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對蝦室內養殖水質調控方法
2024-01-23 08:35:15
專利名稱:一種對蝦室內養殖水質調控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對蝦養殖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種運用生物膜和生物絮團系統的對蝦室內養殖水質調控方法。
背景技術:
水質管理的好壞是對蝦養殖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在室內對蝦養殖系統中,由於較高的養殖密度,因此單一的人工飼料投餵、較為簡單的生態系統以及過低的環境承載力極易造成水體中有毒汙染物的快速積累,導致水質惡化。常通過頻繁換水、潑灑水質淨化藥物(吸附劑、氧化劑等)、使用循環水養殖系統以及投放益生菌以維持適宜的養殖環境。大量養殖廢水的排放不僅浪費人力物力,增加養殖成本,而且汙染環境並造成病害的大範圍傳播。化學藥物的大量使用則破壞了水體生態系統且對養殖生物有一定的毒害作用,極易造成惡性循環。循環水系統由於其較高的成本投入而無法大範圍推廣使用。益生菌製劑因其特有功能已在水產養殖上被廣泛認可和使用,但由於大多用戶在使用中忽視了微生物生長和代謝過程中的特定營養需求,使得投放的益生菌往往生長較差,難以完全發揮其功效,且生存時間短,繁殖力差,不能形成優勢種,需定期補充。Burford 等(1、Burford M A,Thompson P J,Mcintosh R P, et al. Nutrient and microbial dynamics in high-intensity, zero-exchange shrimp ponds in Belize[J]. Aquaculture,2003,219 :393-411)對高密度對蝦養殖池中營養和微生物動力學研究中發現,在養殖過程中,雖然水體中營養物的濃度不斷升高,但是細菌數量並沒有增加,認為營養物的碳氮比低於微生物生長的最適比例,不利於微生物的正常生長。微生物生長所需主要營養物質為碳源和氮源,二者的質量比例至關重要,一般以化學需氧量總氮 (C0D TN) = (10 20) 1為宜。室內養殖過程中,水體含氮物質的積累速度明顯高於碳源物質,使得水體營養物中的碳氮比例逐漸降低,而在養殖水體水質處理中,人們只注重有益微生物的投入,未考慮到水體中碳源物質的補充,投入的微生物難以較好生長,水體中各種形式的氮不能有效去除。生物膜依靠附著於載體表面上的微生物膜來吸附和降解水體中的汙染物,微生物細胞幾乎能在水環境中的任何適宜的載體表面牢固地附著、生長和繁殖,這些微生物吸附分解利用養殖水體中呈懸浮、膠體和溶解狀態的物質。同時,水體環境中有益微生物的大量生長和繁殖,再經充分的曝氣懸浮則易形成生物絮團(bio-flocs),生物絮團是某些微生物在生長繁殖過程中形成表面積較大的菌膠團來大量絮凝和吸附水中懸浮的膠體或有機顆粒汙染物,並能將這些物質攝入細胞體內降解的具獨立小生態系統的微生物絮凝團,它由具有活性的微生物菌膠團或絮狀、泥粒狀的微生物群體構成,這樣的群體有很強的吸附能力和降解能力,可以吸附和降解水體中有機碎屑,並通過生長及代謝作用轉化水體中含氮汙染物為細菌蛋白生物量,達到淨化水質效果,同時水體中大量的絮團顆粒亦能被對蝦所攝食,從而提高飼料中蛋白利用率,降低養殖成本(2、khryVer P D,Crab R, Defoirdt Τ, et al. The basics of bio-flocs technology :The added value for aquaculture[J].
