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的墨斗的製作方法
2023-06-12 11:17:06
專利名稱: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的墨斗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墨斗,尤其是涉及一種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的墨斗,用於在施工過程中的線路標記。
背景技術:
人類在原始時代,跨越水道和峽谷,是利用自然倒下來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樑或石拱,溪澗突出的石塊,谷岸生長的藤蘿等。人類有目的地伐木為橋或堆石、架石為橋始於何時,已難以考證。據史料記載,中國在周代(公元前11世紀 前256年)已建有梁橋和浮橋,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橋。古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1800年建造了多跨的木橋,橋長達183米。古羅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臺伯河的木橋,在公元前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峽的浮船橋。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公元前4世紀時建起挑出石拱橋(拱腹為臺階式)。古代橋梁在17世紀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並按建橋材料把橋分為石橋和木橋。18世紀鐵的生產和鑄造,為橋梁提供了新的建造材料。但鑄鐵抗衝擊性能差,抗拉性能也低,易斷裂,並非良好的造橋材料。19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酸性轉爐煉鋼和平爐煉鋼技術的發展,鋼材成為重要的造橋材料。鋼的抗拉強度大,抗衝擊性能好,尤其是19世紀70年代出現鋼板和矩形軋制斷面鋼材,為橋梁的部件在廠內組裝創造了條件,使鋼材應用日益廣泛。18世紀初,發明了用石灰、粘土、赤鐵礦混合煅燒而成的水泥。19世紀50年代,開始採用在混凝土中放置鋼筋以彌補水泥抗拉性能差的缺點。此後,於19世紀70年代建成了鋼筋混凝土橋。近代橋梁建造,促進了橋梁科學理論的興起和發展。1857年由聖沃南在前人對拱的理論、靜力學和材料力學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較完整的梁理論和扭轉理論。這個時期連續梁和懸臂梁的理論也建立起來。橋梁桁架分析(如華倫桁架和豪氏桁架的分析方法)也得到解決。19世紀70年代後經德國人K.庫爾曼、英國人W. J.M.蘭金和J.C.麥克斯韋等人的努力,結構力學獲得很大的發展,能夠對橋梁各構件在荷載作用下發生的應力進行分析。這些理論的發展,推動了桁架、連續梁和懸臂梁的發展。19世紀末,彈性拱理論已較完善,促進了拱橋發展。20世紀20年代土力學的興起,推動了橋梁基礎的理論研究。在橋梁的施工過程中,為了在標記預先設定的線路,傳統的方式是採用粉筆做標記,但是粉筆在下雨或者人為的因素下,容易被擦拭掉,不方便施工人員的查看,影響施工過程。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和不足,提供一種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的墨斗,該墨斗體積小,製造成本低,便於攜帶,通過墨斗的中墨汁的對線路的標記,效果好,保存時間長,查看方便,使得施工人員能夠按照標記進行施工,避免出現施工錯誤,縮短了工期,提高了橋梁的施工質量。[0007]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的墨斗,包括墨斗本體,所述墨斗本體內設置有墨倉,所述墨倉內設置有能夠在墨倉中轉動的線輪,所述線輪上繞制有絲線。所述墨斗本體上設置有與墨倉相通的通孔,所述絲線穿過通孔。所述墨斗本體的外壁上設置有轉柄,所述轉柄與線輪連接。所述墨倉的側壁上設置有貫穿孔,所述線輪兩端設置在貫穿孔內,其中一端與轉柄連接。所述線輪的兩端設置有擋盤,所述擋盤的尺寸大於線輪的尺寸,且擋盤設置在墨倉內部。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墨斗體積小,製造成本低,便於攜帶,通過墨斗的中墨汁的對線路的標記,效果好,保存時間長,查看方便,使得施工人員能夠按照標記進行施工,避免出現施工錯誤,縮短了工期,提高了橋梁的施工質量。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中標記及相應的零部件名稱1 一墨斗本體;2—墨倉;3—絲線;4一擋盤;5—線輪;6—轉柄;7—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僅限於此。實施例如圖1所示,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的墨斗,包括墨斗本體1,所述墨斗本體1內設置有墨倉2,所述墨倉2內設置有能夠在墨倉2中轉動的線輪5,所述線輪5上繞制有絲線3。墨倉2中盛裝墨汁,線輪5在墨倉2中轉動時,纏繞在線輪5上是絲線3就沾上墨汁,使用將絲線3沿著通孔拉出,在需要標記的地方輕輕一探絲線,就將墨汁標記在該地方。所述墨斗本體1上設置有與墨倉2相通的通孔7,所述絲線3穿過通孔7。濡墨後的絲線3 —端固定,拉出絲線3牽直拉緊在需要的位置,再提起中段彈下即可。所述墨斗本體1的外壁上設置有轉柄6,所述轉柄6與線輪3連接。通過搖動轉柄6,帶動線輪5的轉動,能夠快速地實現對絲線3的收取。絲線3 —般用蠶絲做成的細線,也可以用棉線,其特點是,它經過墨倉2時可以保留一定數量的墨汁。所述墨倉2的側壁上設置有貫穿孔,所述線輪5兩端設置在貫穿孔內,其中一端與轉柄6連接。所述線輪5的兩端設置有擋盤4,所述擋盤4的尺寸大於線輪5的尺寸,且擋盤4設置在墨倉2內部。設置擋盤4能夠防止絲線3從線輪5上滑落,在墨倉2中繞結。墨斗具有三個作用一、做長直線,方法是將濡墨後的絲線3—端固定,拉出絲線3牽直拉緊在需要的位置,再提起中段彈下即可。二、墨倉2蓄墨,配合墨籤和拐尺用以畫短直線或者做記號;三、畫豎直線(當鉛錘使用)。墨斗中一般配有墨籤,墨籤是用竹片做成的畫筆,其下端做成掃帚狀;彈直線時用它壓線(使絲線3濡墨),畫短直線或記號時當筆使用。[0024] 採取上述方式,就能較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
權利要求1.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的墨斗,其特徵在於包括墨斗本體(1),所述墨斗本體(1)內設置有墨倉(2),所述墨倉(2)內設置有能夠在墨倉(2)中轉動的線輪(5),所述線輪(5)上繞制有絲線(3)。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的墨斗,其特徵在於所述墨斗本體(1)上設置有與墨倉(2)相通的通孔(7),所述絲線(3)穿過通孔(7)。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的墨斗,其特徵在於所述墨斗本體(1)的外壁上設置有轉柄(6),所述轉柄(6)與線輪(5)連接。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的墨斗,其特徵在於所述墨倉(2)的側壁上設置有貫穿孔,所述線輪(5)兩端設置在貫穿孔內,其中一端與轉柄(6)連接。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的墨斗,其特徵在於所述線輪(5)的兩端設置有擋盤(4),所述擋盤(4)的尺寸大於線輪(5)的尺寸,且擋盤(4)設置在墨倉(2)內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於橋梁施工過程中的墨斗,包括墨斗本體,所述墨斗本體內設置有墨倉,所述墨倉內設置有能夠在墨倉中轉動的線輪,所述線輪上繞制有絲線。該墨斗體積小,製造成本低,便於攜帶,通過墨斗的中墨汁的對線路的標記,效果好,保存時間長,查看方便,使得施工人員能夠按照標記進行施工,避免出現施工錯誤,縮短了工期,提高了橋梁的施工質量。
文檔編號E01D21/00GK202323762SQ20112048733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30日
發明者曾維亮, 譚強 申請人:成都市市政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