的中央部,形成有第1頭部22c。該第1頭部22c截面呈圓形,其軸線與第1嵌合部22a的軸線一致。第1頭部22c嵌入於第2可動部件7的頂板部7b所形成的第1連接孔對,不能在上下方向和前後方向移動。因此,當使第1調節軸22在正反方向旋轉時,第2可動部件7同第1可動部件6 —起在上下方向移動。但是,第2可動部件7,如上述,在前後方向上不同第1可動部件6 —起移動,而是相對第1可動部件6同導向板21 — 起在前後方向移動。另外,第2可動部件7,是在上下方向不能移動地連接於第1可動部件 6,在上下方向上是同第1可動部件6—起移動。因此,第1頭部22c未必要嵌入於第2可動部件7的第1連接孔24。不嵌入時則不要第1連接孔24。
第1調節軸22的第1嵌合部2 被嵌入導向板21的第1嵌合孔21a,頭部22c被嵌入第2可動部件7的頂板部7b的第1連接孔M,第1偏心軸部22b被插入基座5的第1 調節凹部23。由此明顯可見,第1調節軸22在左右方向貫通第1可動部件6的頂板部6b。這種貫通第1可動部件6的頂板部6b之情形,在接下來要描述的第2位置調節機構30的第2調節軸32也一樣。
如圖6所示,基座5和第2可動部件7之間設置有第2位置調節機構30。第2位置調節機構30用於調節第2中間部7相對於基座5的前後方向的位置,具有導向板21和第2調節軸32。
導向板21的後端部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貫通的第2嵌合孔21c。第1嵌合孔21c 與第1嵌合孔21a形狀一樣、尺寸一樣,在其內周面上形成有與突出部21b形狀一樣、尺寸一樣的多個突出部21d。而第2調節軸32形成為與第1調節軸22形狀一樣、尺寸一樣。因此,第2調節軸32具有分別對應於第1調節軸22的第1嵌合部22a、第1偏心軸部22b和第1頭部22c的第2嵌合部32a、第2偏心軸部32b和第2頭部32c。第2嵌合部32a的左端面的外周部形成有多個配合槽,沿圓周方向排列。
第2調節軸32的第2嵌合部3 嵌入導向板21的第2嵌合孔21b,可旋轉且能沿左右方向移動。並且,第2嵌合部3 是不能在上下方向和前後方向移動地嵌入第2嵌合孔21b。因此,第2嵌合部32a同導向板21—起沿上下方向和前後方向移動。換言之,當第 2嵌合部3 沿上下方向和前後方向移動時,導向板21同第2嵌合部3 —起沿上下方向和前後方向移動。第2嵌合部3 也可以是不能沿左右方向移動地嵌入第2嵌合孔21b。
第2嵌合部3 所形成的多個配合槽分別和突出部21d的前端部所形成的多個配合齒配合。因此,第2調節軸32,被給定大小的力阻止其相對第2嵌合孔21b旋轉。換言之,第2調節軸32和第1調節軸22 —樣,能夠通過作用給定大小以上的力而使之旋轉。
在支撐部fe的形成有第1調節凹部23的側面,形成有第2調節凹部33。該第2 調節凹部33配置在比第1調節凹部23靠後方,沿上下方向延伸。第2調節軸32的第2偏心軸部32b可旋轉地且能沿上下方向移動地插入於第2調節凹部33。並且,第2偏心軸部 32b不能在前後方向移動地插入於第2調節凹部33。因此,當以第2嵌合部32a的軸線為中心使第2調節軸32旋轉時,第2偏心軸部32b —邊在第2調節凹部33內沿上下方向移動一邊使第2嵌合部3 沿前後方向移動。其結果,導向板21在導向孔6e內沿前後方向移動。
第2可動部件7的頂板部7b形成有第2連接孔34。該第2連接孔34配置在比第 1連接孔M靠後方。第2頭部32c可旋轉地且能沿左右方向移動地嵌入第2連接孔34。並且,第2頭部32c是不能沿上下方向和前後方向移動地嵌入第2連接孔34。因此,當第2嵌合部3 沿前後方向移動時,第2可動部件7同第2嵌合部3 —起沿前後方向移動。因此,通過使第2調節軸32在正反方向旋轉,能夠調節第2可動部件7相對基座5和第1可動部件6的前後方向的位置。
在此,第2可動部件7沿前後方向移動之際,導向板21相對第1可動部件6在前後方向移動,其結果,第1調節軸22相對基座5在前後方向移動。然而,第1調節軸22的第1偏心軸部22b能沿前後方向移動地嵌入基座5的第1調節凹部23。因此,第2可動部件7沿前後方向移動不會被基座5和第1調節軸22所阻礙。同樣,第1可動部件6沿上下方向移動之際,雖然第2調節軸32相對基座5沿上下方向移動,但由於第2調節軸32的第 2偏心軸部32b是能沿上下方向移動地插入於基座5的第2調節凹部33,所以第1可動部件6沿上下方向移動不會被基座5和第2調節軸32所阻礙。
可見,通過使第1調節軸22旋轉,能夠調節第1和第2可動部件6,7相對基座5 的上下方向的位置;通過使第2調節軸32旋轉,能夠調節第2可動部件7相對基座5和第 1可動部件6的前後方向的位置。另一方面,位置調節後的第1和第2可動部件6,7的位置,靠導向板21與導向孔6e間產生的摩擦阻力、第1嵌合孔21a的突出部21b的配合齒與第1調節軸22的配合槽的配合、和第2嵌合孔21c的突出部21d的配合齒與第2調節軸32 的配合槽的配合,被以給定大小的力固定於基座5。基座5和第1、第2可動部件6,7之間, 分別設置將第1、第2可動部件6,7固定於基座5的固定機構的場合,就不需要導向板21對導向孔6e的摩擦阻力、配合齒與配合槽的配合。
上述主體部3具有相對配置的一對側板部3a,3a、將一對側板部3a,3a的左側部相互連接起來的頂板部3b,由側板部3a,3a和頂板部北形成大自為「二」字形的截面。主體部3配置成分別使其長度方向朝向前後方向,使側板部3a,3a相對的方向朝向上下方向,且使開放部朝向右側(第2可動部件7側)。第2可動部件7能插能脫地插入側板部3a,3a 間。側板部3a,3a相對的內面間的距離設定為大自等於第2可動部件7的側板7a,7a的外面間的距離。因此,當第2可動部件7插入側板部3a,3a之間時,主體部3被不能相對第2 可動部件7沿上下方向移動地連接。
主體部3的前端部藉助第1配合機構40可拆卸地安裝於第2可動部件7的前端部。而主體部3的後端部則藉助第2配合機構50可拆卸地安裝於第2可動部件7的後端部。
首先描述下第1配合機構40。如圖2、圖3和圖6所示,第2可動部件7的兩側板部7a,7a的前端面分別形成朝前方開放的第1配合凹部41。而主體部3的側板部3a,3a的前端部的基座5側的部位,則如圖4和圖6所示,分別安裝長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第1配合軸42的兩端部。通過在與第1配合凹部41的開放部相對的狀態下使主體部3向後方移動,第1配合軸42能從其開放部插入第1配合凹部41,直到其底部。在第1配合軸42插入到了第1配合凹部41的底部的狀態下,主體部3的前端部被卡止於第2可動部件7的前端部,既不能沿左右方向移動也不能向後方移動。這樣,主體部3的前端部就被可拆卸地安裝於第2可動部件7的前端部。
