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車輛新型側牆的製作方法
2023-05-31 02:01:21 1
專利名稱:地鐵車輛新型側牆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地鐵車輛的車體側牆,特別是一種地鐵車輛新型側牆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通行的鋁合金地鐵車輛,其車體側牆結構如圖1所示,是用多塊鋁合金中空型材3疊層焊接成側牆板,然後與側牆上邊梁1、側牆下邊梁7以及用於加強車門、車窗強度的立柱2和橫梁(圖中未畫出)整體組焊成側牆結構。圖1中10示意車門區。在此種形式的側牆結構中,車體上部垂向載荷主要通過側牆板向下傳遞,而車門、車窗是通過在側牆板上開口形成。為了確保整車的受力和承載,車窗的開口面積被限制在較小的範圍內,門邊與窗邊也必須保證有足夠寬度的側牆板,這樣將導致車廂內光線不足,同時也影響了車輛的美觀。另外,這種車體側牆製造工藝也比較複雜。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地鐵車輛新型側牆。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地鐵車輛新型側牆,包括上邊梁、下邊梁以及車窗,其特徵是具有以車門、車窗開口寬度為間距分布的型材立柱,該型材立柱的上、下端分別與上邊梁和下邊梁焊接成一體,相鄰型材立柱間的車窗區具有分別與上邊梁和下邊梁固定連接的窗上板和窗下板,車窗玻璃裝在窗上板和窗下板之間。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取消了原有的車體側牆板,改變了傳統的由車體側牆板受力和承載的方式,車體上部垂向載荷完全由型材立柱向下傳遞,立柱的間距由車門、車窗的開口寬度決定,而車窗開口寬度不再受到車體側牆板的限制,因此可以相應增大車窗有效面積,保證車廂內光線充足、明亮,使地鐵列車更加美觀,具有現代化氣息;通過改變立柱之間的間距,可以靈活地變化車門間距和車窗的大小;側牆的主體結構是由型材立柱和上邊梁、下邊梁焊接成一體,可以實現模塊化製造,工藝簡化,工效高;側牆的窗上板和窗下板可以採用鉚接方式固定連接,無焊接變形,加工方便,平整度好;側牆結構與車頂和底架之間既可採用鉚接連接也可採用焊接工藝,而傳統側牆必須採用焊接方式連接;型材立柱的截面形式可以根據內裝結構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可實現多系統集成。
圖1為傳統側牆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地鐵車輛新型側牆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地鐵車輛新型側牆實施例中第一種型材立柱截面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地鐵車輛新型側牆實施例中第二種型材立柱截面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地鐵車輛新型側牆實施例中第三種型材立柱截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並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但是本發明不限於所給出的例子。
如圖2所示,本發明地鐵車輛新型側牆,包括上邊梁1、下邊梁7以及車窗4,其特徵是具有以車門、車窗開口寬度為間距分布的型材立柱5,該型材立柱5的上、下端分別與上邊梁1和下邊梁7焊接成一體,相鄰型材立柱間的車窗區具有分別與上邊梁1和下邊梁7鉚接固定的窗上板8和窗下板9,車窗4玻璃位於窗上板8和窗下板9之間。
由於車廂兩端處受力較小,為了使整車受力平衡,本發明進一步的特徵是在車廂兩端採用截面相對較小的型材立柱。
除上述實施例外,本發明還可以有其他實施方式。凡採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要求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地鐵車輛新型側牆,包括上邊梁、下邊梁以及車窗,其特徵是具有以車門、車窗開口寬度為間距分布的型材立柱,該型材立柱的上、下端分別與上邊梁和下邊梁焊接成一體,相鄰型材立柱間的車窗區具有分別與上邊梁和下邊梁固定連接的窗上板和窗下板,車窗玻璃裝在窗上板和窗下板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鐵車輛新型側牆,其特徵在於在車廂兩端採用截面相對較小的型材立柱。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鐵車輛新型側牆,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窗上板與上邊梁鉚接固定。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鐵車輛新型側牆,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窗下板與下邊梁鉚接固定。
全文摘要
地鐵車輛新型側牆,包括上邊梁、下邊梁以及車窗,具有以車門、車窗開口寬度為間距分布的型材立柱,該型材立柱的上、下端分別與上邊梁和下邊梁焊接成一體,相鄰型材立柱間的車窗區具有分別與上邊梁和下邊梁固定連接的窗上板和窗下板,車窗玻璃裝在窗上板和窗下板之間。取消了原有的車體側牆板,改變了傳統的由車體側牆板受力和承載的方式,車體上部垂向載荷完全由型材立柱向下傳遞,立柱的間距由車門、車窗的開口寬度決定,而車窗開口寬度不再受到車體側牆板的限制,因此可以相應增大車窗有效面積,保證車廂內光線充足、明亮,使地鐵列車更加美觀,具有現代化氣息;可以實現模塊化製造,工藝簡化,工效高。
文檔編號B61D17/08GK101032966SQ20061003873
公開日2007年9月12日 申請日期2006年3月9日 優先權日2006年3月9日
發明者陳國幗 申請人:中國南車集團南京浦鎮車輛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