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言情劇代入感很強(比起大女主爽劇)
2023-10-21 01:24:38
致敬新生活。/《俗女養成記2》
陳嘉玲的成長故事不是什麼勵志典型,她一會兒想當生活的勇士,一會兒更想做生活的逃兵,但可能這就是大多數人生活的本質。
選擇遠方或是故鄉,不是一個問題對應一個答案。回應問題的,從來都是新的問題,這或許就是《俗女養成記》想要給出的一點理解。
我們驚喜地發現,屏幕裡39歲的女主角,終於也能長皺紋了。
在這個一過35歲就會自動「被隱身」的大環境裡,討論大齡女青年與各種刻板印象、傳統價值之間,互相摩擦到鼻青臉腫,又總得過下去的臺劇《俗女養成記》系列,總算成了真正的現實題材作品。
與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都市懸浮劇不同,這裡沒有一畢業就住二環大平層的精緻少女,沒有隨手能拿出幾十萬元投資餐廳的普通人,沒有穿著幾千元名牌大衣當實習生的貧民窟女孩。
只有一個俗女。
39歲的人生,也才剛剛開始。
一個被鬧鐘驚醒的清晨,一份大城市裡明顯雞肋又不能辭去的工作,一間隨時被房東堆雜物的出租屋,一個愛恨糾葛雞飛狗跳的家庭,和一段已經毫無新鮮感但穩定的戀情……
面對迎面而來的人生議題,成年後女主角陳嘉玲的選擇和童年陳嘉玲的經歷相互穿插、相互對話,似乎回答著「我是如何長成現在這樣」的問題,卻又不會將其簡單歸因於原生家庭和童年經歷。
我們在陳嘉玲的困境中看著自己的困境:是否應該穿進那套不喜歡的婚紗,是否應該逃離留不下的臺北回到南部老家?
還能回家的成年人,都令人羨慕。
上一季落幕的時候,有人評價劇集的結尾開始逃避思考了,當工作和戀情不順利時試圖回到老家、躲進童年,並不是一種解答。
但本季開篇,主創們就以精彩的劇情回應了這種質疑。
回家不是答案,但是開始
和父母之間的距離,多遠才算近?
在長大的過程中,陳嘉玲們付出巨大的努力走出家鄉,離開家人。「不要讓自己和家人失望」,一直以來都是如真理一般的追求。
但當年近四十的陳嘉玲,放下在臺北獲得的、失去的一切,試圖回到家鄉重建自己並不成功的生活時,她問那個把期待全都放在孩子身上,愛得嚴苛而沉重的媽媽:「我回來你會失望嗎?」
「你不會,我就不會。」媽媽一句平和的回答,讓一股熱湧紅了我們的眼睛。
多少人,渴望著這一句與自己、與家人的和解。
陳嘉玲的成長故事不是什麼勵志典型,她一會兒想當生活的勇士,一會兒更想做生活的逃兵,但可能這就是大多數人生活的本質。
在新一季的童年故事中,步入中學的陳嘉玲發現疼愛自己的母親像換了一個人,不僅插手自己的每一個選擇,還往往都替她挑了最不喜歡的那個選項。
就像原本陳嘉玲的一頭烏黑的長髮令人羨慕,但就當她習以為常地在理髮店裡,手捧哆啦A夢漫畫、吃著棒棒糖的時候,媽媽說的「只剪一點點」,變成了另一套計劃。
沿著耳根的一剪刀下去,就像是向陳嘉玲宣告著童年的被迫終結。
短髮少女自帶的厭世臉。
長大了,就要更快地走入社會的期待。
剪了短髮功課才會好,吃了燉豬腦和赤參頭腦才聰敏,從未離家的中學生瞬間就要學會從容地向陌生人問路,所有的人都要你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陳嘉玲不明白,中學有什麼了不起,奪走了爸爸媽媽和寶貝女兒之間的甜蜜。
直到她第一次自己獨自坐車到很遠的地方補習,回來的時候因為打瞌睡坐過了站,媽媽非但沒有安慰她,反而一上來就是劈頭蓋臉的指責。
聰明的小孩,也會面對成長的煩惱。
在陳嘉玲眼中,這個冷漠暴戾不講道理的人不可能是她媽媽,於是母女之間的戰火一點就著。眼看著女兒走遠,媽媽終於像是放棄了,又像是鬆了一口氣地說道:
「上中學就是了不起,因為你媽媽只有小學畢業。」
很多人被媽媽這一次突如其來的坦誠打動。就在前一個填入學家庭信息的場景裡,媽媽還在婆婆和女兒面前維護自己的面子,謊稱自己也有高職學歷。
但此刻是和女兒之間,一生中也許都屈指可數的剖白時刻,她希望女兒能努力、勇敢,能掙脫家庭、故鄉的禁錮,投入更激烈的競爭,也換取更光明的未來。
母女的戰爭,或許是一段必經之路。
不過,就是這同一個母親,在長大後的女兒決定回家的時候,又給予了全部的理解和支持,直到再次過度介入,測風水、點鴛鴦譜,繼續著新一輪的喧鬧。
選擇臺北或者臺南,不是一個問題對應一個答案。回應問題的從來都是新的問題,這或許就是《俗女養成記》想要給出的一點理解。
童年經歷,是解讀一切的答案嗎?
