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同光十三絕都是誰,同光十三絕圖片

2023-10-13 03:05:52 3

  同光十三絕是晚清畫師沈蓉圃繪製於清光緒年間的工筆寫生戲畫像,用工筆重彩繪製而成。「墨彩如生,吹氣欲活」。就是對這的畫像的評價。內容是十三位著名的京劇演員。本期戲劇文化將為你介紹都是哪十三位。

  《同光十三絕》是一幅工筆寫生戲畫像。該畫繪有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均是畫家選擇的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徽調、崑腔的徽班進京後揚名的13位著名京劇演員。該畫原圖高約三尺,長有丈餘,所繪人物形態自然,各具表情,衣帽鬚眉,真實細膩,通過繪畫中演員之扮相、面部之表情及服飾之特點等,生動地展現出每位演員的人物性格特點,此畫的誕生又為研究京劇早期的服飾、扮相和各行角色的藝術特徵留下了極為珍貴的形象資料。

  程長庚
  (1811~1880),譜名程聞檄,字玉珊,號榮椿,乳名長庚。祖籍安徽省潛山縣河鎮鄉程家井,為程氏51代裔孫。清嘉慶十六年農曆辛未十月初七日生人,道光年間入京,曾先後居住宣南石頭胡同和百順胡同,享名後寓所名「四箴堂」。同治、光緒年間曾掌三慶班,同仁尊稱其「大老闆」。工文武老生,腹笥淵博,能戲300餘出,擅演《群英會》《鎮潭州》《八大錘》《戰長沙》《華容道》《戰太平》《取成都》《龍虎鬥》《舉鼎觀畫》《文昭關》《捉放曹》等,亦能反串花臉《白良關》尉遲恭等。他與春臺班余三勝、四喜班張二奎,為京劇第一代演員的三位老生傑出人才,雖比餘、張享名較晚,但其威望極高,名列三鼎甲之首。清光緒五年農曆十二月十三日亥時歿,葬於彰儀門(今廣安門)外石道路旁北側。妻室莊氏無後嗣,收養兩侄,一名章圃為養子,一名章瑚為從子。僅章圃入梨園,工鼓扳,其妻室茹氏生有二子一女,僅長子章遵孔從藝,幼入李鐵拐斜街的小榮椿社,排名春德、與楊小樓(春甫)同科,即清末民初著名小生程繼先,為俞振飛、葉盛蘭之師。

  盧勝奎
  盧勝奎(1822~1889),祖籍江西(一說安徽),出身仕宦之家,自幼酷愛戲曲,常與劇界人士交往,因考試不中遂入梨園,初演即為程長庚賞識,約其入三慶班。入劇界後隱去真名,時張二奎正值紅極之時,便取「勝奎」為藝名。所演老生戲講究劇情戲理,尤擅孔明戲,有「活孔明」之譽。由於文化高,不僅熟讀史書,鑽研文學,且通透戲場,極善編劇,三慶班所演36本連臺本戲《三國志》,即出其手。演薛仁貴徵東事之《龍門陣》及《法門寺》(又名《郿塢縣》或《硃砂井》)等,據傳亦為盧氏所編。一生所編劇本,大都流傳至今。因劇本為一臺戲之根本,故人稱其「盧臺子」。可謂最早的京劇劇作家,為程長庚得力輔弼,盧乃丑角巨匠蕭長華之義父。

  張勝奎
  張勝奎(生卒年月不詳),又名張奎官,北京人,曾於四喜班演出多年。其唱吸取余三勝之法,嗓音雖不衝,但唱腔流利曲折。精於說白、做工。其念頗帶情感,做派神態逼真,擅演忠臣義士一類「衰派老生」角色。如《徐策跑城》之徐策、《四進士》之宋士傑、《清風亭》之張元秀。亦能演丑角戲,所演《渭水河》之武吉,為人所稱道。

  楊月樓


  楊月樓(1844~1890),譜名久先,從藝後改名久昌,字月樓。其父楊二喜,為清道光年間徽班武旦演員。相傳鹹豐年間,二喜攜子由家鄉懷寧進京,於天橋賣藝,為「忠恕堂」張二奎賞識,遂聘二喜為教師,收久昌為弟子,排名玉樓,與俞玉笙(即俞菊笙,為俞振庭之父)為師兄弟。月樓體魄魁梧,嗓音洪亮,文武皆能。起扮相儀表堂堂,有「天官」之譽。文以《打金枝》《金水橋》《回龍鴿》《五雷陣》等奎派戲見長。武戲《長坂坡》《惡虎村》《賈家樓》等為傑作。

