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好太極拳內氣必經的三大階段
2025-05-03 21:04:24
太極拳的練氣是在大腦皮層統攝諸神經系統的統一指揮下,使全身處於極度鬆弛的狀態下,隨著呼吸的鼓蕩和形體緩慢的運行,促使內臟器官和肌肉有節律地舒張收縮,這樣內氣就會加強。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太極拳練好內氣的方法,一起去看看吧。
第一階段:此階段的練習目的主要是熟練套路和糾正架式.首先要清心滌濾,以除去影響練拳的各種因素,專心專意.以後再按拳譜要求,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下,虛領頂勁,沉肘松肩,含胸塌腰,曲膝圓襠,注意頭、手、身、腳、步等到各部位的要求,一招一勢認真練習,不可間斷。除去焦燥情緒,需循序漸進,萬不可急於求成。每天練習5-10遍,約半年至1年時間,即可將套路練熟。隨著熟練水平的提高,此時可以覺察到,體內產生內氣鼓蕩,氣到之處,表現為酸、麻、沉、帳(僅表現在某一部位,最常見於上肢手指等處)。此階段太極拳架式的招招式式,具有斷勁不圓的缺陷。
第二階段:歷經一年左右的練習後,練習者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本階段開始應有進一步的要求,其目的是在這一階段的練習中,逐步達通任督諸脈,遂之使十二經脈也相斷打通。練習要求的重點是在注意第一階段要求的前提下,應注意虛實開合及纏絲勁的練習。開合練習是內氣鼓蕩得以調整的基礎,是太極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活動形式。開合分為內合和外合。外合即是手與足相合,肘與膝相合,肩與髖相合;左手與右足合,左肘與右膝合(右邊也如此);手與身相合,心與意相合,肝與筋相合,脾與肉相合,肺與身(皮毛)相合,腎與骨相合。心意一合,周身一起合住,心意一開,內外具開。同時開中寓合,合中寓開。一開一合,陰陽二氣遞相承。此乃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得陽助則生化無窮,陽得陰助則化源不竭。」陳氏太極拳中的纏絲勁,是區別於其他拳種運動形式的獨特之處。纏絲勁練習的好壞,關係著太極拳內勁走、化、沾、發的質量標準。纏絲勁是以它獨特的螺旋纏繞的運動形式,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使內氣得以通諸經。《拳譜》中說:「纏絲勁,發源於腎,處處有之,無時不然。」練習者要嚴格掌握它的練習方法和運動特點。
第三個階段:歷經前兩階段的架式和開合纏絲勁的練習後,已具備一定的基礎。這一階段的練習,突出重點是個「意」字。「拳譜」規定:「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
關於意的解釋,《靈樞.本神篇》說:「心有所想,而無動作為之意。」《內經.精神五臟論》一書中也說:「思發於脾而成於心為之意。」總之,意念的產生,是在心主神明的作用下,所進行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為此在這一階段練習的主要目的是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與套路架式的密切配合,真正做到「形在意之內,意在形之中。」動作與內氣一致。意不動,內氣不動,外形亦然不動。意欲動,內氣動,外形隨之而動。靜則心無所思,意無所欲,形專於靜,靜如山嶽。動則意動,內氣鼓蕩,形如閃電。在這個階段,練習者可以自己覺察到,體內有內氣鼓蕩。練習時氣到之處,有酸脹熱沉等感覺。練習套路架式時,可以感覺到有許多不適之處。如感覺架子彆扭,運勁不那麼順隨,總覺得練習水平比以前下降,在發勁時呼呼帶風,震腳咚咚作響,可是推手時就是不順手,好象不得訣竅。有些人在此階段,由於練習時氣沉不了,發生胸悶、脹憋,吃不進飯等現象,《拳論》中稱之為「橫氣填胸」,或因不能以氣運身,而使濁氣上逆,而感到頭昏腦脹。在出現上述情況時,不可急燥和洩氣,可請教拳師校正,除去弊端後,上述情況也自然會好轉和消失。第三個階段的練習,是學太極拳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階段,容易產生恢心洩氣情楮,使之不能正常堅持。恢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練拳和推手結合不好,用不順手,懷疑教師藏技不傳,為些易間斷。另一種是本人意志力不夠,練拳之事常被其他雜事所誤,自己也曾下決心要堅持不懈,但總是受客觀事物的幹擾。要克服這些矛盾,方法有兩點:第一要有毅力和決心,解除一切幹擾因素,每天無論工作多忙,要擠出一定時間進行練習。要記住「決心是打開前進之門,毅力是取得成功之母。」第二,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循規蹈矩一招一式,認真練習,每個動作要精細體會,久而久之,自然會水到渠成,勝利渡過困難關。
內家拳強調用意不用力,全身鬆柔,緩慢運行,不尚拙力等,這樣內氣就會加強。在行拳時,神要領,肩要沉,速度要慢,要均勻,思想要集中,否則氣感即行消失,其得氣的前提就是以意念引導鬆柔,以鬆柔產生內氣。有了內氣的產生,練習太極拳才能有理想的效果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