第1配合軸42還能沿第2可動部件7的前端部所形成的傾斜面43滑動而插入第 1配合凹部41。S卩,如圖2和圖3所示,在第2可動部件7的側板部7a的前端部形成有從頂板部7b側的端部延伸到第1配合凹部41的傾斜面43。該傾斜面43越朝前方越從頂板部7b側接近第1配合凹部41,就這樣傾斜著。因此,當在把第1配合軸42壓向傾斜面43 的頂板部7b側的端部的狀態下使主體部3向前方移動時,第1配合軸42在傾斜面43上朝前方滑動。於是,當一通過傾斜面43,就到達第1配合凹部41的開放部。其後,通過讓主體部3向後方移動,就能把第1配合軸42插入第1配合凹部41。
接著描述下第2配合機構50。如圖2、圖3和圖6所示,在第2可動部件7的側板部7a,7a的後端部,設置長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第2配合軸51,使位置固定。而在主體部 3的側板部3a,3a,設置長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支撐軸52,使位置固定。操作部件53可旋轉地被支撐於該支撐軸52。操作部件53,在圖6所示配合位置和從該配合位置沿圖3中逆時針方向離開給定角度的解除位置之間,可旋轉。操作部件53,通過支撐軸53所設置的受扭螺旋彈簧M的附加力,被附加從解除位置指向配合位置的力。
如圖4和圖6所示,操作部件53的朝向前方的面形成有第2配合凹部53a。該第 2配合凹部53a朝向前方開放,當使操作部件53從解除位置旋轉到配合位置時,第2配合軸 51插入第2配合凹部53a,從其開放部直抵接到底部。第2配合軸51抵接到第2配合凹部 53a的底部時的操作部件53的位置為配合位置。操作部件53處於配合位置的狀態下,通過第2配合軸51和第2配合凹部53a的配合,主體部3在左右方向的移動被阻止,同時,主體部3向後方的移動被受扭螺旋彈簧M的附加力所阻止。這樣,主體部3的後端部就被可拆卸地安裝於第2可動部件7的後端部。很顯然,當使配合部件53克服受扭螺旋彈簧M的附加力從配合位置旋轉到解除位置時,第2配合軸51則從第2配合凹部53a脫離。據此, 能解除主體部3的後端部與第2可動部件7的後端部之間的配合狀態。
操作部件53形成有傾斜面53b。該傾斜面53b,接著第2配合凹部53a配置於其右側(圖6中下側),越朝後方越向右方傾斜。並且,如圖6所示,傾斜面5 配置成這樣 當以與第1配合凹部41配合的第1配合軸42為中心使主體部3順時針方向旋轉,使其後端部接近第2配合軸51時,傾斜面5 抵接於第2配合軸51。在傾斜面5 抵接於第2配合軸51的狀態下,使主體部3進一步順時針方向旋轉時,操作部件53通過第2配合軸51 和傾斜面5 克服受扭螺旋彈簧M的附加力從配合位置旋轉到解除位置側。操作部件53 一旋轉,第2配合軸51相應地在傾斜面5 上朝前方相對移動。當第2配合軸51越過傾斜面53b時(從此時的操作部件53的位置逆時針方向稍旋轉後的位置即是解除位置。), 操作部件53就被受扭螺旋彈簧M旋轉到配合位置。其結果,第2配合軸51從其開放部插入第2配合凹部53a內直到抵接於底部。
主體部3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法中的任何一種安裝於第2可動部件7。
第1安裝方法是先把第1配合軸42插入第1配合凹部41的方法。在此狀態下, 使主體部3以第1配合軸42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旋轉,使主體部3的後端部接近第2可動部件7的後端部。於是如上述,傾斜面5 抵接於第2配合軸51。其後,進一步使主體部3順時針方向旋轉,則操作部件53克服受扭螺旋彈簧M的附加力從配合位置朝解除位置方向 (圖6中逆時針方向)旋轉。當第2配合軸51越過傾斜面53b時,操作部件53被受扭螺旋彈簧M旋轉到配合位置側,第2配合軸51進入第2配合凹部53a,與之配合。在此狀態下,主體部3在左右方向的移動因第1配合軸42與第1配合凹部41的配合和第2配合軸 51與第2配合凹部53a的配合而被阻止。進一步,靠受扭螺旋彈簧M的附加力,第1配合軸42被按壓於第1配合凹部41的底面,同時第2配合軸51被按壓於第2配合凹部53a的底面,據此,主體部3在前後方向的移動被阻止。很顯然,主體部3在上下方向的移動被第2 可動部件7的側板部7a,7a所阻止。據此,主體部3就被在位置固定狀態下可拆卸地安裝於第2可動部件7。
第2安裝方法同第1安裝方法相反,是預先使第2配合軸51和第2配合凹部53a 配合的方法。在此狀態下,使主體部3以第2配合軸51為中心旋轉,使主體部3的前端部接近第2可動部件7的前端部。於是第1配合軸42抵接傾斜面43。當進一步使主體部3 的前端部接近時,第1配合軸42在傾斜面43上向前方滑動。此時,由於隨著配合軸42向前方移動,主體部3向前方移動,相應地操作部件53被第2配合軸51朝後方按壓,從配合位置側向解除位置側旋轉。其後,當第1配合軸42越過傾斜面43時,第1配合軸42就能進入第1配合凹部41。於是,操作部件53被受扭螺旋彈簧M旋轉到配合位置,相應地,主體部3被向後方移動。通過主體部3向後方移動,第1配合軸42被插入第1配合凹部41, 直到抵接於其底部。據此,主體部3就被可拆卸地安裝於第2可動部件7。
第3方法是同時讓第1配合軸42和第2配合軸51分別和傾斜面43,5 接觸的方法。在此狀態下,當使主體部3移動接近第2可動部件7時,第1配合軸42在傾斜面43 上向前方移動,第2配合軸51在傾斜面5 上向後方移動。很顯然,此時隨著主體部3朝接近第2可動部件7方向移動,操作部件53被第1配合軸51從配合位置向解除位置側旋轉。當第1配合軸42和第2配合軸51分別越過傾斜面43,5 時,操作部件53因受扭螺旋彈簧M而被迫從解除位置向配合位置側旋轉,第2配合軸51進入第2配合凹部53a。當配合軸51抵接第2配合凹部53a的底部時,主體部3被受扭螺旋彈簧M向後方移動,第1 配合軸42被插入第1配合凹部41。據此,主體部3就被可拆卸地安裝於第2可動部件7。
如圖4所示,主體部3的頂板部北形成有第1、第2和第3通孔3d,3e,3f。第1、 第2和第3通孔3d,3e,3f分別用於使螺絲刀等工具通過,以便可旋轉操作調節螺釘10、第 1調節軸22和第2調節軸32。第1、第2和第3通孔3d,3e,3f配置成與調節螺釘10、第1 調節軸22和第2調節軸32在其軸線方向上相對。
