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小架的發展及其特點
2025-05-03 23:51:24
大架和小架是陳式太極拳所獨有的,在早期,只有深入到陳氏宗族內部才知道陳式太極拳的大小架之分,小架是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將拳架縮小後改編而成,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陳式太極拳小架的發展及特點吧。
陳式太極拳小架的發展
陳氏太極拳的訓練講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無圈為登峰造極。歷史上陳氏太極拳可能並無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訓練方法上,對於初學者,師傅為了使徒弟儘快入門,把架型放大,讓徒弟先從大圈、外圈入手,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在徒弟掌握了陳氏太極拳劃圈走圓的運動規律之後,再逐步由大圈過渡到小圈、外圈過渡到內圈,而形成勁路沿軀幹和四肢變化、傳遞的螺旋纏絲勁,達到外形上不見圈的高級境界。如今的陳氏太極拳大架、小架除了動作形式不同外,其技術理論基礎是一樣的。大架拳手也講求將圈逐漸收小,小架訓練開始也講求將圈放大,兩者的訓練過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說。
陳氏族人公認對大、小架的分化起著劃時代作用的關鍵人物是陳有本,根據《陳氏家乘》記載,陳有本的父親陳公兆"學術純正,名士多出其門",陳有本及胞兄陳有恆"均庠生,習太極拳。有本尤得驪珠,子侄之藝皆其所成就,豐度謙衝,常若有所不及,當時精太極拳者率出其門……有本門人陳清平、陳有綸、陳奉章、陳三德、陳廷棟均有所得,陳耕耘亦師事焉。清平傳趙堡鎮和兆元、張開、張罩山。有綸傳李景延、張大洪"。由以上文字可以看出,陳公兆、陳有本父子皆武學造詣深厚,弟子名家輩出,有本之藝顯然是得到父親真傳,並且在陳有本之前小架已經存在。小架因其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嚴格有序的訓練方法,被陳家溝人譽為"功夫架"、"看家拳",因為傳承者多有文化,因此又叫"書房架"。
值得注意的是"小架"傳人大多也會"大架",並堅持認為陳氏太極拳只有一套,並無"小架"和"大架" 之分,只是練法不同。而"大架"傳人則宣揚"十四世陳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礎上,又有些改動,逐漸捨棄了某些難度和發勁動作,架式與老架一樣寬大,稱為新架(現在稱小架)"。
陳式太極拳小架的特點
1、身法
「身忌上躥胡亂擺,寧低不高行平線」。行拳走架身體不可忽上忽下,左右亂擺;意向下沉,重心放低,重心基本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個別動作如擺腳下岔、金雞獨立、鋪地龍等除外)。
2、手法
「雙手相合勿翻動,微貫一氣指肚間;上行不過眉,下行似鬆開;內轉拇指界中線,外運勿探、沉肘尖;莫貪莫夾、束肋毛膚相挨」。兩手向合,四六陰陽。
練習太極拳講究的是心靜體松,掌要落落大方。有的人練習太極拳只是一味的追求呼吸,卻忘記了掌的擺放。
瓦隆掌,大、小指向合,意貫母、食、中指;手的運動範圍以身體中線為界,左、右手各管半邊,向上行不超過眉毛,向下行意想鬆開;出手勿貪,回手勿夾,留有餘地,中規中矩。
3、步法
「腳踏忌八丁,切記合足尖;內腳掌踏地偏重,大二趾領先;以腳跟轉換,步大一腿長,步小一豎腳」。基於開胯圓襠的需要,要求兩腳基本保持平行。
忌八字腳、丁字腳(造成兩胯根不成窩狀,襠部失去弧形,成「人」字襠即尖襠,不能實現圓襠);從胯向下內纏(逆纏),落在腳掌內側大、二足指上;出步勿貪,伸縮自如,大步不超過一腿長,小步不小於一豎腳。
練太極拳需學會正確的步法,只有走好步法才能將下身穩固,上身才能實戰開來。
4、「寧進不退,下在上先」
重心寧進不退;轉換下在上先。
5、眼法
「神送前手頭忌晃動」。神意在前手,但目光並非死死盯住前手,頭也不能隨手晃動。
如今的陳氏太極拳小架經過長期的發展,有很多人在練,雖然小架的產生相對較晚,但是同樣作為陳式太極拳的一部分,相信能夠被一直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