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讀後感500字
2023-10-12 00:31:09 7
《蘇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創作的一本關於西方哲學史的小說,它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下面是為大家整理提供的小說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一:
日復一日的教書,我累了;一單元的說明文,我煩了。但是有一篇《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卻讓我豁然開朗。好奇心讓他成為物理學家。好奇心讓我想到了一本助你走入哲學家行列的書——《蘇菲的世界》。
哲學,光聽名字就覺得它不是向每一位普通人開放的領域。我從未奢望自己能踏上這片玄奧的土地,直到有一天無意間捧起了《蘇菲的世界》。
在書中,哲學不再只限於對宗教、生死、命運之類問題的思考,所有有好奇而引發的探索都是哲學土地上盛開的花。在書中,宇宙是一隻從魔術禮帽中變出的小白兔,而人類是白兔毛皮深處的寄生蟲。哲學家們努力沿著兔毛向上爬,以便能將魔術師看個清楚。因為他們好奇,這魔術到底是怎樣變的。
你是誰?
這世界從何而來?
我絞盡腦汁也想不起來當時父親與老師怎樣回答我的問題的,但我確實發問過。或許老師和父親也為此受過困擾,但是柴米油鹽的問題更是當務之急。他們就不再想這「無聊」的問題啦。有些不食人間煙火的人思考了這些問題,並試圖建立各種各樣的模型去解開它們。於是有了開天闢地的神話,於是有了基督救世的信仰;於是有了對自然世界的探索,於是有了對心靈深處的挖掘;於是有了表達感情的藝術,於是有了總結規律的理論。哲學包羅了萬象,各個學科的終極都在哲學。因為,哲學是好奇的人們思考的結果,好奇和思考是各門學科發展的動力。
嬰兒是天生的哲學家,因為他們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父親與老師在嬰兒時也曾是哲學家,但時間把他們打磨的再也沒有靈性了。天為什麼是藍的?葉為什麼是綠的?鳥為什麼會飛?星星為什麼會眨眼?……至今都已有了科學的解釋。可是在科學發展到足夠回答上述問題以前,那時的孩子也同樣提出過這些問題。大人們該如何解答呢?也許多數人只是簡單地回答一句:不知道。或是更加粗暴的:沒有為什麼,它就該是那個樣子!於是孩子們沉默了。他們漸漸長大,成長的代價之一便是忘卻,忘卻兒時的種種幻想,逐漸習慣,逐漸麻木,逐漸懶惰。最後舒舒服服的躺在兔毛最低端,再也不想動彈。
然而我們現在可以清楚地知道風霜雨雪的成因,我們還知道蘋果為什麼會落到地上,火箭為什麼能飛上月球。這一切,都要感謝那些沒有丟棄好奇心、或再次點燃好奇心的人。這些人仿佛不認識這個世界,不相信這個世界,不承認這個世界。他們懷疑,他們思考,他們改造。於是有了孔孟的仁義,老莊的逍遙;於是有了柏拉圖的理想國,哥白尼的日心說;於是有了浪漫主義的反諷,於是有了經驗主義的體驗;於是有了笛卡爾的二元論,於是有了馬克思的資本論。自古以來多少先人嘗試了無數方法想爬到兔毛頂端,又有多少今人依然作著不懈努力。而我們,這些習慣了安逸,習慣了一位接受事實的人們,難道不該為自己的麻木和怠惰感到羞愧嗎?難道不該幡然醒悟,奮起直追嗎?
知識可以積累,技藝可以傳承,但人生的經歷,理性的感悟卻只能從零開始慢慢體會。上地對待古今的哲學家是公平的,都給了他們一生的時間去獨立思考。這也許就是哲學發展了幾千年卻依然連最初的問題也沒有答案的原因吧。所以我們不必懷著對哲學敬而遠之的態度,只要好奇,只要思考,就離真理更近了一步。哲學家們知道的並不比我們多,但他們好奇的東西比我們多,他們思考的東西比我們多,所以他們看穿了事物的表面而抓住了其內在聯繫。這好奇的能力,這思考的能力,上帝也曾給了我們啊。為什麼要丟棄呢?
你是誰?
世界從何而來?
