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映的國產犯罪電影(五一檔四部國產犯罪電影都差點火候)
2023-09-11 10:24:15 2
五一檔八部主要電影類型各異。
除諜戰片《懸崖之上》,愛情喜劇片《你的婚禮》,家庭情節片《尋漢記》,歷史網路遊戲改編電影《真·三國無雙》外,剩下四部《掃黑·決戰》《追虎擒龍》《陽光劫匪》《秘密訪客》,都屬於犯罪類型片。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不斷擴大,國產影視從業者更側重類型化創作。公式化的劇情、定型化的人物、風格化的影像,為類型電影圈定了一波受眾,也在創作者、觀眾間建立起穩固的商業消費模式。
近幾年,《暴裂無聲》《無雙》《無名之輩》《南方車站的聚會》等作品的上映,使國產犯罪類型電影在創作規模上迎來一個高潮。此次五一檔,犯罪片更是佔院線新片一半的比重。
從這四部犯罪片的票房、口碑表現不難看出,國產犯罪片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其商業模式下的困境。
「掃黑除惡」,太硬太軟都不行犯罪片常圍繞一個案件展開敘述。主人公為偵探、警員,以及罪犯。人物動作由警匪間的明爭暗鬥所構成——惡勢力對規則的破壞,以及正義之師在打擊犯罪上做出的努力。因而,犯罪片也被稱為警匪片。
故事發生的環境多為都市裡的窮街陋巷。偵探、警員在推理分析的過程中,凸顯孤膽英雄的性格特徵。同時,匪徒、黑幫等惡勢力,雖窮兇極惡,但也有其合乎情理的心路歷程。
就此來看,五一檔最標準的犯罪片還得是《掃黑·決戰》。
掃黑專案組組長宋一銳(姜武 飾)帶領組員,與惡勢力作鬥爭,最終揭開腐敗官員曹志遠(張頌文 飾)利用公職充當犯罪保護傘的虛偽面具,結局依舊是邪不壓正。這都是犯罪片的常規模式。
角色方面,姜武飾演的組長屬於那種飽經滄桑,且有信仰的中年警探,其形象源頭可追溯到黑色電影《馬爾他之鷹》中亨弗萊·鮑嘉所飾演的偵探。而他的對手,一個是性格乖張、毀天滅地的孫志彪(金世佳 飾),一個是「兩面人」曹志遠。三個角色都屬於犯罪片裡的典型人物。
誠然,《掃黑·決戰》最大的看點還是本片的現實元素,直指現實社會中官商勾結、貪汙腐敗、非法佔地等現象。尺度之大、話題之敏感、批判性之強,都突破了當下院線片的天花板。
然而,在技術層面,《掃黑·決戰》更像是愛奇藝的網生內容,敏感敘事依舊掩飾不了其網大質感的影像,運鏡上給人觀劇而非觀影的體驗,社會價值大於其美學價值。
正邪雙方處於善惡對立面,對曹志遠、孫志彪的犯罪動因,以及童年成長環境對其心境的影響交代不多,深度有待加強。但演員演技過硬,犯罪分子的囂張和兩面人的虛偽非常生動。
同期,還有一部以反貪、掃黑為主題的犯罪片《追虎擒龍》上映,其背景不是當下的內地,而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香港。
那時的香港,警黑勾結,貪汙巨利,百姓怨聲載道。於是,港督成立廉政公署,陳克(古天樂 飾)、白松安(林家棟 飾)組建隊伍,誓將權傾黑白兩道的總華探長徐樂(吳鎮宇 飾),以及大毒梟「跛豪」(梁家輝 飾)繩之以法。
與《掃黑·決戰》類似,《追虎擒龍》的核心也是倡導「維護法治,保障人權」。但在類型選擇,以及人物塑造上,《追虎擒龍》將黑幫片融入犯罪片,將反派角色徐樂、「跛豪」刻畫成時代的梟雄。
