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中藥組合物及其製備方法
2023-12-03 08:56:31
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中藥組合物及其製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中藥組合物及其製備方法,其中,中藥組合物包括以下原料藥材:當歸、芍藥、甘草、黃芪、羌活、巴戟天、紅花、血風藤、七葉蓮、石菖蒲、薑黃、路路通、沒藥、桂枝、甘草、路邊姜、松節、鹿銜草、地瓜藤、豨薟草和菝葜。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以溫經散寒、祛風除溼為治療原則,治療類風溼關節炎具有治療效果好、療程較短、毒副作用小、不易復發和成本低廉的優點。
【專利說明】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中藥組合物及其製備方法
[0001]
【技術領域】
[0002]本發明涉及治療關節炎的藥物,特別涉及一種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中藥組合物及其製備方法。
[0003]
【背景技術】
[0004]類風溼關節炎(RA)是一種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為主的系統性疾病。其特徵是手、足小關節的多關節、對稱性、侵襲性關節炎症,經常伴有關節外器官受累及血清類風溼因子陽性,可以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RA的發病可能與遺傳、感染、性激素等有關。RA關節炎的病理主要有滑膜襯裡細胞增生、間質大量炎性細胞浸潤,以及微血管的新生、血管翳的形成及軟骨和骨組織的破壞等。
[0005]祖國醫學中,風溼性關節炎屬於痺病範疇。痺病指正氣不足,風、寒、溼、熱等外邪侵襲人體,痺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疼痛、麻木、重著、屆伸不利,甚至關節腫大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痺病日久不愈,氣血津液運行不暢之病變日甚,血脈瘀阻,津液凝聚,痰瘀互結,閉阻經絡,深入骨骱,出現皮膚瘀斑、關節腫脹畸形等症,甚至深入臟腑,出現臟腑痺的證候。
[0006]初病屬實,久病必耗傷正氣而虛實夾雜,伴見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的證候。肌肉、筋骨、關節疼痛為本病的主要證候特徵。但疼痛的性質有酸痛、脹痛、隱痛、刺痛、冷痛、熱痛或重著疼痛等各異。疼痛的部位,或以上肢`為主或以下肢為甚,可對稱發作亦可非對稱發生,或累及單個關節或多關節同病,可為遊走不定或為固定不移。或局部紅腫灼熱,或單純腫脹疼痛,皮色不變。或喜熱熨,或樂冷敷。多為慢性久病,病勢纏綿,亦可急性起病,病程較短。病重者,關節屆伸不利,甚者關節僵硬、變形,生活困難。行痺症狀:肢體關節、肌肉酸痛,上下左右關節遊走不定,但以上肢為多見,以寒痛為多,亦可輕微熱痛,或見惡風寒,舌苔薄白或薄膩,脈多浮或浮緊。
[0007]類風溼關節炎如果不經過正確治療,約75%的患者在3年內出現殘廢。類風溼關節炎分布於世界各地,在不同人群中的患病率為0.189T1.07%,其發病具有一定的種族差異,印地安人高於白種人,白種人高於亞洲黃種人。在我國的總患病人數逾500萬。類風溼關節炎在各年齡中皆可發病,高峰年齡在3(T50歲左右,一般女性發病多於男性。常根據起病的緩急程度或發病時受累部位分類。
[0008]類風溼關節炎治療的目的在於控制病情,改善關節功能和預後。目前,非甾類抗炎藥是臨床最常用的類風溼關節炎治療藥物,但其存在不良反應,主要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症狀、肝和腎功能損害以及可能增加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改善病情抗風溼藥如來氟米特、柳氮磺吡啶;生物製劑:這類製劑可有注射部位反應或輸液反應,可能有增加感染和腫瘤的風險,偶有藥物誘導的狼瘡樣症候群以及脫髓鞘病變等。
[0009]
【發明內容】
[0010]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了一種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中藥組合物及其製備方法,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具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溼的功效,主治類風溼關節炎療效好,具有療程較短,毒副作用小,愈後不易復發和成本低廉的優點。
[0011]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中藥組合物,所述中藥組合物包括以下原料藥材:當歸、芍藥、甘草、黃芪、羌活、巴戟天、紅花、血風藤、七葉蓮、石菖蒲、薑黃、路路通、沒藥、桂枝、甘草、路邊姜、松節、鹿銜草、地瓜藤、豨薟草和菝葜。
[0012]所述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藥材組成:當歸15-40重量份、苟藥15-30重量份、甘草15-30重量份、黃苗25-40重量份、憲活15-25重量份、巴戟天15-26重量份、紅花18-31重量份、血風藤18-23重量份、七葉蓮15-20重量份、石菖蒲10-20重量份、薑黃 10-30重量份、路路通17-30重量份、沒藥17-27重量份、桂枝18-33重量份、甘草18-26重量份、路邊姜25-40重量份、松節10-25重量份、鹿銜草10-20重量份、地瓜藤25-40重量份、稀籤草10_20重量份和拔契10-20重量份。
