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太極拳要練出活勁,「身如掛珠」,使你的功夫日新月異
2023-04-07 12:58:41 2
拳道無限,高山仰止。能練到多深,就達到多遠,廣度與深度,息息相關。整體動能,是一個螺旋式的圈,呈s波狀。周而復始,你很難在一個狀態裡,逗留很久,能量是流動的。所以,太極拳沒有駕馭,只有全身心去契合拳法。頻率對路,搭上了,拳感就澎湃自如,像上了高鐵,拳帶著你跑。起手打拳,動態頻率自主運行,直到收式,你在這段時間裡,只是一種頻率。圈字,一個口,象徵閉環,中有一個卷字,象徵螺旋,這是古人的智慧。那時科技不發達,外界相對簡單清淨,節奏慢,人們對本體認識的就深,見解獨到。精神力量,不可忽視,有了信念和專注力,人就會得到沉澱,不再浮躁。靜力強的人,會更敏感。所謂大地平沉,是一種比喻,感官外放極遠,沒有邊界,心中細微的念頭,都可以關照到,由此修煉出了深度。能量在腦部匯集,雜念去除,人會進入深度安詳境界,這是入定功夫。太極是動中求靜,打拳要做旁觀者,用關照力行拳,莫要心浮氣躁。
身上有好多球,關節就是球。有的能全方位旋轉,有的則是屈伸關節。有些關節是隱形的,比如盆腔,開胯到深處,骶骨與髖骨能打開,比擴撐命門更有力度,這個極難練。肋骨也是關節,由於有肋間肌,肋條具備了開張收束功能,橫勁有了支撐。從一定程度看,發力的第二核心,在於肋骨。肩關節,最為重要,人站立起來,解放了雙手,由於先天原因,小臂用得多,較為靈活,大臂動作退化,肩關節逐漸長死,很多人,肩軸都有問題。肩可以全方位轉動,拉抻,扣合,打開,與肩胛骨聯動。打拳不要忽視肩關節與肩胛骨,如要放長,先動抻這個區域,才算是懂放長。拉抻不長,不具備張力。沒張力,發不出力。多留意肩胛骨和腰背筋膜,這兩處抻開了,背勁就活了。往期的《撐腰拔背》,參考一下背的練法。肩胛骨有三個勁,夾脊合勁,擴背開勁,卸胛沉勁。平時多練開合肩胛骨,撐肱拉斜方肌。
腰椎不能隨便動,它類似於旗杆的根部,骨盆是旗墩。加固腰椎,使其穩定,是必要的。腰背筋膜附著於腰椎部位。所謂的填海,就是撐開此處。開肋勁若夠大,腰背筋膜會連帶擴撐。所謂開胯,胯軸靈活,活動範圍廣,髖臼空間大,股骨頭韌帶抻拉得長。別小看,壓腿抻筋,踢腿等基本功,這是腿功,連帶著練了胯。身如掛珠,學拳架,不用著急,先把周身關節都打開,練到極其靈活,再練拳架也不遲。百家號太極浮屠。回想起來,二十年前練易筋經,抻筋拔骨那段時期,還是有必要的,身上關節開了,很多師父講的,就能聽懂了。拳不分內外家,武術就是武術,一個東西,側重不同而已,不要人為分別。有好處,適合目前自己練,就拿來練,別被名字困住,要有大心量,才出大東西。形意爆發力好,八卦閃展騰挪,太極陰陽磨蕩,好多優秀的拳,有機會都要嘗試,再回頭練本門東西,又會有一番體悟。當然初學,還是要先夯實基礎,再去觸類旁通。
介紹一個,抻筋開關節的基本功,體質稍弱的慎練。立身中正,腳尖外撇60度,步幅比肩稍寬,外八字站好。擴背,拉斜方肌,掌心向下,左右撐開兩肱,到極限。虎口撐開,雙掌下按,猶如一把雨傘,同時內旋小臂尺橈,絞上勁。以上準備好,腳跟抬起,重心往大腳趾上放,上身動作不變,持住勁,踮腳跟下蹲,蹲到底。大腿與膝蓋,不要內跪,要外撐,才能拉到腹股溝。豎起腰脊,蹲下不動,至少持半分鐘。第二步,腳跟不許落地,蹬地站起,直到挺直膝蓋為止,手掌上翻,掌心朝天,雙臂向上,45度打開,盡力上託,抻拔肩根,至少持30秒。一下按,一上託,踮起腳跟,練蹲起,反覆的做。這個功法,膝關節有傷,體弱者不要練,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