黑幫片裡的幫派老大、走卒,屬於反英雄,個個都是義氣的化身。他們落草為寇,在亂世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徐樂搜刮民脂民膏,與黑幫沆瀣一氣,同時,他的行為也利於黑白兩道的平衡。影片後半段,徐樂見大勢已去,為保全好兄弟,還讓其供出自己的罪行。同樣,「跛豪」也在最後一刻保全小弟性命。
除了凸顯反派的人性外,影片還借徐樂之口回憶了香港的時代陣痛。徐樂站在船頭望著岸邊,一方面回憶自己在這片土地上的「功勳」,另一方面也緬懷往日老港的點點滴滴。好人為正義犧牲生命,壞人也在為自己的道義守著曾經的江湖。
但《追虎擒龍》在黑幫與犯罪的融合上出現偏差。正義一方與邪惡勢力的關係,處於兩個維度。白松安犧牲,陳克將徐樂、「跛豪」逮捕後,與二人也沒有精神上的交流,僅僅是一個抓捕的動作,顯得過於程式化。
另外,犯罪片及黑幫片都需有大場面動作戲作為支撐,才能激起觀眾的興奮點。一味說些緬懷傷感的話,有些不痛不癢。相比之下,《拆彈專家2》的導演邱禮濤就更懂觀眾,雖說故事漏洞百出,但「爆破香港」的噱頭也算值回票價。
今年五一檔的犯罪題材電影,無論是偏向類型化的硬處理,還是流於精神追思的軟處理,都無法讓觀眾滿意。這也預示了類型片未來發展的一條路——多類型的融合。
複合型犯罪片,難在融合後現代社會的拼貼屬性,使多種類型相互交疊、融合,發揮不同類型的優勢,提升觀影興趣。犯罪片與強盜片、黑幫片、黑色偵探片等類型間,早已存在某種交融。
主打懸疑、驚悚的《秘密訪客》,具有犯罪片的內核,且屬於比利·懷爾德、希區柯克等導演的黑色電影、驚悚電影、偵探推理片的類型範疇。
無論是黑色電影還是懸疑驚悚片,在注重情節反轉、推理過程嚴絲合縫的同時,更注重犯罪環境的渲染,以及主人公心理學層面的犯罪動機。
一場車禍,讓司機於困樵(段奕宏 飾)被家境顯赫的汪先生(郭富城 飾)囚禁在豪宅地下室。同時,汪家詭異的氛圍,以及一家四口詭譎怪誕的行為,仿佛又在掩藏著什麼。
封閉的室內布局、細思極恐的攝影作品、牆上人物的斜長身影、以冷色調為主的打光、刺耳的不和諧音響,以及德國表現主義式置景,都增強了本片的懸疑氛圍。同時,各色人物的犯罪動機以及心理變化,也左右著劇情的走向。
犯罪片通過揭露個體內在心理活動,以展現人物的執念、信仰。如《穆赫蘭道》中的同性心理犯罪動機,《驚魂記》中的家庭犯罪動機,《七宗罪》中的宗教犯罪動機等。《秘密訪客》的重頭戲,應該是破雲見日後,對一家四口犯罪動機的社會派剖析。且犯罪片需圍繞「犯罪如何產生」展開敘事,類似本格派推理(注重邏輯演變)。
可惜,《秘密訪客》沒有以於困樵發現真相收尾,而是以汪先生的主觀回憶作結,這就與本格推理的要領——人物與觀眾在某一時刻獲得同等線索,結尾不可因兇手良心發現而不打自招——相違背。
在家庭解構(利益建構的,而非血緣親情的)、男權社會等話題論述上,《秘密訪客》的確有新意。但汪先生的懺悔情節,類似比利·懷爾德《雙重賠償》中男主人公在辦公室內向老闆懺悔的橋段。此類黑色電影的敘事手法,擾亂了推理的節奏。
《秘密訪客》在犯罪片、驚悚片、黑色電影、偵探推理片的調和上是失敗的,致使犯罪動機說不清道不明。
在類型的融合上,不僅要注意類型間敘事邏輯上的契合,還要注意不同類型的影像基調是否相匹配。就拿李玉執導的《陽光劫匪》來說,算是一次美學風格上失敗的嫁接。
陽光(馬麗 飾)與兩個夥伴(張海宇、謝銳韜 飾)經營著一家尋寵事務所,幫助委託人尋找丟失的寵物。而這次,神秘女子曉雪(宋佳 飾)卻給他們出了一個難題:從不法商人劉神奇(曾志偉 飾)手中搶回寵物虎娜娜。
一些犯罪片往往取材於現實事件,所以在視聽風格上傾向於現實主義,且帶有黑色電影美學元素。然而,《陽光劫匪》一改黑色陰沉的氛圍,轉向一種陽光、荒誕的城市童話風,色彩飽和度過高,構圖也刻意模仿韋斯·安德森式鏡頭,顯得不倫不類。