[0013]所述中藥組合物還可以優選為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藥材組成:當歸25-35重量份、芍藥20-25重量份、甘草18-27重量份、黃芪28-35重量份、羌活17-23重量份、巴戟天 18_23重量份、紅花18_31重量份、血風藤18_23重量份、七葉蓮15-20重量份、石菖蒲10-15重量份、薑黃15-25重量份、路路通21-28重量份、沒藥20-25重量份、桂枝23-27重量份、甘草22-26重量份、路邊姜35-40重量份、松節15-20重量份、鹿銜草13-17重量份、地瓜藤 27-36重量份、豨薟草13-17重量份和菝葜13-15重量份。
[0014]所述中藥組合物又可以優選為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藥材組成:當歸31重量份、芍藥23重量份、甘草23重量份、黃芪31重量份、羌活20重量份、巴戟天21重量份、紅花24重量份、血風藤21重量份、七葉蓮17重量份、石菖蒲13重量份、薑黃20重量份、路路通24重量份、沒藥23重量份、桂枝25重量份、甘草24重量份、路邊姜36重量份、松節17重量份、鹿銜草15重量份、地瓜藤32重量份、豨薟草15重量份和菝葜14重量份。
[0015]所述中藥組合物還包括:丹參、靈芝和五味子。
[0016]所述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藥材組成:當歸15-40重量份、苟藥15-30重量份、甘草15-30重量份、黃苗25-40重量份、憲活15-25重量份、巴戟天15-26重量份、紅花18-31重量份、血風藤18-23重量份、七葉蓮15-20重量份、石菖蒲10-20重量份、薑黃 10-30重量份、路路通17-30重量份、沒藥17-27重量份、桂枝18-33重量份、甘草18-26重量份、路邊姜25-40重量份、松節10-25重量份、鹿銜草10-20重量份、地瓜藤25-40重量份、豨薟草10-20重量份、菝葜10-20重量份、丹參10-25重量份、靈芝10-25重量份和五味子 10-25重量份。
[0017]為了更好的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中藥組合物的製備方法,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貼膏劑,所述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按重量份數稱取的原料藥材加入原料藥材總重量3倍的醇濃度為80%的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3次,每次2-5小時,將提取液合併靜置,得提取液一;
b、將步驟a中乙醇提取過的藥渣加水加熱回流提取2次,每次1-3小時,將提取液合併靜置,得提取液二;
C、將提取液一和提取液二合併,抽入減壓濃縮罐內,減壓至0.03-0.09MPa,濃縮至溫度為60-90°C時相對密度為1.03,溫度至75V _92°C的浸膏;繼續加熱濃縮並加入聚乙二醇調製得貼膏劑。
[0018]使用時,直接將貼膏劑塗抹於患處或塗抹於紗布上再貼附於患處。
[0019]本發明又提供了一種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中藥組合物的製備方法,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膠囊劑,所述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按照重量份數稱取當歸、黃芪、紅花和薑黃,加入上述四種原料藥材混合物3-4倍量的水浸泡1-3小時,提取1-3小時的揮髮油,收集揮髮油,藥液濾過,藥渣備用;
b、將步驟a中的藥渣和剩餘其他原料藥材混合,加醇度為75-80%的乙醇中,浸泡1-2小時,提取兩次,每次2小時,第一次加入乙醇量為混合物的4倍,第二次加入乙醇量為混合物的7倍,合併提取液,濾過;以上兩濾過液合併濾過,將濾過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80°C時1.13-1.50醇沉,調乙醇濃度至73-96%,取上清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8(TC時
1.13-1.50,得浸膏;
C、取步驟b得到的浸膏,加入步驟a得到的揮髮油及植物油,植物油的添加量佔浸膏和揮髮油總質量的2-5%,混合,用膠體磨研磨10分鐘,不斷攪拌,冷卻至室溫,將所述中藥組合物裝入膠囊殼體中,即得所述膠囊劑。
[0020]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以溫經散寒、祛風除溼為治療原則,治療類風溼關節炎具有治療效果好、療程較短、毒副作用小、不易復發和成本低廉的優點。
