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做好平衡動作四部曲
2025-05-04 01:24:24
平衡動作在中華武術中佔據重要地位,太極拳也不例外。平衡動作,是指一隻腿支撐身體,另一隻腿懸起,形成各種造型的靜止姿勢。平衡動作是衡量每個太極拳愛好者拳技術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練習過程中,常見的毛病是:重心不穩,搖晃、移動;靜止時間;不夠提膝或控腿高度不夠,及有附加支撐現象等。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如何糾正這些毛病吧。
第一,加強基本功鍛練,提高肢體柔韌程度和腿部功能。拳諺說:「練拳不練腿,如同冒失鬼。」因此,首先要加強踝 部和腿部鍛練。如壓腿、踢腿、搬腿、控腿、拍腿以及劈腿等。但應因人制宜,不可強求一致。通過這些腿功練習,拉長下肢各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腱和肌肉的伸展性,擔高下肢以髖關節為軸心的運動幅度和蹬踢力量;增強大腿有關肌群和韌帶的柔韌性,提高腿的靈活性、舉控高度動能力。在此基礎上,循序漸近,先練單式,然後再進行組合練習。對難度較大的,要打「攻堅戰」。幾十遍、甚至上百遍地反覆練習。久而久之,腿部力量和支撐平衡能力就會大大增強。
第二,動作及其感覺要沉穩。首先,思想入靜,精神貫注,全身放鬆,小腹微收,內氣下沉。做到上虛下實。其次獨立支撐前必須將身體重心移至支撐腿。待支撐腿控制好重心,下盤穩固,分清虛實後,才將另一隻腿提起。其三,支撐腿要微屈站立,五趾抓地,全腳踏實,膝關節不可僵挺,支撐腳 也不可掀掌、拔跟、減小支撐面。否則,正如拳諺所說:「翻蹄亮掌,一輩子不長。」其四,提膝、蹬(分)腳 的高低,應以各人的功力和體質不同而定。其五,初學者可採用附加支撐辦法。然後逐步做到收腳不落地。
第三,身體各部位要協調一致。
(1)支撐腳的方向位一定要適度。平衡動作中支撐腳一般應微微外撇,以不超過30°為宜;個別的,甚至外撇達60°(如《32式太極劍》中的獨立反刺)。決不可過於僵直髖關節松沉,劍臀收胯。
(2)提膝、蹬(分腳要與上肢動作協同進行。 平衡動作中,在提膝、蹬(分)腳 的同時,一般都伴隨有上肢的分掌或撐掌 。這是太極拳「立圓」運動中「有上則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原則的具體表現。這些對撐或對拉拔長,控制了慣性,均衡了勁力, 使 得周身上下相應,前後相對,左右相承,既保證了身體的平衡,又顯得姿 勢舒展大方,增加了觀賞和美學價值。
(3)要隨式轉腰順肩。腰,胯,肩三者有呼應連承關係。凡轉身處,腰、胯、肩都 應同時轉動,並帶動四肢朝著一個方向運作、使勁,齊進齊出。這樣,全身上下一起轉動,不僅自然靈活,重心穩定,也於內勁通過轉腰順利地到達四肢。切不可四肢與腰、胯、肩分離,各走各勁。
第四,立身中正。這是提高平衡能力,正確完成動作的前提。太極拳講究「橫平豎直」。豎起碼就處處身體中正。橫平就是兩肩平、腰圈平、兩 胯平。兩 者既相互矛盾,又互為其根,相需相用。演練時要認真做到頂頭豎項,下頦內收;兩肩平、腰圈平、兩胯平。從頭頂百會穴到腳心上下垂直對正。只有這樣,才能使太極拳平衡動作錦上添花。
要做好平衡動作不僅要改善身體方面的問題,更要使自身在心理上平靜下來,這樣才能夠做好平衡動作。平衡動作是許多人在練太極拳時都會遇到的問題,只要下決心努力糾正,相信一定能夠做到平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