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壓多控分流閥的製作方法
2024-02-04 05:39:15

本發明涉及一種鑽井、修井設備,尤其涉及一種帶壓多控分流閥。
背景技術:
帶壓多控分流閥是防噴器、帶壓作業裝置、井口、管匯等主要設備附件之一,在鑽井、修井過程中用於特殊情況下的多方位多接口同時控制,分流減壓力有效地控制了井口多管道設備開關,既實施帶壓多控分流的效果又防止油層汙染和人員設備的安全,大大地提高井口作業速度。帶壓多控分流閥,可根據實接口的方位和接口的數量及井口壓力標準規範進行設計。帶壓多控分流閥,主要與現場實際控制系統壓力源相接,提供常規壓力的來源,由於現有的帶壓多控分流閥點較多,管線連接相對凌亂,作業運輸拆卸相對麻煩,不具有相對集中的功能,解決不了特殊情況下多方向多接口同時控制的關鍵性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實現單方向或多方向同時調控的帶壓多控分流閥。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採用的技術方案是:帶壓多控分流閥,包括:閥體,在所述閥體內設置有過濾腔和閥腔,所述過濾腔和閥腔通過設置在閥體內的連接通道相互連通,在所述過濾腔內通過濾網固定螺母設置有過濾網,在所述閥體的左側設置有與過濾腔相互連通的進油口,在所述閥體左側還設置有左出油口,所述左出油口通過設置在閥體內的左出油通道與閥腔相互連通,在所述閥體的前側設置有前出油口,所述前出油口銅鼓我設置在閥體內的前出油通道與閥腔相互連通,在所述閥體的右側設置有右出油口,所述右出油口通過設置在閥體內的右出油通道與閥腔相互連通,在所述閥體的後側設置有後出油口,所述後出油口通過設置在閥體內的後出油通道與閥腔相互連通,所述左出油通道、前出油通道、右出油通道和後出油通道與閥腔相互連通的一端位於同一水平面,在所述閥體的右側下端設置有排氣孔,在所述排氣孔內設置有絲堵,所述排氣孔通過設置在閥體內的排氣通道與閥腔相互連通,在所述閥腔內滑動設置有調控活塞,在所述調控活塞的內部豎向設置有活塞進油通道,所述活塞進油通道與調控活塞上端的閥腔相互連通,在所述調控活塞的內部下端設置有與活塞進油通道相互連通的活塞單向出油通道,在所述調控活塞的中部設置有與活塞進油通道相互連通的90度角活塞雙向出油通道和180度角活塞雙向出油通道,在所述調控活塞的內部上端設置有與活塞進油通道相互連通的三通出油通道,在所述閥腔上端的閥體內通過壓緊螺母滑動設置有閥杆,在所述閥腔上端的閥體上設置有調控支架,所述閥杆的下端伸入閥腔內與調控活塞相連接,所述閥杆的上端伸出閥體和調控支架與調控手輪相連接,在所述閥杆的上端從下往上依次設置有第一檔螺紋段、第二檔螺紋段和第三檔螺紋段,在所述第一檔螺紋段下端的閥杆上設置有第一檔非螺紋段,在所述第一檔螺紋段和第二檔螺紋段之間的閥杆上設置有第二檔非螺紋段,在所述第二檔螺紋段和第三檔螺紋段之間的閥杆上設置有第三檔非螺紋段,在所述調控支架的上端設置有與第一檔螺紋段、第二檔螺紋段和第三檔螺紋段相互配合的螺紋套,在所述調控支架的上端滑動設置有限位指示卡板,在所述限位指示卡板內設置有避讓孔和與避讓孔相互連通的限位卡槽,所述避讓孔與與第一檔螺紋段、第二檔螺紋段和第三檔螺紋段相互配合,所述限位卡槽與第一檔非螺紋段、第二檔非螺紋段和第三檔非螺紋段相互配合,在所述限位卡槽左側的限位指示卡板上設置有左90度刻度線,在所述限位卡槽左側的限位指示卡板上設置有右90度刻度線,在所述限位卡槽後側的限位指示卡板上設置有後90度刻度線,在所述左90度刻度線和後90度刻度線之間的限位指示卡板上設置有左45度刻度線,在所述右90度刻度線和後90度刻度線之間的限位指示卡板上設置有右45度刻度線,在所述調控手輪的下端設置有刻度盤,在所述刻度盤的外側豎向均勻設置有四條與左90度刻度線、右90度刻度線、後90度刻度線、左45度刻度線和右45度刻度線相互配合的手輪指示線,相鄰兩條手輪指示線的圓弧夾角為90度。
