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驅動數控折彎機的製作方法
2024-02-25 17:11:15 1

本實用新型涉及數控折彎機,尤其涉及一種混合驅動折彎機。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的折彎機的折彎驅動和快速升降驅動都是同一套絲槓提供驅動力,為了發揮伺服電機的快速特性,現有的折彎機的噸位都很小。如果提高噸位又要提高速度,伺服電機的功率會大大增加,製造成本也大大增加。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伺服電機驅動為主導,其他傳動方式輔助的混合驅動折彎機,具有工具機運行平穩、響應快,精度高,節能環保等優點。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混合驅動數控折彎機,它包括機架以及設置於機架上並沿機架上下滑動的滑塊,在機架的左右兩側設置有滑塊主驅動機構,機架的中間位置設置有至少一組滑塊輔助驅動機構。
本方案的具體特點還有,滑塊主驅動機構包括固定在機架上的伺服電機和減速機和主驅絲槓安裝座,在主驅絲槓安裝座中設置有主驅絲槓,主驅絲槓由伺服電機和減速機驅動,在滑塊上設置有與主驅絲槓配合的主驅絲母。
在伺服電機和減速機的輸出軸上設置有主驅小帶輪,在主驅絲槓的端部設置有主驅大帶輪,一主驅同步皮帶繞過兩個帶輪實現伺服電機和減速機對主驅絲槓的驅動。從而實現主驅絲母帶動滑塊上下運動。
滑塊輔助驅動機構為電機輔助驅動機構,包括設置於機架上的輔驅電機和減速機和輔助絲槓安裝座;輔驅電機與減速機直聯,輔驅電機和減速機通過輔驅電機安裝板與機架聯接,減速機輸出軸上設置有輔驅小帶輪,輔驅絲槓安裝座中設置有輔驅絲槓,輔驅絲槓的端部固定設置有輔驅大帶輪,輔驅皮帶繞過兩個帶輪,開關磁阻電機通過輔驅皮帶驅動輔驅絲槓轉動,在機架上固定設置有導向塊,絲母導向座與輔驅絲母固定聯接,絲母導向座上設有導向槽,該導向槽與導向塊相配;輔驅絲槓轉動帶動輔驅絲母沿導向塊上下移動。
輔驅絲母下方固定設置輔驅T型槽座,在輔驅T型槽座上設置有輔驅換位缸安裝板,輔驅換位缸安裝板上固定輔驅換位缸。在輔驅T型槽座上設置有T型槽。
輔驅齒形墊塊頂部設置有T型凸起,T型凸起與輔驅T型槽座上的T型槽配合。輔驅齒形墊塊由輔驅換位缸推動水平換位,沿輔驅T型槽座上的T型槽前後移動換位。
輔驅齒形墊塊上位於T型凸起的下方相對的左右兩端分別設置有多個凸起和凹槽;在滑塊上固定輔驅齒形傳力塊,輔驅齒形傳力塊中間開設有貫通前後的凹槽,凹槽內部相對的左右兩側立面上設置多條上下走向的凸起;輔驅齒形墊塊的凸起和凹槽與輔驅齒形傳力塊的凸起對應一致。輔驅齒形墊塊在原始位置時,輔驅齒形墊塊的凸起與輔驅齒形傳力塊的凸起之間的槽位置相對,輔驅齒形傳力塊的凸起與輔驅齒形墊塊的凸起正好錯開,輔驅齒形傳力塊與滑塊相聯,此時滑塊相對輔驅齒形墊塊可上下移動,滑塊的上下移動不受輔驅齒形墊塊的妨礙。
當輔驅齒形墊塊被輔驅換位缸推動換位後,輔驅齒形墊塊的凸起和輔驅齒形傳力塊的凸起位置正好相對時,輔驅電機和減速機驅動輔驅絲槓轉動,輔驅絲母帶動輔驅T型槽座、輔驅齒形墊塊以及輔驅齒形傳力塊推動滑塊向下運動,增加對滑塊的壓力。
輔驅電機可為開關磁阻電機或伺服電機。
滑塊輔助驅動機構為油壓輔助驅動機構;油壓輔助驅動機構包括設置於機架上的油缸,在油缸的缸體上固定設置有擋板,在油缸的活塞杆下方固定設置有輔驅T型槽座,擋板的立面與輔驅T型槽座的前立面貼合,從而限制輔驅T型槽座和油缸活塞杆的自由轉動。輔驅T型槽座另一立面設置輔驅換位缸安裝板,在輔驅換位缸安裝板上固定設置有輔驅換位缸。在輔驅T型槽座上設置有T型槽。
輔驅齒形墊塊頂部設置有T型凸起,T型凸起與輔驅T型槽座上的T型槽配合。輔驅齒形墊塊由輔驅換位缸推動水平換位,沿輔驅T型槽座上的T型槽前後移動。
