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砂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2-09 15:50:06 1

本發明涉及石油開採技術,尤其涉及一種防砂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在原油開採的過程中,針對非自噴井,一般採用機械採油的方式將原油從油井的儲油層輸送至地面的儲油裝置。其中,螺杆抽油泵是機械採油使用的主要設備之一。現有技術在使用螺杆抽油泵進行機械採油時,可以將螺杆抽油泵的抽油口與油井的儲油層連通,將螺杆抽油泵的出油口與採油管的進油口連通,通過螺杆抽油泵的螺杆和襯套形成的密封腔的容積變化將油井的儲油層中的原油抽出,經採油管輸送至地面的儲油裝置。
由於儲油層的膠結疏鬆或流體衝刷等原因,在原油開採的過程中,極易出現泥砂隨原油從儲油層中運移出來,並混合在原油中的情況。因此,在使用螺杆抽油泵採油時,也會將混合有泥砂的原油從油井的儲油層中抽出,並經採油管輸送至地面的儲油裝置。
然而,在採用螺杆抽油泵將混合有泥砂的原油從油井的儲油層輸送至地面的儲油裝置時,一旦螺杆抽油泵停止工作,停留在採油管中的原油中的泥砂會在重力作用下,全部沉澱至螺杆抽油泵中,造成螺杆抽油泵的檢修頻率過高,降低了螺杆抽油泵的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防砂裝置,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在採用螺杆抽油泵將混合有泥砂的原油從油井的儲油層輸送至地面的儲油裝置時,一旦螺杆抽油泵停止工作,停留在採油管中的原油中的泥砂會在重力作用下,全部沉澱至螺杆抽油泵中,造成螺杆抽油泵的檢修頻率過高,降低了螺杆抽油泵的工作效率的技術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實施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第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防砂裝置,所述防砂裝置包括:外管、內管和防砂接頭;其中,所述外管和所述內管均為中空結構,所述內管設置在所述外管中,所述內管的外壁與所述外管的內壁之間形成第一容置腔;所述內管的第二端設置有防砂接頭,所述防砂接頭中設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貫穿所述防砂接頭的上下底面,抽油杆穿設在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抽油杆的第一端與抽油泵連接,所述抽油杆的外壁與所述內管的內壁之間形成第二容置腔;所述內管的側壁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用於連通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所述第二容置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底端與所述抽油泵的出油口連通,所述第一容置腔的頂端與採油管連通。
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防砂裝置,通過在內管和外管之間設置第一容置腔,在內管和抽油杆之間設置第二容置腔,使第一容置腔與採油管連通、第二容置腔與抽油泵的出油口連通,並在內管的第二端設置防砂接頭,使得螺杆抽油泵停止工作時,採油管中的原油中的泥砂下沉至防砂裝置後,在防砂接頭的阻擋下,大部分泥砂會下沉至防砂裝置的第一容置腔中,不會進入到內管的第二容置腔中,即不會進入到與第二容置腔連通的螺杆抽油泵中,因此,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防砂裝置,在螺杆抽油泵停止工作時,可以避免採油管中沉澱的全部泥砂進入螺杆抽油泵中,即可以避免出現大量泥砂進入螺杆抽油泵的轉子中,導致轉子被卡住的情況,使得螺杆抽油泵可以再次啟動工作,減少了螺杆抽油泵的檢修頻率,提高了螺杆抽油泵的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防砂裝置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防砂裝置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防砂裝置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防砂裝置實施例四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防砂裝置實施例五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防砂裝置實施例六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1:外管; 12:內管;