[0021]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中藥外敷療法是臨床上最常用的中醫外治法之一,晉代葛洪著的《肘後方》,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濤著的《外臺秘要》以及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所載的醫療方法都涉及到了中藥外敷療法。由於經絡有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表裡、貫穿上下的作用,所以不但能治療局部病變,而且還可通過外敷達到治療全身性疾病的目的。藥物通過對局部穴位的刺激作用,經過皮膚透入,激發經脈之氣,促進臟腑氣血運行,起到治療作用;皮膚較薄,神經、血管比較豐富,因此有較強而迅速的吸收能力,有良好的感受和傳導功能,當用適宜的藥物施治於時,均能刺激局部的神經末梢,改善內臟及組織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中藥外敷集熱療、藥療、灸療於一體,同時避免了口服和注射帶來的不便和痛苦且藥效持久,避免了肝臟的首過效應和胃腸因素的幹擾和降解作用,減少個體差異,起效快,藥效強,無創傷,無痛苦,使用方便。
[0023]類風溼關節炎為邪氣痺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故本發明以溫經散寒,祛風除溼為本病的治療原則。因邪氣雜至,祛風、散寒、除溼、清熱、祛痰、化瘀通絡等治法應相互兼顧,因邪氣有偏勝,祛邪通絡又各有重點。正氣不足是本病的重要病因,久病耗傷正氣而虛實夾雜者,應扶正祛邪,且扶正有助祛邪。寒邪勝,應佐助陽之品,使其陽氣旺盛,則寒散絡通以治療痛痺。[0024]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中藥組合物,包括以下原料藥材:當歸、芍藥、甘草、黃芪、羌活、巴戟天、紅花、血風藤、七葉蓮、石菖蒲、薑黃、路路通、沒藥、桂枝、甘草、路邊姜、松節、鹿銜草、地瓜藤、豨薟草和菝葜。
[0025]其中,上述原料藥材的藥理如下:
當歸:甘、辛,溫。歸肝、心、脾經。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溼痺痛,跌扑損傷,癰疽瘡瘍。酒當歸活血通經。用於經閉痛經,風溼痺痛,跌扑損傷。
[0026]芍藥:苦、酸,微寒;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的作用。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壓(d-兒茶精和沒食子酸乙酯有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護肝作用對四氯化碳、黃麴黴毒素B1、D-半乳糖胺所致肝損傷有明顯保護作用;解痙作用對腸管和在位胃運動有抑制作用,顯著對抗催產素引起的子宮收縮;鎮痛作用能抑制小鼠扭體、撕叫、熱板反應,對嗎啡抑制扭體反應有協同作用,並能對抗戊四唑所致驚厥。
[0027]甘草:甘,性平,入十二經,有清熱解毒,調和藥性,祛痰止咳的作用,並能健脾和中,緩急止痛,主要用於脾胃虛弱之腹脹納呆,乏力;能緩解腹中拘攣性疼痛,緩和某些藥物的烈性和毒性,減輕藥物對機體的毒副作用或對胃腸道的刺激,通過加入甘草能起到補氣中和,調和各組分的作用。
[0028]黃芪:以補虛為主,能補氣固表,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血不足、瘡瘍內陷、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者。 黃芪具有很好的託毒生肌的功能,即久不癒合的膿腫化膿生肌。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內含而多種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因此還能用於預防某些傳染病的發生。《本草逢原》載:「黃芪能補五臟諸虛,治脈弦自汗,瀉陰火,去肺熱,無汗則發,有汗則止。」是增進抵抗力和防禦疾病的良藥。
[0029]羌活:歸膀胱;腎經。性味:味辛;苦;性溫。散表寒;祛風溼;利關節;止痛。散表寒,祛風溼,利關節。治感冒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溼痺,項強筋急,骨節酸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用於陽痿遺精,遺尿尿頻,腰膝冷痛,腎虛作喘,五更洩瀉;外用治白癜風,斑禿。解表散寒,祛風勝溼,止痛。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證。本品有較強的發散風寒和止痛效果。常與防風、白芷、細辛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湯。用於風寒溼邪侵襲所致的肢節疼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為適用。本品能祛風勝溫,散寒止痛。常與防風、同用,如蠲痺湯。《藥性論》:「治賊風、失音不語,多癢血癩,手足不遂,口面歪邪,遍身頑痺。」《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並氣,筋骨拳攣,四肢羸劣,頭旋眼目赤疼及伏梁水氣,五勞七傷,虛損冷氣,骨節酸疼,通利五臟。」《珍珠囊》:「太陽經頭痛,去諸骨節疼痛,亦能溫膽。」《品匯精要》主遍身百節疼痛,肌表八風賊邪,除新舊風溼,排腐肉疽瘡。」《本草備要》瀉肝氣,搜肝風,治風溼相搏,本經(太陽)頭痛,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剛痙柔痙,中風不語,頭旋目赤。」《會約醫鏡》:「治邪閉憎寒,壯熱無汗。」
巴戟天:腎虛陽痿;遺精早洩;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宮冷不孕;風寒溼痺;腰膝酸軟;風溼肢氣。贊育丹《景嶽全書》:補腎壯陽。毓麟丸《經驗方》: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蓯蓉補虛益氣方《備急千金方》:五臟虛勞;金剛丸《張氏醫通》:腎虛腎痿。