主體部3的後端部與第2可動部件7的後端部之間設置有第3配合機構60。第3 配合機構60用於防止主體部3從第2可動部件7脫離。S卩,如上述,主體部3相對第2可動部件7朝前方的移動被受扭螺旋彈簧M的附加力所阻止。因此,假設主體部3被以受扭螺旋彈簧M的附加力以上的力按壓向前方時,主體部3向前方移動,第1配合軸42就從第 1配合凹部41拔出。其結果,主體部3恐怕要從第2可動部件7向右方脫離。第3配合機構60就是為了確實防止這一事態而設置的。
第3配合機構60具有鎖定部件61。鎖定部件61藉助支撐軸52可旋轉地安裝於主體部3的後端部。鎖定部件61如圖6所示,能在鎖定位置和從該鎖定位置按圖6中逆時針方向偏離給定角度的鎖定解除位置之間旋轉。鎖定部件61被受扭螺旋彈簧M附加從鎖定解除位置指向鎖定位置的方向旋轉的力。鎖定部件61,也可用和螺旋彈簧M不一樣的螺旋彈簧來附加從鎖定解除位置側指向鎖定位置側的旋轉力。鎖定部件61還可以藉助於和支撐軸52不一樣的軸可旋轉地安裝於主體部3的後端部。
鎖定部件61的前端部的上下兩端部形成有朝向第2可動部件7側突出的突出部 61a,61a。而在第2可動部件7的側板部7a,7a的後端部的左側部(圖3中上側部)則形成有鎖定槽62,62。該鎖定槽62的尺寸設定成能讓突出部61a出沒於左右方向。並且,鎖定槽62的前後方向的尺寸設定成和突出部61a的前後方向的尺寸大自一樣。進一步,鎖定槽62還配置成只在主體部3被在正規位置安裝於第2可動部件7的狀態下突出部61a才能出沒於鎖定槽62。換言之,突出部61a配置成無論用上述第1 第3方法中的哪個方法把主體部3安裝於第2可動部件7,都不能在主體部3安裝結束前進入鎖定槽62。
用上述第1 第3方法中某一方法把主體部3安裝於第2可動部件7時,安裝開始時,突出部61a抵接於第2可動部件7的側板部7a。因此,使主體部3移動接近第2可動部件7時,突出部61a也相應地被從鎖定位置向鎖定解除位置側旋轉。其後,主體部3被安裝到第2可動部件7時,即當第1配合機構40的第1配合軸42被插入抵接於第1配合凹部41的底部的同時,第2配合機構50的第2配合軸51也被插入抵接到第2配合凹部53a 的底部之時,鎖定部件61被受扭螺旋彈簧M從鎖定解除位置旋轉到鎖定位置,突出部61a進入鎖定槽62。於是,由於突出部61a和鎖定槽62的前後方向的尺寸設定得一樣,主體部 3被卡止,不能相對第2可動部件7在前後方向移動。因此,能夠確實地防止主體部3朝前方移動從第2可動部件7脫離這種事態
另外,即便用上述第1 第3方法中某一方法把主體部3安裝於第2可動部件7, 也能通過使操作部件53從配合位置旋轉到解除位置而把主體部3從第2可動部件7拆下來。當使操作部件53旋轉到解除位置時,第2配合軸51從第2配合凹部53a脫離。因此, 操作部件53從第2配合軸51離開朝向左方,且使主體部3的後端部從第2可動部件7離開朝向左方移動,直到突出部61a從鎖定槽62脫離為止。即,使主體部3以第1配合軸42 為中心沿圖6中逆時針方向旋轉。接著,使主體部3向前方移動,使第1配合軸42從第1 配合凹部41脫離。其後,通過使主體部3向左方移動,就能把它從第2可動部件7拆下來。
外側連杆(第1連杆)71的一端部藉助第1支撐軸73可旋轉地連接於主體部3 的前端部。第1支撐軸73,軸線朝向上下方向配置,其兩端部被主體部3的側板部3a,3a前端部中處於基部2側的部位所支撐。由於第1支撐軸73的軸線朝向上下方向,所以外側連杆71能在水平面內旋轉。內側連杆(第2連杆)72的一端部藉助第2支撐軸74可旋轉地連接於主體部3的前端部。第2支撐軸74配置成與第1支撐軸73平行,處於比第1支撐軸73靠前側且靠左側的位置。第2支撐軸74也可配置成與第1支撐軸73在前後方向上位置同一或處於後方。
如圖4和圖6所示,連接軸體75設置於安裝部件4。連接軸體75具有與第1及第2支撐軸73,74平行地延伸的兩個軸部75a,75b。在其一軸部(第3支撐軸)75a,外側連杆71的另一端部被可旋轉地支撐。而在其另一軸部(第4支撐軸)75b,內側連杆72的另一端部被可旋轉地支撐。其結果,安裝部件4藉助內側連杆71和外側連杆72可旋轉地連接於主體部3的前端部,於是門扇D也藉助合葉裝置1被可旋轉地支撐於基體B。另外, 軸部75a,75b也可以分別作為相互獨立的軸體形成。
安裝部件4能在圖6所示閉位置和圖7所示開位置之間旋轉。如圖6所示,外側連杆71與安裝部件4抵接決定安裝部件4的閉位置。軸部7 形成有一對凹部75c,75c。 凹部75c,75c配置成安裝部件4處於閉位置時內側連杆72的一部分進入。據此,安裝部件 4能夠確實地旋轉到閉位置。而另一方面,如圖7所示,內側連杆72與安裝部件4抵接決定安裝部件4的開位置。很顯然,關於安裝部件4的閉位置和開位置,也可採用其他已知結構來決定。
圖6所示狀態是當安裝部件4處於閉位置時,門扇D稍傾斜,從其吊起側(被合葉裝置1所支撐的一側)到自由端側逐漸接近基體B。但是,門扇D實際上並不旋轉到圖6 所示位置,通過門扇D的自由端抵接基體B的前面,門扇D只旋轉到與基體B的前面平行。 因此,合葉裝置1在實際使用時,安裝部件4並不旋轉到閉位置,安裝部件4停止於從閉位置稍微錯開些角度(譬如1 2°左右)的開位置側的位置。
由於安裝部件4藉助連杆71,72被可旋轉地支撐於主體部3,若設安裝部件4的瞬間旋轉中心為C,則如圖8所示,瞬間旋轉中心C就可以通過兩條直線的交點求出,一條是與第1支撐軸73和軸部75a的各軸線正交的直線,另一條是與第2支撐軸74和軸部7 的各軸線正交的直線。即使在安裝部件4處於閉位置與開位置之間某一位置時,瞬間旋轉中心C也是在從支撐軸73到軸部75a的方向上處於軸部75a的前方,同時,在從支撐軸74到軸部75b的方向上處於軸部75b的前方。換言之,第1支撐軸73、第2支撐軸74和軸部 75a, 7b配置成,即使安裝部件4處於閉位置與開位置之間的某一位置時瞬間旋轉中心C也處於上述位置。
主體部3的前端部和安裝部件4之間,設置有附加旋轉力機構(附加旋轉力單元)80。附加旋轉力機構80用於在安裝部件5處於開位置與閉位置間的給定解除位置(圖 10所示位置)與閉位置之間時,使安裝部件4旋轉到閉位置,同時將其保持在閉位置;具有力傳遞部件81、受扭螺旋彈簧(附加力單元)82和承受部件83。
力傳遞部件81,如圖4和圖15 圖19所示,其基端部(圖6中基體B的右側壁部側的端部)形成有通孔81a。該通孔81a配置為軸線朝向上下方向,作為在圖6中左在上的長孔而被形成。第2支撐軸74可旋轉地且可沿通孔81a的長度方向相對移動地插入通孔81a。因此,力傳遞部件81能以第2支撐軸74為中心旋轉,同時也能在通孔81a的長度範圍內沿其長度方向移動。通孔81a也可不是長孔,而是截面呈圓形。此時,力傳遞部件 81能相對第2支撐軸74旋轉,但卻不能沿第2支撐軸73的徑向移動了。另外,力傳遞部件 81也可不設置在第2支撐軸74,而是主體部3設置一個和第2支撐軸74平行的軸,使力傳遞部件81能以該軸旋轉且能沿通孔81a的長度方向移動,或者是設置成能以該軸旋轉但不能移動。
