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處理裝置及圖像形成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09 02:07:24
專利名稱:薄片處理裝置及圖像形成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對薄片進行處理的薄片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作為薄片處理裝置,例如在複印機、印表機、傳真機等圖像形成裝置中具有薄片處理部,該薄片處理部依次將形成圖像後的薄片取入到裝置內,對該薄片進行裝訂處理。這是為了減輕例如形成圖像後對複印用紙等薄片進行裝訂處理所需要的勞力和時間。
例如,在日本特開2004-59314號公報的薄片處理裝置中,首先,薄片由中間輥被排紙堆疊到中間堆疊部。此後,在中間堆疊部薄片的上端部被對齊,例如由訂書機等裝訂裝置進行裝訂處理。
圖14、圖15示出用於說明以往的薄片處理裝置的圖。
如圖14所示,在該薄片處理裝置中設有後端按壓構件103,該後端按壓構件103用於防止堆疊於中間堆疊部101的先行薄片104的後端浮起到中間輥102的輥隙線的上方而使後續薄片的前端與先行薄片104的後端衝撞,導致對齊紊亂或發生卡紙。
該按壓構件103設於比中間輥102的輥隙位置更往下遊的位置,如箭頭H所示那樣被朝與薄片輸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為此,由按壓構件103的下端部限制先行薄片104的後端位置,防止其浮起。
為此,先行薄片104的後端,由於後續薄片的前端而在按壓構件轉動之前處於中間輥102的輥隙線的下方。並且,後續薄片的前端,在按壓構件103轉動時已被輸送到先行薄片的後端的下遊側,後續薄片的前端不會與先行薄片的後端衝撞。
然而,在薄片的彎曲較大等時,先行薄片的後端有時靠在對齊基準壁105地被堆疊。
在這樣的情況下,按壓構件103未被朝將薄片按壓到中間堆疊部101的薄片堆疊面上的方向施力。為此,如圖15所示,先行薄片104的倚靠使得按壓構件103不能返回到規定的位置。由此,不能將先行薄片104的後端限制於中間輥102的輥隙線的下方,後續薄片碰撞到先行薄片的後端,發生薄片的損傷或卡紙。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更確實地限制堆疊於薄片堆疊部上的薄片的後端浮起的薄片處理裝置。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薄片處理裝置,具有薄片堆疊部及第1限制構件和第2限制構件;該薄片堆疊部堆疊沿薄片輸送路徑輸送的薄片;該第1限制構件和第2限制構件限制沿上述薄片輸送路徑輸送、堆疊於上述薄片堆疊部上的薄片端部的浮起;其特徵在於,具有在限制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間可移動地分別支承上述第1限制構件和上述第2限制構件的支承部件,該限制位置是對堆疊於上述薄片堆疊部上的薄片的端部浮起進行限制的位置,該退避位置是從上述限制位置退避後到達的位置;上述薄片處理裝置配置成隨著沿上述薄片輸送路徑輸送的薄片向上述薄片堆疊部的送入動作,上述第1限制構件從上述限制位置移動到上述退避位置後,上述第2限制構件從上述限制位置移動到上述退避位置,隨著上述薄片的通過,上述第1限制構件從上述退避位置移動到上述限制位置,此後,上述第2限制構件從上述退避位置移動到上述限制位置。
按照本發明,可更確實地限制堆疊於薄片堆疊部上的薄片的後端浮起。