  因演《安天會》《水簾洞》《泗州城》的猴王孫悟空,故有「楊猴子」綽號。楊、俞為張二奎左膀右臂,一時有「忠恕堂文武雙璧」之稱。鹹豐末年滿師後,在京很少露演,自立「忠華堂」課徒授藝。同治末年赴滬演出,轟動上海灘。張二奎過逝後,他被程長庚約入三慶班,光緒四年(1878)底,由程長庚呈請,楊月樓被保選為四品頂戴的精忠廟(梨園公會前身)廟首。程故後月樓接任掌三慶班達10年之久。光緒十四年十一月經張淇林保薦,與王楞仙同被選入昇平署進宮承差。光緒十六年六月初一故於宣南右順胡同寓所,年僅47歲。在其彌留之際、託孤於盟弟譚鑫培,望精心培育其子三元(即楊小樓)成才,並囑三元拜在譚氏膝下為義子,按氏家譜排名嘉訓,後成為一代國劇宗師。

  譚鑫培
  譚鑫培(1847~1917),譜名金福,字鑫培,號望重,寓所名「英秀堂」。祖籍湖北省江夏縣大東門外田家灣。其父譚志道,工老旦兼老生。鑫培為其獨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10歲隨父遷居京城,11歲入小金奎班習武丑,後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歲搭三慶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灘》及「八大拿」等武生戲為主。曾傍程長庚演《青石山》馬童,得「大老闆」賞識,委以武行頭。在《同光十三絕》畫中,譚是唯一的武生演員。以老生享名劇壇則是光緒十年以後的事了。程長庚曾預言:「吾死後,鑫培必成大氣候。」譚鑫培曾師事程長庚、余三勝,並向張二奎、盧勝奎、王九齡問藝,博採眾長化為己有,終成一家,與汪桂芬、孫菊仙被譽為「新三鼎甲」,並成為京劇史上第一個老生流派——譚派創始人。光緒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與孫秀華、陳德霖、羅壽山四人被選入昇平署進宮承差,宮內藝名譚金培。1905年,豐泰照相館於琉璃廠的土地祠,為其拍攝了《定軍山》片段,該片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無聲影片。百代唱片公司為其灌制了七張半寶石唱盤傳世,計《賣馬》《託兆碰碑》《捉放曹》《桑園寄子》《烏盆記》《四郎探母》各一張,《洪羊洞》《戰太平》《慶頂珠》各半張。其弟子有王月芳、賈洪林、劉喜春、李鑫甫、餘叔巖5人。1917年5月10日晚8時病逝於京城宣內大街大外郎營1號寓所,享年71歲。葬於戒臺寺慄園莊墓地,界樁上刻「英秀堂」。今譚門已是七代梨園世家。

  徐小香


  徐小香(1832~1912),原名馨,別名炘,字心一,號蝶仙,寓所名「聞德堂」,位於宣南小安瀾營,後改「岫雲堂」,遂有「岫雲主人」之稱,小香為其藝名,有時亦寫為「小湘」。祖籍江蘇常州,清道光十一年月初十生於蘇州吳縣,幼隨其父(清某部郎官)居京,酷愛小生藝術,私淑曹眉仙。其父故後,投吟秀堂潘氏門下習藝,滿師後初搭四喜班,後入三慶班。能戲甚多,昆亂不擋文武皆能,因其扮相富麗,故不演窮生。擅演《拾畫·叫畫》《驚夢》《喬醋》《奇雙會》《舉鼎觀畫》《玉堂春》《石秀探莊》《八大錘》《雅觀樓》《起布問探》《轅門射戟》《羅成叫關》《監酒令》《孝感天》《借趙雲》《鎮潭州》《取南郡》等,與程長庚、盧勝奎、楊月樓等合作演出連臺本戲《三國志》,所飾周瑜為其拿手,有「活公瑾」之譽。清光緒三年(1877)賣掉房產,南返蘇州頤養天年。據曹心泉、王瑤卿等撰《徐小香專記》文載,徐氏故於民國初年(亦有說卒於1882年或1902年)。其弟徐金兒,字逸仙,亦工小生;其子徐如雲,工昆旦與花衫。小香弟子頗多,以程繼仙最為神似。