[0030]紅花:辛,溫。歸心、肝經。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用於經閉,痛經,惡露不行,症瘕痞塊,跌扑損傷,瘡瘍腫痛。[0031]血風藤:甘,溫。功能主治:補益氣血,祛風活絡。治氣血虧損,風溼疼痛,跌打損傷。
[0032]七葉蓮:苦、甘,溫。功能主治:止痛散瘀,消腫。①止痛:對於各種類型的疼痛,如尿路結石感染、膽道結石感染、骨折、潰瘍病、腸蛔蟲病、胰腺炎、風溼痛、各種癌腫及手術後的疼痛等,均有一定的鎮痛效果。此外,對神經性疼痛,取七葉蓮全草煎劑行離子進入療法,每日或隔日I次,每次30分鐘。觀察16例,痊癒(疼痛完全消失)10例,好轉(疼痛減輕或次數減少)5例。一般治療2~3次即顯療效,疼痛次數減少或減輕。②麻醉:以每毫升含生藥2克的注射液作耳穴注射麻醉,用於口腔科拔牙、頜骨囊腫切除術、頜骨骨折復位等112例,麻醉效果滿意或較好者達89.4%。
[0033]石菖蒲:辛、苦,溫。歸心、胃經。功能主治:開竅,豁痰,理氣,活血,散風,去溼。治癲癇,痰厥,熱病神昏,健忘,氣閉耳聾,心胸煩悶,胃痛,腹痛,風寒溼痺,癰疽腫毒,跌打損傷。
[0034]薑黃:辛、苦,溫。歸脾、肝經。功能主治:破血行氣,通經止痛。用於胸脅剌痛,閉經,癥瘕,風溼肩臂疼痛,跌扑腫痛。
[0035]路路通:苦,平;歸肝、腎經。《綱目拾遺》楓果,樹似白楊,內圓如蜂窩,即路路通。其性大能通行十二經穴,故《救生苦海》治水腫脹用之,以其能搜逐伏水也。」《現代實用中藥》:「燒灰外用於皮膚溼癬、痔漏等,有收斂、消炎、消毒作用。」祛風活絡,利水通經。用於關節痺痛,麻木拘攣,水腫脹滿,乳少經閉。路路通具通利之性,功能行氣寬中而止痛,在臨床上用於脘腹脹痛、大便不爽等症。
[0036]沒藥:散血去瘀,消腫 定痛。治跌打損傷、金瘡、筋骨、心腹諸痛、症瘕、經閉、癰疽腫痛、痔漏、目障。苦,辛,平。①《藥性論》味苦辛。」②《海藥本草》味苦辛,溫,無毒。」③《開寶本草》味苦,平,無毒。」入肝、脾、心、腎經。①《本草經疏》入足厥陰經。」②《本草新編》:「入脾、腎二經。」③《本草求真》:「入心、肝。」配沒藥,活血散瘀、行氣舒筋;配穿山甲,活血散瘀、消腫止痛。配血竭,活血散瘀、止痛。配雄黃,消腫生肌、燥溼解毒。
[0037]桂枝:味辛、甘,性溫,入肺、心、膀胱經,有解肌發汗,溫經散寒,通脈,化氣行水的作用。主要用於風寒表徵,但其發散之力不及麻黃,也可用於汗出惡風的表虛症狀,還用於風溼痺阻之周身疼痛、重著麻木;氣陰兩虛之驚悸、目眩;心陽衰弱之心悸、頭眩、肢冷,蓄血,胸痺;脾腎陽虛之淡飲水溼滯留等證,桂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桿菌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0038]甘草:味甘,性平,無毒,入脾、胃、肺經。《珍珠囊》記載:生甘,平;炎甘,溫。功用主治: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解毒,久服輕身延年。生用瀉火熱,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熱,緩正氣,養陰血,補脾胃,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本經》記載其:主五臟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腫,解毒。用藥禁忌:溼盛脹滿,浮腫者不宜用。不可與鯉魚同食,同食會中毒。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久服較大劑量的生甘草,可引起浮腫等。《本草經集注》記載:「術,乾漆、苦參為之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0039]路邊姜:辛,溫。功能主治:溫經止痛。主風寒表證;頭痛身痛;風溫痺痛;脘腹冷痛;跌打損傷。
[0040]松節:苦,溫。功能主治:祛風除溼,活絡止痛。用於風溼關節痛,腰腿痛,大骨節病,跌打腫痛。
[0041]鹿銜草:甘、苦,溫。歸肝、腎經。功能主治:祛風溼,強筋骨,止血。用於風溼痺痛,腰膝無力,月經過多,久咳勞嗽。
[0042]地瓜藤: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熱利溼;活血通絡;解毒消腫。主肺熱咳嗽;痢疾;水腫;黃疽;小兒消化不良;風溼疼痛;經閉;帶下;跌打損傷;痔瘡出血;無名腫毒。
[0043]豨薟草:辛、苦,寒。歸肝、腎經。功能主治:祛風溼,利關節,解毒。用於風溼痺痛,筋骨無力,腰膝酸軟,四肢麻痺,半身不遂,風疹溼瘡。
[0044]菝葜:甘、酸,平。功能主治:祛風利溼,解毒消腫。根狀莖:治風溼關節痛,跌打損傷,胃腸炎,痢疾,消化不良,糖尿病,乳糜尿,白帶,癌症;葉:外用治癰癤疔瘡,燙傷。
[0045]所述中藥組合物優選地還包括:丹參、靈芝和五味子。
[0046]丹參:苦,微寒。歸心、肝經。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痺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用於胸肋脅痛,風溼痺痛,症瘕結塊,瘡瘍腫痛,跌僕傷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痛等。治療胸肋疼痛、症瘕結塊,以及月經不調、經閉經痛具有良效。《綱目》載:丹參,按《婦人明理論》雲,四物湯治婦人病,不問產前產後,經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參散,主治與之相同。蓋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滯下,調經脈。丹參主要成分丹參酮有擴張血管、改善循環、解除血管內凝血等作用,具有活血化痕之功效,並能促進肝臟血液循環,利於肝細胞再生。