此外,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其包括在薄片上形成圖像的圖像形成部;以及本發明所述的薄片處理裝置,其中,該薄片處理裝置對具有由上述圖像形成部在其上形成的圖像的薄片進行處理。
本發明和其它優點可通過以下根據附圖進行的說明而得到很好的理解。
圖1為本發明第1實施方式的薄片處理部的概略剖視圖。
圖2為本發明第1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概略剖視圖。
圖3為本發明第1實施方式的薄片處理部的概略剖視圖。
圖4為本發明第1實施方式的薄片處理部的立體圖。
圖5為本發明第1實施方式的薄片處理部的概略剖視圖。
圖6為本發明第1實施方式的薄片處理部的概略剖視圖。
圖7為本發明第1實施方式的薄片處理部的概略剖視圖。
圖8為本發明第1實施方式的薄片處理部的概略剖視圖。
圖9為本發明第1實施方式的薄片處理部的立體圖。
圖10為本發明第2實施方式的薄片處理部的概略剖視圖。
圖11為本發明第2實施方式的薄片處理部的概略剖視圖。
圖12為本發明第3實施方式的薄片處理部的概略剖視圖。
圖13為本發明第3實施方式的薄片處理部的概略剖視圖。
圖14為用於說明背景技術的圖。
圖15為用於說明背景技術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實施方式的所有圖中,對相同或對應的部分標註相同的附圖標記。另外,記載於本實施方式的構成部件的尺寸、材質、形狀以及它們的相對配置等應根據本發明應用的裝置的構成和各種條件適當改變,本發明的範圍不限於以下的實施方式。
第1實施方式圖2示出作為本發明第1實施方式的薄片處理裝置的圖像形成裝置。如圖2所示,該第1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具有圖像形成部1、圖像讀取部2、及薄片處理部3。圖像形成部1在薄片上形成圖像。圖像讀取部2讀取原稿記載的信息。薄片處理部3為對由上述圖像形成部1形成圖像後的薄片進行裝訂等規定處理的獨立的單元。薄片處理部3被配置成夾在圖像形成部1與圖像讀取部2之間,並與圖像形成部1與圖像讀取部2相互連接。
另外,如圖2所示,圖像形成部1由供給輥6和分離輸送輥7一張一張地分離供給堆疊於供給盒4的多張薄片5,然後由輸送引導件8輸送到圖像形成處理單元9。
圖像形成處理單元9是由電子照相方式形成圖像(調色劑像)。具體地說,雷射掃描器11對作為帶電的圖像承載體的感光鼓10照射雷射,形成圖像,使用調色劑對上述圖像進行顯影,將該調色劑像轉印到薄片5上。
將從感光鼓10轉印了調色劑像的薄片5輸送到定影器12,通過施加熱和壓力,進行圖像定影。
進行了圖像定影的薄片5由第1輸送通道切換擋板13切換到面朝下輸送通道14和面朝上輸送通道15中的任一個輸送通道,該面朝下輸送通道14作為將薄片輸送到圖像形成部上方的薄片輸送路徑,該面朝上輸送通道15將薄片輸送到圖像形成部側方。
然後,被引導至面朝上輸送通道15的薄片由面朝上排出輥16排出、堆疊到面朝上託盤17上。
另一方面,被引導至面朝下輸送通道14的薄片進一步由第2輸送通道切換擋板18分支,切換到由面朝下排出輥19排出到面朝下託盤20側的路徑和向上方的薄片處理部3輸送的路徑。
另外,如圖2所示,圖像讀取部2由掃描部21和自動原稿供給部(以下稱為ADF)22構成。在ADF22中,堆疊於原稿堆疊託盤23上的多張原稿由供給輥24一張一張地分離供給,該分離供給的原稿通過掃描部21的光學滑架27停止的原稿讀取位置25。另外,ADF22能以裝置後方的鉸鏈(圖中未示出)為中心朝後方開閉,在將原稿載置於原稿臺玻璃26上時進行開閉。
