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分體式下排油煙機的製作方法
2023-12-06 02:08:0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排油煙機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了一種分體式下排油煙機。
背景技術:
下排式吸油煙機由置於櫥柜上方的集油煙罩和安裝在櫥櫃內的風箱結構組成,集油煙罩和風箱結構連通,風箱結構由機箱和容置在機箱內的風機組件組成,風機組件設有出風口,機箱上設有排風口,出風口與排風口連接,排風口處接有排風管道。風機組件工作時在機箱內產生負壓,使集油煙罩的進風口處形成負壓區,烹炒所產生的油煙被負壓區所吸收,經過集油煙罩進入到機箱內,並通過排煙管道排出,實現廚房油煙的淨化,避免了傳統上排式吸油煙機上部滴油、佔用空間大的問題,還因風箱結構置於櫥櫃內而減小了噪音。
但是,現有的下排式排油煙機還存在以下不足:集油煙罩與風箱固定連接後,排風口位置固定,則難以根據安裝位置進行調整排風口位置,通用性差;集油盒從一側插入至機箱內,當機箱或排油煙機調換角度後,則不方便安裝集油盒;存在接頭部容易漏油,集油隔油效果差等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分體式下排油煙機,其將吸風機體插接在連接盒,連接盒再與風箱進行可拆卸連接,排油煙順暢、量大,還便於更改風箱結構的排風方向;機箱底部採用弧形支撐板,便於匯集油汙到集油盒上,結構緊湊、操作方便,使用效果好;在機箱底部開設有兩個通槽,且貫通所述機箱兩側,便於機箱調換後可方便安裝集油盒和電器盒。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分體式下排油煙機,包括吸風機體、連接盒及風箱;所述吸風機體下 部形成一安裝接口,所述連接盒上端開有與所述安裝接口對應的接口槽,所述連接盒的接口槽兩端開設有凹孔,便於實現所述安裝接口與接口槽形成過盈配合;所述連接盒與所述風箱進行可拆卸連接;所述風箱包括機箱及風機組件,所述風機組件具有一出風口,所述機箱上設有與所述出風口對應的排風口,所述排風口外側設有用於與排風管道連接的連接件;所述的機箱內還設有用於支撐所述風機組件的弧形支撐板,所述支撐板的中部向下彎折形成導油斜面,導油斜面的最低處開有導油口,所述導油口的下方設有用於盛裝油汙的集油盒;所述機箱底部開設有兩個通槽,一個用於容納所述集油盒,另一個用於容納電器盒,所述通槽貫通所述機箱兩側,便於機箱調換後方便安裝所述集油盒和電器盒。
進一步地,所述可拆卸連接具體為:所述連接盒下部向下延伸形成一安裝臺,所述風箱上部形成與所述安裝臺對應的承託圈,所述安裝臺插入所述風箱內,且底面與所述承託圈相抵並在側部用螺絲固定或卡扣固定。
進一步地,所述吸風機體包括吸風箱體、位於所述吸風箱體上部的開關面板、設置在所述開關面板上的風機控制按鈕以及位於所述開關面板下方的進風口。
進一步地,位於所述進風口與開關面板之間設置有一擋風板,其可相對吸風箱體轉動,以打開或關閉所述進風口。
進一步地,所述進風口包括若干個進風槽,每一進風槽開口呈一定角度向上。
進一步地,所述出風口的出風方向與水平面平行,所述排風口的位置與出風口的位置水平對齊。
進一步地,在所述排風口處設置有油煙淨化器。
進一步地,所述油煙淨化器包括套接在所述排風口和出風口之間的中空型殼體、位於所述殼體內的非金屬靜電過濾網、兩個磁場發生器及兩層金屬過濾網;所述兩個磁場發生器對稱安裝在所述金屬過濾網上下兩側,所述金屬過濾網靠近出風口一側,所述非金屬靜電過濾網靠近所述排風口一側。
進一步地,所述的機箱底部設有調高腳。
進一步地,所述風機組件底部開設一出油口,所述出油口處安裝一油槽,所述油槽上設置有多個漏油孔及與所述漏油孔連通的回字型集油槽。
進一步地,所述油槽縱向呈坡度設置,便於將集油槽的油經過漏油孔流入位於所述風機組件下方的集油盒中。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該分體式下排油煙機,其將吸風機體插接在連接盒,連接盒再與風箱進行可拆卸連接,排油煙順暢、量大;更進一步,下部的排風口只有一側有,如果應用的環境排風口方向相反的話,只需要調轉風箱,上部的連接盒及吸風機體不變;
(2)機箱底部採用弧形支撐板,便於匯集油汙到集油盒上,結構緊湊、操作方便,使用效果好。通過油槽結構設計,避免了容易漏油的連接部環節,通過擾流板防止油滴被氣流帶出排風口,油槽的集油效果更好,卡口結構使油槽的安裝方便快捷;
(3)在機箱底部開設有兩個通槽,且貫通所述機箱兩側,便於機箱調換後可方便安裝集油盒和電器盒。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排油煙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排油煙機的分解示意圖;
