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赤點石斑魚苗種工廠化培育方法
2024-03-28 07:15:05 2
專利名稱:一種赤點石斑魚苗種工廠化培育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赤點石斑魚苗種工廠化培育方法。
背景技術:
赤點石斑魚(辦ahara)隸屬鱸形目、鱸亞目、鯧科,石斑魚屬,俗稱紅斑、紅繪,是一種名貴的島礁性經濟魚類。主要分布於我國的東海、南海以及印度、日本和朝鮮沿岸。其魚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是石斑魚中的最名貴品種之一,並且便於活體運輸和暫養,人工養殖前景非常好,開展赤點石斑魚人工繁殖和育苗技術研究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在國際上,只有日本在赤點石斑魚人工繁育領域有相關報導,在國內,對赤點石斑魚的研究主要涉及育苗早期生物學特性、遺傳多樣性分析、性別轉換控制以及成魚養殖領域,但對赤點石斑魚人工繁育技術的報導局限於試驗階段,獲得苗種量少,並且可重複性差,仍未達到產業化的水平。赤點石斑魚人工繁育是業內公認的難題,育苗成活率一直較低。就苗種培育過程中,在仔魚開口階段,容易發生大批量死亡,此時仔魚從吸收卵黃內源營養轉換為攝取人工培養的生物餌料等外源營養後,攝食餌料不足或某些營養物質的缺乏是導致苗種大批量死亡的一個原因。在苗種培育過程中,因生長差異而導致苗種間的自殘現象,也是影響苗種成率的一個原因;此外,對於赤點石斑魚工廠化培育各環節的相關指標參數,並未形成一套詳細體系,並且苗種培育的精細化操作規範也未建立。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赤點石斑魚苗種工廠化培育方法,建立各環節指標參數,以適於我國多數工廠化養殖場實施;同時,通過對開口餌料的選取以及對SS輪蟲高密度培養技術的研發,解決赤點石斑魚初孵仔魚因餌料供應不足或營養不足導致死亡率高的問題;構建幼魚定期篩苗具體操作規範,有效控制了赤點石斑魚因個體大小差異而導致的自殘現象;建立赤點石斑魚工廠化培育各環節的相關指標參數,實現精細化操作;建立石斑魚病毒性性神經壞死病快速檢測技術,及時有效檢測和預防該病害的發生。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赤點石斑魚苗種規模化培育方法,其特徵在於赤點石斑魚受精卵經過16h孵化,將上浮卵布到育苗池,微充氣,布池密度5-8g/m3,控制水溫24°C ±0. 5°C,布池次日起每12h升溫O. 5°C直至26°C開始恆溫培育;仔魚孵化3天後開始人工投喂,投餵前先向育苗池中投放一定濃度的光合細菌(投放20ppm的光合細菌),並加入一定量小球藻;第3飛天投餵牡蠣受精卵,投餵量為20個/ml/天;第5飛天投放牡蠣幼體,投餵量20個/ml/天;第7天投餵SS輪蟲及牡蠣幼體,投餵量為牡蠣幼、SS輪蟲各8 10個/ml/天;第8 20天投餵SS輪蟲,投餵量8 10個/ml/天;第If 39天投餵滷蟲無節幼體,投餵量f 3個/ml/天;溫度及溶解氧換水量隨著苗種的發育逐漸加大,孵化後第廣10天日換水量為10%,第1(Γ15天日換水量10% 30%,第15天 20天日換水量30 60%,第20天 30天日換水量100%,第30天 45天日換水量150% 200% ;第46天以後日換水量300% 400%,且培育水溫提高到26 27°C,通過充氧確保池內溶解氧4mg/L以上。苗種平均體長在lcnT3Cm期間,每7天分一次苗,之後分苗間隔天數逐步增長直至苗種平均體長12cm ;分苗是利用分苗篩,根據不同分苗篩上篩孔直徑大小不同而將苗種分開。