《俗女養成記》的一大亮點就是閩南語對白,不管你是不是聽得懂這種亞熱帶島嶼的方言,都會覺得方言版的觀劇體驗更勝一籌。
這樣的感受不僅僅是一種直覺,因為陳嘉玲在場面上講普通話,私下回家講閩南語的設計,本身就是故事中重要的內容。
其實,看似有嫌隙的婆婆和兒媳之間,自有其默契。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生活中的成敗、個性上的差異,不用兜幾個圈子,自然會被歸結到童年經歷和家庭環境中去。
《俗女養成記》的敘事方式乍看之下也是如此,陳嘉玲做出的決定與童年故事相對照,自然地暗示著某種因果關係。
陳嘉玲那段不順利的情感,便是重點著墨的部分。
剛剛好的人生,也可能是提線木偶般的人生。
在與不好不壞的媽寶男友相處四年、同居三年半之後,陳嘉玲終於在受到前男友的婚禮刺激後,上演了醉酒求婚的一幕。
然而,這樣巨大的改變並沒有給陳嘉玲帶來多少對未來的期待,相反,男友媽媽從婚紗到裝修事無巨細的幹涉,男友微弱到噤聲的反抗,讓她再也無法堅持下去。
快要結婚的消息已經傳到了臺南家中,陳嘉玲就在此刻選擇了分手,剛好重走了小時候見證的姑姑婚前悔婚的那條「禁忌」之路。
有一個很酷的姑姑,是小女孩的福氣。
「想越多越難嫁,越晚嫁就嫁越差。」 阿嬤的話穿越了三十年,迴蕩在陳嘉玲耳邊。
彼時的她還是十歲的小孩子,但已經能從姑姑男朋友媽媽的輕視、家人整晚整晚的責備、姑姑和眼淚以及終身未嫁的事實中,了解到這是多麼驚世駭俗的一幕。
對阿嬤來說,嫁得好的大女兒,比起有勇氣選擇獨身的小女兒來說,更能證明自己的價值。
再加上親歷了鄰居姐姐因私傳情書,不僅讓年輕的愛情早夭,還被家人毒打、全家遠走他鄉;自己也從此被不斷灌輸男女大防的訓誡,與從小一起長大的男孩們劃清界限。
所以在難得回家團聚的時刻,陳嘉玲不自覺地咽下了分手的真相,維繫著大家期待的體面。
陳嘉玲的一部分青春,也隨鄰居姐姐早夭的戀情而去了。
但謊言最終要被戳破。全家徹夜難眠和被迫參與密集相親之後,陳嘉玲再一次像小時候那樣和阿嬤躺在同一張床上,卻又不能再像小時候那樣隨意表露心跡。
不知該如何面對阿嬤的陳嘉玲只能裝睡,阿嬤卻借著這個機會,不知是對孫女說,還是對自己說著:
「雖然阿嬤每天都在念你沒嫁,實在說起來,阿嬤有時候也很羨慕你,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
阿嬤這輩子都在做別人的什麼人,中藥鋪的醫生娘、嫁了人的陳李月英、孩子的陳媽媽,她希望自己死後,陳嘉玲能把她的骨灰撒向大海,讓自己再有機會去做那個原原本本的李月英。
阿嬤其實理解陳嘉玲的選擇。
陳嘉玲還小的時候,阿嬤曾經問她,等長大了是要嫁有錢人還是窮人,陳嘉玲說當然是有錢人。阿嬤說,陳嘉玲聰明,以後一定會好命。
信奉「嫁得早嫁得好」的人是阿嬤,她是想憑藉自己承襲的時代經驗,幫兒孫們去選一條好命。但在有限的經驗中,阿嬤也隱隱感受到,也許無法按部就班的人也各自獲得了安生立命的辦法。
就像阿嬤年輕的時候做過的最驚世駭俗的事情,以五音不全之歌喉去挑戰唱歌比賽,她當時選的參賽曲目《純情青春夢》唱的就是:
「不是阮不肯等,時代已經不同,查某人嘛有自己的想法。」
唱歌,是阿嬤留給李月英的自由。
從執著於兒女婚事但最終渴望自由的阿嬤,到不停催孩子們向前走卻覺得他們很棒的媽媽,還有長到39歲看似一無所有卻應有盡有的陳嘉玲,《俗女養成記》一不小心寫了三代女性的成長史。