主體部3的頂板部北的前端部形成有導向孔3g (豁口部),其在左右方向上貫通頂板部北,且沿其長度方向延伸。力傳遞部件81的前端部沿導向孔3g的長度方向可移動地插入導向孔3g。據此,能夠防止當力傳遞部件81以第1支撐軸73為中心旋轉時力傳遞部件81的前端部幹擾(抵接)頂板部北。導向孔3g也可從頂板部北的前端面朝前方開放。
力傳遞部件81的前端部形成有按壓部(從主體部3向外部突出的力傳遞部件的另一端部;一部分)81b。按壓部81b由凸曲面構成,尤其是,在本實施方式中是由凸圓弧面構成。圓弧面配置成其中心線朝向上下方向。即,圓弧面沿上下方向延伸。構成按壓部81b 的圓弧面,如圖6 圖13所示,即使當安裝部件4處於開位置與閉位置之間的某位置時,也通過通孔81a突出於主體部3的外部,其突出量隨安裝部件4從開位置側向閉位置側旋轉而增大。
力傳遞部件81的前端部的朝後方側部分(圖18中朝右側部分)形成有避讓凹部 81c。避讓凹部81c由朝前方下凹的圓弧面構成,配置成與構成按壓部81b的圓弧面中的處於圖18中右側的端部相接。
受扭螺旋彈簧82外套於第2支撐軸74 ;受扭螺旋彈簧82的一端部8 抵接於第 1配合軸42 ;受扭螺旋彈簧82的另一端部82b抵接於力傳遞部件81。其結果,受扭螺旋彈簧82在常態下附加力給力傳遞部件81,使其沿圖6中順時針方向旋轉。但是,當安裝部件 4處於開位置與解除位置之間時,力傳遞部件81沿順時針方向的旋轉被後述離合器機構90 所阻止,被停止於圖10所示停止位置。受扭螺旋彈簧82還給力傳遞部件81附加朝圖6上方的力。根據該附加力,通孔81a的右下端部通常抵接於第2支撐軸74。受扭螺旋彈簧82 也可不設置在第1支撐軸74,而設置在其他軸,譬如上述那樣,在力傳遞部件81設置在與第 2支撐軸74不同的軸上時,把受扭螺旋彈簧82設置在該軸。
承受部件83安裝於安裝部件4。如圖6所示,承受部件83配置在安裝部件4處於閉位置時安裝部件4中的處於遠離瞬間旋轉中心C 一側的端部,具體而言是在與第1和第2支撐軸73,74的軸線正交的方向上遠離瞬間旋轉中心C 一側的端部。承受部件83形成有凹部83a。在圍成該凹部83a的內側面和接著該內側面的外面形成有作用部83b。艮口, 凹部83a的內側面的一部分,當安裝部件4處於閉位置時,處於圖6中後方側,該處於後方側的一部分為朝向前方的平面83c。該平面83c和鄰接凹部83a開口部的外面(圖6中朝向下側的面)的交叉部形成有朝外側凸的圓弧面83d。平面83c和圓弧面83d構成作用部 83b。作用部8 不一定非由平面83c和圓弧面83d構成不可,也可由其他曲面構成。
外側連杆71與力傳遞部件81之間,設置有離合器機構(阻止旋轉機構)90。離合器機構90用於,當安裝部件4處於開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間時,阻止力傳遞部件81被受扭螺旋彈簧82驅動沿圖7和圖8的順時針方向旋轉,維持力傳遞部件81處於停止位置。其結構如下。
S卩,如圖7、圖8和圖14所示,外側連杆71具有上下相對配置的一對側板部71a, 71a ;和頂板部71b,一體形成於該一對側板部71a,71a的一側部(圖14(C)中左側部),將該一對側板部71a,71a相互連接起來。側板部71a,71a的一端部(圖14(A)中右端部)通過第1支撐軸73可旋轉地被連接於主體部3,而側板部71a,71a的另一端部則通過軸部7 可旋轉地被連接於安裝部件4。
側板部71a,71a的相對的內面分別形成有第1突出部91,91,互相間向接近方向 (上下方向)突出。第1突出部91配置在,側板部71a,71a的相對的內面中第1支撐軸73 側的端部、並且是處於比第1支撐軸73靠後方的地方。第1突出部91的朝前方的面形成有第1配合面(第1配合部)92。該第1配合面92由以第1支撐軸73的軸線為中心的凹狀的圓弧面(第1圓弧面)構成。
另一發麵,在力傳遞部件81的前端部形成有上下方向突出的一對第2突出部93, 93。該第2突出部93配置在比按壓部81b稍靠近基端側的位置。第2突出部93的朝向後方的面形成有第2配合面(第2配合部)94。該第2配合面94由凸狀圓弧面(第2圓弧面)構成,該凸狀的圓弧面和構成第1配合面92的圓弧面具有相同曲率半徑。當安裝部件 4處於開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間時,力傳遞部件81被受扭螺旋彈簧82附加沿圖7的順時針方向旋轉的力,據此,第2配合面94抵接於第1配合面92。其結果,力傳遞部件81沿順時針方向的旋轉被外側連杆71所阻止,此時,力傳遞部件81的位置為停止位置。
第2配合面94配置成,力傳遞部件81處於停止位置時,構成第2配合面94的圓弧面的中心線與第1支撐軸73的軸線(=第1配合面92的中心線)一致。因此,藉助力傳遞部件81傳遞於外側連杆71的受扭螺旋彈簧82的附加力被第1支撐軸73吸收,故外側連杆71不能被受扭螺旋彈簧82旋轉,力傳遞部件81被維持於停止位置。
力傳遞部件81被離合器機構90維持於停止位置只是安裝部件4處於開位置與解除位置之間的時候。當安裝部件4越過解除位置而向閉位置側旋轉時,力傳遞部件81因受扭螺旋彈簧82的附加力而沿順時針方向旋轉。於是,安裝部件4被從解除位置旋轉到閉位置。
S卩,如圖7和圖8所示,安裝部件4處於比較解除位置更靠近開位置側的位置時, 作用部8 離開按壓部81b。
然而,安裝部件4從開位置向閉位置側旋轉,達到距離解除位置只有稍許角度(譬如5°左右)的眼前位置時,如圖9所示,作用部83b的圓弧面83d抵接按壓部81b。此時, 設按壓部81b當中的距離瞬間旋轉中心C最遠的地方(以下稱第1頂點)為P,則作用部 83b的圓弧面83d在從第1頂點P朝前方(圖9中左方)稍許離開的地方抵接按壓部81b。 因此,當安裝部件4進一步向閉位置側旋轉時,圓弧面83d將按壓部81b向右方(圖9中下方)按壓。其結果,力傳遞部件81沿通孔81a的長度方向朝右側(圖9中下側)移動,第2 配合面94也隨著相對第1配合面92朝右方移動。在此,第1和第2配合面92,94為圓弧面,而第2配合面94為直線移動,安裝部件4處於解除位置附近時,第1和第2配合面92, 94的接觸長度短。並且,第2配合面94的移動方向為接近第1和第2配合面92,94的接觸部的切線方向的方向,即和切線所成的角度較小的方向。因此,第2配合面94能夠相對第 1配合面92圓滑地移動。