育苗過程中,定期對苗種進行抽樣檢測;檢測是利用試劑盒對所抽取的樣品進行分析,一旦發現陽性樣品,則對育苗池進行隔離防治,以防交叉感染。本發明的積極效果在於 提高了苗種成活率。赤點石斑魚初孵仔魚個體較小,開口口裂在60um左右,只能攝食一些初孵的輪蟲或個別浮遊動物,本發明利用牡蠣受精卵和SS輪蟲作為赤點石斑魚的開口餌料,顯著降低了因赤點石斑魚開口攝食量不足導致死亡率高的問題,使該階段苗種成活率由20%提高到30%以上。降低了苗種畸形率。赤點石斑魚室內育苗容易出現畸形苗,常見畸形苗有三種一是脊柱彎曲,表現為身體前後明顯不在一條直線,個別腹部膨大、背部彎曲;二是嘴部突出,上下頜明顯不齊,主要是下頜偏長或向一側傾斜,有的上下頜不能合攏;三是眼部變形,左右不對稱。石斑魚苗種畸形問題是育苗過程中常見問題,本發明中利用大水體育苗,前期減少換水量,並採用循環水處理系統保持水溫、鹽度、氨氮、溶氧理化因子穩定,有效降低了苗種畸形率。提高了成活率赤點石斑魚發育至稚魚階段時,由於生長速度不均衡,使得個體間存在大小差異,存在自殘的現象,一般死亡率可達20%,本發明利用自製分苗篩,定期對苗種進行篩苗,減少苗種的自殘,提高了苗種成活率。餌料營養是人工育苗的關鍵,餌料個體大小、形狀、活動能力和營養成分,直接影響到苗種的生長和存活。本發明中SS輪蟲、野生輪蟲、滷蟲無節幼體全部利用裂壺藻強化劑進行營養強化後投喂,保證苗種對於DHA和EPA的需求。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
進一步說明本發明
育苗池赤點石斑魚育苗池為全封閉工廠化室內水泥池,一般為方形圓抹角魚池,有效水面積40平方米,平均水深O. 5米,最大水深I米。赤點石斑魚受精卵經過16h孵化後,(通過靜置採集法)將上浮卵布到育苗車間,微充氣(充氣量以微微泛出氣花為宜,切忌過急充氣造成仔魚損傷),布池密度5-8g/m3,控制水溫24°C ±0.5°C,布池次日起每12h升溫0.5°C直至26°C開始恆溫培育。布池當日即可孵化出仔魚,初孵仔魚全長1. 35-1. 45mm,卵黃囊呈球形。仔魚孵化3天後,卵黃囊能連消耗殆盡,此時開始人工投喂。投餵前先向育苗池中投放一定濃度的光合細菌(投放20ppm的光合細菌),並加入小球藻保持小球藻濃度30萬cell/ml (ml代表毫升,下同)(每日添加濃縮小球藻2次);第:Γ6天投餵牡蠣受精卵,投餵量為20個/ml/天;第5飛天投放牡蠣幼體,投餵量20個/ml/天;第7天投餵SS輪蟲及牡蠣幼體,投餵量為牡蠣幼、SS輪蟲各8 10個/ml/天;第8 20天投餵SS輪蟲,投餵量8 10個/ml/天;第18天開始投餵滷蟲無節幼體,投餵量Γ3個/ml/天;自第40天後開始投餵滷蟲成體,自第45天後開始逐步轉化為配合飼料。
牡蠣受精卵每日投餵6 8次,輪蟲等餌料每日投餵2次,牡蠣幼體每日投餵I次,滷蟲無節幼體每日投餵4次,滷蟲成體每日投餵12次。溫度及溶解氧換水量隨著苗種的發育逐漸加大,一般孵化後第f 10天日換水量為10%,第10 15天日換水量10% 30%,第15天 20天日換水量30 60%,第20天 30天日換水量100%,第30天 45天日換水量150% 200% 』第46天以後(標苗期)日換水量300% 400%,且培育水溫提高到26 27°C,通過充氧確保池內溶解氧4mg/L以上。仔魚孵化後的前3天遊動能力較弱,開口攝食後遊動能力逐步增強,孵化12天之後背鰭開始出現,14天後三叉戟開始形成,18天後可以攝食滷蟲無節幼體。隨著仔魚遊動能力的增強逐漸增加充氧量,以保證培育池內足量的溶解氧。培育22天後,魚苗平均體長達到7. 97mm左右,三叉戟明顯形成,魚苗主要攝食滷蟲無節幼體。