為了更好地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採用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在所述壓緊螺母與閥體之間設置有外耐油橡膠密封圈,在所述壓緊螺母與閥杆之間設置有內耐油橡膠密封圈。
本發明的優點是:上述帶壓多控分流閥,具有液壓油路的過濾功能確保設備安全暢通,在額定的工作壓力下可帶壓調控,無需關閥裝置再進行調控,可實現單方向或多方向的同時調控,可實現單接口或多接口的同時調控,同時具有壓力源壓力分流效果,安全環保,閥管路相對集中油損量少,降低了作業成本和勞動強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帶壓多控分流閥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閥體沒有過濾網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限位指示卡板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中活塞單向出油通道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1中90度角活塞雙向出油通道和180度角活塞雙向出油通道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1中三通出油通道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閥體,2、過濾腔,3、閥腔,4、連接通道,5、濾網固定螺母,51、過濾網,6、進油口,7、左出油口,8、左出油通道,9、前出油口,10、前出油通道,11、右出油口,12、右出油通道,13、後出油口,14、後出油通道,15、排氣孔,16、絲堵,17、排氣通道,18、調控活塞,19、活塞進油通道,20、活塞單向出油通道,21、90度角活塞雙向出油通道,22、180度角活塞雙向出油通道,23、三通出油通道,24、壓緊螺母,25、閥杆,251、第一檔螺紋段,252、第二檔螺紋段,253、第三檔螺紋段,254、第一檔非螺紋段,255、第二檔非螺紋段,256、第三檔非螺紋段,26、調控支架,27、調控手輪,28、螺紋套,29、限位指示卡板,30、避讓孔,31、限位卡槽,32、左90度刻度線,33、右90度刻度線,34、後90度刻度線,35、左45度刻度線,36、右45度刻度線,37、刻度盤,38、手輪指示線,39、外耐油橡膠密封圈,40、內耐油橡膠密封圈。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詳細描述一下本發明的具體內容。
如圖1、圖2、圖3、圖4、圖5、圖6所示,帶壓多控分流閥,包括:閥體1,在所述閥體1內設置有過濾腔2和閥腔3,所述過濾腔2和閥腔3通過設置在閥體1內的連接通道4相互連通,在所述過濾腔2內通過濾網固定螺母5設置有過濾網51,在所述閥體1的左側設置有與過濾腔2相互連通的進油口6,在所述閥體1左側還設置有左出油口7,所述左出油口7通過設置在閥體1內的左出油通道8與閥腔3相互連通,在所述閥體1的前側設置有前出油口9,所述前出油口9銅鼓我設置在閥體1內的前出油通道10與閥腔3相互連通,在所述閥體1的右側設置有右出油口11,所述右出油口11通過設置在閥體1內的右出油通道12與閥腔3相互連通,在所述閥體1的後側設置有後出油