這些哲學的終極問題,這些似乎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只要有一天還沒有解決,我們就有責任思考一天。
今天,你思考了嗎?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二:
昨天讀完了喬斯坦.賈德的著作《蘇菲的世界》。在這本書裡,我認為主人公蘇菲,在艾伯特,這位神秘導師的領導、教育、指引下,運用她的先天感知和後天知識,企圖解開人生密碼、世界謎團,甚至是連《未解之謎》都沒有寫過的秘密。她還運用先人的理性主義、經驗主義來思考、回答。如:世界從何而來?是否存在上帝?是什麼力量影響歷史的走向?從這些問題裡,可以看出蘇菲在艾伯特的引導下改變了,不再是被生活牽著鼻子走,用麻木的意識去感受一件又一件司空見慣的東西。儘管她永遠也不可能知道,但畢竟她曾經認真想過、思考過,僅這一點就很值得我們學習了。
後來,蘇菲和艾伯特在後者的家裡見面了,從而也發生了一系列的事:小紅帽、《皇帝的新裝》裡的皇帝、亞當和夏娃、諾亞、波波熊、愛麗絲等人物都出現在了艾伯特的木屋前,甚至《騎鵝旅行記》裡的那隻老鵝,還把蘇菲從樹上救了下來。與此同時,艾伯特也發現,其實他們就是故事裡的人物!再後來,蘇菲和艾伯特逃出了書本,來到了席勒的世界,但席勒卻不能看見他們。
無疑,這就是哲學?!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三:
第一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不敢相信這是一本關於哲學的書,現在想想「蘇菲」的「世界」,世界中就包含著精神世界。一向對於哲學是不感興趣的,以至於這本書我還未真正的看完,是對知識的挑剔或是對一些理論的無法接受還是我真的理解不透,我選擇的只是適合我的東西。在選擇的過程中看到了自我的轉變。
人們總是渴望遙不可及的事物,我也不例外,在追求心靈和物質相結合的同時不禁問自己,「物質世界是真實的嗎」。人是有「靈」的嗎,我們的感官認知乃是自天主而來嗎?我不是一個宗教信徒,可我也慢慢開始考慮這些問題,如果這一切不是源於天主那又是源於何處呢?心靈世界是我們的整個世界嗎?那我們從小所學的唯物主義不就是與之相背,我困惑了,就像在沼澤中掙扎的人,努力想逃出卻越陷越深。為了不被淹沒,我只好停止了思考,腦袋裡翻滾的巖漿似乎也平靜下來。一輪明月升上了夜空,對於一個等待救贖的人來說,那聖潔的光輝就是最好的洗禮。瞬間,我轉頭發現「靈」與「物」只不過是兩個隔街爭吵的婦人,她們所站的立場和所堅持的觀點不一樣而已。探索理論的本源,你可以發現,從它所基於的那個方面來看,派生出來的一切都是正確的,那是因為它的基礎。正如「好」與「壞」,只有在區分何為「好」何為「壞」才能判斷是「好」是「壞」。
有些懷疑蘇菲對她所學的東西真的都理解了嗎?也許她只是作者著書的一個引線,穿連起了整個哲學史,但我更願意她同我一樣是個帶有探知欲望的孩子,至少她在書中是這樣的。突然想起達利所常用的抽屜,孩子眼裡所嚮往的抽屜和她最終打開的是否一樣呢?看到結果是否會很失望,只有打開抽屜才能得知。那她的心中應該就有一個理想的存在。
柏拉圖認為人的一切知識都是由天生稟賦而來,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於人的靈魂之中。有一種擔憂,近似乎於兒童天真的擔憂,我的靈魂有一天是不是會離開我去選擇別人,也許在我們所生存的空間裡到處都飄蕩著需要寄宿的靈魂,他們在等待一個合適的身體出現。回頭想想,我的靈魂經歷過什麼以後才選擇了我呢?她是不是選擇一個人重複著同樣的輪迴呢?可能我有些誤解了,但我無法走出這樣的一個怪圈,可能是我還想趴在窗臺和外面的「靈魂先生」說聲「嗨,你好」。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有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身,只能背對著洞口。他們面前有一堵白牆,他們身後燃燒著一堆火。在那面白牆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後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於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最後,一個人掙脫了枷鎖,並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並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並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於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並向他宣稱,除了牆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柏拉圖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我們,「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牆上的影子而已。我們的大自然比起鮮明的理型世界來說,是黑暗而單調的。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我們所看到的東西總是局限的,就像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一樣,只看到了牆上的影子。
我還是對哲學不感興趣,可我已經開始思考,這大概也是作者的本意。意識存在的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不可思議的奇蹟,在他面前,還有什麼奇蹟是不可能的呢。但奇蹟的主角還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