上一秒還是對稱構圖,下一秒則變成李玉慣常的手持特寫鏡頭。而且李玉還除去了韋氏風格中的舞臺間離感。雖說將對稱鏡頭與蒙太奇以更加電影化的方式融合在一起,但這一行為恰恰弄巧成拙,打破了舞臺虛擬性與童話幻想性之間的對應關係,少了原風格的況味。
《陽光劫匪》(上圖);《布達佩斯大飯店》(下圖)
故事依舊是李玉的青春迷惘敘事。三個怪人與一個女瘋子,很像《觀音山》中青春期三人組(範冰冰、陳柏霖、肥龍 飾)與京劇演員常太太(張艾嘉 飾)的關係。「情緒紊亂 線索不明 人物繁雜 自然環境」的風格,依舊是21世紀10年代文藝片導演經常幹的事,此次李玉在影像表達與敘事融合上顯然沒有太多進步。
而且,憑空引入曉雪的前夫林地道(沙溢 飾)一角,又是對瘋癲喜劇片中「不靠譜情侶」的引用。但曉雪、陽光的關係還沒有說清,又弄一個喜劇角色插科打諢,擾亂了犯罪片緊張刺激的體驗。
如今,不同類型片間的界線較為模糊,如何讓類型融合更加自然,成為創作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拿犯罪類型片的融合來說,首先要把握類型的主次關係,不可鳩佔鵲巢。
《秘密訪客》的主類型是帶有推理色彩的懸疑驚悚片,所以犯罪、社會寓意屬於次類型,重點要在情節推理上下功夫,而不是用懸疑氛圍擾亂原有的邏輯內核。
這一點,《全民目擊》做得就很好。富豪林泰(孫紅雷 飾)為包庇女兒(鄧家佳 飾)的殺人罪行,布下迷局。故事以檢察官童濤(郭富城 飾)、律師周莉(餘男 飾)抽絲剝繭為主線,才使最後的反轉更加動容。
《全民目擊》
其次,在美學風格上,需遵循「同類型影像融合」的原則。
犯罪片的影像風格,與黑色電影、偵探懸疑片相類似,都是通過環境影像來呈現城市與人物內心深處的罪孽,三者可以融合使用。狹窄的街道、泥濘的路口、潮溼的氣候,烘託犯罪環境的惡劣。如《七宗罪》中的陰雨連綿,《第三人》結尾下水道的低調攝影(黑白對比明顯)。
至於暖色調、荒誕構圖的做法,則不大適用犯罪片,其影像還是得保持一絲頹喪感。如《南方車站的聚會》,在暴力美學、黑色元素呈現,以及超現實主義的鏡頭(馬戲團裡的瓶中女人)上,都值得當下國產犯罪片借鑑。
再次,人物的犯罪動機需表述清楚,產生這一動機的社會、家庭、心理原因也需要說明。
如《心迷宮》中,父親(霍衛民 飾)對於兒子失手殺人行為的袒護;《無雙》中,李問(郭富城 飾)的自卑心理,讓他在心中幻想出自己與阮文(張靜初 飾)的愛情過往。
雖說《秘密訪客》的人物動機較為複雜,汪先生早年的同性戀身份也不好明說,但不妨借鑑《緝魂》中的處理,通過性別身份的象徵隱喻(男性以女性造型現身),帶出不同人物的情感關係。
《緝魂》
最後,當下犯罪片經常陷入泛娛樂化的窠臼。
《唐人街探案》系列,雖說在商業類型上,模仿漫威打造宇宙觀的做法具有進步意義,但鬧劇的講述方式消解了推理的嚴肅性,一味通過明星效應博人眼球,忽略了本格推理的邏輯性,以及社會派推理的合理性。
當下,犯罪類型題材層出不窮,並與主旋律題材(《湄公河行動》)、文藝片(《天註定》《江湖兒女》)、翻拍片(《「大」人物》)等進行融合,日漸成為觀眾的心頭好。
雖說關於影像、氛圍的塑造比較成功,刁亦男、忻鈺坤也都產生了自己的美學影像風格。但犯罪片在故事講述上,還存在「形式與內容融合不到位」的問題。
總之,純粹單一類型的犯罪片難以為繼,未來的複合型犯罪片之路又任重道遠。
【文/何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