掃描部21具有可移動的光學滑架27,用於讀取原稿記載的信息。在掃描部21,光學滑架27一邊沿水平方向對載置於原稿臺玻璃26上的原稿進行掃描,一邊讀取原稿記載信息,由CCD28進行光電轉換。另外,當由上述ADF22讀取原稿時,光學滑架27停止於原稿讀取位置25,讀取輸送中的原稿記載的信息。
圖3示出用於說明薄片處理部3的構成的概略剖視圖。薄片處理部3對由第2輸送通道切換擋板18引導至圖像形成部1上方的薄片進行裝訂處理。如圖3所示,在薄片處理部3,31為入口輥,32為中間輸送輥,33(33a、33b)為排出輥。另外,在薄片處理部3中,34為作為薄片堆疊部的中間堆疊部,35為堆疊託盤,36為使薄片的輸送方向對齊的對齊輥,37為薄片輸送方向的第1對齊基準壁,43為中間堆疊部上部的輸送引導件。
圖1示出用於說明中間輸送輥32周邊的構成的圖。在圖1中,38為作為第1限制構件的第1按壓構件,39為作為第2限制構件的第2按壓構件。
第1按壓構件38在中間輸送輥32的輥隙位置的上遊側具有作為構成本發明的支承部件的擺動軸的支點38b。並且,該第1按壓構件38可轉動、可擺動及可移動地支承於該支點38b,被彈簧等施力部件朝箭頭A方向施力。該施力部件施加的力比輸送來的薄片的推壓力小,輸送來的薄片反抗該施加的力而使第1按壓構件38轉動,並且該施加的力設定在不使薄片產生損傷的範圍。施力部件也可不設置彈簧等,而是由第1按壓構件38的自重朝限制位置對第1按壓構件38施力。限制位置為第1按壓構件38碰到限位構件(圖中未示出)而停止的位置。
第1按壓構件38,通過在薄片輸送中第1抵接部38c被薄片推壓而朝圖中逆時針方向轉動(擺動、移動),退避到上方位置(退避位置)。另外,第1按壓構件38在未輸送薄片時處於從中間堆疊部34的堆疊面離開了規定間隔的位置(限制位置),在圖1所示的概略剖視圖中,下表面38a與第1對齊基準壁37交叉。在此,第1抵接部38c在第1按壓構件38中設於支點38b的下遊側。
第2按壓構件39,以構成支承部件的支點(擺動軸)39b為中心可轉動地支承於該支點39b,被彈簧等施力部件朝箭頭B方向施力,以使得該第2按壓構件39在中間輸送輥32的輥隙位置的下遊側抵接於薄片的前端。該施力部件施加的力也是與對第1按壓構件38施力的施力部件相同的程度施加的力。朝限位構件(圖中未示出)施力而停止的位置是第2按壓構件39的限制位置。
第2按壓構件39也通過在薄片輸送中第2抵接部39c被薄片推壓而朝圖中逆時針方向轉動,從限制位置退避到上方位置(退避位置)。當未輸送薄片時,即,在第1按壓構件38和第2按壓構件39位於限制位置時,第1按壓構件38的下表面38a位於第2按壓構件39的下表面39a的下方。在此,第1抵接部38c設於第2抵接部39c的上遊側。這樣,本發明的支承部件,首先通過第1抵接部38c、第2抵接部39c被薄片推壓,從而使第1按壓構件38、第2按壓構件39移動。並且,該支承部件被構成為在薄片抵接於第1抵接部38c和第2抵接部39c期間,分別使第1按壓構件38、第2按壓構件39從限制位置移動到退避位置。
圖4示出從上方看到中間堆疊部34的圖。在圖4中,40a、40b、40c為進行在與薄片的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對齊的撞紙塊,41為與薄片的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第2對齊基準壁,42為對已對齊的薄片疊堆進行裝訂的訂書機。排出輥33被支承成其上側的輥33a相對於下側的輥33b可相分離。在對齊薄片的過程中,排出輥33通過使上輥33a相分離而進行對齊,在裝訂處理結束後,排出輥33再次夾住,將薄片排出到堆疊託盤35上進行堆疊。
