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用託盤的製作方法
2023-12-12 20:17:42 2
專利名稱:栽培用託盤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將蔬菜、水果、草本花卉等的栽培容器保持在高於地面位置的栽培用託盤。
栽培草莓等農作物,通常都是採用所謂的土地耕作栽培法,即在耕地表面形成的菜畦或壟中栽上秧苗,讓其生長的方法,從培育秧苗到收穫的一系列田間作業中,有許多工作得以彎腰斜眼的姿勢來進行,而且要從事搬運秧苗等繁重勞動,所以勞動者的體力消耗很大。為了改善這種勞動條件,人們改良了培育秧苗的容器,或者採用將栽培容器置於高於地面的位置進行作物栽培的高架栽培裝置。
本申請人也開發了一種草莓等的育苗容器,這是一種只要用少量的栽培土便能使根良好地生長發育的育苗容器,已在日本實用新型公開第34437/1994號公報中公開。另外還開發了放置該育苗容器的栽培用託盤,這已在日本實用新型公告第16495/1994號公報中公開。通過該育苗容器與栽培用託盤等的組合,便可形成圖5所示的栽培裝置。
如圖5所示,在栽培裝置60中,在直立設置於地面的支柱61上裝著框架62,框架62上裝著栽培用託盤63,在栽培用託盤63上形成的多個開口部67(參照圖6)中插入圓筒形的育苗容器65,並保持在其中。
栽培用託盤63,如圖6所示,通過其外周部形成的多個扣合部件64扣合在框架62上,在整個栽培用託盤63上呈棋盤狀排列的各開口部67中分別插入育苗容器65。在這種情況下,各開口部67的周圍被劃分成正方形,向著開口部67下降呈漏鬥狀。在充填於育苗容器65的栽培土66中可以進行草莓秧苗的育苗等。
通過採用這樣的栽培裝置,可以減少彎腰斜眼的作業,因此可以減少草莓等的栽培期中體力勞動負擔,改善勞動條件。
在圖5、圖6所示的現有的栽培裝置中,插入並保持於栽培用託盤63上形成的多個開口部67的圓筒形育苗容器65,雖然可通過其凸緣部65f與開口部67扣合,但是由於凸緣部65f與開口部67周圍的託盤材料密切接觸,所以要將育苗容器65從開口部67取下是很困難的。
因此,在進行秧苗移植作業或在育苗結束之後拆除收回栽培裝置時,將育苗容器65從栽培用託盤63上取下實際上要費很多的勞力與時間。這種拆除作業對勞動者來說是一種很大的體力負擔。
由於在採用現有的栽培裝置的情況下,將育苗容器65從栽培用託盤63上取下非常困難,因此在進行取下作業時,勞動者都是用手揪住育苗容器65中生長著的秧苗朝外拉,這樣很容易損傷秧苗或根。秧苗或根如被損傷,則以後的生長發育就不良了,就會降低產量,造成質量下降。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課題是要提供一種在進行秧苗移植作業或在拆除收回栽培裝置時,能方便地取下栽培容器,並能有效地防止損傷種在栽培容器中的植物秧苗與根的栽培用託盤。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具有能放置、取下地保持栽培容器的開口部的栽培用託盤,其中,在開口部的周圍形成將栽培容器從開口部取下用的脫離用凹部。
採用這樣一種結構,只要將手指或工具等插入脫離用凹部,便可對栽培容器施加脫離方向的力,能使保持於開口部的栽培容器容易脫離,因此可以減輕勞動者的體力負擔。由於脫離作業容易進行,因此勞動者不必用手去拉栽培容器內的植物秧苗,所以可有效地防止植物秧苗或根的損傷。
在這種情況下,如在開口部的周圍多個部位形成脫離用凹部,則可以在栽培容器的多個部位對其施加脫離方向的力,因此即使栽培容器與栽培用託盤緊密地連接著,也能方便地使其脫離,同時還可以防止因脫離作業中力集中在一個部位而造成栽培容器或栽培用託盤的破損。
通過在開口部的周圍呈放射狀形成多個脫離用凹部,手指等便可從多個方向插入脫離用凹部,脫離作業可以不受勞動者位置的影響,所以能使操作方便,在多個勞動者在栽培用託盤周圍多個位置進行脫離作業的情況下也能方便地工作。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是表示實施方式的栽培用託盤的立體圖。
圖2是
圖1所示的栽培用託盤的主視圖。
圖3是沿圖2的A-A線的截面圖。
圖4(a)和圖4(b)是表示另一個實施方式的栽培用託盤的主視圖。
圖5是表示現有的栽培裝置的立體圖。
圖6是構成圖5所示的栽培裝置的栽培用託盤的主視圖。
本實施方式表示了保持草莓秧苗的育苗容器的栽培用託盤的實例。如
圖1至圖3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栽培用託盤10具有多個可放置、取下地保持圓筒形栽培容器(育苗容器)11的開口部12,在開口部12的周圍形成有將栽培容器11從開口部12取下用的脫離用凹部13。插入並保持於開口部12的栽培容器11通過其凸緣部11f與開口部12扣合,在各栽培容器11內的栽培土14中可培育秧苗15。
在排列在栽培用託盤10上的開口部12的周圍,分別被劃分成正方形的區域,並形成朝向開口部12的向下的斜面,各區域部分呈大致為方錐形狀的漏鬥形,因此可引導撒落在栽培用託盤10上的水或液體肥料流入栽培容器11中,不會造成水或液體肥料的浪費。