[0047]靈芝:性為甘,平。歸心、肺、肝、腎經。主治虛勞、咳嗽、氣喘、失眠、消化不良,惡性腫瘤等。動物藥理表明實驗:靈芝對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循環系統有降壓和加強心臟收縮力的作用,對呼吸系統有祛痰作用,此外,還有護肝、提高免疫功能,抗菌等作用。
[0048]五味子:溫;酸、甘;歸肺、心、腎經。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用於久嗽虛喘,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短氣脈虛,內熱消渴,心悸失眠。果實作中藥功能益氣生津、斂肺滋腎、`止瀉、澀精、安神,可治久咳虛喘、津少口乾、遺精久瀉、健忘失眠等症。五味子果實作中藥功能益氣生津、斂肺滋腎、止瀉、澀精、安神,可治久咳虛喘、津少口乾、遺精久瀉、健忘失眠等症。藥理試驗證明能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過程,促進肌體代謝,調節胃液和膽液分泌,對肝炎恢復期轉氨酶升高者有降低作用。《本草匯言》:五味子,斂氣生津之藥也。故《唐本草》主收斂肺虛久嗽耗散之氣。凡氣虛喘急,咳逆勞損,精神不足,脈勢空虛,或勞傷陽氣,肢體贏瘦,或虛氣上乘,自汗頻來,或精元耗竭,陰虛火炎,或亡陰亡陽,神散脈脫,以五味子治之,鹹用其酸斂生津,保固元氣而無遺洩也。然在上入肺,在下入腎,入肺有生津濟源之益,入腎有固精養髓之功。五味子主要成分五味子素、五味子酷和醇,其作用機理是抑制肝細胞微粒中轉氨酶的活力,誘導微粒體產生細胞色素P-450,增強肝細胞的解毒能力,並能促進肝細胞的修復。
[0049]其中,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可以優選為:當歸15-40重量份、芍藥15-30重量份、甘草15-30重量份、黃芪25-40重量份、羌活15-25重量份、巴戟天15-26重量份、紅花18_31重量份、血風藤18_23重量份、七葉蓮15_20重量份、石菖蒲10-20重量份、薑黃10-30重量份、路路通17-30重量份、沒藥17-27重量份、桂枝18-33重量份、甘草18-26重量份、路邊姜25-40重量份、松節10-25重量份、鹿銜草10_20重量份、地瓜藤25-40重量份、豨薟草10-20重量份和菝葜10-20重量份。
[0050]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還可以優選為:當歸25-35重量份、苟藥20-25重量份、甘草18-27重量份、黃芪28-35重量份、羌活17-23重量份、巴戟天18-23重量份、紅花18-31重量份、血風藤18-23重量份、七葉蓮15-20重量份、石菖蒲10-15重量份、薑黃15-25重量份、路路通21-28重量份、沒藥20-25重量份、桂枝23-27重量份、甘草22-26重量份、路邊姜35-40重量份、松節15-20重量份、鹿銜草13-17重量份、地瓜藤27-36重量份、豨薟草13-17重量份和菝葜13-15重量份。
[0051]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還可以優選為:當歸31重量份、芍藥23重量份、甘草23重量份、黃芪31重量份、羌活20重量份、巴戟天21重量份、紅花24重量份、血風藤21重量份、七葉蓮17重量份、石菖蒲13重量份、薑黃20重量份、路路通24重量份、沒藥23重量份、桂枝25重量份、甘草24重量份、路邊姜36重量份、松節17重量份、鹿銜草15重量份、地瓜藤32重量份、豨薟草15重量份和菝葜14重量份。
[0052]優選地,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還包括:丹參、靈芝和五味子。
[0053]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優選為:當歸15-40重量份、苟藥15-30重量份、甘草15-30重量份、黃苗25-40重量份、憲活15-25重量份、巴戟天15-26重量份、紅花18-31重量份、血風藤18-23重量份、七葉蓮15-20重量份、石菖蒲10-20重量份、薑黃
10-30重量份、路路通17-30重量份、沒藥17-27重量份、桂枝18-33重量份、甘草18-26重量份、路邊姜25-40重量份、松節10-25重量份、鹿銜草10-20重量份、地瓜藤25-40重量份、豨薟草10-20重量份、菝葜10-20重量份、丹參10-25重量份、靈芝10-25重量份和五味子
10-25重量份。
[0054]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還可以優選為:當歸35重量份、芍藥17重量份、甘草25重量份、黃芪35重量份、羌活18重量份、巴戟天19重量份、紅花21重量份、血風藤20重量份、七葉蓮16重量份、石菖蒲15重量份、薑黃19重量份、路路通23重量份、沒藥23重量份、桂枝21重量份、甘草22重量份、路邊姜29重量份、松節16重量份、鹿銜草12重量份、地瓜藤28重量份、豨薟草15重量份、菝葜13重量份、丹參17重量份、靈芝14重量份和五味子25重量份。
[0055]其中,當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貼膏劑時,其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按重量份數稱取的原料藥材加入原料藥材總重量3倍的醇濃度為80%的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3次,每次2-5小時,將提取液合併靜置,得提取液一;
