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專用引流器的製作方法
2024-01-22 11:10:15

本實用新型涉及口腔護理用具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口腔科專用引流器。
背景技術:
在牙齒及口腔部位的手術過程中,由於機械或者藥物的刺激,病人口腔中會分泌大量的唾液,以及損傷血管時會有血液流出,再加上牙科專有治療臂噴嘴中會有衝洗液噴出。這些積蓄在患者口中的唾液、血液或者衝洗液,會從患者的口中不斷流出,一方面汙染患者的身體和衣物等;另一方面,患者需要起身前往專用衝洗池中吐出唾液等,這樣一來將治療和操作時間大大延長,無異於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現有的口腔引流器主要著眼於如何更加有效的吸收病患口腔內的唾液、血液以及衝洗液,但是對於口腔引流器的擺放以及定位設計,存在明顯不足。譬如,針對需要躺臥病床、治療床或者操作床上無法動作的病患,如何讓病患長時間含住唾液提取裝置,以及如何方便他們自助的進行負壓引流,都是設計難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口腔科專用引流器,以解決現有口腔引流器擺放、定位設計不足,以及病患無法長時間含住唾液提取裝置進行自助負壓引流等問題。
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口腔科專用引流器,包括引流瓶、引流管、負壓球、負壓管、耳拖、吸盤和吸液件,所述引流瓶上設置有用於與所述負壓球連通的所述引流管,所述負壓管一端與所述負壓球連通,所述負壓管的另一端與所述吸液件連通,在所述負壓管靠向所述負壓球的一側設置有定位重錘,在所述負壓管靠向吸液件的一側還設置有吸盤,所述定位重錘與所述吸液件之間設有所述耳拖,所述耳拖與所述負壓管相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吸盤為空心圓臺結構,所述吸盤包括吸盤底面和吸盤上端面,所述吸盤底面開口,所述吸盤上端面的中心位置開設有通孔,所述通孔內徑與所述負壓管外徑相等,所述負壓管貫穿於所述吸盤與所述吸液件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吸盤的開口方向朝向所述吸液件。
進一步的,所述吸盤朝向所述吸液件一側還設置有吸液墊,所述吸液墊與所述吸盤內側形狀相吻合。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重錘上還設置有用於固定的卡夾,所述卡夾與所述定位重錘一體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耳拖包括第一耳拖和第二耳拖,所述第一耳拖和所述第二耳拖分別通過位於所述負壓管上的固定架與所述負壓管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耳拖和所述第二耳拖遠離所述固定架的一端均設置有用於與患者身體連接的定位夾。
進一步的,所述吸液件為中空結構,所述吸液件可為球狀、棒狀和片狀中的任意一種。
進一步的,所述所述吸液件與所述負壓管可拆卸式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吸液件採用吸附性能良好的材料製作,優選採用海綿材料。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口腔科專用引流器,通過在負壓管上設置定位重錘,使得負壓球能夠被固定在病床、治療床或者操作床上,方便躺臥的病人用手擠壓負壓球,自主的完成負壓引流;在負壓管靠向吸液件的一側設置有吸盤,在引流過程時,可將吸盤覆蓋嘴部,防止唾液等外流,同時方便患者長時間含住吸液件進行唾液等的排出;本裝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及時、迅速排出口腔中的唾液、血液以及衝洗液,省時省力的同時,增加了病人的舒適度和清潔感,大大縮短了治療和操作時間,減輕了病人的痛苦。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1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引流瓶;2-引流管;3-負壓球;4-定位重錘;5-負壓管;6-固定架;7-耳拖;8-吸盤;9-吸液件;41-卡夾;71-第一耳拖;72-第二耳拖;73-定位夾;81-吸盤上端面;82-通孔;83-吸液墊。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所保護的範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實施例1