13:防砂接頭; 14:抽油杆;
15:第一接頭; 16:第二接頭;
17:防砂傘; 18:扶正體;
19:凸臺; 111:第一容置腔;
121:第二容置腔; 122:第二通孔;
123:定位凹槽; 131:第一通孔;
132:防砂接頭的上端面; 133:卡簧;
134:防砂接頭的凸起; 135:第三容置腔;
151:進油口; 161:出油口;
171:第三通孔; 172:防砂傘的傘面;
181:第四通孔; 191:凸臺的第一部分;
192:凸臺的第二部分; 193:第六通孔;
1341:第五通孔; 1911:銷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於描述,本發明下述各實施例中,「第一端」均代指「底端」,「第二端」均代指「頂端」。
現有技術中,螺杆抽油泵的出油口直接與採油管的進油口連通,這樣,在螺杆抽油泵停止工作時,停留在採油管中的原油中的泥砂會在重力作用下,全部沉澱至螺杆抽油泵中,造成螺杆抽油泵的轉子被大量的泥砂卡住而無法轉動,使得螺杆抽油泵無法再次啟動工作,導致螺杆抽油泵的檢修頻率過高,降低了螺杆抽油泵的工作效率。
本發明提供的防砂裝置,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在採用螺杆抽油泵將混合 有泥砂的原油從油井的儲油層輸送至地面的儲油裝置時,一旦螺杆抽油泵停止工作,停留在採油管中的原油中的泥砂會在重力作用下,全部沉澱至螺杆抽油泵中,造成螺杆抽油泵的檢修頻率過高,降低了螺杆抽油泵的工作效率的技術問題。
下面以具體地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下面這幾個具體的實施例可以相互結合,對於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過程可能在某些實施例不再贅述。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防砂裝置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該防砂裝置包括:外管11、內管12和防砂接頭13。
其中,外管11和內管12均為中空結構,內管12設置在外管11中,內管12的外壁與外管11的內壁之間形成第一容置腔111;內管12的第二端設置有防砂接頭13,防砂接頭13中設置有第一通孔131,第一通孔131貫穿防砂接頭13的上下底面,抽油杆14穿設在第一通孔131中,抽油杆14的第一端與抽油泵(圖中未示出)連接,抽油杆14的外壁與內管12的內壁之間形成第二容置腔121;內管12的側壁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用於連通第一容置腔111和第二容置腔121的第二通孔122,第二容置腔121的底端與抽油泵的出油口(圖中未示出)連通,第一容置腔111的頂端與採油管(圖中未示出)連通。
具體的,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防砂裝置可以豎直設置在油井中,防砂裝置的第一端與抽油泵的出油口連接,防砂裝置的第二端與採油管的進油口連接。其中,抽油泵的進油口與油井中的儲油層連通,採油管的出油口與地面的儲油裝置連通。
上述內管12設置在外管11中,以使得內管12的外壁與外管11的內壁之間形成第一容置腔111。具體實現時,可以通過將內管12的第一端與外管11的第一端固定密封連接的方式,使內管12設置在外管11中。其中,內管12的第一端與外管11的第一端固定密封連接的方式可以為焊接,粘結或者通過一接頭將內管12的第一端與外管11的第一端固定連接。
上述防砂接頭13用於密封內管12,使採油管中沉澱的泥砂無法進入內管12中。上述內管12的側壁上設置有多個用於連通第一容置腔111和第二容置腔121的第二通孔122,該第二通孔122用於將進入第二容置腔121中 的原油輸送至第一容置腔111中。為了提高防砂裝置的防砂效果,避免沉澱至第一容置腔111的砂粒通過第二通孔122進入第二容置腔121中,可選的,上述第二通孔122可以設置在靠近內管12的第二端的側壁處。其中,本發明實施例對上述第二通孔122的形狀不進行限定。可選的,第二通孔122可以為圓孔。可選的,第二通孔122還可以為菱形孔。本發明實施例對上述第二通孔122的數量和直徑也不進行限定,具體實現時,可以結合油井每小時的原油產量和抽油泵每小時的額定採油量來確定。
