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不繼續挖掘的八大理由!
2023-03-30 19:14:17 2
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的陵墓,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陵墓,但是目前對秦始皇陵的發掘僅僅是冰山一角。古往今來,不論是盜墓者還是考古學家甚至是平民百姓都希望看一看秦始皇陵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寶貝!然而,秦始皇陵被發現近百年時間,為什麼無人敢挖?難道真如傳說那樣裡面存在水銀、機關重重?並不是,而是現在更多的考古專家、社會人士、國家有關部門並不贊成繼續挖掘,究竟是為什麼?主要原因為以下幾點:
一、建造大棚會遮擋秦陵地面景觀
根據古文獻記載和考古調查,秦陵封土(「封土」是陵墓主人入葬後,在封填的地宮或墓室上聚土堆成的高大墳冢,民間叫「墳」)南北長約515米,東西寬約485米。想發掘這麼大的一個帝王陵墓,沒有幾十年肯定挖不完,甚至有的考古學家說可能要挖一百年都不止。
因為考古不是平整土地,不是炸山挖煤,而是要獲取儘可能多的歷史信息,所以要保護文物不受到任何因發掘造成的人為損壞,就不能用推土機推,也不能用挖掘機掏,更不能用炸藥炸,只能慢挖,不能快挖。
如此一來,長年累月風吹日曬,夏天下雨,冬天落雪,露天作業不現實,也不可能。最好像挖兵馬俑坑那樣,先搭建一個能遮風避雨的大棚才有利於長期發掘,保護出土文物安然無恙。
從技術上來說,搭建一個500米跨徑的大房子估計不是難題。目前,單跨徑超過500米的橋梁已經不止一座,像上海的盧浦大橋550米,重慶朝天門大橋552米等。
問題是,造出這樣跨度的大棚子,把整個秦陵封土都「包」到大棚裡去,人們就再也看不到秦陵與周圍群山融為一體的巍峨景觀了。
二、挖掉封土會使秦陵地面景觀消失
中國墳墓的結構,分為地下的墓和地上的墳兩部分。在古代,地面以上的封土區別不大,不同的是地下的墓室。
漢代以前的墓室以土坑墓為主,就是往地下挖一個深坑,放入棺木和隨葬品,再在墓口鋪上大木頭做蓋,在上面厚厚地覆上土,埋得嚴嚴實實。時間久了,蓋在墓口的木頭腐朽了,容易造成塌方,墓室會被掉下來的土填滿,再無空隙。
這種情況到了西漢特別是進入東漢以後才發生了改變。從那時開始,磚被大量應用到墓室中。人們用耐腐的磚砌起四壁,墓頂也造成像拱橋那樣的結構,墓室變成了一個既結實又不易塌方的大空房子,裡面下葬的靈柩和葬器基本上不會被塌方的土填埋了。這種墓叫做磚室墓。
有很多講究的磚室墓還有出入的磚門。有些家族的人去世,按當時的習俗要合葬於一個墓室裡。先逝世的人先埋進去,多年以後,家族中又有人去世,可以把墓室的磚門打開,再埋進去。之所以一個墓室裡能先後埋葬很多人進去,關鍵是墓室不塌方,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再利用。
秦是早於西漢的王朝,所以秦陵肯定會被塌方的填土埋實,墓室內部不太可能存在空曠的空間。
這就是說,如果真挖秦陵的話,壓根兒不可能挖一個洞,找到墓門之後直接進去,只能先把封土大面積地挖掉,露出整個墓室的墓口平面以後,才能再深挖下去,直到挖到秦始皇的靈柩。
但是,這樣一來,秦陵巍峨的封土景觀就消失了,如何讓人感受秦陵恢弘的全景?如何讓人感受建造如此工程的艱辛與偉大?更何況,封土本身也是不可再生的歷史遺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