撞紙塊40a、40b、40c中的撞紙塊40a、40b處於排出輥33a、33b的下遊,為大致コ字形,以使得可支承薄片的上下表面。另外,為了將裝訂處理後的薄片排出到堆疊託盤35上,撞紙塊40a、40b可退避到使撞紙塊的下表面處於比薄片寬度更靠外側的位置。另外,處於排出輥33a、33b的上遊的撞紙塊40c被撞紙塊40a推壓而移動,撞紙塊40a與撞紙塊40c可同步地使薄片對齊。對齊輥36相對於中間堆疊部34的薄片堆疊面可上下移動。並且,對齊輥36在下降時,抵接於中間堆疊部34上的薄片表面地移動薄片,對齊輥36在上升時,退避到不妨礙將薄片送入到中間堆疊部34的位置。
薄片處理動作下面,說明薄片處理部3的薄片處理動作。
當薄片被輸送到薄片處理部3時,由入口輥31輸送的薄片由中間輸送輥32排出到中間堆疊部34。在薄片進入到中間堆疊部34之前,撞紙塊40a、40b、40c移動到使推壓薄片的對齊面比薄片輸送區域寬出規定量的位置。即使撞紙塊40a、40b、40c移動到該位置,薄片的下表面也由大致コ字形的撞紙塊40a、40b支承。另外,最遲也在薄片的後端從中間輸送輥32脫出之前使排出輥33a移動到圖4所示離開位置,停止轉動。由此,從中間輸送輥32脫出的薄片堆疊於中間堆疊部34上。
在此,使用圖5~8說明薄片送入時的第1按壓構件38和第2按壓構件39的動作。
圖5~8示出說明在先行薄片S1已堆疊於中間堆疊部34上的狀態下,輸送後續薄片S2直到堆疊到中間堆疊部34上的狀態的圖。
在圖5中,示出第1按壓構件38和第2按壓構件39處於限制位置的狀態。然後,後續薄片S2被朝圖5所示箭頭C方向輸送,薄片前端到達中間輸送輥32之前抵接於第1按壓構件38,如圖6所示,通過輸送後續薄片S2,使第1按壓構件38朝箭頭D方向轉動。由此,第1按壓構件38處於退避位置(參照圖6)。此時,已堆疊於中間堆疊部34上的先行薄片S1的後端的浮起由第2按壓構件39按壓到中間輸送輥32的輥隙線的下側。
當後續薄片S2的前端被夾住於中間輸送輥32、進而抵接到第2按壓構件39時,如圖7所示,第2按壓構件39朝箭頭E的方向轉動,第2按壓構件39也移動到退避位置。當第2按壓構件39開始由薄片朝上方轉動時,後續薄片S2的前端與先行薄片S1的後端,在薄片輸送方向上處於大致相同位置,但在高度方向存在高度差。為此,通過第2按壓構件39朝上方轉動,當先行薄片S1的後端浮起來時,後續薄片S2的前端已經移動到先行薄片S1的後端的下遊,後續薄片S2的前端不會碰撞到先行薄片S1的後端。
在後續薄片S2的後端從中間輸送輥32的輥隙脫出的同時,也從第1按壓構件38的第1抵接部38c離開。由此,如圖8所示,第1按壓構件38朝箭頭F方向轉動,返回到規定的限制位置,後續薄片S2和先行薄片S1的後端被按壓到中間堆疊部34上。
第1按壓構件38被配置成支點38b位於中間輸送輥32和第1抵接部38c的上遊、在中間輸送輥32的上遊與薄片前端抵接。另外,還朝將堆疊於中間堆疊部34上的薄片的後端按壓到中間堆疊部34的薄片堆疊面的方向對第1按壓構件38施力。為此,即使薄片後端的彎曲較大,也可確實地將薄片按壓到中間堆疊部34的薄片堆疊面上。
另外,當後續薄片S2從中間輸送輥32脫出時,第2按壓構件39也由施加的力朝箭頭G方向轉動而返回到規定位置(參照圖8)。然後,由第1按壓構件38按壓薄片後端,所以,第2按壓構件39可不受到薄片後端浮起的妨礙地返回到規定的限制位置,在送入下一薄片S3時可返回到圖5所示狀態。
這樣,當薄片堆疊於中間堆疊部34上時,首先,由撞紙塊的移動進行薄片的寬度方向的對齊。並且,此時成為基準側的撞紙塊40b被固定到對齊面與第2對齊基準壁41處於相同面的位置,撞紙塊40a和與其連動地動作的撞紙塊40c使薄片移動到第2對齊基準壁41側,從而對齊薄片的寬度方向。