上述第二容置腔121的底端與抽油泵的出油口連通,用於接收抽油泵出油口輸出的原油;其中,第二容置腔121的底端與抽油泵的出油口連通可以理解為內管12的第一端與抽油泵的出油口連接。上述第一容置腔111的頂端與採油管連通,用於將進入第一容置腔111中的原油輸送至採油管中;其中,第一容置腔111的頂端與採油管連通可以理解為外管11的第二端與採油管的進油口連接。
以螺杆抽油泵為例,螺杆抽油泵將混合有泥砂的原油從油井的儲油層輸送至地面的儲油裝置時,油井中的原油的走向如下:
螺杆抽油泵啟動工作,抽油杆14向螺杆抽油泵提供轉矩,螺杆抽油泵的轉子轉動,使螺杆抽油泵產生吸附力,將儲油層中混合有泥砂的原油吸入螺杆抽油泵的進油口,並通過螺杆抽油泵的出油口輸送至防砂裝置的第二容置腔121;進入第二容置腔121中的原油通過第二通孔122輸送至第一容置腔111,這樣,原油就可以通過與第一容置腔111的頂端連通的採油管,輸送至地面的儲油裝置。
當螺杆抽油泵停止工作時,已經進入採油管的原油會停留在採油管中,由於停留在採油管中的原油中混合有泥砂,且泥砂的密度大於原油,所以泥砂會在重力作用下,下沉至與採油管連通的防砂裝置中。由於防砂裝置的內管12的第二端設置有防砂接頭13,所以在防砂接頭13的作用下,下沉的泥砂大部分會沉澱在第一容置腔111中,不會進入到內管的第二容置腔121中,即不會進入到與第二容置腔121連通的螺杆抽油泵中,當螺杆抽油泵再次啟動工作時,沉澱在第一容置腔111中的泥砂會隨著原油一同輸送至地面的儲油裝置。相比較於現有技術中,在螺杆抽油泵停止工作時,停留在採油管中的原油中的泥砂會在全部沉澱至螺杆抽油泵中,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防砂 裝置,可以避免採油管中沉澱的全部泥砂進入螺杆抽油泵中,即可以避免出現大量泥砂進入螺杆抽油泵的轉子中,導致轉子被卡住的情況,使得螺杆抽油泵可以再次正常啟動工作,減少了螺杆抽油泵的檢修頻率,提高了螺杆抽油泵的工作效率。
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防砂裝置,通過在內管和外管之間設置第一容置腔,在內管和抽油杆之間設置第二容置腔,使第一容置腔與採油管連通、第二容置腔與抽油泵的出油口連通,並在內管的第二端設置防砂接頭,使得螺杆抽油泵停止工作時,採油管中的原油中的泥砂下沉至防砂裝置後,在防砂接頭的阻擋下,大部分泥砂會下沉至防砂裝置的第一容置腔中,不會進入到內管的第二容置腔中,即不會進入到與第二容置腔連通的螺杆抽油泵中,因此,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防砂裝置,在螺杆抽油泵停止工作時,可以避免採油管中沉澱的全部泥砂進入螺杆抽油泵中,即可以避免出現大量泥砂進入螺杆抽油泵的轉子中,導致轉子被卡住的情況,使得螺杆抽油泵可以再次啟動工作,減少了螺杆抽油泵的檢修頻率,提高了螺杆抽油泵的工作效率。
進一步的,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防砂裝置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防砂裝置還包括:第一接頭15和第二接頭16。
第一接頭15包括進油口151,第一接頭15的第一端與抽油泵的出油口連接,第一接頭15的第二端分別與外管11的第一端和內管12的第一端連接,第二容置腔121的底端通過第一接頭的進油口與抽油泵的出油口連通。
第二接頭16包括出油口161,第二接頭16的第一端與外管11的第二端連接,第二接頭16的第二端與採油管連接,第一容置腔111的頂端通過第二接頭的出油口與採油管連通。
具體的,由於內管12和外管11的規格都較大,使得將內管12設置在外管11中的加工工藝比較複雜,加工難度較高。為了降低將內管12設置在外管11中的加工難度,可以在外管11的第一端和內管12的第一端處設置第一接頭15。其中,第一接頭15的第一端可以與抽油泵的出油口螺紋連接,第一接頭15的第二端可以分別與外管11的第一端和內管12的第一端通過螺紋連接,使內管12可以設置在外管11中,並在內管12的外壁與外管11的內壁之間形成第一容置腔111。
同時,由於第一容置腔111用於容置沉澱的泥砂,為了使第一容置腔111具有足夠的容置空間,所以外管11的規格較大,這樣在將外管11的第二端與採油管的進油口連接時,需要將外管11的第二端的尺寸與採油管的進油口匹配,增加了外管11的第二端的加工難度。為了降低外管11的第二端的加工難度,可以在外管11的第二端處設置第二接頭16。其中,第二接頭16的第一端的尺寸與外管的尺寸匹配,可以與外管11的第二端通過螺紋連接;第二接頭16的第二端的尺寸與採油管的進油口的尺寸匹配,可以與採油管的進油口通過螺紋連接。這樣,在加工外管11時,就不需要改變外管11的第二端原有的尺寸,降低了外管11的第二端的加工難度,即降低了外管11的加工難度。