如附圖1和附圖2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中提供了一種口腔科專用引流器,包括引流瓶1、引流管2、負壓球3、負壓管5、耳拖7、吸盤8和吸液件9。
引流瓶1用於收集從口腔中排出的唾液、血液以及衝洗液。引流瓶1的瓶身上標示有刻度,方便觀察吸取出的唾液等的體積。引流瓶1上設置有用於與負壓球3連通的引流管2,引流管2的一端與引流瓶1的上端面相連通,引流管2的另一端與負壓球3相連通。引流管2採用的材質為醫用矽膠或者符合規定的軟氯乙烯中的任意一種,在本實施例中,優選為醫用矽膠。
具體的,負壓球3主要用於產生吸力,將口腔中的唾液、血液以及衝洗液通過負壓管5吸引出來排到引流瓶2中。負壓球3應當具有一定的彈性,方便患者進行擠壓。負壓球3的材料可為醫用矽膠或者符合規定的軟氯乙烯中的任意一種,負壓球3的規格可為100ml或者200ml。在本實施例中,負壓球3優選為醫用矽膠製作,負壓球3的規格為100ml。
負壓管5一端與負壓球3連通,負壓管5的另一端與吸液件9連通。由於負壓管5和負壓球3的質量均較輕,在引流過程中,安裝位置容易偏移,不易固定在某一位置。為解決現有口腔引流器擺放、定位設計不足的問題,在負壓管5靠向負壓球3的一側設置有定位重錘4,定位重錘4採用密度較大的材質製作而成,定位重錘4設置於負壓管5上,定位重錘4與負壓管5活動連接。
在負壓管5靠向吸液件9的一側還設置有吸盤8,定位重錘4與吸液件9之間設有耳拖7,耳拖7與負壓管5相連接。
進一步的,吸盤8為空心圓臺結構,採用醫用矽膠製作而成,吸盤8整體為無色透明。吸盤8包括吸盤底面和吸盤上端面81,吸盤底面未在附圖中標示出來。吸盤8底面開口,吸盤上端面81的中心位置開設有通孔82,通孔82內徑與負壓管5外徑相一致,負壓管5貫穿於吸盤8與吸液件9相連,負壓管5與吸盤8之間採用過盈配合。設置吸盤8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在引流時,將吸盤8覆蓋到患者嘴部,通過真空吸力吸附在患者嘴部,防止唾液等外流,同時方便患者長時間含住吸液件9進行唾液、血液以及衝洗液的排出。
值得注意的是,吸盤8的開口方向朝向吸液件9。由於吸盤8與患者嘴部皮膚相接觸,故吸盤8採用醫用矽膠製作而成。吸盤9內側弧度與人體面部相符合。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之上,耳拖7包括第一耳拖71和第二耳拖72,第一耳拖71和第二耳拖72的一端分別通過位於負壓管5上的固定架6與負壓管5相連。第一耳拖71和第二耳拖72在遠離固定架6的一端均設置有用於與患者身體連接的定位夾73。定位夾73的數量為兩個,分別夾持在患者左、右耳部位。定位夾73也可夾持在患者的衣服上。
為更多、更充分的吸取口腔中的唾液、血液以及衝洗液,吸液件9設計為中空結構。吸液件9可為球狀、棒狀和片狀中的任意一種。在本實施例中,吸液件9優選為球狀。
一般說來,為使吸液件9有較大的唾液吸附量,吸液件9優選為海綿材料製成。
更進一步的,吸液件9與負壓管5可拆卸式連接。當需要對吸液件9進行更換時,將其卸下更換新的即可。
實施例2
如附圖3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2中提供了一種口腔科專用引流器,包括引流瓶1、引流管2、負壓球3、負壓管5、耳拖7、吸盤8和吸液件9。
引流瓶1用於收集從口腔中排出的唾液、血液以及衝洗液,引流瓶1瓶身上標示有刻度,方便觀察吸取出的唾液等的體積。引流瓶1上設置有用於與負壓球3連通的引流管2,引流管2一端與引流瓶1上端相連通,引流管2的另一端與負壓球3相連通。引流管2採用的材質為醫用矽膠或者符合規定的軟聚氯乙烯中的任意一種,在本實施例中,優選為軟聚氯乙烯。
具體的,負壓球3主要用於產生吸力,將口腔中的唾液、血液以及衝洗液通過負壓管5吸引出來排到引流瓶2中。負壓球3的材料可為醫用矽膠或者符合規定的軟聚氯乙烯中的任意一種,負壓球3的規格可為100ml或者200ml。在本實施例中,負壓球3優選為軟聚氯乙烯製作,負壓球3的規格為200ml。