家庭是《俗女養成記》的重頭戲,但把所有選擇都歸因於家庭,又是辜負了這部劇的深情。
聰明的小孩,人生也不一定會順遂,陳嘉玲也沒有答案,她的答案是做一個俗女。
那些女性劇不敢觸碰的硬核
標榜自己為女性題材的劇集越多,它們有失為女性劇的共性就越昭然若揭。
當越來越多的鈕鈷祿氏大女主出現的時候,它們就已經把自己不敢碰觸的硬核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但《俗女養成記》不一樣,人人不敢觸碰的「衰老」和「回頭看」,便是它精心描摹的華彩。
女主角屬於自己的下半場人生,常常被人輕視。
當回到臺南的陳嘉玲,風風火火地宣布自己人生的下半場開場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和父母共同經歷著不可避免的衰老。
陳嘉玲買下了小時候被當作鬼屋、經年閒置的的老宅,日日沉迷裝潢、置辦家具,卻驚覺自己開始動不動變得燥熱、易怒、沒幹太多活就汗溼了襯衫。
入厝派對後,年輕女孩們十幾個小時未睡,熱聊到深夜,竟還要到院子裡去玩煙花棒。而陳嘉玲明明應該最高興,但不僅熬得眼紋、頸紋、法令紋凸顯,還用幾針玻尿酸把自己打得鼻青臉腫。
時間沒有了。
對衰老的恐懼無可避免,但還有家人的陪伴。
逐漸步入更年期的陳嘉玲和席間突然從椅子上暈倒跌下的爸爸,一起坐在鬼屋的房頂上一起感慨:
爸爸說,本來想在胳膊上刺青老當益壯,結果當字只刺到寶蓋頭,就痛得忍不下去了。
陳嘉玲說,醫生問她有沒有要小孩的計劃,她答還早,醫生卻說她可能生不了小孩了。
自己的衰老已經讓人難以接受,眼睜睜看著父母老去更是讓人痛恨生命的殘酷。
時間,沒有了。
當媽媽依然倔強地堅持為陳嘉玲的新家請風水師父,擺弄驅邪神獸;當爸爸謙卑地對弟弟陳家明說,家裡中藥鋪的線上生意多虧了他,自己一點忙都幫不上的時候,這麼多年來學習的獨立、堅強,變得如此不堪一擊。
弟弟陳家明也有自己的家與遠方之爭,去英國是明擺著的好機會,但對他來說更明確的意味卻是,這一走,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只剩下精確的大約352天了。
我們和陳嘉玲一起面對著這道難題,痛苦、無解。但直陳觀眾隱藏的恐懼,已經是創作的理解,也是創作的陪伴。
記憶裡,永遠定格的溫情畫面。
陳嘉玲的「回頭看」也是如此。在對她有好感的臺北高富帥和臺南青梅竹馬之間,選擇從小一起長大的蔡永森,並不是工具理性會趨向的選擇。
大女主的套路故事我們見過太多了,鈕鈷祿氏就應該浴火重生、訣別初戀、手撕敵友、唯我獨尊。甚至在現代社會中,獨立女性該做的也是「永遠向前走,不要回頭」。
因此,陳嘉玲的故事反倒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讓人覺得新鮮又充滿期待。
人到中年,還有從天而降的青梅竹馬,讓觀眾們羨慕不已。
在最俗套的《俗女養成記》裡,在最粗俗的街坊鄰居閒言碎語的視線內,在最爛俗的「難搞」婆婆、「獨裁」媽媽和「好人」爸爸的過分幹預下,在最庸俗的家與遠方之爭中,陳嘉玲卻最不俗氣地沒有按照社會期待,成為一個淑女。
她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變成了一個俗人,這就是這部劇,最精彩的地方。
✎作者 | 荷西帕
✎校對 | 吳玉燕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