輔驅齒形墊塊上位於T型凸起的下方相對的左右兩端分別設置有多個凸起和凹槽;在滑塊上固定輔驅齒形傳力塊,輔驅齒形傳力塊中間開設有貫通前後的U形槽,U形槽內部相對的左右兩側立面上設置多條上下走向的凸起;輔驅齒形墊塊的凸起和凹槽與輔驅齒形傳力塊的凸起對應一致。輔驅齒形墊塊在原始位置時,輔驅齒形墊塊的凸起與輔驅齒形傳力塊的凸起之間的槽位置相對,輔驅齒形傳力塊的凸起與輔驅齒形墊塊的凸起正好錯開,輔驅齒形傳力塊與滑塊相聯,此時滑塊相對輔驅齒形墊塊可上下移動,滑塊的上下移動不受輔驅齒形墊塊的妨礙。
當輔驅齒形墊塊被輔驅換位缸推動換位後,輔驅齒形墊塊的凸起和輔驅齒形傳力塊的凸起位置正好相對,油缸活塞杆推動輔驅T型槽座、輔驅齒形墊塊和輔驅齒形傳力塊推動滑塊向下運動,增加對滑塊的壓力。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具有快下、快上迅速,精度高;多點加力,滑塊變形小;使用噸位不到公稱噸位的一半時,只用伺服電機主導驅動裝置,高效節能、環保;即使配置油壓輔助驅動,也僅僅在折彎行程時使用,油壓裝置很小。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混合驅動數控折彎機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I部視圖。圖3是開關磁阻電機輔助驅動部件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的C向視圖。圖5是圖3的B-B剖面視圖。圖6是為本實用新型混合驅動數控折彎機結構示意圖。圖7是油壓輔助驅動部件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圖7的D-D剖面視圖。圖9是圖8的E-E剖面視圖。圖10是輔驅齒形墊塊和輔驅齒形傳力塊的結構示意圖。圖11是圖7的滑塊在上極限位置時的F向視圖。
圖中:1-機架;2-滑塊;3-伺服電機和減速機;4-電機安裝板;5-主驅同步皮帶;6-主驅小帶輪;7-主驅大帶輪;8-主驅絲槓安裝座;9-主驅絲槓;10-主驅絲母;11-輔驅電機和減速機;12-輔驅電機安裝板;13-輔驅小帶輪;14-輔驅皮帶;15-輔驅大帶輪;16-輔驅絲槓安裝座;17-輔驅絲槓;18-輔驅絲母;19-絲母導向座;20-導向塊;21-輔驅換位缸;22-輔驅換位缸安裝板;23-輔驅T型槽座;24-輔驅齒形墊塊;25-輔驅齒形傳力塊;31-油缸;32-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圖1- 5為滑塊主驅動機構為伺服電機主導驅動,滑塊輔助驅動機構採用開關磁阻電機輔助驅動的混合驅動數控折彎機。
如圖1和6所示,一種混合驅動數控折彎機,它包括機架1以及設置於機架1上並沿機架1上下滑動的滑塊2,在機架1的左右兩側設置有滑塊主驅動機構,機架1的中間位置設置有至少一組滑塊輔助驅動機構。
如圖2所示,滑塊主驅動機構包括固定在機架1上的伺服電機和減速機3和主驅絲槓安裝座8,在主驅絲槓安裝座8中設置有主驅絲槓9,主驅絲槓9由伺服電機和減速機3驅動,在滑塊2上設置有與主驅絲槓9配合的主驅絲母10。
在伺服電機和減速機3的輸出軸上設置有主驅小帶輪6,在主驅絲槓9的端部設置有主驅大帶輪7,一主驅同步皮帶5繞過兩個帶輪實現伺服電機和減速機3對主驅絲槓9的驅動。從而實現主驅絲母10帶動滑塊2上下運動。
滑塊輔助驅動機構為為電機輔助驅動機構,包括設置於機架1上的輔驅電機和減速機11和輔助絲槓安裝座16;輔驅電機與減速機直聯,輔驅電機和減速機11通過輔驅電機安裝板12與機架1聯接,減速機輸出軸上設置有輔驅小帶輪13,輔驅絲槓安裝座16中設置有輔驅絲槓17,輔驅絲槓17的端部固定設置有輔驅大帶輪15,輔驅皮帶14繞過兩個帶輪,開關磁阻電機通過輔驅皮帶14驅動輔驅絲槓17轉動,在機架1上固定設置有導向塊20,絲母導向座19與輔驅絲母18固定聯接,絲母導向座19上設有導向槽,該導向槽與導向塊20相配;輔驅絲槓17轉動帶動輔驅絲母18沿導向塊20上下移動。