口13,所述後出油口13通過設置在閥體1內的後出油通道14與閥腔3相互連通,所述左出油通道8、前出油通道10、右出油通道12和後出油通道14與閥腔3相互連通的一端位於同一水平面,在所述閥體1的右側下端設置有排氣孔15,在所述排氣孔15內設置有絲堵16,所述排氣孔15通過設置在閥體1內的排氣通道17與閥腔3相互連通,在所述閥腔3內滑動設置有調控活塞18,在所述調控活塞18的內部豎向設置有活塞進油通道19,所述活塞進油通道19與調控活塞18上端的閥腔3相互連通,在所述調控活塞18的內部下端設置有與活塞進油通道19相互連通的活塞單向出油通道20,在所述調控活塞18的中部設置有與活塞進油通道19相互連通的90度角活塞雙向出油通道21和180度角活塞雙向出油通道22,在所述調控活塞18的內部上端設置有與活塞進油通道19相互連通的三通出油通道23,在所述閥腔3上端的閥體1內通過壓緊螺母24滑動設置有閥杆25,在所述閥腔3上端的閥體1上設置有調控支架26,所述閥杆25的下端伸入閥腔3內與調控活塞18相連接,所述閥杆25的上端伸出閥體1和調控支架26與調控手輪27相連接,在所述閥杆25的上端從下往上依次設置有第一檔螺紋段251、第二檔螺紋段252和第三檔螺紋段253,在所述第一檔螺紋段251下端的閥杆25上設置有第一檔非螺紋段254,在所述第一檔螺紋段251和第二檔螺紋段252之間的閥杆25上設置有第二檔非螺紋段255,在所述第二檔螺紋段252和第三檔螺紋段253之間的閥杆25上設置有第三檔非螺紋段256,在所述調控支架26的上端設置有與第一檔螺紋段251、第二檔螺紋段252和第三檔螺紋段253相互配合的螺紋套28,在所述調控支架26的上端滑動設置有限位指示卡板29,在所述限位指示卡板29內設置有避讓孔30和與避讓孔30相互連通的限位卡槽31,所述避讓孔30與與第一檔螺紋段251、第二檔螺紋段252和第三檔螺紋段253相互配合,所述限位卡槽31與第一檔非螺紋段254、第二檔非螺紋段255和第三檔非螺紋段256相互配合,在所述限位卡槽31左側的限位指示卡板29上設置有左90度刻度線32,在所述限位卡槽31左側的限位指示卡板29上設置有右90度刻度線33,在所述限位卡槽31後側的限位指示卡板29上設置有後90度刻度線34,在所述左90度刻度線32和後90度刻度線34之間的限位指示卡板29上設置有左45度刻度線35,在所述右90度刻度線33和後90度刻度線34之間的限位指示卡板29上設置有右45度刻度線36,在所述調控手輪27的下端設置有刻度盤37,在所述刻度盤37的外側豎向均勻設置有四條與左90度刻度線32、右90度刻度線33、後90度刻度線34、左45度刻度線35和右45度刻度線36相互配合的手輪指示線38,相鄰兩條手輪指示線38的圓弧夾角為90度。
如圖1所示,在本實例中,為了達到更好的密封效果,在所述壓緊螺母24與閥體1之間設置有外耐油橡膠密封圈39,在所述壓緊螺母24與閥杆25之間設置有內耐油橡膠密封圈40。
上述帶壓多控分流閥工作時時,液壓油通過進油口6進入依次經過過濾腔2、連接通道4、調控活塞18上端的閥腔3和調控活塞18內的活塞進油通道19到達活塞單向出油通道20、90度角活塞雙向出油通道21、180度角活塞雙向出油通道22和三通出油通道23內。
上述帶壓多控分流閥需要進行單方向調控時,逆時針旋轉調控手輪27,調控手輪27帶動閥杆25上升,閥杆25帶動調控活塞18在閥腔3內向上滑動,當閥杆25上的第一檔螺紋段251完全上升脫離調控支架26上的螺紋套28後,在調控支架1的上端滑動推入限位指示卡板29將閥杆25上的第一檔非螺紋段254卡設在限位卡槽31內,第一檔螺紋段251支撐在限位指示卡板29的上端,此時,一方面可以對第一檔螺紋段251進行限位防止調節手輪27順時針旋轉時帶動第一檔螺紋段251在螺紋套28內旋轉下降,另一方面,活塞單向出油通道20與左出油通道8、前出油通道10、右出油通道12和後出油通道14位於同一平面,根據刻度盤37上均勻設置的四條手輪指示線(豎向每90度1條)和限位指示卡板29上的左90度刻度線32、右90刻度線33、後90度刻度線34,調控手輪27通過閥杆25帶動調控活塞18每轉動90度,活塞單向出油通道20會與左出油通道8、前出油通道10、右出油通道12和後出油通道14中任意一個出油通道相互連通,從而實現單方向出油調控。
