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未來教育的挑戰?
2025-02-20 17:20:24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 柯清超教授
當今,社會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教育也更多地追求個性化,而ICT則在其中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因此,在教育模式的創新方面,怎麼利用ICT的方法、手段進行創新是教育界關注的重點之一。
我在北歐時參觀過一個創新型的學校,整個學校沒有班級和課堂的概念,孩子們只是根據年齡安排在不同的樓層,這些孩子沒有固定的教材,而是老師根據他們的特點排出的教材。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基於這種IT技術來開展。
目前,國內也啟動了一些探索性項目。例如,戴爾公司在2009年時與教育部、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合作,啟動了「全球青少年互聯創未來」項目,整個項目廣為實施,其核心理念在於應用目前的移動學習設備,為西部、農村等欠發達地區的學校援建移動支持中心,通過這些移動支持中心,讓其可以與來自東部、城市等教育發達地區的學校進行交流,跟學生一對一的進行結隊方式,真正實現資源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互聯,從而幫助教師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項目探究學習實踐,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掌握21世紀技能。在這個活動裡面,我們每天都會看到來自不同地區的孩子,利用我們這樣一個學習園地,展示他們的學習進程。這樣的優質資源跟落後地區可以實現互聯,師生之間可以互聯。我們的目標就是在未來發展學生,讓他們擁有在數字時代裡面的21世紀技能,擁有數字時代的學習能力。
通過項目實踐,我們看到,多樣化的學習終端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用一個IT的術語來講,課堂教學正在從1.0轉到2.0的版本,如果說在課堂教學1.0環境裡只是一個單向的傳播,而現在倡導的課堂教學是可以交互的2.0模式。可以想像這樣一個情景,如果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立終端,那他們的交流範圍、交流方式和互動結構都將發生變化。慢慢地,教學模式也將從單一的單向傳播,變成雙向的互動,學生的學習從單一的做筆記背誦理解這種低層次的學習,轉到多元化的學習。教學的互動範圍也從一個封閉的課時系統擴大到一個開放的系統。
2007年我在北歐訪問時,發現那邊的孩子直接利用終端進行學習的情景,與我們傳統的用紙筆學習並沒有什麼不同。其實,這樣的場景在我們國家也已經發生了,比如北京小學走讀部應用戴爾互聯課堂的案例,每一位孩子在擁有終端的情況下,課堂教學和學習模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那麼,我們的學校怎麼才能為一個時代的到來做好準備?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從更廣闊的範圍,從過去十年甚至幾十年的實踐經歷來思考。
首先要注意信息化應用對象的改變。過去,許多學校考慮的是IT技術、信息化建設怎麼支持老師的教學,包括我們重點開發的資源都是為教師而準備的,而到今天,我們要考慮怎麼樣為學生的學習開發更多的優質資源。這是一個方面。
其次,不妨設想一下,假如每一個孩子都有學習終端的情況下,學校的接入服務要如何處理,如何才能讓孩子從書包裡掏出他的學習工具時,可以隨時隨地上網,隨時隨地跟老師進行交流,並與其他的學生互動?我們要怎麼樣提供這樣的服務?未來教育需要學校整合更多的新技術,不管是雲計算或者物聯網等新技術,都可以為我們未來的教育提供支持服務。
我前段時間在無錫參觀過一堂教學,主題是「感知生長,仰望星空」,教師們通過傳感器,讓孩子們在課堂裡就能感受到外界的氣候變化,在課堂裡感受到植物的生長變化,在課堂裡面仰望天空。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怎麼通過技術應用的服務理念,把各種信息化設備整合起來,用最簡單便捷的方式,為我們的師生的教學活動提供有效的技術服務,這是我們要重點思考的。
第三,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也是關鍵之一。面對未來的互聯課堂,我們設想在課堂裡,面對幾十個孩子,再加上幾十個終端,要怎麼管理和協調。當終端深入到我們課堂教學以後,整個教學的模式將會發生什麼變化。我們更擔心的是我們老師的教育能力怎麼提高,怎麼適應這樣一個時代的到來,為這樣一個時代做好準備。
教師們應該思考在資訊時代裡面,教師要怎麼去改變,做什麼改變。我們未來資訊時代的教師,不僅擁有一般的教學技能,還要學會上網,學會做信息管理,學會為孩子創造21世紀技能學習的環境。這就是我們教育的未來,同時也是對未來教師的基本要求。
此外,在全新的信息化教學模式下,學校如何形成良好的可持續發展機制也是值得考慮的。我想,未來學校的信息化工作重點大概會從採購電腦、採購機器轉移到網絡接入、供應資源等服務內容上來。同時隨著信息化設備的大量應用,一千個孩子,一千個終端,如何管理,如何維護等等,這些問題都有待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