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的陰松和陽松如何理解
2025-05-03 19:22:24
「松」貫穿太極拳習練過程的始終,陰陽也是太極拳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太極拳中將陰陽與松相結合,就有了陰松與陽松的概念,那麼太極拳中的陰松和陽松該如何理解呢?下面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如何習練太極松功
什麼是太極拳松功呢,很多人找不到答案,於是查書找典籍,但書海無涯,有的論述不是躲躲閃閃,就是欲說又止,沒有答案,令人苦惱之極。馬有清先生認為「松功修煉,先心意松,然後肢體松」。修煉太極松功,須先心意松,後肢體松。經過多年的深研體驗,筆者認為深研松功者首先要改變思維觀念,不要一味在肢體上找鬆勁,單單心意放鬆還不夠準確,要心、神、意、氣放鬆,頭腦也要放鬆,然後肢體才可能放鬆下來。
陰松
拳論曰:「極柔軟,然後極堅剛。」柔軟是什麼,是松。松有陰松,陽松。陰松是什麼?陰是隱,是虛,是空,是開,是靜,是柔軟,是虛靈,是捨己從人。
觀當今太極推手,用力推者居多,鬆柔輕靈者少見。在推手者中,有追求輕靈松推者,此松一般均為陰松。拳論云: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動靜之機也。」練太極拳,推手、技擊、動靜都可以陰陽變動為本。但談拳論道時,多以一個「松」字言之。太極拳書籍中談論道,僅一「松」字說教,這個「松」字是陰松還是陽松,說不清楚,學習者也犯糊塗。蒼穹宇宙從無到有,天地大太極,人身小太極,動靜陰陽變轉缺陰不生,無陽不長,太極拳怎麼只有一個? 「松」呢?太極拳習練者的松,僅僅為陰松的拿、化技藝,將對方發放出去,不是陰松所能完成的。
太極拳是完美的技藝,是以陰陽變化為根本的,抽去了陰陽之母,太極拳就失去了靈魂。早年上海、北京的群眾太極拳活動蓬勃發展,是以陰陽變化為根本的,否則難以引人人勝,缺乏趣味性。如果太極拳以勁力演練,推手以蠻力推搡,則傳統太極拳技藝失傳是不可避免的。
拳論《十三勢歌訣》云: 「變轉虛實須留意。」如何留意呢? 「其根在腳」,以腳下的陰陽變化為理法。如對方攻來,空接對方,松腳收斂入骨,對方被拿起來或是將對方來力化掉,這是陰松的效果。松中有陰陽無須討論,這是太極拳之真理,只有在練中去體會,悟中去體驗。如果在習練中不知陰陽,只是以力強努,白搭功夫,則「改拳難」。筆者有一訣: 「上下一條線,腳下陰陽變,頭上虛靈頂,雙手空松轉」。在練拳行功時,陰陽變動全在腳下, 「其根在腳……形於手指」,手上絕對不能掛力,否則難以在拳裡體現陰陽變化。
陽松
太極拳理論研究,講究「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動之則分,分陰陽;靜之則合,陽為合。陽是意之顯,是實,是有,是合,是動,是堅剛,是發放。
太極拳要講究陰陽,否則不如不練。立志練太極拳者必須知拳之陰陽,知道陰松如何操作,陽松該怎樣處理,對陰陽變化心知肚明,再練太極拳便有了陰陽變化的「味道」。
陰為拿化,陽為發放。有了陰陽變化,再去推手,則陰陽變化自如,不會再走彎路。太極內功到深層境界,身上有了陰陽變動,便具備了太極拳的體能。體能應該視為「關節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以拳論詮釋太極拳人的體能最為貼切。
陰松與陽松的概念是經過兩個概念相結合之後組成的兩個新的概念,這兩個概念既涉及陰陽又有松的含義包含在內,因此要完全理解會有些難度,希望通過以上的內容大家能夠對陰松與陽松的概念多一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