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防砂裝置,通過在防砂裝置的底部設置第一接頭,在防砂裝置的頂部設置第二接頭,使內管可以通過第一接頭設置在外管中,使外管可以通過第二接頭與採油管的進油口連接,降低了將內管設置在外管中以及外管的加工難度,縮短了加工防砂裝置的時間,提高了加工防砂裝置的加工效率。
進一步的,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防砂裝置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防砂裝置還包括:防砂傘17。
防砂傘17中設置有第三通孔171,防砂傘17通過第三通孔171套設在抽油杆14上,防砂傘的傘面172覆蓋防砂接頭的上端面132。
具體的,由於上述抽油杆14用於為螺杆抽油泵提供轉矩,即,在螺杆抽油泵工作時,抽油杆14需要持續轉動,同時,由於防砂接頭13相對於抽油杆14為固定件,所以抽油杆14穿設在防砂接頭的第一通孔中時,抽油杆14與第一通孔131之間有間隙,以使得抽油杆14可以在第一通孔131中轉動。為了避免螺杆抽油泵停止工作時,採油管中沉澱的泥砂在下沉至防砂裝置後,沉澱至抽油杆14與第一通孔131之間的間隙,可以在防砂接頭的上部設置防砂傘17,防砂傘17可以通過第三通孔171緊密套設在抽油杆14上(即,第三通孔171與抽油杆14之間無間隙),防砂傘的傘面172可以覆蓋防砂接頭的上端面132,這樣,當螺杆抽油泵停止工作時,採油管中的泥砂下沉至防砂裝置時,在防砂傘17的阻擋下,泥砂不會落入防砂接頭的上端面132,也就不會落入抽油杆14和第一通孔131之間的間隙內,即,抽油杆14不會被 泥砂卡住而無法轉動,這樣,當螺杆抽油泵再次啟動時,抽油杆14可以正常轉動,為螺杆抽油泵提供轉矩。
為了使防砂傘17可以進一步的緊密套設在抽油杆14上,上述防砂傘17可以通過銷釘固定設置在抽油杆14上,圖3示出的是防砂傘17採用銷釘固定設置在抽油杆14上的示意圖,當然,防砂傘17也可以採用焊接、粘結等方式固定設置在抽油杆14上,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進行限定。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實施例中以防砂傘17的形狀為傘狀結構進行了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防砂傘17可以為任一具有阻擋泥砂落入防砂接頭的上端面132的結構,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再贅述。
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防砂裝置,通過在防砂接頭的上部設置防砂傘,使防砂傘緊密套設在抽油杆上,並使防砂傘的傘面覆蓋防砂接頭的上端面,使得螺杆抽油泵停止工作時,採油管中沉澱至防砂裝置的泥砂在防砂傘的阻擋下,不會進入到抽油杆和第一通孔之間的間隙內,即,抽油杆不會被泥砂卡住。因此,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防砂裝置,在螺杆抽油泵停止工作時,可以避免抽油杆被泥砂卡住的情況,使得螺杆抽油泵再次啟動工作,抽油杆可以正常轉動,為螺杆抽油泵提供轉矩,提高了螺杆抽油泵的工作效率。
進一步的,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防砂裝置實施例四的結構示意圖;如圖4所示,防砂裝置還包括:扶正體18;扶正體18為圓柱齒輪形狀。
扶正體18的齒頂圓直徑與外管11的內徑的差小於預設閾值;扶正體18中設置有第四通孔181,第四通孔181貫穿扶正體18的上下底面,扶正體18通過第四通孔181套接並固定在內管12上。
