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加熱攪拌器的製作方法
2023-12-02 21:20:21

本實用新型涉及實驗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實驗加熱攪拌器。
背景技術:
目前,越來越多的人從事對科研工作,而科研工作則少不了實驗需要,在實驗過程中,往往需要對藥品或是試劑進行攪拌之後然後進行觀察。但現有的實驗室內,一般需要利用玻璃棒在燒杯內進行攪拌,在攪拌過程中濺出的化學用品容易對人體造成傷害。另外,現有實驗用攪拌裝置攪拌效果不佳;而且一次只能進行一次攪拌過程中,導致攪拌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實驗加熱攪拌器,攪拌效率高,且攪拌效果佳。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採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實驗加熱攪拌器,包括攪拌臺以及安裝於攪拌臺上的多個攪拌組件;所述攪拌臺上形成有多個攪拌工位,多個攪拌組件一一對應設於攪拌組件的上方;攪拌工位上設有加熱盤;攪拌組件包括樞接於攪拌臺上的攪拌主軸、多個第一攪拌葉片以及多個第二攪拌葉片,多個第一攪拌葉片以及多個第二攪拌葉片均繞所述攪拌主軸圓周陣列;且多個第一攪拌葉片一一對應設於多個第二攪拌葉片的外側;第一攪拌葉片和第二攪拌葉片均沿主軸的軸向延伸;第一攪拌葉片上開設有多個通孔;第二攪拌葉片呈螺旋狀。
優選的,攪拌組件還包括多個連接片,該多個連接片繞所述攪拌主軸圓周陣列;連接片沿所述攪拌主軸的徑向延伸;第一攪拌葉片的頂端與連接片固定連接,第二攪拌葉片的頂端與連接片固定連接;且第一攪拌葉片與第二攪拌葉片之間間隔形成攪拌間隙。
優選的,第一攪拌葉片的外周緣呈圓弧狀。
優選的,攪拌臺上設有支撐梁,支撐梁沿攪拌臺的長度方向延伸並位於攪拌工位的上方;支撐梁上設有多個驅動電機,各攪拌主軸一一對應與所述多個驅動電機的轉軸同步聯接。
優選的,攪拌臺上設有驅動氣缸,該驅動氣缸的活塞杆沿攪拌臺的高度方向延伸;且支撐梁與驅動氣缸的活塞杆固定連接。
優選的,多個攪拌工位沿攪拌臺的長度方向間隔排布,且相鄰兩攪拌工位之間設有導流槽,導流槽的一端連通至攪拌工位,導流槽的另一端延伸至攪拌臺的外部。
相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在攪拌臺上設有多個攪拌工位和多個攪拌組件,可同一時間進行多種攪拌工作,加快攪拌效率。同時攪拌工位上設有加熱盤,能夠對放置在攪拌工位的待攪拌試劑進行加熱,提高實驗藥品或試劑混合速率,攪拌效果佳。而攪拌組件的第一攪拌葉片和第二攪拌葉片能夠對實驗藥品或試劑分層攪拌,加快攪拌效率,提高攪拌效果。此外,第一攪拌葉片上設有多個通孔可減小攪拌過程中所遇的阻力,而第二攪拌葉片呈螺旋狀,能夠對待攪拌試實驗藥品起到引流作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驗加熱攪拌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攪拌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0、攪拌臺;11、加熱盤;12、支撐梁;13、驅動氣缸;14、活塞杆;15、導流槽;20、攪拌組件;21、攪拌主軸;22、第一攪拌葉片;23、第二攪拌葉片;24、連接片;25、通孔;30、攪拌容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1以及圖2所示的實驗加熱攪拌器,包括攪拌臺10以及多個攪拌組件20,多個攪拌組件20安裝在攪拌臺10上。