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吳氏太極拳武練中的勢與勁
2025-05-03 19:23:24
吳氏太極拳在練法上分文練和武練兩種,而文練和武練又經過「形、勢、勁、意、氣、神」六個方面訓練,其中勢與勁在武練技擊中尤為重要,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吳氏太極拳的勢和勁的相關知識要點吧。
勢的內涵
在普及性教學中,不乏將太極十三勢說成是十三種方法。這是不錯的。但是具體解釋是什麼方法時,則往往將「棚捋擠按:採捌肘靠」稱為八種手法或勁法,而將「進退顧盼定」說成是「五種步法」,這就值得考慮了。因為十三勢不僅都講「手足」,也都講「官骸」,即每——勢都包含「手眼身法步」。拳譜上說,「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又說「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可見身法是十三勢的重要內容,不能光將其理解成為手法.與步法。事實上太極拳靠勢法贏人,而每一勢都離不開特有的身法,所以前輩們既有「用勢法打人」,也有「用身法打人」之說。身法到位,是贏人的關鍵。
勢,是指某種物體的動態過程。太極十三勢,就是表現手眼身法步等「手足官骸」以某種方法運動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方法,就是勢法。因此,太極十三勢又可視為十三種勢法。任何拳術之勢,均為制人手段。故老拳譜—卜說,「勢者,因制而制權也」。
太極拳的勢和勁是不同的概念。用陰陽變化、相生相剋的理論都可以解釋十三勢,可以在「棚捋擠按採捌肘靠進退顧盼定」這十三個字的每一個後面加上一個「勢」,說明它們都是勢法。但不能都加「勁」字,說明勢中未必都含勁。也可以說,在用勢的過程中未必或並不都表現勁。
勁的內涵
太極拳的勁與其它內家拳一樣,是專指由神意控制與呼吸、動作完全協調一致的一種內在勁力。這種勁力是隨著勢最後發出的,故而常常以勢命勁。例如,攬雀尾。一式中有棚捋擠按等勢,在演練時並非每一勢都發勁,故只稱勢,不稱勁。只有當其中某一勢最終產生或發出了勁,才稱某勁。如果棚勢結束時發勁,便稱棚勁;捋勢結束時發勁;便為捋勁。又如,「進退顧盼定」主要指身法步法眼法等在防守進攻中的運勁方式,一般不產生或發出內勁,便只稱其為勢,不稱勁。
太極拳中勢與勁的關係
太極拳強調勢法,不是不要用勁。正如強調用勁時不是不要勢。勁,是順勢而出的最大力量的表現,特指一瞬間,最用力的那一下。它寓於無形之中,接於有形之表,難以言傳。勢,是內勁的載體,沒有勢,勁就表現不出來。你把拳頭握得再緊,放在腰間不靠「勢」衝出去,或衝出去的最後不講速度和質量,同樣沒有勁力可言。太極拳講的勁、勁力特指內勁。它與勢法本身的勁不是—·回事。勢的本身是動態過程,動態的人或物由於慣性,也會有「勁」,這是自然力,或稱本力。例如你無意中撞倒了一個小孩,那是肢體的質量與一定速度的結合,它沒有意念調動下的內聚力,就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內勁,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勁」,同時便會很快就收住、停下。因為「有意」與「無意」發出的勁是不同的。
前人說,說招破招,招招可破。這是經驗之談,說明任何招式都有用,又都可破。而「勢」則難破,可謂勢不可擋。倘能壓住敵勢,即可謂「奪勢」,那功夫就深了,非常人可為之。太極拳手練的功夫,正是奪勢的功夫。要奪勢,須知陰陽。陰陽不僅是理,也是法,是太極散手技擊及推手的根本大法。陰陽在太極拳法中表現為開合。故太極拳譜中說:「太極拳法勢出以開合為本。出手為開,開中有合;回手為合,合中含開。」所謂「陰陽合能打人」。不知拳法之陰陽開合,難得太極真藝。勢起當以身為先,隨之手足齊到,號稱「七星」打人,謂之勢。亦及以身法打人,不獨以手法為強梁。以身欺人,過步奪勢,直逼其根節,打人便毫不費力。這是太極散手奧妙真傳所在,有志於太極拳散手者不可不知。太極拳之所以屬內功型近身短打拳,便源於此。
吳式太極講柔化,也講發放;講用意不用力,也講發勁;講放鬆,也講積柔成剛,這就是講陰陽。正確理解吳式太極拳中的勢和勁對吳式太極拳的技擊有重要的影響與作用,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積極深入地去探索其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