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機的潤滑油路及其工作方法
2023-12-01 16:33:06 1
專利名稱:柴油機的潤滑油路及其工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發動機的防止機油回流的柴油機的潤滑油路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術:
發動機潤滑方式一般分為甩油潤滑和強制壓カ潤滑兩種,甩油潤滑是利用甩油盤把曲軸箱內的飛濺機油甩向潤滑油道,它的特點是只要發動機運轉就會機油甩出,工作可靠,但潤滑壓カ小,所以一般只在超小型的發動機上使用。大部分發動機都會使用強制壓力潤滑的方式,即在潤滑油路中設置機油泵,機油泵從油底殼把機油吸出再壓向發動機的各 處潤滑油路,這種帶有一定壓カ的機油能保證各處摩擦副得到充分的潤滑。但是強制壓カ潤滑方式的缺點是毎次起動發動機時,機油泵把油吸出來的時間會滯後,往往是發動機已經運行一兩分鐘了,潤滑油路還沒有機油,特別對於機油泵吸油路較長,機油泵安裝位置較高的情況,泵油滯後時間就更長,這時如果發動機繼續運行而又得不到機油潤滑,就會造成幹磨,導致連杆瓦、曲軸、活塞的磨損,嚴重的情況會造成拉瓦、拉缸。發動機停機後,垂直機油道內的機油就會回流到油底殼內,每次起動發動機時,機油泵吸油路已無機油,機油泵需要將吸油道腔內的空氣全部排完之後才能泵出機油,機油泵吸油道較長及機油泵安裝位置較高的情況,泵油時間就會很長。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使機油快速泵出並快速實施潤滑的柴油機的潤滑油路及其工作方法。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的柴油機的潤滑油路,包括油池、設於該柴油機機體中的與所述油池相連的垂直進油道、設於該垂直進油道底部的防止垂直進油道中的機油回流至所述油池的單向閥、與所述垂直進油道頂部相連通的機油泵。在機油泵與油池之間設置單向閥,可避免在停機後所述垂直進油道中的機油全部回流至所述油池中,即停機後利用單向閥把機油都密封在所述垂直進油道裡,再次啟動時,機油泵可迅速將機油抽到潤滑油道。解決了發動機起動時機油上得慢的難題,有效的解決了發動機拉瓦、拉缸等問題。作為優選的方案,所述單向閥包括緊配合於所述垂直進油道底部的管狀外殼、設於外殼內的閥體和覆蓋於外殼的頂部埠上的密封板,所述閥體的頂部與所述密封板的中央相連。作為進ー步優選的方案,所述閥體包括中心閥杆、設於該中心閥杆底部的多片導向閥瓣,各導向閥瓣適於浸泡在所述油池中,以利用機油對各導向閥瓣的浮力,來減輕重力對所述閥體的影響,利於在機油泵開啟後,能輕易地打開該單向閥。外殼的頂部端ロ處的外徑小於外殼的中下部的外徑,密封板的直徑小於外殼的中下部的外徑,且大於外殼的頂部端ロ的內徑,以實現採用直徑較小的密封板完全覆蓋所述外殼的頂部端ロ的目的,進而避免出現密封板與外殼的內壁發生摩擦的情況,確保了單向閥的順利開啟。
各導向閥瓣中心對稱分布在中心閥杆上;各導向閥瓣適於與所述外殼的內壁小間隙配合,以使在開閉所述單向閥的過程中,中心閥杆適於軸向位移,確保單向閥開閉的可靠性。所述導向閥瓣與所述外殼內壁的徑向間隙小於所述密封板的半徑與所述外殼的頂部端ロ半徑之差,以防止所述密封板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不能完全覆蓋所述外殼的頂部端ロ的情況,確保了截止效果。所述機油泵為轉子式機油泵,機油泵中的轉子與柴油機的凸輪軸的端部傳動連接。進ー步,與所述機油泵的高壓油腔相連的高壓油路上設有機油濾過渡座;機油濾 過渡座的端面與機體組成密封油腔,該密封油腔與所述油池之間設有防止所述密封油腔的油壓過高的限壓閥;限壓閥使過濾座端面與機體組成的密封油腔與油池連通,它也是ー個單向閥,機油壓カ高時就通,機油壓カ低保持關閉。上述柴油機的潤滑油路的工作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機油泵開啟後,在所述垂直進油道中形成負壓,單向閥開啟,油池中的機油經粗濾網粗濾後經單向閥進入的垂直進油道,然後經過機體中的兩道垂直交叉的暗油道進入機油泵的低壓油腔,機油泵的高壓油腔輸出的高壓油進入一由機油濾過渡座的端面與機體組成的密封油腔中;所述密封油腔中的機油經第一外接油管引入機油冷卻器,然後經第二外接油管進入機油濾清器(該機油濾清器固定在機油濾過渡座上),然後經機油濾清器的機油濾螺柱引入主軸瓦的前暗油道,到達主軸瓦後分兩處油路,一路經過曲軸油道潤滑連杆瓦,然後經回油孔回到機油池中;另一路通過第三外接油管引入缸蓋油道並進入搖臂軸,對搖臂進行潤滑,然後通過推桿套回流到機油池中。