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詩聖是誰,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問題。煙雨草堂謁詩聖①細雨濛濛,落葉飄飄。②當我來時
2023-04-01 15:42:00 1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問題。
煙雨草堂謁詩聖
①細雨濛濛,落葉飄飄。
②當我來時,又是茅屋為秋風所破的季節。老天像有意在營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讓人來品味一種人生意蘊——「文章憎命達①」!
③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這絕代詩聖生命的一大棲息處,這和著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一個偉大靈魂沉吟的處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園。草堂公園由大廨、詩史堂、工部祠和柴門等景觀組成,給成都人一個清幽的休息場所,也給遠方慕名而來的遊客以精神的慰藉。設施是對過往的紀念,也是對現在的經營。只是草堂,作為一個詩人藝術生命的凝結處,作為中國文學史的一個糾結點,作為一段歷史的觀象臺,太有特點了,情緒也太濃重了。「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讀清人顧復初的「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盤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那副對聯,更讓人噓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義與杜甫在世時命運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讓人堅信只要確實燦爛過,也就註定會佔有輝煌。
④草堂足供觀賞,甬道曲折,盡可徜徉,更何況又是細雨迷濛,黃葉鋪地!草堂,草堂,此時此際的草堂在訴說什麼呢?從開元到天寶《壯遊》,《三吏》《三別》,《北徵》,《秋興八首》……直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代詩史再現了一個時代,僅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這是杜甫的不朽,這是杜甫的輝煌,這也是杜甫的價值所在。舍此,我們又何以瞭然在一個大起大落的時代裡,有一個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這些是不必說的。但僅僅如此,就遠不能瞭然杜甫詩歌抑鬱沉雄的內在生命力,也遠不能瞭然士人的用世之志與命運悲劇。這正是「文章憎命達」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層的人生意蘊所在,也是中國歷史上人才的成就與命運的二律悖反。
⑤中華傳統,士人總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況出身於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寫人生抱負:「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②「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③他希望一出山就佔據要津,而且充滿理想色彩——要讓君王趕上傳說中的堯舜,要使全國民風淳樸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運總是跟人開玩笑,歷史也總在捉弄志士仁人。由開元而天寶,張九齡罷相,李林甫上臺,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賢能無用武之地。這是國家的不幸,時代的不幸,也註定了杜甫一生宏圖大志的落空。杜甫沒有官運,年輕時只做了個不足掛齒的左拾遺,也就相當於一般的政研室人員。才華出眾的詩人抑制不住致君堯舜的衝動,積極諫言,而皇帝老倌卻只要個擺設,詩人碰得鼻青臉腫草堂詩聖是誰,終其一生也沒有一個像樣的官職。肅宗即位後,杜甫表面上擁有一官半職,比如左拾遺、華州司功參軍、工部員外郎,而實際上卻難有作為,薪俸也不足以養家。離開中原後,其行跡大略是同谷——錦城——夔州——潭州草堂詩聖是誰,同時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黃葉飄到了盡頭。
⑥可是,他的詩作卻從此更加如長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現出一代河山的風雲、生靈的狀貌。它們如鍾,如鼓,迴響在中華歷史的長空。杜甫的命運就這樣確定了,杜甫的歷史角色及其創作成就也就這樣確定了。這時我們再吟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句,就會發現,個人的遭際,在詩聖眼中已不算什麼了,此時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苦寒到此已極矣,而憂患、仁慈至此亦已極矣!杜甫之胸懷,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或者說經邦濟世,要的不就是這種德與才麼?但是,風雨飄搖中的唐王朝拋棄了杜甫,而歷史卻於風雨飄搖中造就了另一個杜甫。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還是杜甫的幸運呢?歷史總是把一份生命的樸素,讓人咀嚼得百味叢生。
⑦流連一番,天色已晚,該走了。細雨依然。
【注】①文章憎命達:指有文才的人總是薄命遭忌。出自杜甫《天末懷李白》。②「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我在少年的時候,早就充當參觀王都的來賓。指公元735年,杜甫以鄉貢(由州縣選出)的資格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的事。杜甫當時才二十四歲,就已是參觀王都的國賓了,故曰「早充」。③「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自以為是一個超異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職,能夠輔助君王使他在堯舜之上,要使社會風尚變得敦厚樸淳。
(1)讀第③段,說說草堂的文化意義。
(2)讀第④段,「草堂在訴說什麼呢?」,請根據文意進行概括。
(3)作者在「咀嚼杜甫的樸素生命」中,咀嚼得「百味叢生」,讀⑤⑥段,說說作者從杜甫的人生中到底咀嚼出來了哪些「味」呢?同時分別抒發了作者哪些感情?
(4)結合全文,說說「風雨飄搖中的唐王朝拋棄了杜甫,而歷史卻於風雨飄搖中造就了另一個杜甫」這一句話該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