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重要性和春節的民俗(民俗日常春節)
2023-10-16 21:33:22
春節的重要性和春節的民俗?澎湃新聞記者 楊寶寶【編者按】,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春節的重要性和春節的民俗?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春節的重要性和春節的民俗
澎湃新聞記者 楊寶寶
【編者按】
和節日節氣相關的民俗,傳承了上千年,蘊藏了祖先的智慧和文化。在現代社會,我們與傳統民俗漸行漸遠,但在某一個時刻,我們仍會被清明、穀雨等二十四節氣的名字驚豔,會被元宵的「花市燈如晝」打動,會在春節和中秋從遙遠的他鄉奔赴故鄉。民俗是流淌在血脈中的屬於中國人的記憶。
在虎年開端,澎湃新聞與華東師範大學民俗研究所合作,推出傳統民俗節日欄目,介紹那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節慶以及與之相關的民俗,這些民俗並未消失,依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辭舊迎新,守歲團圓。對於中國人而言,春節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每逢春節,大家從全國各地趕回家鄉,形成一年一度最大的人口臨時遷移:春運。即使因為疫情,很多人不能回家,貼春聯、灑掃除塵、看春晚、吃餃子也是少不了的步驟。
「我們現在所說的春節,傳統的年俗,文獻記載至少三千年以上的歷史。誰可以擔當中國年文化的符號代表呢?」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田兆元提出了一個大多數人不甚了解的人物:漢朝四川閬中天文學家落下閎。
落下閎統一了「春節」的日期
「年爺爺」落下閎雖然在大眾範圍內名氣不響,但在歷史上也是留有濃墨重彩一筆的人物。他是漢武帝時推行的全國曆法《太初曆》的編纂者。
田兆元說,在中國的第一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不少關於「年俗」的記載。「豳風」《七月》篇關於家庭團聚,家庭收拾整理過節的描述是這樣的:「穹窒燻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改歲」即過年,過年的時候辭舊迎新,打掃衛生是一個基本的傳統,在三千年前就奠定了。煙燻去除鼠患,修整門窗防寒,一個乾淨的房子,一家人:「我」、婦、子為主體家裡過年。這就是古老的家庭團聚。
「我們還發現,那個時候就有了過年的公共生活。」《七月》這樣寫道:「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這是一個公共的年俗祭祀儀式。年節殺羊釀酒,大家來到了「公堂」,即一座公共的廟堂所在,舉起酒杯,共同祝福:萬壽無疆!祝福村落和家族的老人健康長壽,祝福共同的幸福生活長樂未央。「三千年前這樣的過年場景就是家庭的團圓與公共祈福儀式的結合。所以在中國,過年早早就是公共的文化生活。」田兆元說。
但在漢武帝頒布《太初曆》前,「過年」的時間並沒有被確定下來。「早期中國一個朝代與另一個朝代的過年時間不統一,也就是『歲首』不統一,過年的時間就不一樣。」田兆元介紹,比如:「夏正建寅,殷正建醜,周正建子。」意思是:夏代歲首是寅月即一月,殷代歲首是丑月即十二月,周代歲首是子月即十一月。改朝換代改變時間表述方式有利於王朝的個性建立,但是也有礙整個中國文化的時間認同。
「所謂春節,指的是上一年的結束和新一年的開始,其基本含義是除舊迎新。這便涉及到中國人對於自然更替周期的認識了,也就是說,春節作為一個歲時節令,是以曆法為基礎的。」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遊紅霞說。而真正從曆法上規定「元月即春節」,將「迎接新年」與「迎接春天」直接聯繫、法定統一起來的人,就是漢武帝劉徹和天文學家落下閎。
在漢武帝修改曆法之前,從秦王朝改用顓頊曆以來,這一曆法已經延續了百餘年。顓頊曆以十月為歲首,「歲首」面對的是冬天,不能從時間上體現新年新氣象的局面,整個曆法也與中國農業社會的生產多有不協。
漢武帝元封年間(公元前110一前105年),為了改革曆法,徵聘天文學家。經同鄉譙隆推薦,巴郡閬中(今四川閬中)人落下閎奔波趕到京城長安。他與唐都等合作,精心製成太初曆。太初曆優越於當時提出的其他17種曆法,為漢武帝採納,於公元前104年正式公布實行,並定此年為太初元年。
太初曆確定了「以孟春正月為歲首」的曆法制度,即規定春季的第一個月就是新年的第一個月,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使國家歷史、政治上的年度與人民生產、生活的年度協調統一起來,並將24節氣納入曆法。
從那時到今天,2000多年過去,中國人過年的時間就沒有再改變過。
「由此可推斷,中國統一的春節是從太初曆的推行開始的。那麼太初曆的制定者落下閎理所當然地成為春節的核心人物。」遊紅霞說。
他是春節代表人物的「不二之選」
中國幅員遼闊,北方非常寒冷的時候,南方已經相對溫暖,要制定一個通行全國的曆法很難。「《太初曆》是一個相對合理的陰曆曆法,還兼顧到了陽曆的二十四節氣。根據《太初曆》的曆法,陰曆的『春節』和陽曆的『立春』,時間差不多都在一年的『歲首』前後,基本相合,新年和立春時間基本靠在一起,符合中國人的需要。」田兆元說,這也是目前認為落下閎和漢武帝在春節文化中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落下閎可以擔當中國春節文化的代表嗎?「就現有研究看,落下閎應該是不二之選。」田兆元說。落下閎是中國天文科學家的傑出代表,其渾天說《太初曆》在世界天文史上具有獨特貢獻。為表彰其對於世界科學的貢獻,2004年9月16日,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提名委員會批准,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為16757的小行星在北京被正式命名為「落下閎小行星」,所以落下閎是世界級的科學家。
遊紅霞曾去四川閬中考察過「年爺爺」文化。在四川當地,閬中有關落下閎對於曆法、春節貢獻的學術研究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2010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將閬中命名為「中國春節文化之鄉」,閬中開始嘗試打造落下閎春節主題活動,2020年,才正式確認了「年爺爺」的稱謂。
「很多重要的節慶都有一個代表人物,比如端午節有屈原,寒食節有介子推,中秋節有嫦娥。但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卻沒有一位代表人物。」田兆元認為,如果要為春節選取一位真正有代表性的「人物符號」,落下閎是非常有價值的人選,「元代郭守敬編纂《授時曆》時,又對曆法進行了微小的調整,形成我們現在使用的陰曆,但曆法的基本大框架,是落下閎的《太初曆》就確定下來的。」
田兆元感慨,西方聖誕節有以「聖誕老人」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符號,比如麋鹿雪橇、襪子、禮物等等,深受小朋友歡迎,既增加了節日的趣味性,成功地傳播了聖誕文化,又推動了一系列相關的節日消費。如果能將「年爺爺」落下閎確立為春節人物符號,也是非常有意義的,「春節作為我們最大的民俗節日,沒有代表人物是一個缺憾。用一位曆法家、科學家作為『新年文化』的代言人,符合我們的創造精神。希望在未來,『年爺爺』能夠在不斷的認同中與各種年文化的符號元素融合在一起,成為中國年文化的符號代表。」
責任編輯:程娛
校對:張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