然後,對齊輥36下降,抵接於薄片的表面,使薄片移動到第1對齊基準壁37側,從而進行薄片輸送方向的對齊。
在達到裝訂的規定張數之前,反覆進行同樣的動作,當最後薄片的對齊結束時,在撞紙塊40a、40c移動到碰到薄片端面的位置、完成了對齊的狀態下,驅動訂書機42對薄片進行裝訂。之後,撞紙塊40a、40b完全退避到其下表面比薄片的寬度大的位置,並且使排出輥33a、33b夾住並輸送薄片疊堆,將薄片疊堆排出、堆疊到堆疊託盤35上。
另外,在第1按壓構件38的限制位置,與中間堆疊部34的堆疊面相對的下表面38a的位置,設定在保持與訂書機42的可裝訂厚度大致相同的間隙的位置。另外,將薄片後端按壓到後續薄片S2前端不碰撞到先行薄片S1後端的位置,同時在薄片的對齊過程中第1按壓構件38按壓薄片後端的浮起。由此,第1按壓構件38成為薄片移動的阻力,所以,可防止發生對齊不良。
另外,如圖9所示,第1按壓構件38和第2按壓構件39在與薄片輸送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設有多個,特別設置成可按壓在中間堆疊部34上浮起的可能性大的薄片的兩端部。
如以上說明的那樣,按照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通過在薄片處理裝置內對薄片進行處理,從而可限制堆疊於中間堆疊部上的薄片的後端浮起,可防止發生薄片的損傷和卡紙。
另外,在以上說明的第1實施方式中,是對為了在薄片處理裝置內對薄片進行處理而堆疊於中間堆疊部上的薄片進行了說明,但不限於此。若在將薄片堆疊於堆疊部時,本發明也可較好地適用。
第2實施方式下面,說明本發明第2實施方式的薄片處理裝置。圖10和圖11為說明本發明第2實施方式的圖。另外,對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的構成,省略其說明。
在該第2實施方式的構成中,具有作為切換部件的驅動第1按壓構件38的螺線管45。並且,由該螺線管45可使第1按壓構件38在圖10所示退避位置與圖11所示限制位置之間進行切換。
並且,當後續薄片S2被輸送來時,作為薄片檢測部件的傳感器檢測出後續薄片S2。由此,如圖10所示,切換部件在抵接到第1按壓構件38之前驅動螺線管45,使第1按壓構件38移動到退避位置。此時,中間堆疊部34上的先行薄片S1被第2按壓構件39按壓其浮起。
如圖11所示,在後續薄片S2從中間輸送輥32脫出後,解除螺線管45。由此,使第1按壓構件38位於限制位置,按壓後續薄片S2的後端。螺線管45的解除可通過由傳感器檢測薄片是否從中間輸送輥32脫出而進行,但也可做成在從驅動螺線管45開始經過規定時間後的時刻解除螺線管45。
因此,當後續薄片S2被輸送來時,不是由後續薄片S2的前端抵接於第1按壓構件38而使第1按壓構件38轉動,而是由螺線管45進行第1按壓構件38的位置切換。為此,即使增大朝限制位置對第1按壓構件38施加的力,也不會對後續薄片S2的前端帶來損傷。由此,與第1實施方式相比,可用較大的力按壓中間堆疊部34上的薄片的後端,可更確實地按壓薄片浮起。
另外,在該第2實施方式中,雖然通過驅動螺線管45而使第1按壓構件38移動到退避位置,但也不一定限於此。即,通過驅動螺線管45,從而也可使第1按壓構件38移動到圖11所示那樣的限制位置。
另外,也可構成為由螺線管使第2按壓構件39移動。具體地說,對於第1按壓構件38和第2按壓構件39中的不由螺線管45移動的構件,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設置供薄片前端抵接的抵接部,通過薄片的前端抵接於抵接部而進行轉動。