3Aquaculture,2008, 277 :125-137)。稻殼主要成分為纖維素,水體中加入稻殼可作為碳源被微生物生長所利用降解, 維持水體中微生物正常生長和代謝,從而維繫生物絮團系統的穩定。稻殼又因其表面粗糙, 通透性強,質輕易懸浮等特點可作為微生物生長和粘附載體形成生物膜。這樣,養殖水體中以生物膜和生物絮團兩種形式構成新的生態系統,如此環境將更穩定、高效和持久。迄今,國內外未見有運用生物膜和生物絮團技術雙重調節對蝦室內養殖水體水質的報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可解決現有的養殖過程中使用益生菌無法充分發揮其功效等問題,提供一種對蝦室內養殖水質調控方法。本發明包括以下步驟1)入池前準備;所述入池前準備包括養殖池準備、養殖水體消毒、益生菌附著、益生菌接種和水環境調節;2)養殖前期水質調節;所述養殖前期水質調節的具體方法為對蝦入池後每日按 0. 5L/m3水體潑灑益生菌-稻殼混合液,連續潑灑5 7天,至水體出現大量懸浮絮團顆粒,透明度為40 50cm,期間加大曝氣量,使絮團顆粒和部分稻殼充分曝起,每日加高水位 5cm,至90 IlOcm為止;養殖前期水質調節的目的在於形成生物膜和建立生物絮團系統;3)養殖中後期水質調節所述養殖中後期水質調節的具體方法為日常飼料中摻拌投餵活菌劑,每7 15天可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可為養殖池原水量的15% 30%,每 10 15天可潑灑1次生石灰。在步驟1)中,所述養殖池準備的具體方法是養殖池選擇長方形或正方形室內水泥池,長寬比為(1 2) 1,高為1. 2 1. 5m,面積為10 50m2,養殖池池頂設有防雨和遮光措施,所述養殖池設有進水口、出水口和輸氣管,養殖池內最好按0. 8 Im2設置1個氣頭;所述養殖水體消毒的具體方法是養殖池進經砂濾池過濾的海水,每立方水體潑灑漂白粉1 2g,所述漂白粉含有效氯可為25% 32% ;經他以上作用後,用硫代硫酸鈉中和餘氯,曝氣1天後使用;所述益生菌附著和益生菌接種的具體方法是將益生菌、紅糖和稻殼混合置於容器中,加海水後曝氣活化,得益生菌-稻殼混合液,再按lL/m3水體潑灑益生菌-稻殼混合液;所述益生菌包括芽孢桿菌、乳酸菌和光合細菌;按益生菌-稻殼混合液計算,所述芽孢桿菌的用量可為IX 101°活菌單位(0 扔/1,乳酸菌的用量可為5\1(^^"1^,光合細菌的用量可為5X109CFU/L,紅糖的用量可為5g/L,稻殼的用量可為10g/L ;所述曝氣活化的時間可為6 他;所述稻殼最好經前處理,所述前處理的方法可為稻殼經過篩去除雜質和碎屑後,充分淹沒浸泡並撈去水面漂浮稻殼,添加乳酸菌和酵母菌密封發酵去除表層有機物後, 經IOOppm高錳酸鉀浸泡氧化1 濁,衝洗乾淨,曬乾;所述水環境調節的具體方法為調節養殖水體各指標與待入池對蝦所處環境相近,其中,溫度相差< 2°C,pH相差< 0. 5,鹽度相差< 2%。,潑灑水色營養劑調節水色至淡褐色,調節氣閥,做到充分均勻曝氣。
在步驟3)中,所述活菌劑可包括芽孢桿菌和乳酸菌,所述芽孢桿菌可為 IX 108CFU/g,所述乳酸菌可為IX 108CFU/g ;所述生石灰的用量可為5 lOppm。所述益生菌可以是市售芽孢桿菌、乳酸菌和光合細菌的單一菌製劑或者複合菌製劑。所述水色營養劑可採用市售水產養殖用水色營養劑或腐植酸鈉等帶色水質改良藥物。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和積極效果1)通過添加價格低廉、易獲取的稻殼為碳源和附著載體,充分發揮益生菌功能,以生物膜和生物絮團形式吸收和分解水體中有毒汙染物質,維持良好養殖環境,減少養殖過程中廢水排放,降低環境汙染。同時,較少的進水亦可降低外來病原體的侵入機率,減少病害發生,降低養殖風險。2)大量的懸浮絮團降低水體透明度,調節水色,為養殖對蝦提供適宜的生活環境, 促進其生長和存活。3)微生物通過降解稻殼並吸附和轉化水體中游離氮為養殖對蝦可攝食物質,增加飼料蛋白利用率,提高飼料轉化率,降低養殖成本。4)水體和對蝦腸道菌群中有益微生物成為優勢種,競爭性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減少病害發生,提高單產。5)整個養殖周期不用抗生素藥物,減少其他藥物應用,真正做到健康綠色養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實施例將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選擇福建東山某對蝦育苗場作為實驗基地,所用實驗材料為日本囊對蝦 (Marsupenaeus japonicas, bate 1888)幼蝦(體重 1· 0士0· 2g,體長 4士0· 5cm)。