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景散文:仙洞山一遊
2024-05-17 22:33:06 1
仙洞山是國家AAA級旅遊勝地,古稱瑞峰、陳巖山,海拔580米,位於蓬壺鎮之西北面。它吸引了不少遊人文客。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上至七十幾歲的老人,下至幾歲的小孩。他們有的來燒香拜佛,請神還願;有的登山鍛鍊,遊覽名勝。
一路上,道路平坦。我們二十幾人,四輛轎車,急匆匆地駛向仙洞山。來到山腳,眺目遠望。只見山蔥蔥鬱鬱,綠色盎然。一片巨大的巖石鑲嵌在山的中上部,怪石嶙峋、奇峰聳秀,甚是顯眼。其餘的亭臺樓榭掩映其中,被椎子樹林遮住,有的也只能看到屋脊。
在仙洞山,有十二種樹木,其中珍稀樹木有六種,是一片罕見的亞熱帶季雨林,林深樹茂。在這深秋中,仙洞山的樹木仍然長勢良好,一片綠意,一片生機勃勃。走向山坡的水泥路,在一棵獨木成林的大樹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幾個紅色大字「美山經草翠」,筆力遒勁,頗有特色。石刻左邊是放生池,池裡人造仙鶴屹立,姿態優美;大魚栩栩如生,嘴尾朝天;青蛙匍匐在石上,仿佛在四季鳴叫,令人耳目一新,有一種活躍之美。
走過一段鵝卵石小道,可看到一隻石象,身形巨大,惹人注目。據說在原始時代,神農氏教民耕地,是以象拖犁。後來將野牛馴化後,代替象耕。石浩似象型,加以雕刻,猶如真象,常伴神農於仙山之中。它頗受人們喜愛,不少人與象合照,以留下美好的回憶,留下獨特的留念。
在鵝卵石小道兩邊,一些茶花樹一字排開,姿勢優美,綠葉亮澤;萬年青鮮翠欲滴,隨路而行。小道旁邊一尊彌勒佛塑像,體型巨大,耳垂至肩。他安然靜坐,笑容可掬,帶給人們一片好心情,帶來一個個好希望。
登上幾級臺階,我們來到真寶殿。殿前鐘樓鼓樓互相對望,甚是莊嚴,有氣派。殿裡供奉的神農大帝,香火不斷,紫煙嫋娜,燭光閃爍。好些人燒香朝拜,祁佛保佑,保佑身體健康,平安吉祥。
一路登山,拾階而上。不久,我們來到「神農洞府」。它又名「鼓石室」。相傳神農大帝駕祥雲南遊時,因愛慕逢壺勝境,降居此山,在這石室中設壇傳道,教化人民。洞中的底部以石擊之,杳如鼓聲咚咚。給那簡陋的石室賦予了美麗的傳說,不由得令人神往。在仿佛中,在此時此刻,神農大帝在給我們講道。據說該洞是八仙拜訪神農氏的居所,內有天然石桌,可容八人環坐。但現在,已不見石桌,只留下我們的想像,與佛神交。
山中有九曲嶺,曲徑通幽,是通往仙洞山峰頂之路。道路全用石頭砌成,迂迴曲折。在這林蔭小道中,品嘗山林石景,享受仙洞清新的空氣,使人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我們一行人歷經九曲,也不禁微汗流出,氣喘籲籲。
在九曲嶺路上,可見「逢壺仙界」四個大字。該摩崖石刻為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所書。他是福建晉江人,萬曆35年進士,官至大學士。他的字令人難忘,讓人在欣賞中不忍離去,真是魅力十足,光芒四射。
仙洞山峰頂,古代是座古寨,整個寨有三個寨門,即南門,北門和東門,非常險要。人們要攀藤附壁才能爬上峰頂。如飛鳥行走的路線,因而,人們將通往山上的道路稱為「鳥道」。但現在,攀上峰頂有路可循,有路可走,不必費太大的勁,經「鳥道」而至天后宮。裡面供奉「海神」天后娘娘。她祖籍莆田,自小生於海邊,熟悉水性,通曉天文氣象,平生救人無數,終生未嫁,是中國影響最大,供奉最多的女神。後世稱其為「馬祖」,「天妃」,「天后」,「天上聖母」等。有些人燒香禮佛,虔誠祈禱,甚是誠懇,甚是真切。
經過誦經堂,我們來到峰頂的無極殿。它系雙層仿天壇圓形殿宇,高度與底部直徑約為999釐米。上層供奉神農大帝,下層供奉彌勒佛,保佑國家安泰,人民康安,笑口常開。在無極殿眺目遠望,遠處的景物被樹木遮擋,只能從樹的縫隙看到部分的遠景,這真是一點小小的遺憾。我只能感嘆樹林的高大與雄偉,感嘆綠色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我們二十幾人在無極殿前留影,作為一群人重陽登山的見證。既見證了同學情,朋友誼;見證了仙洞山與人的密切聯繫;也見證了人舍不了山,山與人不可分。
仙洞山真是令人留戀往還,仙洞山的殿老徑幽,勝景殊多。他引人入勝,美麗迷人。它將留在記憶的深處,伴我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