在將栽培容器11從開口部12取下時,將手指或工具等插入脫離用凹部13,便可對栽培容器11的凸緣部11f施加脫離方向的力,因此便可使保持於開口部12的栽培容器11容易地脫離。由於脫離作業容易進行,因此勞動者不必用手去拉栽培容器11內的植物秧苗15,所以可有效地防止植物秧苗15或根16的損傷。
在栽培用託盤10上,如在開口部12的周圍兩個部位間隔180度形成脫離用凹部13,則可以在栽培容器11的兩個部位對其施加脫離方向的力,因此即使栽培容器11與栽培用託盤10緊密地連接著,也能方便地使其脫離。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可以在栽培容器11的兩個部位分散地施加脫離方向的力,因此還可以防止力集中在一個部位而造成栽培容器11或栽培用託盤10的破損。
這樣,通過採用栽培用託盤10,可使插入並保持於開口部12的栽培容器11容易地脫離,因此在進行秧苗15的移植作業或在拆除收回栽培裝置時,能方便地取下栽培容器11,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還可減輕勞動者的體力負擔。由於在栽培容器11的脫離作業中可防止損傷栽培容器11內生長中的秧苗15,所以在秧苗移植之後的生長發育狀態能保持良好,可提高產量與質量。
下面參照圖4(a)和圖4(b),對本實用新型的栽培用託盤的另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4(a)所示的栽培用託盤40具有能插入並保持圓筒形栽培容器11的開口部41,在開口部41的周圍形成有將栽培容器11從開口部41取下用的脫離用凹部42。另外,在開口部41的周圍,分別被劃分成正方形的區域,並形成朝向開口部41的向下的斜面,各區域部分呈大致為方錐形狀的漏鬥形。脫離用凹部42形成於朝向開口部41的向下的斜面部分。
在栽培用託盤40上,因在開口部41周圍的四個部位間隔90度呈放射狀形成脫離用凹部42,因此手指等可以從四個不同方向插入脫離用凹部42,脫離作業可以不受勞動者位置的影響,所以能使操作方便。而且,多個勞動者能在栽培用託盤40周圍多個位置方便地進行栽培容器11的脫離作業。
圖4(b)所示的栽培用託盤50具有能插入並保持圓筒形栽培容器11的開口部51,在開口部51的周圍形成有將栽培容器11從開口部51取下用的脫離用凹部52。另外,在開口部51的周圍,分別被劃分成正方形的區域,並形成朝向開口部51的向下的斜面,各區域部分呈大致為方錐形狀的漏鬥形。脫離用凹部52形成於朝向開口部51的向下的斜面與斜面交界的凹陷部分。
栽培用託盤50與栽培用託盤40的情況一樣,在開口部51周圍的四個部位間隔90度呈放射狀形成脫離用凹部52,因此手指等可以從四個不同方向插入脫離用凹部52,脫離作業可以不受勞動者位置的影響,所以能使操作方便。而且,多個勞動者能在栽培用託盤50周圍多個位置方便地進行栽培容器11的脫離作業。
由於栽培用託盤50的脫離用凹部52形成於朝向開口部51的向下的斜面與斜面交界的凹陷部分,脫離用凹部52與凹陷部分形成連續平滑的曲面,因此開口部51周圍的凹凸減少,可引導撒落在栽培用託盤50上的水或液體肥料順利地流入栽培容器11中。
本實用新型具有下述效果。
(1)因為在具有能放置、取下地保持栽培容器的開口部的栽培用託盤的開口部的周圍,形成了將栽培容器從開口部取下用的脫離用凹部,只要將手指或工具等插入脫離用凹部,便可對栽培容器施加脫離方向的力,能使保持於開口部的栽培容器容易脫離,所以可減輕勞動者的體力負擔。由於脫離作業容易進行,勞動者不必用手去拉栽培容器內的植物秧苗,所以可有效地防止植物秧苗的損傷。
(2)通過在開口部的周圍多個部位形成脫離用凹部,可以在栽培容器的多個部位對其施加脫離方向的力,因此即使栽培容器與栽培用託盤緊密地連接著,也能方便地使其脫離,同時還可以防止因脫離作業中力集中在一個部位而造成栽培容器或栽培用託盤的破損。
(3)通過在開口部的周圍呈放射狀形成多個脫離用凹部,手指等便可從多個方向插入脫離用凹部,脫離作業可以不受勞動者位置的影響,所以能使操作方便,而且在多個勞動者在栽培用託盤周圍多個位置進行脫離作業的情況下也能方便地工作。
權利要求1.一種具有多個能放置、取下地保持栽培容器的開口部的栽培用託盤,其特徵是,在所述開口部的周圍形成至少一個以上將所述栽培容器從所述開口部取下用的脫離用凹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用託盤,其特徵是,在上述開口部周圍,與上述開口部的中心點相對向地形成二個上述脫離用凹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用託盤,其特徵是,在上述開口部周圍,從上述開口部的中心點起呈放射狀形成四個以上的上述脫離用凹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栽培用託盤10具有多個可放置、取下地保持圓筒形栽培容器11的開口部12,在開口部12的周圍形成有將栽培容器11從開口部12取下用的脫離用凹部13。插入並保持於開口部12的栽培容器11通過其凸緣部11f與開口部12扣合,在各栽培容器11內的栽培土14中可培育秧苗15。
文檔編號A01G9/02GK2397719SQ992445
公開日2000年9月27日 申請日期1999年9月14日 優先權日1998年10月12日
發明者山本浩平 申請人:福岡丸本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