實驗用芽孢桿菌、乳酸菌和光合細菌均為單一菌製劑,分別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生產的「利生菌王」、「利生優酸乳」和「豐蝦寶」產品。所用水色營養劑為滋豐水產資材有限公司生產的「普萊斯」產品。所用飼料為臺灣紘國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福星」對蝦配合飼料,粗蛋白含量43% 45%。所用海水為砂濾池過濾海水,鹽度 %。 32%。,pH 8. 3 8. 6,水溫 25 29°C。實驗設2個實施例,分別以Rl和R2 (對照組)表示。每個實施例設3個重複,每個重複隨機投放對蝦,密度100尾/m2。各實施例除水質管理外其它管理方式相同。各實施例水質調控管理按以下步驟進行1)對蝦入池前準備(1)養殖池準備實驗在6個IOm2 (長^iX寬2. 5mX高1. 2m)室內對蝦育苗池中進行,池子具進出水口,供水供氣方便,每池按第Im2布置1個氣頭。(2)養殖水體消毒養殖池中每立方水體潑灑漂白粉(含有效氯25% 32%)1 2g,經他以上作用後,用硫代硫酸鈉中和餘氯,曝氣一天後使用。(3)益生菌附著和接種實施例Rl按lL/m3水體潑灑益生菌-稻殼混合液,其配製方法為益生菌包括芽孢桿菌IX IOltl活菌單位(CFU)/L、乳酸菌5X109CFU/L和光合細菌 5X109CFU/L,紅糖5g/L,經前處理之稻殼10g/L,混合置於塑料桶中,加水後充分曝氣活化6 8h。其中稻殼的前處理方法為稻殼經過篩去除雜質和碎屑後,充分淹沒浸泡並撈去水面漂浮稻殼,添加乳酸菌和酵母菌充分發酵10 15天以去除表層有機物,經IOOppm高錳酸鉀浸泡氧化,衝洗乾淨,曬乾備用。實施例R2按相同菌量添加益生菌混合液,該混合也除不加稻殼外,其餘操作相同。(4)水環境調節各實施例調節養殖水體指標(溫度、PH和鹽度等)與待入池對蝦所處環境相近,其中,溫度相差< 2°C,pH相差< 0. 5,鹽度相差< 2%0。潑灑水色營養劑 3ppm調節水色至淡褐色。調節氣閥,做到充分均勻曝氣。2)養殖過程中水質調節(1)養殖前期水質調節(生物膜形成與生物絮團系統建立)實施例Rl在對蝦入池後每日按0. 5L/m3水體潑灑益生菌-稻殼混合液(配置方法同步驟(1)),連續潑灑7天, 至水體出現大量懸浮絮團顆粒,透明度為50 60cm。期間加大曝氣量,使絮團顆粒和部分稻殼充分曝起。實施例R2則單添加益生菌混合液,菌液用量和活化操作同R1。各實施例每日加高水位5cm,至IOOcm為止。(2)養殖中後期水質調節各實施例每10天換水一次,換水量為20%。各實施例所餵飼料中添加一定濃度益生菌(芽孢桿菌1 X 108CFU/g與乳酸菌1 X 108CFU/g)。實施例Rl 每30天按5g/m3水體補充稻殼,實施例R2則不添加。各實施例每20天潑灑一次生石灰,用量為lOppm。各實施例每3天檢測一次水質情況,包括pH、化學耗氧率(COD)、氨氮(NH3-N)和亞硝酸鹽氮(NO2-N),操作方法按照海洋監測規範第四部分海水分析(GB 17378.4-2007) 所提供方法進行。表1不同實施例養殖水體水質變化範圍、成活率和體重增長率
權利要求
1.一種對蝦室內養殖水質調控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以下步驟1)入池前準備所述入池前準備包括養殖池準備、養殖水體消毒、益生菌附著、益生菌接種和水環境調節;2)養殖前期水質調節所述養殖前期水質調節的具體方法為對蝦入池後每日按 0. 5L/m3水體潑灑益生菌-稻殼混合液,連續潑灑5 7天,至水體出現大量懸浮絮團顆粒,透明度為40 50cm,期間加大曝氣量,使絮團顆粒和部分稻殼充分曝起,每日加高水位 5cm,至90 IlOcm為止;3)養殖中後期水質調節所述養殖中後期水質調節的具體方法為日常飼料中摻拌投餵活菌劑,每7 15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為養殖池原水量的15% 30%,每10 15 天潑灑1次生石灰。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對蝦室內養殖水質調控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步驟1)中, 所述養殖池準備的具體方法是養殖池選擇長方形或正方形室內水泥池,長寬比為1 2 1,高為1. 2 1. 5m,面積為10 50m2。