當安裝部件4到達解除位置時,作用部83b的圓弧面83d在第1頂點P接觸按壓部81b。此時,通過第1配合面92相對第2配合面94以第1支撐軸73為中心沿逆時針方向(圖9中大自上方)旋轉,和通過第2配合面94相對第1配合面92朝右方(圖9中大自下方)移動,第1和第2配合面92,94相互間在圓周方向、切線方向或與此接近的方向離開。其結果,因離合器機構90引起的傳遞部件81的旋轉阻止狀態被解除,力傳遞部件81 能沿圖10的順時針方向旋轉。力傳遞部件81靠受扭螺旋彈簧82以第2支撐軸74為中心沿圖10的順時針方向旋轉。
設構成按壓部81b的圓弧面當中的、距離第2支撐軸74的軸線最遠的地方(以下稱第2頂點。)為Q,則安裝部件4處於解除位置時,第2頂點Q比較第1頂點P更靠前方 (圖10中左方)。因此,當力傳遞部件81以第1支撐軸73為中心沿圖10的順時針方向旋轉時,按壓部81b抵接作用部83b的圓弧部83d,按壓部81b將承受部件83朝後方(圖10 的右方)按壓。據此,安裝部件4被從解除位置向閉位置側旋轉。
當安裝部件4從解除位置向閉位置側旋轉時,被作用部8 按壓向右側移動的力傳遞部件81被受扭螺旋彈簧82向左側移動。當安裝部件4從解除位置旋轉給定小角度 (譬如5度左右)時,力傳遞部件81被朝左方移動,直到通孔81a的圖10中所示的右下的端部抵接於第1支撐軸73為止。因此,其後,力傳遞部件81不再沿通孔81a的長度方向移動,只沿順時針方向旋轉。
當通過力傳遞部件81旋轉安裝部件4到達閉位置時,通過外側連杆71抵接安裝部件4而使安裝部件4停止,力傳遞部件81也隨之停止。安裝部件4和力傳遞部件81靠受扭螺旋彈簧82的附加力均被維持於停止的位置。
當安裝部件4從解除位置旋轉到閉位置時,如圖11 圖13和圖6所示,按壓部81b 的對作用部83b的接觸地方從圓弧面83d移動到平面88c。其結果,受扭螺旋彈簧82對安裝部件4的附加旋轉力(轉矩)增大。
即,假設受扭螺旋彈簧82對力傳遞部件81的附加旋轉力一定,與安裝部件4位置無關,則受扭螺旋彈簧82對安裝部件4的附加旋轉力由以下要素確定從瞬間旋轉中心C 到按壓部81b與作用部8 接觸處的距離;按壓部81b與作用部8 接觸處的法線(指向在該接觸處按壓部81b對作用部8 的按壓方向的力的作用線)和該接觸處與瞬間旋轉中心C的連線所成的按壓角度。從瞬間旋轉中心到按壓部81b與作用部8 接觸處的距離, 如從圖10 圖13明顯看出的那樣,是隨著安裝部件4從解除位置朝閉位置側旋轉而增大。同樣,按壓角度也隨著安裝部件4從解除位置朝閉位置側旋轉逐漸增大到接近90°。因此, 受扭螺旋彈簧82對安裝部件4的附加旋轉力,隨著安裝部件4朝開位置側旋轉而逐漸增大。尤其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其逐漸增大,直到安裝部件4到達閉位置為止。但是,也可以讓受扭螺旋彈簧82對安裝部件4的附加旋轉力,從解除位置到比閉位置稍許近一些的位置之間逐漸增大,而後保持一定。
當使安裝部件4從閉位置朝開位置側旋轉時,按壓部81b被作用部8 按壓,力傳遞部件81克服受扭螺旋彈簧82的附加力沿圖6 圖13的逆時針方向旋轉。當安裝部件4 達到就差上述角度(5° )就到了解除位置的眼前位置時,以後隨著安裝部件4朝開位置側旋轉,力傳遞部件81被旋轉,不僅如此,按壓部81b也被作用部83b的圓弧面83d向右方按壓,所以迫使力傳遞部件81沿通孔81a的長度方向朝右方移動。隨著安裝部件4的旋轉, 外側連杆71旋轉,力傳遞部件81旋轉和移動,據此,第1和第2配合面92,94相互接近。
當安裝部件4從閉位置到達解除位置時,圓弧面83d接觸按壓部81b的第1頂點 P。因此,當安裝部件4從解除位置進一步朝開位置側移動時,相應地,第1連杆71旋轉,不僅如此,力傳遞部件81也被受扭螺旋彈簧82朝左方移動。其結果,第1和第2配合面92, 94相互接近,從相鄰近的端部側開始接觸。當安裝部件4從解除位置朝開位置側只旋轉5° 左右時,力傳遞部件81就達到停止位置,作用部83b的圓弧面83d在第2頂點Q接觸按壓部81b。因此,力傳遞部件81就能以第2支撐軸74為中心沿圖9的順時針方向旋轉。然而此時由於第1和第2配合面92,94相互接觸,力傳遞部件81在停止位置被維持於停止狀態。
當使安裝部件4進一步朝開位置側旋轉時,作用部83d就從按壓部81b離開。因此,其後只有安裝部件4旋轉,力傳遞部件81留在停止位置。當安裝部件4旋轉到開位置時,因內側連杆72抵接外側連杆71,不能再繼續旋轉,就停止於開位置。
如圖6所示,主體部3的前端部設置有旋轉阻尼機構100。該旋轉阻尼機構100用於阻止安裝部件4朝閉位置側高速旋轉,使低速旋轉,藉助力傳遞部件81將安裝部件4朝閉位置側的高速旋轉抑制到低速。
旋轉阻尼機構100具有殼體101和轉子102。殼體101呈圓筒狀,在軸線朝上下方向的狀態下固定於主體部3。而轉子102配置成使其軸線與殼體101的軸線一致,其一端部可旋轉地插入殼體101內。殼體101的內部設置有阻尼單元(圖中省略),將轉子102的一方向的旋轉抑制到低速,而允許朝另一方向高速旋轉。轉子102的另一端部從殼體101向外部突出,突出的該另一端部形成有第1齒輪部103。
而力傳遞部件81設置有第2齒輪部104。第2齒輪部104配置成,當通孔81a的內面的右側的端部抵接第2支撐軸74時,第2齒輪部104的軸線與第1支撐軸73的軸線一致。第2齒輪部104與第1齒輪部103嚙合。因此,當力傳遞部件81旋轉時,迫使轉子102 旋轉。此時,當力傳遞部件81從停止位置沿圖6的順時針方向旋轉時,S卩,安裝部件4朝閉方向旋轉時,迫使轉子102朝上述一方向旋轉。其結果,力傳遞部件81的順時針方向高速旋轉被阻止,於是,安裝部件4的高速旋轉也被阻止。因此,安裝部件4沿閉方向是低速旋轉。反之,當力傳遞部件81沿圖6的逆時針方向旋轉時,轉子沿上述另一方向旋轉。因此, 力傳遞部件81能高速旋轉,安裝部件4能從閉位置朝開位置側高速旋轉。另外,力傳遞部件81能沿通孔81a的長度方向移動相應於其長度的量,當力傳遞部件81朝左側移動時,力傳遞部件81的旋轉中心(第2支撐軸74的軸線)和第2齒輪部104的軸線錯開。但是, 由於通孔81a的長度短,並且,當力傳遞部件81朝左側移動時第1和第2齒輪部103,104 的中心距離有所變長,因此,即使在力傳遞部件81朝左側移動了的狀態下,第1和第2齒輪部103,104也維持良好嚙合狀態。
上述結構的合葉裝置中,附加旋轉力機構80的力傳遞部件81的前端部(另一端部;一部)從主體部3的頂板部北所形成的導向孔3g向外部突出,突出來的前端部形成有按壓部81b。於是,該按壓部81b按壓安裝部件4的從瞬間旋轉中心C離開的端部上所設置的承受部件83的作用部83b。該按壓處配置在比相當於第3和第4支撐軸的軸部7^、75c 還遠離瞬間旋轉中心C之處。其結果,受扭螺旋彈簧82的附加力作為一個大轉矩傳遞給安裝部件4。換言之,能將受扭螺旋彈簧82的附件力減弱對應於轉矩增量的量。因此,能減輕作用於第1、第2支撐軸73,74和軸部75a,75b的力、尤其是作用於軸部75a,75b的力。因此,能減少這些軸73,74,75a, 75b、安裝部件4和第1、第2支撐軸73,74的磨損,故而能延長合葉裝置1的壽命。