圖3為圖2中排油煙機調換機箱後的分解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連接盒的一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風機組件、油煙淨化器的局部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說明。
如圖1、2、3所示,其顯示了一種分體式下排油煙機,包括位於櫥柜上方的吸風機體1、安裝在櫥櫃內的連接盒2及風箱3;所述吸風機體1下部形成一安裝接口11,所述連接盒2為一中空的L型排風道,其上端開有接口槽21,便於所述安裝接口11對應插入以將所述吸風機體1插接在所述連接盒2上;所述連接盒2與所述風箱3進行可拆卸連接,優選地,所述連接盒2下部向下延伸形成一安裝臺22,所述風箱3上部的開口部內壁上形成與所述安裝臺22對應的承託圈31,所述安裝臺22下部的外輪廓與風箱3開口部的內壁輪廓相匹配,所述安裝臺22插入所述風箱3的開口內,且底面與所述承託圈31相抵並在側部用螺絲固定或卡扣固定,便於拆裝。
所述吸風機體1包括吸風箱體12、位於所述吸風箱體12上部的開關面板13、設置在所述開關面板13外側面上的風機控制按鈕14以及位於所述開關面板13下方的進風口15;所述進風口15包括若干個進風槽,每一進風槽開口呈一定角度向上;優選地,位於所述進風口15與開關面板13之間設置有一擋風板16,其可相對吸風箱體12轉動,以打開或關閉所述進風口15。
所述風箱3包括機箱32及位於所述機箱32內的風機組件33,所述風機組件33具有一出風口34,所述機箱32上設有與所述出風口34對應的排風口35,所述排風口35外側設有用於與排風管道連接的連接件36,具體實現時,由風機組件33的風機將油煙依次經出風口34、排風口35及排風管道排出。所述出風 口34的出風方向與水平面平行,所述排風口35的位置與出風口34的位置水平對齊。所述風機組件33工作時在機箱32內產生負壓,使吸風機體1的進風口15處形成負壓區,烹炒所產生的油煙被負壓區所吸收,經過吸風機體1進入到機箱32內,並通過排煙管道排出,實現廚房油煙的淨化。
做進一步改進地,如圖5所示,在所述排風口35處設置有油煙淨化器6,所述油煙淨化器6包括套接在所述排風口35和出風口34之間的中空型殼體61、位於所述殼體61內的非金屬靜電過濾網64、兩個磁場發生器63及兩層金屬過濾網62;所述兩個磁場發生器63對稱安裝在所述金屬過濾網62上下兩側,所述金屬過濾網62靠近出風口34一側,所述非金屬靜電過濾網64靠近所述排風口35一側。具體實現時,當油煙經過油煙淨化器6時,所述磁場發生器63產生磁場效應,將油煙中的所有物質進行磁化,將煙氣中的有害物質及塵粒粘附在所述金屬過濾網62上進行第一次淨化,然後再經過所述非金屬靜電過濾網64進行第二次淨化後,最後經排風管道排入大氣中;經過該油煙淨化器6可將油煙中的有害物質濾除掉,淨化率達到80%以上。
如圖5所示,所述風機組件33底部開設一出油口331,所述出油口331處安裝一油槽7,所述油槽7上設置有多個漏油孔72及回字型集油槽73,所述漏油孔72與集油槽73連通;優選地,所述油槽7縱向呈坡度設置,便於將集油槽73的油經過漏油孔72流入位於所述風機組件33下方的集油盒中。優選地,所述油槽7卡接在所述出油口331上,所述出油口331兩側設有導軌332,所述油槽7兩側對應設有卡口71,通過卡口71卡套在所述導軌332上以將油槽7安裝在所述出油口331上。位於所述漏油孔72一側所述出油口331水平設有擾流板333。通過油槽結構設計,避免了容易漏油的連接部環節,通過擾流板防止油滴被氣流帶出排風口,油槽的集油效果更好,卡口結構使油槽的安裝方便快捷。
做進一步改進地,所述的機箱32內還設有用於支撐所述風機組件33的弧形支撐板37。所述支撐板37的中部向下彎折形成導油斜面,導油斜面的最低處開有導油口,所述導油口的下方設有用於盛裝油汙的集油盒。所述設有排風口35的機箱32側板向內彎折,其下端置於所述支撐板37上,當所述排風口35等周圍發生漏油時,此次的油汙可順著側板向下流至弧形支撐板37,最後經導油口流入所述集油盒中。
做進一步改進地,如圖4所示,所述連接盒2的接口槽21兩端開設有凹孔23,便於實現所述安裝接口11與接口槽21形成過盈配合。所述連接盒2設置有一個清潔孔24,所述清潔孔24的位置與下部的風機組件33相對,在所述清潔孔24上安裝有清潔孔蓋25。所述清潔孔蓋25通過螺紋旋入式或卡角嵌入式蓋在清潔孔24上,以方便打開,便於清潔風機組件33內部的積油,保持清潔,防止明火吸入時有過多的油汙而產生火災。
所述機箱32底部開設有兩個通槽38,一個用於容納所述集油盒,另一個用於容納電器盒,電器盒與風機組件電連接。所述通槽38貫通所述機箱32兩側,便於機箱32調換後安裝方便。
所述的機箱32底部設有調高腳39,便於嵌入櫥櫃,形成較佳的整體效果。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並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範圍的限制,但凡採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的形式所獲得的技術方案,均應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