本發明相對於現有技術具有積極的效果本發明的在機油泵與油池之間設置防止機油回流的單向閥,解決了發動機起動時機油上得慢的難題,有效的解決了發動機拉瓦拉缸等問題。所述密封板是由薄鋼板衝制而成,閥體採用了尼龍材料來減輕其重量。本單向閥利用了閥體與密封板的自重來緊貼在外殼上端面,這樣使得外殼以上的機油堵住而不會流回油底殼內。單向閥位置基本在油池中,機油對閥體存在浮力,使機油泵初次吸油時可藉助所述浮力來克服閥體與密封板的重力,將機油吸出,停機後利用單向閥把機油都密封在油道裡,再次啟動時機油泵便可以很快就把機油抽到潤滑油道。
圖I是本發明的柴油機的潤滑油路的結構示意 圖2是本發明的單向閥的剖面視 圖3是圖2的俯視 圖4是閥體的結構 圖5是圖4中的閥體的A-A剖面視 圖6是圖4的仰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見圖I至6,本實施例的柴油機的潤滑油路包括油池、設於該柴油機機體中的與所述油池相連的垂直進油道、設於該垂直進油道底部的防止垂直進油道中的機油回流至所述油池的單向閥2、設於該單向閥2底部的粗濾網I (粗濾網I為細小的網孔板)、與所述垂直進油道頂部相連通的機油泵3。在機油泵3與油池之間設置單向閥2,可避免在停機後所述垂直進油道中的機油全部回流至所述油池中,即停機後利用單向閥把機油都密封在所述垂直進油道裡,再次啟動時,機油泵可迅速將機油抽到潤滑油道。解決了發動機起動時機油上得慢的難題,有效的解決了發動機拉瓦、拉缸等問題。所述單向閥可選用常規單向閥。作為所述單向閥的優選方案,所述單向閥2包括緊配合於所述垂直進油道底部的管狀外殼C、設於外殼c內的閥體b和覆蓋於外殼c的頂部埠上的密封板a,所述閥體b的頂部與所述密封板a的中央相連。所述閥體b包括中心閥杆bI、設於該中心閥杆bI底部的多片導向閥瓣b2,各導向閥瓣b2適於浸泡在所述油池中,以利用機油對各導向閥瓣b2的浮力,來減輕重力對所述閥體的影響,使機油泵3初次吸油時可藉助所述浮力來克服閥體b與密封板a的重力並快速將機油吸出。
外殼c的頂部端ロ處的外徑小於外殼c的中下部的外徑,密封板a的直徑小於外殼c的中下部的外徑,且大於外殼c的頂部端ロ的內徑,以實現採用直徑較小的密封板完全覆蓋所述外殼c的頂部端ロ的目的,進而避免出現密封板與外殼c的內壁發生摩擦的情況,確保了單向閥2的順利開啟。各導向閥瓣b2中心對稱分布在中心閥杆bl上;各導向閥瓣b2適於與所述外殼c的內壁小間隙配合,以使在開閉所述單向閥2的過程中,中心閥杆bl適於軸向位移,確保單向閥2開閉的可靠性。所述導向閥瓣b2與所述外殼c內壁的徑向間隙小於所述密封板的半徑與所述外殼的頂部端ロ半徑之差,以防止所述密封板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不能完全覆蓋所述外殼的頂部端ロ的情況,確保了截止效果。所述機油泵3為轉子式機油泵,機油泵中的轉子與柴油機的凸輪軸的端部傳動連接。與所述機油泵3的高壓油腔相連的高壓油路上設有機油濾過渡座10 ;機油濾過渡座10的端面與機體組成密封油腔,該密封油腔與所述油池之間設有防止所述密封油腔的油壓過高的限壓閥4。上述柴油機的潤滑油路的工作方法,包括機油泵3開啟後,在所述垂直進油道中形成負壓,單向閥2開啟,油池中的機油經粗濾網I粗濾後經單向閥2進入的垂直進油道,然後經過機體中的兩道垂直交叉的暗油道進入機油泵3的低壓油腔,機油泵3的高壓油腔輸出的高壓油進入一由機油濾過渡座10的端面與機體組成的密封油腔中;所述密封油腔中的機油經第一外接油管7引入機油冷卻器9,然後經第二外接油管進入機油濾清器8 (該機油濾清器8固定在機油濾過渡座10上),然後經機油濾清器8的機油濾螺柱引入主軸瓦5的前暗油道,到達主軸瓦5後分兩處油路,一路經過曲軸油道潤滑連杆瓦及其他兩處主軸瓦,然後經回油孔回到機油池中;另一路通過第三外接油管6引入缸蓋油道並進入搖臂軸,對搖臂進行潤滑,然後通過推桿套回流到機油池中,這樣整個潤滑油路的ー個循環就完成了。機油冷卻器9由足夠多的散熱片組成,並布置在飛輪風扇端面,這樣能防止機油溫度過高。該單向閥垂直安裝在發動機機油泵進油道內,閥體b採用尼龍材料製造,用以減輕其重量,閥體b與密封板a採用熱鉚 的方式連接在一起,密封板a採用薄鋼板衝制而成,該機油道單向閥利用了閥體b與密封板a的自重緊貼在外殼c上端面,使得外殼c以上的機油堵住而不會流回到油底殼內。所述單向閥安裝位置基本在油池中,這樣就保證了機油泵初次吸油時只需克服閥體b與密封板a的重力後便可將機油吸出,停機後利用單向閥把機油都密封在油道裡,再次啟動時機油泵便可以很快就把機油抽到潤滑油道。