b、將步驟a中乙醇提取過的藥渣加水加熱回流提取2次,每次1-3小時,將提取液合併靜置,得提取液二;
C、將提取液一和提取液二合併,抽入減壓濃縮罐內,減壓至0.03-0.09MPa,濃縮至溫度為60-90°C時相對密度為1.03,溫度至75V _92°C的浸膏;繼續加熱濃縮並加入聚乙二醇調製得貼膏劑。
[0056]其中,當所述中藥 組合物的劑型為膠囊劑時,所述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按照重量份數稱取當歸、黃芪、紅花和薑黃,加入上述四種原料藥材混合物3-4倍量的水浸泡1-3小時,提取1-3小時的揮髮油,收集揮髮油,藥液濾過,藥渣備用;
b、將步驟a中的藥渣和剩餘其他原料藥材混合,加醇度為75-80%的乙醇中,浸泡1-2小時,提取兩次,每次2小時,第一次加入乙醇量為混合物的4倍,第二次加入乙醇量為混合物的7倍,合併提取液,濾過;以上兩濾過液合併濾過,將濾過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80°C時1.13-1.50醇沉,調乙醇濃度至73-96%,取上清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8(TC時1.13-1.50,得浸膏;
C、取步驟b得到的浸膏,加入步驟a得到的揮髮油及植物油,植物油的添加量佔浸膏和揮髮油總質量的2-5%,混合,用膠體磨研磨10分鐘,不斷攪拌,冷卻至室溫,將所述中藥組合物裝入膠囊殼體中,即得所述膠囊劑。
[0057]以下採用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藉此對本發明如何應用技術手段來解決技術問題,並達成技術效果的實現過程能充分理解並據以實施。
[0058]實施例1本發明的貼膏劑I
當歸310g、芍藥230g、甘草230g、黃芪310g、羌活200g、巴戟天210g、紅花240g、血風藤210g、七葉蓮170g、石菖蒲130g、薑黃200g、路路通240g、沒藥230g、桂枝250g、甘草240g、路邊姜360g、松節170g、鹿銜草150g、地瓜藤320g、豨薟草150g和菝葜140g。
[0059]其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按照重量份稱取所有原料藥材,並加入原料藥材總重量3倍的醇濃度為80%的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3次,每次4小時,將提取液合併靜置,得提取液一;
b、將步驟a中乙醇提取過的藥渣加水加熱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時,將提取液合併靜置,得提取液二;
C、將提取液一和提取液二合併,抽入減壓濃縮罐內,減壓至0.03MPa,濃縮至溫度為80°C時相對密度為 1.03的浸膏;繼續加熱濃縮並加入聚乙二醇調製得貼膏劑。
[0060]實施例2本發明的貼膏劑2
當歸350g、芍藥170g、甘草250g、黃芪350g、羌活180g、巴戟天190g、紅花210g、血風藤200g、七葉蓮160g、石菖蒲150g、薑黃190g、路路通230g、沒藥230g、桂枝210g、甘草220g、路邊姜290g、松節160g、鹿銜草120g、地瓜藤280g、豨薟草150g、菝葜130g、丹參170g、靈芝140g和五味子250g。
[0061]其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按重量份數稱取的原料藥材加入原料藥材總重量3倍的醇濃度為80%的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3次,每次3小時,將提取液合併靜置,得提取液一;
b、將步驟a中乙醇提取過的藥渣加水加熱回流提取2次,每次3小時,將提取液合併靜置,得提取液二;
C、將提取液一和提取液二合併,抽入減壓濃縮罐內,減壓至0.03-0.09MPa,濃縮至溫度為70°C時相對密度為1.03,溫度至85°C的浸膏;繼續加熱濃縮並加入聚乙二醇調製得貼膏劑。
[0062]使用時,直接將貼膏劑塗抹於患處或塗抹於紗布上再貼附於患處。
[0063]實施例3本發明的膠囊劑
當歸22重量份、苟藥21重量份、甘草19重量份、黃苗27重量份、憲活19重量份、巴戟天25重量份、紅花29重量份、血風藤23重量份、七葉蓮15重量份、石菖蒲17重量份、薑黃28重量份、路路通27重量份、沒藥21重量份、桂枝27重量份、甘草22重量份、路邊姜29重量份、松節17重量份、鹿銜草15重量份、地瓜藤31重量份、豨薟草15重量份、菝葜18重量份、丹參18重量份、靈芝17重量份和五味子17重量份。
[0064]其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按照重量份數稱取當歸、黃芪、紅花和薑黃,加入上述四種原料藥材混合物3倍量的水浸泡2小時,提取2小時的揮髮油,收集揮髮油,藥液濾過,藥渣備用;
b、將步驟a中的藥渣和剩餘其他原料藥材混合,加醇度為80%的乙醇中,浸泡2小時,提取兩次,每次2小時,第一次加入乙醇量為混合物的4倍,第二次加入乙醇量為混合物的7倍,合併提取液,濾過;以上兩濾過液合併濾過,將濾過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80°C時1.23醇沉,調乙醇濃度至85%,取上清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80°C時1.25,得浸膏;