第3實施方式下面,說明本發明第3實施方式的薄片處理裝置。圖12和圖13為說明本發明第3實施方式的圖。另外,對與第1及第2實施方式同樣的構成,省略其說明。
在該第3實施方式中,具有作為檢測第1按壓構件38的位置的位置檢測部件的傳感器46,通過檢測第1按壓構件38的檢測部47,從而檢測出第1按壓構件38未返回到規定的限制位置這一狀態。
如圖12所示,在第1按壓構件38應位於限制位置時,由於薄片S的後端極端地彎曲等原因,有時傳感器46檢測出第1按壓構件38未返回到限制位置。在該情況下,控制部件判斷為不能由第1按壓構件38將中間堆疊部34上的薄片後端限制到中間輸送輥32的輥隙線下方。在此,第1按壓構件38應位於限制位置時是指,在第1實施方式中薄片不抵接於第1按壓構件38的第1抵接部38c時、即在薄片輸送路徑中的、薄片與第1抵接部38c抵接的範圍不存在薄片時。另外,在第2實施方式中,第1按壓構件38應位於限制位置時是指螺線管45被解除時。
在這些情況下,通過由控制部件控制輸送部件,中止後續薄片向中間堆疊部34的輸送,從而可防止發生卡紙等。
另外,如圖13所示,在傳感器46檢測出由於堆疊於中間堆疊部34上的薄片S的疊堆的厚度達到不低於可裝訂的規定厚度而使第1按壓構件38不返回到規定的限制位置時,控制部件中止對該作業的裝訂處理,從而可防止由於對超過裝訂能力的厚度的薄片疊堆進行裝訂而導致訂書機產生故障。
在此,控制部件只要至少停止與上述那樣的薄片處理相關的動作即可,例如也可停止薄片處理裝置主體的動作。
權利要求
1.一種薄片處理裝置,具有薄片堆疊部及第1限制構件和第2限制構件;該薄片堆疊部堆疊沿薄片輸送路徑輸送的薄片;該第1限制構件和第2限制構件限制沿上述薄片輸送路徑輸送、並堆疊於上述薄片堆疊部上的薄片的端部浮起;其特徵在於,具有在限制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間可移動地分別支承上述第1限制構件和上述第2限制構件的支承部件,該限制位置是對堆疊於上述薄片堆疊部上的薄片的端部浮起進行限制的位置,該退避位置是從上述限制位置退避後到達的位置;上述薄片處理裝置配置成隨著沿上述薄片輸送路徑輸送的薄片向上述薄片堆疊部的送入動作,上述第1限制構件從上述限制位置移動到上述退避位置後,上述第2限制構件從上述限制位置移動到上述退避位置,隨著上述薄片的通過,上述第1限制構件從上述退避位置移動到上述限制位置,此後,上述第2限制構件從上述退避位置移動到上述限制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處理裝置,上述第1限制構件和上述第2限制構件分別在上述薄片堆疊部的薄片輸送方向上遊側具有與沿上述薄片輸送路徑輸送的薄片抵接的第1抵接部和第2抵接部,並且在上述第2限制構件的上述第2抵接部的薄片輸送方向上遊側具有上述第1限制構件的上述第1抵接部;上述支承部件通過沿上述薄片輸送路徑輸送的薄片與上述第1抵接部和上述第2抵接部的抵接而使上述第1限制構件和上述第2限制構件分別從上述限制位置移動到上述退避位置地支承上述第1限制構件和上述第2限制構件。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處理裝置,上述支承部件是在上述限制位置與上述退避位置之間可擺動地支承上述第1限制構件的擺動軸;上述擺動軸設於上述第1抵接部的薄片輸送方向上遊側。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薄片處理裝置,具有朝使上述第1限制構件位於上述限制位置的方向對上述第1限制構件施力的施力部件。