  時小福
  時小福(1846~1900),原名慶,別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紉之,號贊卿,乳名阿慶。寓所名「綺春堂」,位於宣南豬毛胡同(今朱茅胡同),亦曾居住百順胡同,祖籍江蘇吳縣,清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初九出生。12歲隨父母來京,後入四喜班名旦鄭秀蘭之「春馥堂」從徐阿福習昆旦兼皮黃青衣。嗓音委婉嘹亮,唱腔極富情韻,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譽。能戲極多,曾以《三娘教子》享譽一時。與孫菊仙、穆鳳山合演《二進宮》一時無雙。亦能演小生戲《孝感天》《雁門關》《打金枝》等。常於春臺、四喜、三慶各班演出。曾一度繼梅巧玲掌四喜班。清光緒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與孫菊仙、李燕雲、李連仲四人同被選入昇平署進宮承差。曾以旦角演員身份,破例被委任精忠廟廟首。中年後於意所刻意授徒,弟子頗多,均以「仙」字排名,其著名者有張雲仙、張紫仙、吳菱仙、吳藹仙、陳霓仙、陳桐仙、王怡仙、江順仙,此「八仙」與其師時小福同樣嗜酒,且均海量,人稱「醉八仙」。每年重陽日,此八位弟子必來師府祝賀,人稱「八仙慶壽」。據傳小福演戲常以白酒飲場。庚子年已臥床不起,又遭八國聯軍兵擾驚嚇,於農曆五月十三十日病故寓所,年55歲。後葬於永定門外。其女為陳德霖繼室;四子時慧寶,為著名老生,亦是梨園界的書法家,位於櫻桃斜銜的「北京梨園公益會」之館額「梨園新館」及門楣上的「梨園永固」即為其所書,至今尚存。

你可能也喜歡:
宗教文化:什麼是佛教文化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戲劇文化詳解:元雜劇的體制特點是什麼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是哪些

同类文章

湖南衛視2020片單出爐 流量和實力齊頭並進

  湖南衛視向來都是衛視臺的領軍人物,推出了不少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好劇,而最近,湖南衛視2020招商大會舉行,2020年的影視劇片單也出爐了。從這份片單來看,既有新進的流量小生的劇,也有頗具爆款的實力劇,可謂是流量和實力兩頭抓,顯示出湖南衛視的野心!下面我們一起去戲劇文化那裡看看這份片單吧!  金鷹

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是很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又有紹興文戲之稱,以唱為主,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與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流傳最廣的劇目。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瞧一瞧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又名紹興戲,是中國漢族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

廬劇文化之《五女拜壽》劇情簡介

  廬劇《五女拜壽》講述的是楊繼康被株連削職為民後,爭先恐後拜壽的五個女兒只有被嫌棄的養女願意收留題目,後楊繼康沉冤得雪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廬劇文化中具體看看《五女拜壽》的劇情吧。  明代嘉靖年間,戶部侍郎楊繼康,因對嚴嵩專橫擅權深為不滿,欲告老還鄉。在他六十壽誕之期,眾女兒女婿均奉厚禮進

廬劇文化之《老先生討學錢》唱詞

  廬劇,安徽省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接下來,廬劇文化要介紹的是《老先生討學錢》的唱詞,一起去看看吧。  老先生:巍巍乎啊欠起身蕩蕩乎走出門庭  一路走來一路行來來往往都是人  家家都把那年來過小

戲曲文化說,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京韻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經藝人改革後發展而來。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本期的為大家介紹下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木板大鼓發展成京韻大鼓後,伴奏樂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三

眉戶戲文化傳承:刺目勸學的劇情介紹

  在中國歷史上,關於考取狀元的典故不少,其故事情節或讓人深受鼓舞,或讓人義憤填膺,或唏噓不已。今天,要介紹的眉戶戲劇目之一《刺目勸學》,也與考取狀元相關,那麼,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刺目勸學》也叫《曲江歌女》又名《曲江打子》。故事發生在唐代曲江池畔,見文於唐白行簡李娃傳。  唐、常州

京韻大鼓名家有誰,及其代表作

  京韻大鼓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創製新腔,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且看本期的。  京韻大鼓有以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為代表

蘇州彈詞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有些事,有機會做的時候,就去做,別等沒機會了,再去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有機會珍惜的時候,就去珍惜,別等失去了,再去把握,就沒意義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蘇州評彈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小三弦:  三弦:又稱「弦子」,中國漢族傳統彈撥樂器,其他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也

一步一個腳印,淮海戲發展歷程

  淮海戲,江蘇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淮海戲的發展歷程吧,看它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1、正式定名  淮海戲曾在民間稱為「小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源於「拉魂腔」,因流行於淮海地區,曾稱"淮海小戲",19

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山西的北路梆子,在山西的戲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當然在不可替代的價值裡,就有創造價值的人,本期梆子戲文化,讓我們一起來看卡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戲劇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二、三、四屆理事,山西分會二屆理事、三屆副主席、四屆名譽主席,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二、三、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