在攪拌臺10上形成有多個攪拌工位,上述多個攪拌組件20一一對應設於攪拌組件20的上方,同時在攪拌工位上設有加熱盤11。具體攪拌組件20包括攪拌主軸21、多個第一攪拌葉片22以及多個第二攪拌葉片23,攪拌主軸21樞接在攪拌臺10上,且多個第一攪拌葉片22和多個第二攪拌葉片23均繞所述攪拌主軸21圓周陣列。使多個第一攪拌葉片22一一對應設於多個第二攪拌葉片23的外側。另外,第一攪拌葉片22和第二攪拌葉片23均沿主軸的軸向延伸,在第一攪拌葉片22上開設有多個通孔25,而第二攪拌葉片23呈螺旋狀。
在上述結構基礎上,使用本實用新型的實驗加熱攪拌器時,可將待攪拌的實驗藥品或試劑裝在攪拌容器30內,然後將攪拌容器30放置在攪拌工位處的加熱盤11上,然後通過攪拌主軸21,帶動第一攪拌葉片22和第二攪拌葉片23進行轉動,而第一攪拌葉片22位於第二攪拌葉片23的外側,即是說在同一個攪拌麵上有兩個攪拌葉片進行攪拌工作,進行分層攪拌,加快攪拌效率。同時攪拌工位上設有加熱盤11,能夠對放置在攪拌工位的待攪拌實驗藥品或試劑進行加熱,提高實驗藥品或試劑混合速率,攪拌效果佳。此外,第一攪拌葉片22上設有多個通孔25可減小攪拌過程中所遇的阻力,而第二攪拌葉片23呈螺旋狀,能夠對待攪拌試實驗藥品起到引流作用。當然,由於在攪拌臺10上設有多個攪拌工位,因而可在同一時間內進行多種和多組攪拌工作,加快攪拌效率。
優選的,在本實施例中,上述攪拌組件20還包括多個連接片24,具體該多個連接片24繞所述攪拌主軸21圓周陣列,且連接片24沿所述攪拌主軸21的徑向延伸。將上述第一攪拌葉片22的頂端與連接片24固定連接,將第二攪拌葉片23的頂端與連接片24固定連接,如此第一攪拌葉片22與第二攪拌葉片23之間間隔形成攪拌間隙。在上述結構基礎上,一方面連接片24可方便第一攪拌葉片22和第二攪拌葉片23與攪拌主軸21之間的連接;另一方面,第一攪拌葉片22和第二攪拌葉片23之間形成的攪拌間隙也可供實驗藥品或試劑穿過,減小攪拌過程中所出現的阻力。
優選的,第一攪拌葉片22的外周緣可呈圓弧狀,該圓弧狀的外周緣利於減小第一攪拌葉片22攪拌過程中所出現的阻力。
優選的,在上述攪拌臺10上設有支撐梁12,使支撐梁12沿攪拌臺10的長度方向延伸並位於攪拌工位的上方。同時在支撐梁12上設有多個驅動電機,將各攪拌主軸21一一對應與所述多個驅動電機的轉軸同步聯接,如此便於各個攪拌組件20的安裝,且各驅動電機可分別用於驅動各攪拌主軸21轉動,驅動方便。
優選的,還可在攪拌臺10上設有驅動氣缸13,使驅動氣缸13的活塞杆14沿攪拌臺10的高度方向延伸,同時將上述支撐梁12與驅動氣缸13的活塞杆14固定連接,如此可通過驅動氣缸13帶動支撐梁12上下運動,在需要進行攪拌工作時,使支撐梁12向下運動,從而使攪拌組件20向下運動至攪拌容器30內進行攪拌工作。而在攪拌工作完成之後,使支撐梁12向上運動,從而使攪拌組件20運動至攪拌容器30外部,將攪拌容器30取下即可,操作方便。
優選的,在本實施例中,上述多個攪拌工位可沿攪拌臺10的長度方向間隔排布,且相鄰兩攪拌工位之間設有導流槽15,使導流槽15的一端連通至攪拌工位,導流槽15的另一端延伸至攪拌臺10的外部,如此,在攪拌過程中濺出的實驗藥品或試劑可經導流槽15引導至攪拌臺10外部,減少對攪拌臺10造成的汙染,且清理也更加方便。
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形變,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於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