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處理裝置,具有薄片檢測部件,該薄片檢測部件用於檢測沿上述薄片輸送路徑輸送、送入到上述薄片堆疊部的薄片;具有切換部件,該切換部件根據上述薄片檢測部件的檢測結果,在上述限制位置與上述退避位置之間切換上述第1限制構件和上述第2限制構件中的至少一構件的位置。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處理裝置,在上述第1限制構件和上述第2限制構件中的不由切換部件切換的另一構件具有與沿上述薄片輸送路徑輸送的薄片抵接的抵接部;上述切換部件在薄片沿上述薄片輸送路徑被輸送期間,使上述另一構件從上述限制位置移動到上述退避位置。
7.根據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薄片處理裝置,上述第1限制構件被設置成在比上述第2限制構件更靠上述薄片堆疊部的薄片堆疊面側,限制堆疊於上述薄片堆疊部上的薄片的端部。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處理裝置,上述第1限制構件在上述薄片堆疊部的薄片輸送方向上遊側具有與沿上述薄片輸送路徑輸送的薄片抵接的第1抵接部,並且與薄片輸送方向的對齊限制壁交叉地延伸設置了用於限制堆疊於上述薄片堆疊部上的薄片的端部浮起的限制部,該薄片輸送方向的對齊限制壁對堆疊於上述薄片堆疊部上的薄片進行對齊。
9.根據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薄片處理裝置,上述第1限制構件和上述第2限制構件在與上述薄片輸送路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設置多個。
10.根據權利要求1~9中任一項所述的薄片處理裝置,具有位置檢測部件和控制部件;該位置檢測部件檢測上述第1限制構件的位置;該控制部件在上述第1限制構件應處於上述限制位置並由上述位置檢測部件檢測出上述第1限制構件未處於上述限制位置時,至少停止與薄片處理相關的動作。
11.根據權利要求1~10中任一項所述的薄片處理裝置,具有對堆疊於上述薄片堆疊部上的薄片進行處理的薄片處理部;設置上述第1限制構件的上述限制位置,使得堆疊於上述薄片堆疊部、通過上述第1限制構件位於上述限制位置而限制了端部的薄片的厚度成為可由上述薄片處理部處理的厚度。
12.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其包括在薄片上形成圖像的圖像形成部;以及如權利要求1~11中任一項所述的薄片處理裝置,其中,該薄片處理裝置對具有由上述圖像形成部在其上形成的圖像的薄片進行處理。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更確實地限制堆疊於薄片堆疊部上的薄片的後端浮起的薄片處理裝置和圖像形成裝置。具有限制薄片的後端從中間堆疊部(34)浮起的第1按壓構件(38)和第2按壓構件(39)。在後續薄片(S2)被送入到中間堆疊部(34)時,第1按壓構件(38)通過抵接於後續薄片(S2)而位於退避位置,此後,隨著後續薄片(S2)的送入動作,第2按壓構件(39)通過抵接於後續薄片(S2)而從限制位置移動到退避位置。然後,隨著薄片的後端的送入動作,第1按壓構件(38)從退避位置移動到限制位置,從而限制薄片後端。
文檔編號B65H43/00GK1854047SQ20061007810
公開日2006年11月1日 申請日期2006年4月26日 優先權日2005年4月26日
發明者緒方敦史, 深津正義, 關山淳一, 辻寬治 申請人:佳能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