具體的,上述內管12設置在外管11中時,僅內管12的第一端與外管11的第一端固定密封連接,為了避免內管12的第二端發生偏移,可以在第一容置腔111中設置扶正體18,扶正體18可以通過第四通孔181固定套設在內管12上。其中,扶正體18的齒頂圓直徑與外管11的內徑的差小於預設閾值;上述預設閾值可以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設定,以使扶正體18可以固定限制內管12與外管11之間的相對位置即可。這樣,在將內管12設置在外管11中時,內管12與外管11之間不僅可以通過內管12的第一端與外管11的第一端固定密封連接,還可以通過扶正體18限制內管12與外管11之間的相 對位置,避免內管12的第二端出現偏移的情況,即、可以避免內管12的第二端的防砂接頭13出現偏移的情況,進而可以減小設置在內管12的第二端的防砂接頭13與抽油杆14之間的摩擦力,提高了抽油杆14和防砂裝置的使用壽命。同時,通過扶正體18限制內管12與外管11之間的相對位置,使得內管12的軸心線與外管11的軸心線重合或平行,即,使內管12豎直設置,這樣,在將抽油杆14從地面插入防砂裝置時,可以降低抽油杆14的安裝難度,提高了抽油杆14的安裝效率。
上述扶正體18為圓柱齒輪形狀,以使得第一容置腔111中位於扶正體下端的原油可以穿過扶正體18的齒槽,輸送至第一容置腔111的頂端。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扶正體18還可以為任一具有固定限制內管12與外管11之間的相對位置的結構,例如:上述扶正體18還可以為圓環結構,該圓環沿圓周方向設置有多個通孔。
為了使扶正體18可以緊密套接在內管12上,上述扶正體18可以通過焊接、粘結等方式緊密套接在內管12上,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進行限定。
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防砂裝置,通過在內管和外管之間設置扶正體,使內管與外管之間不僅可以通過內管的第一端與外管的第一端固定密封連接,還可以通過扶正體限制內管與外管之間的相對位置,避免內管的第二端出現偏移的情況,即、可以避免內管的第二端的防砂接頭出現偏移的情況,進而可以減小設置在內管的第二端的防砂接頭與抽油杆之間的摩擦力,提高了抽油杆和防砂裝置的使用壽命。同時,通過扶正體限制內管與外管之間的相對位置,使內管豎直設置,可以降低將抽油杆從地面插入防砂裝置的安裝難度,提高將抽油杆從地面插入防砂裝置的安裝效率。
進一步的,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防砂裝置實施例五的結構示意圖;如圖5所示,防砂接頭13可拆卸的設置在內管12的第二端。防砂接頭13的外側壁上設置有卡簧133,內管12的第二端的內側壁上設置有與卡簧133相對應的定位凹槽123,防砂接頭13通過卡簧133和定位凹槽123可拆卸的設置在內管12的第二端。
具體的,由於螺杆抽油泵位於內管12的正下方,而內管12的第二端設置有防砂接頭13,當對螺杆抽油泵進行檢修時,需要拆卸內管12的第二端設置的防砂接頭13,為了便於對螺杆抽油泵的檢修,可以將防砂接頭13可 拆卸的設置在內管12的第二端,具體地,可以在防砂接頭13的外側壁上設置卡簧133,在內管12的第二端的內側壁上設置有與卡簧133相對應的定位凹槽123,通過卡簧133的伸出和回縮,使防砂接頭13可拆卸的設置在內管12的第二端。這樣,當位於防砂接頭13下端的螺杆抽油泵需要檢修時,就可以使防砂接頭13快速的脫離內管12的第二端,當完成螺杆抽油泵的檢修後,還可以將防砂接頭13快速的設置在內管12的第二端,縮短了維修人員對位於防砂接頭13下端的螺杆抽油泵的檢修時間,提高了螺杆抽油泵的檢修效率。
進一步的,當防砂接頭13可拆卸的設置在內管12的第二端時,防砂接頭13和內管12的第二端之間會有間隙,為了避免螺杆抽油泵在停止工作時,採油管中的泥砂下沉至防砂裝置後,沉澱至防砂接頭13與內管12的第二端之間的間隙,影響防砂接頭13的拆卸,上述內管12的第二端與防砂接頭13之間可以設置有密封墊圈。當螺杆抽油泵停止工作時,採油管中沉澱的泥砂下沉至防砂裝置後,由於內管12的第二端與防砂接頭13通過密封墊圈密封連接,泥砂就無法沉澱至防砂接頭13與內管12的第二端之間的間隙,這樣,當需要拆卸防砂接頭13時,使防砂接頭13可以順利的脫離內管12的第二端,而不會出現防砂接頭13因為被泥砂卡住造成無法脫離內管12的第二端的情況。
進一步的,當防砂接頭13和內管12的第二端通過卡簧133和定位凹槽123實現可拆卸設置時,由於內管12的規格較大,使得在內管12的第二端的內側壁上加工定位凹槽123的加工工藝複雜、難度較大,為了降低內管12的加工難度,如圖5所示,上述內管12的第二端可以為可拆卸連接件,這樣,在加工內管12時,就不需要在內管12上加工定位凹槽,降低了內管12的加工難度;同時,由於內管12的第二端的規格較小,所以在內管12的第二端上加工定位凹槽難度較低,縮短了加工防砂裝置的時間,提高了加工防砂裝置的加工效率。