下面描述本發明其他實施方式。須指出的是,以下描述的實施方式中,只描述和上述實施方式不同的結構,結構一樣的部分附同一標號。
圖20 圖四給出本發明第2實施方式。該實施方式的合葉裝置IA中,用離合器機構(阻止旋轉機構)Iio取代了離合器機構90。離合器機構110結構如下。
S卩,如圖20和圖21所示,導向孔3g的沿長度方向的兩內面的前端部分別形成有卡止突出部(第1配合部)111,111。卡止突出部111,111相互接近地沿上下方向突出。通過在導向孔3g形成卡止突出部111,111,導向孔3g的內部被劃分成處於比卡止突出部 111更靠前側的前側部分池、和靠後側的後側部分3i。
在該合葉裝置IA中,用力傳遞部件81A取代了力傳遞部件81。如圖22 圖對所示,力傳遞部件81A的前端部形成有上下一對抵接部(第2配合部)112,112。這一對抵接部112,112配置在比按壓部81b更靠基端側(圖22中下側)。並且,一對抵接部112,112 配置在按壓部81b上下而將其夾在當中。抵接部112的朝左方(圖22中上方)的面由朝左方凸的圓弧面構成。抵接部112也可由其他凸曲面構成。
如圖25 圖27所示,當安裝部件4處於開位置與解除位置之間時,抵接部112, 112插入導向孔3g的前側部分3h,因受扭螺旋彈簧82的附加力抵接部112的圓弧面按壓到卡止突出部111上,力傳遞部件81A被迫停止。該位置就是力傳遞部件81A的停止位置。
上述結構中,當安裝部件4從開位置旋轉距離解除位置給定角度(譬如5° )的眼前位置時,如圖沈所示,作用部83b的圓弧面83d抵接按壓部81b。其後,直到安裝部件4 旋轉到解除位置為止,作用部8 將按壓部81b朝右方(圖沈中下方)按壓,使力傳遞部件81A向同方向移動。很顯然,隨著力傳遞部件81A移動,抵接部112也向右方移動。當安裝部件4到達解除位置時,如圖27所示,抵接部112從卡止突出部111移動到右方。其結果,卡止突出部111引起的抵接部112的卡止狀態被解除,力傳遞部件81A就能夠從解除位置旋轉到閉位置。力傳遞部件81A靠受扭螺旋彈簧82被旋轉到閉位置。於是,作用部83b 被按壓部81b朝後方按壓,安裝部件4被迫旋轉,直到閉位置。
很顯然,使安裝部件4從閉位置朝開位置側旋轉時,安裝部件4到達距離解除位置給定角度(譬如5° )的眼前位置後旋轉到解除位置的期間,作用部8 將按壓部81b朝右方按壓,使力傳遞部件81A朝同方向移動。其結果,抵接部112能通過卡止突出部111的右側。於是,當從解除位置進一步旋轉上述給定角度(5° )時,安裝部件4被受扭螺旋彈簧 82向左方移動,抵接部112進入導向孔3g的前側部分池。據此,力傳遞部件81A沿順時針方向的旋轉被阻止。其後,作用部81b隨著安裝部件4朝開位置側旋轉而離開按壓部81b。
圖30 圖43給出本發明第3實施方式。該實施方式的合葉裝置IB中,用離合器機構120取代離合器機構90。而且,在該合葉裝置IB中,還採用了用於把離合器機構120 從卡止狀態切換成解除狀態的切換機構130、和給安裝部件4附加朝向閉位置側的力的輔助附加旋轉力機構140。
首先描述離合器機構120。如圖31所示,在主體部3的前端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橫長孔121。該橫長孔121比導向孔3g靠前側配置。橫長孔121的上下方向的長度設定得比導向孔3g的上下方向寬度長。橫長孔121的後方側的側面和導向孔3g的前端部交叉。此時,導向孔3g和橫長孔121在其長度方向的中央部相交叉。其結果,橫長孔121 和導向孔3g相連通。另外,橫長孔121的後方側的側面中上下方向的兩端部殘留著,該殘留著的兩端部形成第1配合面(第1配合部)122。
圖33 圖37給出本實施方式中所採用的力傳遞部件81B。該力傳遞部件81B的前端部(各圖中上端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配合部123。處於該配合部123的外面中的左側(力傳遞部件81B的前端側)的部分形成有按壓部81b。配合部123的外面中朝向後方的部分形成有第2配合面(第2配合部)124。該第2配合面IM相對於按壓部81b 而言是接著力傳遞部件81的基端側而形成。
配合部123,其上下方向的長度和前後方向的寬度設置得分別與橫長孔121的上下方向的長度和前後方向的寬度大自一樣。並且,安裝部件4處於開位置與解除位置之間時,配合部123插入於橫長孔121,不能沿前後方向移動,但能沿通孔81a的長度方向移動。 很顯然,如圖38 圖40所示,此時第2配合面IM抵接第1配合面122,因此,力傳遞部件 81B以第2支撐軸74為中心沿順時針方向旋轉被阻止。此時力傳遞部件81B的位置是停止位置。
當力傳遞部件81B沿通孔81a的長度方向朝左側(圖38 圖43中上側)移動給定距離時,第2配合面IM從第1配合面122離開朝向左側。於是,配合部123與此同時從橫長孔121脫離向左側。其結果,力傳遞部件81B就能夠從停止位置沿順時針方向旋轉,從而被受扭螺旋彈簧82沿順時針方向旋轉。另外,當力傳遞部件81B沿順時針方向旋轉時, 相對配合部123而言是接著力傳遞部件81B的基端側的部分上所形成的狹窄部81e進入導向孔3g內,能在前後方向移動。
在力傳遞部件81B從停止位置沿順時針方向離開的狀態下,當力傳遞部件81B朝停止位置側移動時,狹窄部81e就從導向孔3g脫離向前方,抵接處於橫長孔121前側的內面。其後,當力傳遞部件81B被迫朝右方移動時,第2配合面IM和第1配合面122相對, 靠受扭螺旋彈簧82的附加力按壓於第1配合面122。據此,力傳遞部件81B被置於停止位置。
下面描述切換機構130。如圖32所示,在外側連杆71的側板部71a,71a相對的內面形成有一對相互接近地沿上下方向突出的配合突起131,131。配合突起131配置在側板部71a中的第1支撐軸73側的端部,相對於第1支撐軸73沿其徑向離開給定距離。
如圖33 圖37所示,力傳遞部件81B的基端與前端之間的大自中間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突出的一對抵接突出部132。朝向力傳遞部件81B的前端側的抵接突出部132的上面形成有第1和第2傾斜面133,134。第1傾斜面133以越朝後方越接近力傳遞部件81B 的前端的方式傾斜。而第2傾斜面134以越朝後方越接近力傳遞部件81B的基端的方式傾斜。第1傾斜面133的後端部和第2傾斜面134的前端部相互交叉。第1和第2傾斜面 133,134所成角度大自為直角。第1傾斜面133與第2傾斜面134通過兩者交叉部所形成的圓弧面等凸曲面圓滑地連接。