C、取步驟b得到的浸膏,加入步驟a得到的揮髮油及植物油,植物油的添加量佔浸膏和揮髮油總質量的3%,混合,用膠體磨研磨10分鐘,不斷攪拌,冷卻至室溫,將所述中藥組合物裝入膠囊殼體中,即得所述膠囊劑。其中,膠囊劑為0.4g/粒。
[0065]毒性試驗
1、蓄積毒性試驗:選用20隻健康小白鼠,雌、雄各10隻,以本發明實施例3膠囊劑,劑量設計每5天為一期,每期劑量分別為0.10LD50、0.15LD50、0.22LD50、0.34LD 50、
0.50LD50,此樣品的雌性、雄性小鼠的LD 50均為5000m份/k份BW (五個劑量為500、750、1100,1700,2500m份/k份BW)。每5天稱體重一次,調整給藥量,按0.lml/10份BW經口灌胃。20天後,動物無死亡情況發生,試驗結束,按遞增劑量給受試物20天後,雌性、雄性動物均無死亡情況發生。
[0066]2、急性毒性試驗:以本發明實施例3的膠囊劑為例,臨床日用量的200倍給白鼠大腸內投藥,觀察5日。結果所有動物健存,其活動、飲食、毛髮、排洩物未發現異常,未見毒性反應。對白鼠陰道和破損皮膚進行刺激性試驗,未見有刺激性反應和其它不良反應。毒性試驗證明,該藥未有毒性作用和不良反應,臨床應用安全可靠。
[0067]3、過敏試驗:
取健康白色豚鼠18隻,體重250-300g,雌雄兼用,試驗前剔除兩側背毛,每側3X3cm,隨機分為試驗組一、試驗組二、空白對照組(基質)和陽性對照組。陽性對照組用2,4_ 二硝基氯苯,致敏用I %濃度,激發用0.1%濃度。實驗組一和實驗組二分別用實施例1和實施例2的貼膏劑;取本發明實施例1和實施例2的貼膏劑0.1g分別塗於背部去毛區,隔日I次,共3次。於末次接觸後14天,在背部同一相應區域塗抹本品0.lg,6h後去除藥品後即刻觀察,並於24、48、72h觀察有無過敏反應。空白對照組和陽性對照組用同法激發接觸和觀察。試驗結果:陽性對照組動物皮膚在致敏I小時後即出現局限性紅斑和輕微水腫,24小時過敏反應症狀加重,並有硬結形成,致敏率為100%,試驗組一、實驗組二和空白對照組動物皮膚均未出現任何過敏反應症狀,致敏率為0%。
[0068]臨床資料
病例選擇:取來源於本院的風溼科病人的124例類風溼關節炎患者,男47人,女77人;年齡30-68歲,病史6個月-8年,全部病例均經確診。124例患者隨機分成三個實施例組和對照組,每組31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輕重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0069]診斷標準:依據2009年10月第73屆美國風溼病學年會公布了 RA的新分類標準:患者如果按下列標準評分6分或以上,明確診斷為類風溼性關節炎。
[0070](一)、受累關節:1個中到大的關節(0分);2_10中大關節(I分);1_3小關節(2分);4-10小關節(3分);超過10個小關節(5分);
(二)、血清學:類風溼因子和抗環瓜氨酸肽抗體陰性(0分);兩個測試至少有之一是低滴度陽性。低滴度定義為超過正常上限,但不高於3倍正常值上限(2分);至少有一個試驗高滴度陽性,如滴度超過3倍正常上限(3分);
(三)、滑膜炎持續時間:少於6周(0分);6周或更長的時間(I分);
(四)、急性期反應物:C-反應蛋白和紅細胞沉降率均正常(0分);C反應蛋白或血沉異常(I分)。
[0071]治療方法:
實施例組一:使用本發明實施例1製備的貼膏劑,每日兩次,每次服帖0.5-3小時,I個月為I個療程。
[0072]實施例組二:使用本發明實施例2製備的貼膏劑,每日兩次,每次服帖0.5-3小時,I個月為I個療程。
[0073]實施例組三:同時使用本發明實施例2的貼膏劑和實施例3的膠囊劑,本發明實施例2製備的貼膏劑,每日兩次,每次服帖0.5-3小時;本發明實施例3的膠囊劑,每日三次,每次口服一粒,I個月為I個療程。
[0074]對照組:口服雙氯芬酸鈉腸溶片,每日三次,每次2-3片,I個月為I個療程。
[0075]療效評價標準:包括臨床治癒、顯效、有效、無效,治療結束評價總療效。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療效標準擬定。臨床治癒:症狀全部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恢復,理化檢查指標基本正常,能正常工作和勞動;有效:主要症狀基本消失,主要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或明顯改善,主要理化檢查指標有所改善,生活從不能自理轉為能夠自理,或失去的工作勞動能力有所恢復;無效:臨床和體徵及主要理化檢查指標無變化。
[0076]治療結果
參見表1和表2,從表1可以看出,採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相對於傳統藥物在治療效果上,具有顯著的改進;從表2可以看出,採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相對於傳統藥物在治療療程上顯著縮短。
[0077]表1各實驗組治療3個療程後臨床療效對照表
【權利要求】
