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的個人貢獻 張之洞臨死遺言
2023-10-15 01:44:34 2
張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同時也是洋務派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大力發展軍工重工業,創中國首個系統完備軍工廠,在晚清末年的政治中佔舉足輕重的地位。
政治上張之洞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大力倡導洋務運動。洋務運動開展期間,他創辦了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咱們後世抗日電視劇中,「漢陽造」這個稱呼不是經常出現嗎,說的就是產自張之洞軍工廠的武器。
除了倡導洋務運動之外,張之洞也是維新變法的支持者之一。在大部分大臣都反對維新變法之時,張之洞卻大加贊同,為變法提供許多便利,希望通過變法國家富強。
教育上,張之洞創辦了自強學堂,自強學堂為武漢大學前身。創辦三江師範學堂,發展到今天,就是南京大學。同時還有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廣雅書院等,為國家輸送大量人才。
軍事上,參與抗擊法國和鎮壓國內起義的戰鬥。八國聯軍侵華,大沽炮臺失守,與上海各領事議定「東南互保」條約。
甲午中日戰爭之後,聽聞清政府有意將臺灣劃給日本,以保全自身。張之洞當即上書建言,直言臺灣割讓,百弊而無一利,希望清政府能慎重考慮。他甚至還提出了應對方法,主旨在於借強國之力。
清朝衰弱,不能與日本匹敵,可以暫時將臺灣租界給英國,允許英國開採臺灣礦石十年,這樣英國必然動心,派軍艦保護臺灣。
儘管他多次上書勸阻,但最終臺灣還是被劃給日本,導致到如今為止,也是難以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
張之洞出生官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聰慧的他十三歲就已學完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兼習史學、小學、文學及經濟之學,又自學了《孫子兵法》、《六韜》等多篇兵學名著。
不到十四歲考中秀才,雖然後來的科舉之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耽擱下來,但最後還是成功入仕。他一生兢兢業業,為人儉樸,無私為公,批改公文經常從黑夜到白日。
1909年,張之洞重病在床。他為四朝老臣,對大清有赫赫功績,儘管攝政王載灃與他政見不合,仍然親自前往探望。
這位即將離世的老臣,臨死之前也念念不忘天下安危。他向載灃建議,如今國家動蕩,一定要注意安撫民心。但是載灃卻說,自己有兵在不用怕。
張之洞對此十分失望,但也不好再說,此後再未說一句話。臨終閉眼,哀嘆:「國運盡矣!」最終抱著遺憾離世,清政府為其上諡號「文襄」。
據說張之洞一生清廉為國,臨死之前還是朋友們幫助才湊齊安葬費,才讓他安心下葬,也不知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