培育45天後魚苗全長可達15. 86mm,全部進入幼魚期,開始投餵攝食配合飼料。魚苗進入稚魚期後開始出現自殘現象,該時期一定要保證充足餌料供應以減少自殘機率,稚魚後期三叉戟逐漸回收並發育成為幼魚。篩苗幼魚期是魚苗生長最快的時期,每月體重可以增加100%以上。該時期魚苗大小分化嚴重,經常出現大魚吃小魚現象,而當較大個體口裂還不足以吞下較小個體時,往往會造成大魚被卡死,小魚被咬死,所以該時期要經常分魚,將不同規格的魚苗分開。一般前期(苗種平均體長在lcnT3cm間)7天分一次苗,後期分苗間隔天數逐步增長,苗種平均體長12cm以上時不用進行分苗。分苗是利用分苗篩,根據不同分苗篩上篩孔直徑大小不同而將苗種分開。病毒性神經壞死病快速檢測育苗過程中,要定期對苗種進行抽樣檢測,檢測是利用試劑盒對所抽取的樣品進行分析,一旦發現陽性樣品,則對育苗池進行隔離防治,以防交叉感染。
權利要求
1.一種赤點石斑魚苗種規模化培育方法,其特徵在於赤點石斑魚受精卵經過16h孵化,將上浮卵布到育苗池,微充氣,布池密度5-8g/m3,控制水溫24°C ±0. 5°C,布池次日起每 12h升溫O. 5°C直至26°C開始恆溫培育;仔魚孵化3天後開始人工投喂,投餵前先向育苗池中投放一定濃度的光合細菌(投放20ppm的光合細菌),並加入一定量小球藻;第3飛天投餵牡蠣受精卵,投餵量為20個/ml/天;第5飛天投放牡蠣幼體,投餵量20個/ml/天;第7天投餵SS輪蟲及牡蠣幼體,投餵量為牡蠣幼、SS輪蟲各8 10個/ml/天;第8 20天投餵SS 輪蟲,投餵量8 10個/ml/天;第If 39天投餵滷蟲無節幼體,投餵量f 3個/ml/天;溫度及溶解氧換水量隨著苗種的發育逐漸加大,孵化後第廣10天日換水量為10%,第1(Γ15天日換水量10% 30%,第15天 20天日換水量30 60%,第20天 30天日換水量100%,第30天 45天日換水量150% 200% ;第46天以後日換水量300% 400%,且培育水溫提高到26 27°C, 通過充氧確保池內溶解氧4mg/L以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赤點石斑魚苗種規模化培育方法,其特徵在於苗種平均體長在lcnT3cm期間,每7天分一次苗,之後分苗間隔天數逐步增長直至苗種平均體長12cm ;分苗是利用分苗篩,根據不同分苗篩上篩孔直徑大小不同而將苗種分開。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赤點石斑魚苗種規模化培育方法,其特徵在於育苗過程中,定期對苗種進行抽樣檢測;檢測是利用試劑盒對所抽取的樣品進行分析,一旦發現陽性樣品, 則對育苗池進行隔離防治,以防交叉感染。
全文摘要
一種赤點石斑魚苗種工廠化培育方法。本發明是一種赤點石斑魚苗種規模化培育方法,赤點石斑魚受精卵經過16h孵化後,將上浮卵布到育苗池,布池密度5-8g/m3,控制水溫24℃,之後每12小時升溫0.5℃直至26℃開始恆溫培育。仔魚孵化3天後,開始投喂。第3~6天投餵牡蠣受精卵,第5~7天投放牡蠣幼體及SS輪蟲,第8~20天投餵輪蟲,第18天開始投餵滷蟲無節幼體,第40天後開始投餵滷蟲成體,第45天後開始逐步轉化為配合飼料。保證充足的餌料供應並進行定期篩魚,在苗種培育過程中進行病毒性神經壞死病的檢測。使仔魚開口階段苗種成活率達到30%以上。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3004669SQ201310003208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6日
發明者翟介明, 李波, 武鵬飛, 李文升, 龐尊方, 馬文輝, 劉江春, 張英光 申請人:萊州明波水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