1.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所述中藥組合物包括以下原料藥材:當歸、芍藥、甘草、黃芪、羌活、巴戟天、紅花、血風藤、七葉蓮、石菖蒲、薑黃、路路通、沒藥、桂枝、甘草、路邊姜、松節、鹿銜草、地瓜藤、豨薟草和菝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所述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藥材組成:當歸15-40重量份、芍藥15-30重量份、甘草15-30重量份、黃芪25-40重量份、羌活15-25重量份、巴戟天15-26重量份、紅花18-31重量份、血風藤18-23重量份、七葉蓮15-20重量份、石菖蒲10-20重量份、薑黃10-30重量份、路路通17_30重量份、沒藥17_27重量份、桂枝18_33重量份、甘草18-26重量份、路邊姜25-40重量份、松節10-25重量份、鹿銜草10-20重量份、地瓜藤25-40重量份、豨薟草10-20重量份和菝葜10-20重量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所述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藥材組成:當歸25-35重量份、芍藥20-25重量份、甘草18-27重量份、黃芪28-35重量份、羌活17-23重量份、巴戟天18-23重量份、紅花18-31重量份、血風藤18-23重量份、七葉蓮15-20重量份、石菖蒲10-15重量份、薑黃15-25重量份、路路通21-28重量份、沒藥20-25重量份、桂枝23-27重量份、甘草22-26重量份、路邊姜35-40重量份、松節15-20重量份、鹿銜草13-17重量份、地瓜藤27-36重量份、豨薟草13-17重量份和菝葜13-15重量份。
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所述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藥材組成:當歸31重量份、芍藥23重量份、甘草23重量份、黃芪31重 量份、羌活20重量份、巴戟天21重量份、紅花24重量份、血風藤21重量份、七葉蓮17重量份、石菖蒲13重量份、薑黃20重量份、路路通24重量份、沒藥23重量份、桂枝25重量份、甘草24重量份、路邊姜36重量份、松節17重量份、鹿銜草15重量份、地瓜藤32重量份、豨薟草15重量份和菝葜14重量份。
5.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所述中藥組合物還包括:丹參、靈芝和五味子。
6.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所述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藥材組成:當歸15-40重量份、芍藥15-30重量份、甘草15-30重量份、黃芪25-40重量份、羌活15-25重量份、巴戟天15-26重量份、紅花18-31重量份、血風藤18-23重量份、七葉蓮15-20重量份、石菖蒲10-20重量份、薑黃10-30重量份、路路通17_30重量份、沒藥17_27重量份、桂枝18_33重量份、甘草18-26重量份、路邊姜25-40重量份、松節10-25重量份、鹿銜草10-20重量份、地瓜藤25-40重量份、豨薟草10-20重量份、菝葜10-20重量份、丹參10-25重量份、靈芝10-25重量份和五味子10-25重量份。
7.—種如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中藥組合物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貼膏劑,所述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按重量份數稱取的原料藥材加入原料藥材總重量3倍的醇濃度為80%的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3次,每次2-5小時,將提取液合併靜置,得提取液一; b、將步驟a中乙醇提取過的藥渣加水加熱回流提取2次,每次1-3小時,將提取液合併靜置,得提取液二;C、將提取液一和提取液二合併,抽入減壓濃縮罐內,減壓至0.03-0.09MPa,濃縮至溫度為60-90°C時相對密度為1.03,溫度至75V _92°C的浸膏;繼續加熱濃縮並加入聚乙二醇調製得貼膏劑。
8.—種如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中藥組合物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膠囊劑,所述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按照重量份數稱取當歸、黃芪、紅花和薑黃,加入上述四種原料藥材混合物3-4倍量的水浸泡1-3小時,提取1-3小時的揮髮油,收集揮髮油,藥液濾過,藥渣備用; b、將步驟a中的藥渣和剩餘其他原料藥材混合,加醇度為75-80%的乙醇中,浸泡1-2小時,提取兩次,每次2小時,第一次加入乙醇量為混合物的4倍,第二次加入乙醇量為混合物的7倍,合併提取液,濾過;以上兩濾過液合併濾過,將濾過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80°C時1.13-1.50醇沉,調乙醇濃度至73-96%,取上清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8(TC時`1.13-1.50,得浸膏; C、取步驟b得到的浸膏,加入步驟a得到的揮髮油及植物油,植物油的添加量佔浸膏和揮髮油總質量的2-5%,混合,用膠體磨研磨10分鐘,不斷攪拌,冷卻至室溫,將所述中藥組合物裝入膠囊殼體中,即`得所述膠囊劑。
【文檔編號】A61K36/9066GK103768531SQ201410050957
【公開日】2014年5月7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14日 優先權日:2014年2月14日
【發明者】譚維勇 申請人:譚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