如圖38所示,當安裝部件4處於開位置與中間位置(是指從開位置朝向閉位置側離開給定角度的位置)之間時,第1傾斜面133被受扭螺旋彈簧82按壓於外側連杆71的配合突起131。據此,力傳遞部件81B沿通孔81a的長度方向朝左側移動被阻止。以下,將此時的沿通孔81a方向上的力傳遞部件81B的位置稱卡止位置。力傳遞部件81B處於卡止位置時,第2支撐軸74處於通孔81a的左前方的端部側。因此,力傳遞部件8B能從卡止位置沿通孔81a的長度方向朝右側移動。
當安裝部件4從開位置向閉位置側移動時,外側連杆71也隨著以第1支撐軸73 為中心沿逆時針方向移動。其結果,配合突起131與第1傾斜面133的接觸點向第1傾斜面133的後端側移動。此時,由於第1傾斜面133以越朝後方越接近力傳遞部件81B的前端的方式傾斜,力傳遞部件4被迫抵抗受扭螺旋彈簧82的附加力向右側移動,且被迫沿通孔81a的長度方向朝右側移動。當安裝部件4到達給定中間位置時,如圖39所示,配合突起131與第1和第2傾斜面133,134的交叉部接觸。此時,力傳遞部件81B朝右側移動最大。以下將此時的沿通孔81a方向上的力傳遞部件81B的位置稱右極限位置。
安裝部件4從中間位置進一步朝閉位置側移動,外側連杆71也隨著以第1支撐軸 73為中心沿逆時針方向進一步旋轉時,如圖40所示,配合突起131接觸第2傾斜面134。當安裝部件4進一步朝閉位置側旋轉時,配合突起131與第2傾斜面134接觸之處也隨著朝第2傾斜面134的後方移動。這裡,由於第2傾斜面134以越朝後方越接近力傳遞部件81B 的基端的方式傾斜,力傳遞部件81B因受扭螺旋彈簧82的附加力被迫隨著安裝部件4朝閉方向旋轉而向左側移動,且被迫沿通孔81a的長度方向朝左側移動。
如圖41所示,當安裝部件4從開位置朝向閉位置一直旋轉到解除位置時,配合突起131從第2傾斜面134離開朝向後方。與此同時,第2配合面IM從第1配合面122離開朝向左方。其結果,離合器機構120產生的卡止狀態被解除,力傳遞部件81B就能從停止位置沿順時針方向旋轉。以下將此時的在通孔81a的長度方向上的力傳遞部件81B的位置稱離開位置。當力傳遞部件81B處於離開位置時,通孔81a的右側的端部與第2支撐軸74 之間有稍許間隙。因此,力傳遞部件81B能隨著安裝部件4旋轉而從離開位置進一步朝左側稍許移動。當安裝部件4從解除位置朝閉方向旋轉給定角度(譬如5° )時,通孔81a的右側的端部抵接第2支撐軸74。其結果,力傳遞部件81B不能再朝左側移動。以下將此時的力傳遞部件81B的位置稱左極限位置。
如圖40所示,當配合突起131接觸第2傾斜面134時,附加旋轉力機構80的作用部8 大自接觸按壓部81b,但由於此時力傳遞部件81B朝和作用部8 與按壓部81b的接觸點的切線方向大自一樣的方向移動,幾乎不會出現安裝部件4被受扭螺旋彈簧82附加朝向閉方向的旋轉力。然而,當安裝部件4到達解除位置時,力傳遞部件81B能以第2支撐軸74為中心沿順時針方向旋轉,所以作用部8 被按壓部81b朝後方按壓,安裝部件4因此而被迫朝閉位置側旋轉。按壓部81b與作用部8 接觸之處隨著安裝部件4旋轉而朝凹部8a的裡側移動,直到安裝部件4從解除位置到達距離閉位置只有給定小角度遠的眼前的自由位置為止。當安裝部件4越過自由位置時,按壓部81b從作用部8 離開。因此,在自由位置與閉位置之間,沒有附加旋轉力機構80產生的朝向閉方向的附加旋轉力作用於安裝部件4,安裝部件4能自由旋轉。很顯然,和上述實施方式一樣,附加旋轉力機構80也可做成這樣即使安裝部件4處於解除位置與閉位置之間某一位置時,也給安裝部件4附加朝閉方向的力。
當安裝部件4從閉位置朝開方向旋轉到開位置時,離合器機構120和切換機構130 如後述那樣返回原來狀態。即,設安裝部件4當前處於閉位置,此時,力傳遞部件81b處於左極限位置,配合突起131從第2傾斜面134離開。
當安裝部件4從閉位置向開位置旋轉,到達距離解除位置給定的角度(5° )的眼前的位置時,作用部8 抵接按壓部81b。因此,其後力傳遞部件81B隨著安裝部件4向開位置側旋轉而被按壓朝右側移動。當安裝部件4旋轉到解除位置時,力傳遞部件81B被移動到離開位置。此時,配合突起131與第2傾斜面134的右側端縁相接,當安裝部件4越過解除位置向開位置側旋轉時,配合突起131接觸第2傾斜面134(參見圖40)。因此,當安裝部件4越過解除位置向開位置側旋轉時,力傳遞部件81B被迫克服受扭螺旋彈簧82的附加力向右側移動。其後,隨著安裝部件4向開位置側旋轉,配合突起131與第2傾斜面134 接觸之處朝前方移動,越過第1和第2傾斜面133,134的交叉部(參見圖39)後,配合突起 131接觸第1傾斜面133(圖38)。
下面描述輔助附加旋轉力機構140。補助附加旋轉力機構140是當安裝部件4處於中間位置與解除位置之間時給安裝部件4附加朝向閉位置側旋轉的力,由受扭螺旋彈簧 82、配合突起131和第2傾斜面134構成。
S卩,安裝部件4處於中間位置與解除位置之間時,如上述,第2傾斜面124因受扭螺旋彈簧82的附加力而被按壓於配合突起131上,按壓配合突起131。此時,由於第2傾斜面IM和第1傾斜面123所成的角度是90°,很顯然,第2傾斜面IM是將配合突起131 朝同配合突起131與第2傾斜面134接觸之處和第1支撐軸73的軸線的連線大自正交的方向按壓。因該按壓力,外側連杆71被迫以第1支撐軸73為中心逆時針方向旋轉,安裝部件4因此而被迫朝閉位置側旋轉。
安裝部件4處於開位置與中間位置之間時,第1傾斜面133按壓著配合突起131。 然而,此時,第1傾斜面133的對配合突起131的按壓力的作用線,同配合突起131與第1傾斜面133接觸之處和第1支撐軸73的軸線的連線大自平行,而且極為接近或者是同一線。 因此,藉助第1傾斜面133作用於配合突起131的受扭螺旋彈簧82的附加力,作為使外側連杆71旋轉的力來說,幾乎不起作用。也可以是這樣設置通過改變第1傾斜面133的傾斜角度,加大藉助第1傾斜面133作用於配合突起131的受扭螺旋彈簧82的附加力,由此使得即便當安裝部件4處於開位置與中間位置之間時,也對安裝部件4附加朝閉位置側旋轉的力。
須指出的是,本發明並非限於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其構思範圍內可以採用各種變形例。