權利要求
1.一種柴油機的潤滑油路,其特徵在於包括油池、設於該柴油機機體中的與所述油池相連的垂直進油道、設於該垂直進油道底部的防止垂直進油道中的機油回流至所述油池的單向閥、與所述垂直進油道頂部相連通的機油泵。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柴油機的潤滑油路,其特徵在於所述單向閥包括緊配合於所述垂直進油道底部的管狀外殼、設於外殼內的閥體和覆蓋於外殼的頂部埠上的密封板,所述閥體的頂部與所述密封板的中央相連。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柴油機的潤滑油路,其特徵在於所述閥體包括中心閥杆、設於該中心閥杆底部的多片導向閥瓣,各導向閥瓣適於浸泡在所述油池中。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柴油機的潤滑油路,其特徵在於所述外殼的頂部端ロ處的外徑小於外殼的中下部的外徑,密封板的直徑小於外殼的中下部的外徑,且大於外殼的頂部端ロ的內徑。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柴油機的潤滑油路,其特徵在於各導向閥瓣中心對稱分布在中心閥杆上;各導向閥瓣適於與所述外殼的內壁小間隙配合。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柴油機的潤滑油路,其特徵在於所述導向閥瓣與所述外殼內壁的徑向間隙小於所述密封板的半徑與所述外殼的頂部端ロ半徑之差。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柴油機的潤滑油路,其特徵在於所述機油泵為轉子式機油泵,機油泵中的轉子與柴油機的凸輪軸的端部傳動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柴油機的潤滑油路,其特徵在於與所述機油泵的高壓油腔相連的高壓油路上設有機油濾過渡座; 機油濾過渡座的端面與機體組成密封油腔,該密封油腔與所述油池之間設有防止所述密封油腔的油壓過高的限壓閥。
9.一種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柴油機的潤滑油路的工作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機油泵開啟後,在所述垂直進油道中形成負壓,單向閥開啟,油池中的機油經粗濾網粗濾後經單向閥進入的垂直進油道,然後經過機體中的兩道垂直交叉的暗油道進入機油泵的低壓油腔,機油泵的高壓油腔輸出的高壓油進入一由機油濾過渡座的端面與機體組成的密封油腔中; 所述密封油腔中的機油經第一外接油管引入機油冷卻器,然後經第二外接油管進入機油濾清器,然後經機油濾清器的機油濾螺柱引入主軸瓦的前暗油道,到達主軸瓦後分兩處油路,一路經過曲軸油道潤滑連杆瓦,然後經回油孔回到機油池中;另一路通過第三外接油管引入缸蓋油道並進入搖臂軸,對搖臂進行潤滑,然後通過推桿套回流到機油池中。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柴油機的潤滑油路及其工作方法。該潤滑油路包括油池、設於該柴油機機體中的與所述油池相連的垂直進油道、設於該垂直進油道底部的防止垂直進油道中的機油回流至所述油池的單向閥、與所述垂直進油道頂部相連通的機油泵。在機油泵與油池之間設置單向閥,可避免在停機後所述垂直進油道中的機油全部回流至所述油池中,即停機後利用單向閥把機油都密封在所述垂直進油道裡,再次啟動時,機油泵可迅速將機油抽到潤滑油道。解決了發動機起動時機油上得慢的難題,有效的解決了發動機拉瓦、拉缸等問題。
文檔編號F01M1/02GK102691543SQ20121022292
公開日2012年9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9日
發明者倪旭初, 張光輝, 王文偉, 蔣建彪 申請人:常州科普動力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