負壓管5一端與負壓球3連通,負壓管5的另一端與吸液件9連通。由於負壓管5和負壓球3的質量均較輕,在引流過程中,安裝位置容易偏移,不易固定在某一位置。為解決現有口腔引流器擺放、定位設計不足的問題,在負壓管5靠向負壓球3的一側設置有定位重錘4,定位重錘4採用密度較大的材質製作而成,定位重錘4設置於負壓管5上,定位重錘4與負壓管5活動連接。
需要指出的是,定位重錘4上還可設置有用於固定的卡夾41,卡夾41與定位重錘4一體連接。卡夾41具有一定的彈性,方便將其牢靠的固定在病床、治療床或者操作床上。
在負壓管5靠向吸液件9的一側還設置有吸盤8,定位重錘4與吸液件9之間設有耳拖7,耳拖7與負壓管5相連接。
進一步的,吸盤8為空心圓臺結構,採用醫用矽膠製作而成,吸盤8整體為無色透明。吸盤8包括吸盤底面和吸盤上端面81,吸盤底面未在附圖中標示出來。吸盤8底面開口,吸盤8上端面的中心位置開設有通孔82,通孔82內徑與負壓管5外徑相一致,負壓管5貫穿於吸盤8與吸液件9相連,負壓管5與吸盤8之間採用過盈配合。設置吸盤8主要是為了在引流時,可將吸盤8覆蓋到患者嘴部,通過真空吸力吸附在患者嘴部,防止唾液等外流,同時方便患者長時間含住吸液件9進行唾液、血液以及衝洗液的排出。
值得注意的是,吸盤8的開口方向朝向吸液件9。由於吸盤8與患者嘴部皮膚相接觸,故吸盤8採用醫用矽膠製作而成。吸盤9內側弧度與人體面部相符合。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之上,耳拖7包括第一耳拖71和第二耳拖72,第一耳拖71和第二耳拖72的一端分別通過位於負壓管5上的固定架6與負壓管5相連。第一耳拖71和第二耳拖72遠離固定架6的一端均為環形結構。耳拖7上的環形結構的數量為兩個,可分別掛在患者左、右耳部位,用於實現本裝置的固定。
耳拖7的結構可有多種方式,也可將第一耳拖71和第二耳拖72的一端分別通過位於負壓管5上的固定架6與負壓管5相連,第一耳拖71和第二耳拖72的另一端相互連接,以使耳拖7形成一封閉的環形結構。將環形結構的耳拖7繞過患者的頭部,掛在其頸部,即可實現對裝置的固定。但這種方式在附圖中未體現。
為更充分的吸取口腔中的唾液、血液以及衝洗液,吸液件9設計為中空結構。吸液件9可為球狀、棒狀和片狀中的任意一種。在本實施例中,吸液件9優選為棒狀。吸液件9的大小以能深入患者口腔為限。
一般說來,為使吸液件9有較大的唾液吸附量,吸液件9優選為海綿材料製成。
進一步來說,吸液件9與負壓管5可拆卸式連接。當需要對吸液件9進行更換時,將其卸下更換新的即可。
更進一步的,吸盤8朝向吸液件9一側還設置有吸液墊83,吸液墊83與吸盤8內側形狀相吻合。吸液墊83也應選取吸附性能較強的材料,在本實施例中,吸液墊83的材質優選為海綿。
工作方式:對於躺在病床、治療床或者操作床上的患者,使用本裝置時,可先將引流瓶1放置到地上。利用定位重錘4的重力效應,將負壓球3、負壓管5等置於病床、治療床或者操作床上。然後將吸液件9放入患者的口腔中,用吸盤8覆蓋住患者的嘴部。而後,患者用手擠壓負壓球3,自主的完成負壓引流,口腔中的唾液、血液以及衝洗液在吸力的作用下,被吸附並排至引流瓶1。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幾個優點:
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口腔科專用引流器,通過在負壓管上設置定位重錘,使得負壓球能夠被固定在病床、治療床或者操作床上,方便躺臥的病人用手擠壓負壓球,自主的完成負壓引流。
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口腔科專用引流器,在負壓管靠向吸液件的一側設置有吸盤,在引流過程時,可將吸盤覆蓋嘴部,防止唾液等外流,同時方便患者長時間含住吸液件進行唾液、血液以及衝洗液的排出。
3、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口腔科專用引流器,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及時、迅速引出口腔中的唾液、血液以及衝洗液,省時省力的同時,增加了病人的舒適度和清潔感,大大縮短了治療和操作時間,減輕了病人的痛苦。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