上述帶壓多控分流閥需要進行雙向調控時,在調控支架1的上端滑動抽出限位指示卡板29使避讓孔30處於第一螺紋段251的正下方,便於第一螺紋段251能夠順利在螺紋套28內旋轉上下移動,順時針旋轉調控手輪27,調控手輪27帶動閥杆25下降,閥杆25帶動調控活塞18在閥腔3內下滑動,當閥杆25上的第一檔螺紋段251完全下降脫離調控支架26上的螺紋套28後,在調控支架1的上端滑動推入限位指示卡板29將閥杆25上的第二檔非螺紋段255卡設在限位卡槽31內,第二檔螺紋段252支撐在限位指示卡板29的上端,此時,一方面可以對第二檔螺紋段252進行限位防止調節手輪27任意方向旋轉時帶動第二檔螺紋段252在螺紋套28內旋轉升降,另一方面,90度角活塞雙向出油通道21和180度角活塞雙向出油通道22與左出油通道8、前出油通道10、右出油通道12和後出油通道14位於同一平面,根據刻度盤37上均勻設置的四條手輪指示線(豎向每90度1條)和限位指示卡板29上的左90度刻度線32、右90刻度線33、後90度刻度線34、左45度刻度線35、右45度刻度線36,調控手輪27通過閥杆25帶動調控活塞18每轉動90度,90度角活塞雙向出油通道21會與左出油通道8、前出油通道10、右出油通道12和後出油通道14中任意相鄰兩個出油通道相互連通;調控手輪27通過閥杆25帶動調控活塞18逆時針旋轉45度,180度角活塞雙向出油通道22會與前出油通道10和後出油通道14呈直線對邊相互連通,調控手輪27通過閥杆25帶動調控活塞18順時針旋轉45度,180度角活塞雙向出油通道22會與左出油通道8和右出油通道12呈直線對邊相互連通,從而實現兩個方向出油調控。
上述帶壓多控分流閥需要進行三向調控時,在調控支架1的上端滑動抽出限位指示卡板29使避讓孔30處於第二螺紋段252的正下方,便於第二螺紋段252能夠順利在螺紋套28內旋轉上下移動,順時針繼續旋轉調控手輪27,調控手輪27帶動閥杆25下降,閥杆25帶動調控活塞18在閥腔3內下滑動,當閥杆25上的第二檔螺紋段252完全下降脫離調控支架26上的螺紋套28後,在調控支架1的上端滑動推入限位指示卡板29將閥杆25上的第三檔非螺紋段256卡設在限位卡槽31內,第三檔螺紋段253支撐在限位指示卡板29的上端,此時,一方面可以對第三檔螺紋段253進行限位防止調節手輪27任意方向旋轉時帶動第三檔螺紋段253在螺紋套28內旋轉升降,另一方面,三通出油通道23與左出油通道8、前出油通道10、右出油通道12和後出油通道14位於同一平面,根據刻度盤37上均勻設置的四條手輪指示線(豎向每90度1條)和限位指示卡板29上的左90度刻度線32、右90刻度線33、後90度刻度線34,調控手輪27通過閥杆25帶動調控活塞18每轉動90度,三通出油通道23會與左出油通道8、前出油通道10、右出油通道12和後出油通道14中任意相鄰三個出油通道相互連通,從而實現三個方向出油調控。
上述帶壓多控分流閥,具有液壓油路的過濾功能確保設備安全暢通,在額定的工作壓力下可帶壓調控,無需關閥裝置再進行調控,可實現單方向或多方向的同時調控,可實現單接口或多接口的同時調控,同時具有壓力源壓力分流效果,安全環保,閥管路相對集中油損量少,降低了作業成本和勞動強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