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防砂接頭13和內管12的第二端可以採用任一可拆卸的方式連接,例如:防砂接頭13和內管12的第二端可以通過設置配套的螺紋,使防砂接頭13可以可拆卸的設置在內管12的第二端,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再贅述。
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防砂裝置,通過將防砂接頭可拆卸的設置在內管的第二端,當位於防砂接頭下端的螺杆抽油泵需要檢修時,可以使防砂接頭快速的脫離內管的第二端,和/或使防砂接頭快速的設置在內管的第二端,縮短了維修人員對位於防砂接頭下端的螺杆抽油泵的檢修時間,提高了螺杆抽油泵的檢修效率。同時,將規格較小的內管的第二端設置為可拆卸連接件,使得在內管的第二端上加工定位凹槽難度低於在內管上加工定位凹槽難度,縮短了加工防砂裝置的時間,提高了加工防砂裝置的加工效率。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防砂裝置實施例六的結構示意圖;如圖6所示,防砂接頭13的第一端包括一凸起;防砂裝置還包括:凸臺19;凸臺19設置在防砂接頭13的第一端的正下方,並固定設置在抽油杆14上;凸臺19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凸臺的第一部分191和凸臺的第二部分192設置有第六通孔193,抽油杆14穿設在第六通孔193中。
防砂接頭的凸起134的縱截面呈倒置的U形,防砂接頭的凸起134內部形成第三容置腔135,第三容置腔135的內徑大於凸臺的第一部分191的直徑,且小於凸臺的第二部分192的直徑;防砂接頭的凸起134的側壁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五通孔1341,第五通孔1341貫穿防砂接頭的凸起134的側壁;凸臺的第一部分191的側壁上設置有能與凸起的第五通孔1341對應的銷孔1911;其中,銷孔1911數量和第五通孔1341的數量相同。
具體的,由於抽油杆14需要在井下穿設在防砂接頭的第一通孔131中,使得抽油杆14的安裝難度較高,導致抽油杆14的安裝效率較低,為了提高抽油杆14的安裝效率,可以將防砂接頭13先設置在抽油杆14上,隨抽油杆14從地面一同插入防砂裝置中,這樣抽油杆14就不需要在井下穿設防砂接頭的第一通孔131,使得抽油杆14的安裝難度降低,提高了抽油杆14的安裝效率。
具體實現時,可以在防砂接頭13的第一端設置一縱截面呈倒置的U形的凸起,並在防砂接頭13的第一端的正下方設置與凸起內部的第三容置腔135匹配的凸臺19,將凸起上設置的第五通孔1341和凸臺的第一部分191的側壁上設置的銷孔1911對應,並在第五通孔1341和對應的銷孔1911中設置剪釘,使凸起和凸臺19固定連接,即,使防砂接頭13與凸臺19固定連接,由於凸臺19固定設置在抽油杆14上,這樣,在抽油杆14從地面插入防砂裝 置時,與凸臺19固定連接的防砂接頭13也就會隨抽油杆14一同插入防砂裝置,當防砂接頭13插入至內管12的第二端時,防砂接頭13的卡簧133就自動伸出,通過內管12的第二端的內側壁上設置的定位凹槽123自動設置在內管12的第二端,由於內管12的第二端為固定件,所以隨著抽油杆14的繼續插入,在應力的作用下,使防砂接頭13與凸臺19保持固定連接的剪釘將會自動斷開,使防砂接頭13和凸臺19自動斷開連接,完成防砂裝置中防砂接頭13的自動安裝。通過上述方式,使得防砂接頭13在抽油杆14插入防砂裝置後,可以自動安裝在內管12的第二端,降低了抽油杆14的安裝難度,提高了抽油杆14的安裝效率。
進一步的,在抽油杆14從防砂裝置拔出時,由於凸臺19固定設置在抽油杆14上,凸臺19就會隨著抽油杆14一同上移。當凸臺19移動到防砂接頭13處時,由於防砂接接頭的凸起的第三容置腔135的內徑大於凸臺的第一部分191的直徑,且小於凸臺的第二部分192的直徑,使得凸臺19可以與防砂接頭13抵靠連接,同時,由於防砂接頭13可拆卸的設置在內管12的第二端,且內管12的第二端為固定件,則隨著抽油杆的上移,凸臺19可以向防砂接頭13施加應力,使防砂接頭13的卡簧133回縮,與內管12的第二端斷開連接,這樣防砂接頭13就可以隨凸臺19一同被拔出防砂裝置,實現了防砂接頭13的自動拆卸,使得抽油杆14再次插入防砂裝置時,防砂接頭13可以再次在抽油杆的插入防砂裝置後,自動安裝在內管的第二端。
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防砂裝置,通過在抽油杆上固定設置與防砂接頭結構匹配的凸臺,使得防砂接頭在抽油杆插入防砂裝置後,自動安裝在內管的第二端,降低了抽油杆的安裝難度,提高了抽油杆的安裝效率。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