譬如,雖然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安裝部件4從解除位置向閉位置側旋轉時採用附加旋轉力機構80對安裝部件4附加朝向閉位置側的力,但是也可用別的附加旋轉力機構取代附加旋轉力機構80,該別的附加旋轉力機構在安裝部件4從給定解除位置向開位置側旋轉時對安裝部件4附加朝向開位置側的力。
另外,離合器機構(阻止旋轉機構)90,110,120也可以適用於與附加旋轉力機構 80結構不同的附加旋轉力機構。
產業上利用可能性
根據本發明的合葉裝置能用作把門扇安裝於框體的合葉裝置。
權利要求
1.一種合葉裝置,具備主體部、安裝部件和附加旋轉力單元;上述安裝部件藉助第1和第2連杆在閉位置和開位置之間可旋轉地連接於上述主體部;上述附加旋轉力單元設置於上述主體部,附加旋轉力於上述安裝部件使可相對於上述主體部旋轉;上述第1和第2連杆的一端部藉助相互平行的第1和第2支撐軸可旋轉地連接於上述主體部;上述第1和第2 連杆的另一端部則藉助與第1和第2支撐軸平行的第3和第4支撐軸可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安裝部件;其特徵在於,上述附加旋轉力單元,以其一部分從上述主體部突出來的狀態設置於上述主體部的內部;通過從上述主體部突出來的上述附加旋轉力單元的一部分按壓接觸於上述安裝部件,上述安裝部件被附加旋轉力。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合葉裝置,其特徵在於,按壓接觸於上述安裝部件的上述附加旋轉力單元的上述一部分,在與上述第1 第4支撐軸的軸線正交的方向、並且是在從上述安裝部件的瞬間旋轉中心離開的方向上,從上述主體部向外部突出。
3.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合葉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主體部,由相對配置的一對側板部和把該一對側板部的一側部相互間連接起來的頂板部所形成,截面為「 二 」字形;上述第1和第2支撐軸,配置成其軸線朝向與上述側板部相對的方向;上述第1支撐軸的兩端部和上述第2支撐軸的兩端部被上述側板部所支撐;在上述頂板部形成有豁口部,上述附加旋轉力單元的一部分通過上述豁口部向上述主體部的外部突出。
4.按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合葉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附加旋轉力單元具有可變位地設置於上述本體內部的力傳遞部件、和使該力傳遞部件變位的附加力單元;上述力傳遞部件的一部分從上述主體部向外部突出。
5.一種合葉裝置,具備主體部、安裝部件和附加旋轉力單元;上述安裝部件藉助第1和第2連杆在閉位置和開位置之間可旋轉地連接於上述主體部;上述附加旋轉力單元設置於上述主體部,附加旋轉力於上述安裝部件使可相對於上述主體部旋轉;上述第1和第2連杆的一端部藉助相互平行的第1和第2支撐軸可旋轉地連接於上述主體部;上述第1和第2 連杆的另一端部則藉助與第1和第2支撐軸平行的第3和第4支撐軸可旋轉地連接於上述安裝部件;其特徵在於,在上述安裝部件設置上述附加旋轉力單元的附加旋轉力起作用的作用部;上述作用部配置成,上述安裝部件的瞬間旋轉中心和上述作用部間的距離比上述安裝部件的瞬間旋轉中心和上述第3與第4支撐軸間的距離長。
6.按權利要求5所述的合葉裝置,其特徵在於,作用於上述作用部的上述附加旋轉力單元的附加力的作用方向隨著上述安裝部件的旋轉逐漸變化。
7.按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合葉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附加旋轉力單元具有設置於上述主體部的力傳遞部件和附加旋轉力給力傳遞部件的附加力單元;上述力傳遞部件的一端部可旋轉地連接於上述主體部的內部,上述力傳遞部件的另一端部從上述主體部向外部突出;通過該突出的另一端部按壓接觸於上述安裝部件的上述作用部,上述安裝部件被上述附加力單元藉助上述力傳遞部件驅動旋轉。
8.按權利要求7所述的合葉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第1連杆和上述力傳遞部件之間設置有阻止旋轉機構;當上述安裝部件從上述開位置與上述閉位置兩者中某一位置朝向另一位置旋轉時,在達到距離上述另一位置給定角度的眼前的解除位置之前,上述阻止旋轉機構阻止上述力傳遞部件被上述附加力單元所驅動旋轉,將上述力傳遞部件的位置固定於給定停止位置;當上述安裝部件越過上述解除位置時,上述阻止旋轉機構允許上述力傳遞部件被上述附加力單元所驅動向上述另一位置側旋轉。
9.按權利要求8所述的合葉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阻止旋轉機構具有設置於上述第1 連杆的第1配合部和設置於上述力傳遞部件的第2配合部;上述第1和第2配合部兩者中某一個由以上述第1支撐軸的軸線為曲率中心的凹狀的第1圓弧面構成,而另一個由以上述第1支撐軸的軸線為曲率中心的凸狀的第2圓弧面構成;在上述安裝部件到達上述解除位置之前,通過上述第1圓弧面和上述第2圓弧面以上述第1支撐軸的軸線為中心可相對旋轉地接觸,上述力傳遞部件的旋轉被阻止;當上述安裝部件越過上述解除位置時,上述第 1圓弧面和上述第2圓弧面相互離開而允許上述力傳遞部件旋轉。
全文摘要
一種合葉裝置,通過採用附加力弱的附加力單元做給安裝部件附加旋轉力的附加力單元,能夠防止隨著安裝部件旋轉而滑動連接之處的過早磨損。在把內側連杆72可旋轉地連接於主體部3的第2支撐軸74上,設置力傳遞部件81的基端部並使能旋轉。力傳遞部件81的前端部從主體部3的頂板部3b所形成的導向孔3g向外部突出。在該突出來的力傳遞部件81的前端部設置按壓部81b。安裝部件4處於接近閉位置的位置時,在從安裝部件的瞬間旋轉中心離開的端部上設置承受部83b。通過用受扭螺旋彈簧82把按壓部81b按壓到承受部83b上,使安裝部件4朝閉位置側旋轉。
文檔編號E05D3/06GK102536016SQ201110402988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7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17日
發明者大嶋一吉, 新村健, 高松真吾 申請人:世嘉智尼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