如圖3所示,輔驅絲母18的法蘭下方固定設置輔驅T型槽座23,在輔驅T型槽座23上設置有輔驅換位缸安裝板22,輔驅換位缸安裝板22上固定輔驅換位缸21。在輔驅T型槽座23上設置有T型槽。
如圖4所示, 輔驅齒形墊塊24頂部設置有T型凸起,T型凸起與輔驅T型槽座23上的T型槽配合。輔驅齒形墊塊24由輔驅換位缸21推動水平換位,沿輔驅T型槽座23上的T型槽前後移動。
如圖10所示,輔驅齒形墊塊24上位於T型凸起的下方相對的左右兩端分別設置有凸起和凹槽;在滑塊2上固定輔驅齒形傳力塊25,輔驅齒形傳力塊25中間開設有貫通前後的U形槽,U形槽內部相對的左右兩側立面上設置上下走向的多條凸起;輔驅齒形墊塊24的凸起與輔驅齒形傳力塊25的凸起對應一致。如圖5、圖6、圖8所示,輔驅齒形墊塊24在原始位置時,輔驅齒形墊塊24的凸起與輔驅齒形傳力塊25的凸起之間的槽位置相對時,輔驅齒形傳力塊25與滑塊2相聯,此時滑塊2上下移動,帶動輔驅齒形傳力塊25上下移動,輔驅齒形傳力塊25的凸起與輔驅齒形墊塊24的凸起正好錯開,這時滑塊2的上下移動不受輔驅齒形墊塊24的妨礙。
如圖3和圖10所示,當輔驅齒形墊塊24被輔驅換位缸21推動,輔驅齒形墊塊24的凸起和輔驅齒形傳力塊25的凸起位置正好相對時,輔驅電機和減速機11驅動輔驅絲槓17轉動,輔驅絲母帶動輔驅T型槽座23、輔驅齒形墊塊24和輔驅齒形傳力塊25推動滑塊2向下運動,增加對滑塊2的壓力。如圖11所示,當滑塊2到上極限位置時,輔驅換位缸安裝板22、輔驅T型槽座23、輔驅齒形墊塊24可進入齒形傳力塊25內。
輔驅電機可為開關磁阻電機或伺服電機。
實施例2: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相同之處不再贅述,不同之處在於:滑塊輔助驅動機構為油壓輔助驅動機構(如圖7-10);油壓輔助驅動機構包括設置於機架1上的油缸31,在油缸31的缸筒上固定設置有擋板32,在油缸31的活塞杆下方固定設置有輔驅T型槽座23,擋板32的立面與輔驅T型槽座23的前立面貼合,從而限制輔驅T型槽座和油缸活塞杆的自由轉動。輔驅T型槽座23另一立面設置輔驅換位缸安裝板22,在輔驅換位缸安裝板上固定設置有輔驅換位缸21。在輔驅T型槽座23上設置有T型槽。
如圖8所示, 輔驅齒形墊塊24頂部設置有T型凸起,T型凸起與輔驅T型槽座23上的T型槽配合。輔驅齒形墊塊24由輔驅換位缸21推動水平換位,沿輔驅T型槽座23上的T型槽前後移動。
如圖10所示,輔驅齒形墊塊24上位於T型凸起的下方相對的左右兩端分別設置有凸起和凹槽;在滑塊2上固定輔驅齒形傳力塊25,輔驅齒形傳力塊25中間開設有貫通前後的凹槽,凹槽內部相對的左右兩側立面上設置上下走向的多條凸起;輔驅齒形墊塊24的凸起與輔驅齒形傳力塊25的凸起對應一致。如圖5、圖6、圖8所示,輔驅齒形墊塊24在原始位置時,輔驅齒形墊塊24的凸起與輔驅齒形傳力塊25的凸起之間的槽位置相對時,輔驅齒形傳力塊25與滑塊2相聯,此時滑塊2上下移動,帶動輔驅齒形傳力塊25上下移動,輔驅齒形傳力塊25的凸起與輔驅齒形墊塊24的凸起正好錯開,這時滑塊2的上下移動不受輔驅齒形墊塊24的妨礙。
如圖7和10所示,當輔驅齒形墊塊24被輔驅換位缸21推動,輔驅齒形墊塊24的凸起和輔驅齒形傳力塊25的凸起位置正好相對時,油缸31活塞杆推動輔驅T型槽座23、輔驅齒形墊塊24和輔驅齒形傳力塊25推動滑塊2向下運動,增加對滑塊2的壓力。
油缸控制油壓系統為常規設計,此處不累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