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對蝦室內養殖水質調控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步驟1)中,所述養殖池池頂設有防雨和遮光措施。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對蝦室內養殖水質調控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步驟1)中,所述養殖池設有進水口、出水口和輸氣管,養殖池內按0. 8 Im2設置1個氣頭。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對蝦室內養殖水質調控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步驟1)中, 所述養殖水體消毒的具體方法是養殖池進經砂濾池過濾的海水,每立方水體潑灑漂白粉 1 2g,所述漂白粉含有效氯為25% 32%;經他以上作用後,用硫代硫酸鈉中和餘氯,曝氣1天後使用。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對蝦室內養殖水質調控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步驟1)中,所述益生菌附著和益生菌接種的具體方法是將益生菌、紅糖和稻殼混合置於容器中,加海水後曝氣活化,得益生菌-稻殼混合液,再按lL/m3水體潑灑益生菌-稻殼混合液。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對蝦室內養殖水質調控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益生菌包括芽孢桿菌、乳酸菌和光合細菌;按益生菌-稻殼混合液計算,所述芽孢桿菌的用量為IXIOKI 活菌單位CFU/L,乳酸菌的用量為5X109CFU/L,光合細菌的用量為5 X 109CFU/L,紅糖的用量為5g/L,稻殼的用量為10g/L。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對蝦室內養殖水質調控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步驟1)中,所述曝氣活化的時間為6 他;所述稻殼最好經前處理,所述前處理的方法可為稻殼經過篩去除雜質和碎屑後,充分淹沒浸泡並撈去水面漂浮稻殼,添加乳酸菌和酵母菌密封發酵去除表層有機物後,經IOOppm高錳酸鉀浸泡氧化1 2h,衝洗乾淨,曬乾。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對蝦室內養殖水質調控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步驟1)中,所述水環境調節的具體方法為調節養殖水體各指標與待入池對蝦所處環境相近,其中,溫度相差< 2°C,pH相差< 0. 5,鹽度相差< 2%。,潑灑水色營養劑調節水色至淡褐色,調節氣閥, 做到充分均勻曝氣。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對蝦室內養殖水質調控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步驟;3)中,所述活菌劑包括芽孢桿菌和乳酸菌,所述芽孢桿菌為lX108CFU/g,所述乳酸菌為IXlO8CFU/ g ;所述生石灰的用量可為5 lOppm。
全文摘要
一種對蝦室內養殖水質調控方法,涉及一種對蝦養殖方法。提供一種可解決現有的養殖過程中使用益生菌無法充分發揮其功效等問題,提供一種對蝦室內養殖水質調控方法。入池前準備包括養殖池準備、養殖水體消毒、益生菌附著、益生菌接種和水環境調節;養殖前期水質調節方法為對蝦入池後每日按0.5L/m3水體潑灑益生菌-稻殼混合液,連續潑灑5~7天,至水體出現大量懸浮絮團顆粒,透明度為40~50cm,期間加大曝氣量,使絮團顆粒和部分稻殼充分曝起,每日加高水位5cm;養殖中後期水質調節方法為日常飼料中摻拌投餵活菌劑,每7~15天可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為15%~30%,每10~15天潑灑1次生石灰。
文檔編號A23K1/17GK102550475SQ20121002820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9日
發明者劉洪濤, 毛勇, 王軍, 蘇永全, 董宏標, 鐘聲平 申請人:廈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