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當代人對太極拳認識的8大誤區及練習8大誤區

2025-08-02 19:00:08

太極拳是中國的國粹,中華文化之瑰寶,其養生修身作用早已經家喻戶曉、馳名中外。我國乃至全世界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至少有3億多的太極拳愛好者,大多數人因長期練習太極拳而受益,太極拳術以其高超繁雜、奧妙無窮的技擊技術名揚天下,但是如今,很多人在對太極拳的認識上存在的很多的誤區,如太極拳是老人練的即老人拳、太極拳僅能健身而不能用於技擊、防身、太極拳易學等等,在練習太極拳的時候也存在誤區,為了使廣大太極拳愛好者能用有一個新的認識,太極拳小編為普遍的認識上的誤區綜述如下:

當代人對太極拳認識的8大誤區

誤區一、太極拳是老人練的即老人拳

由於人們親眼目睹社會上練太極者十有八九是中老年人,且眾多媒體刊登的圖片、文章均為中老年人打太極健身,估計 有七成以上的人有此錯誤觀念,認為退休後慢慢學太極拳也不遲,年輕時往往易與太極拳失之交臂,錯失良機。

試問,二、三十歲就練太極拳強身健體與等到五、六十歲才學太極,其效果會相同嗎?而且,太極拳這一博大精深的技擊、健身術,如果缺乏年輕人的熱情參與及堅持不懈的刻苦訓練,還能繼承和發展嗎?

太極拳必須從青少年抓起,青少年以練太極拳為時尚是太極拳產業化成敗的關鍵,建議我國的中小學生應必修「太極拳課」,

一方面可在學練太極拳中傳承中華文化,培養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可防身健體,進一步加強學校國防教育並開創中小學全民健身的新局面;民強則國強,人人學太極拳,應為國策,呼籲政府啟動「全民練太極拳工程即人人學會一套太極拳」。

誤區二、太極拳僅能健身而不能用於技擊、防身

只求健健身而已,或懷疑練太極拳這麼慢,能用於防身嗎?等等。導致這一錯誤觀念的根本原因在於絕大多數人(包括一些練拳者)對太極拳的本質和科學性認識不清,甚至可以說,「太極拳的本質」幾乎到了被徹底否定的尷尬境地,即一方面大家非常鍾愛太極拳,而另一方面卻是大多數人抓不住太極拳的本質,以當今社會上空前流行的「太極操」、「太極舞」為明證。故亟待撥亂反正,還 太極拳以本來面目,否則,必嚴重製約太極拳的發展及導致太極拳產業化的失敗,長此以往,「太極真功」會失傳絕非危言聳聽!

我們應該知道,太極拳是中國武術中內家拳的一種,它首先是一種拳術,真正科學意義上的太極拳是一門融哲學、心理學、生理學、力學、美學等為一體,並注重「以慢求快」,「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技擊藝術,它是以研究人與人搏鬥中的「攻防」方法為目的的。

因此,只有認清了太極拳的本質,才有利於其自身的進步和發展;只有在研習太極拳「攻防」含義中才能領悟並掌握太極拳的動作、要領及練拳正確與否的「標準」,才能真正「打好太極拳」,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健身效果(一般來說,「太極操」等的健身效果也有,但僅為百分之一);也只有在千變萬化、精彩紛呈的兩人攻防對練中(如太極推手),才有可能激發年輕人追求太極拳的興趣,「太極真功」方能後繼有人!

因此,練太極拳一定要「體用結合」即拳架為體,推手為用,應大膽嘗試、改革太極拳的評價體系即總分由拳架30%和推手佔70%兩部分組成,並創編一些既有觀賞性又讓人們易懂、易學的(標準化)太極推手比賽動作、規則。

可以肯定,長期以來,由於對武術的本質把握不夠,導致過於注重套路的觀賞性——「花拳繡腿」,而忽略了武術技擊本質的現實性,嚴重製約了武術的推廣,尤其是在青少年中的普及。

我們期待太極拳本質的大討論及太極拳評價體系的改革能打破這一僵局,因為太極推手這一對抗性項目符合現代體育精神,比散打、拳擊、柔道、跆拳道等危險性小很多,且更具實用性、趣味性和觀賞性,故這一極其優秀、獨特的技擊訓練法值得大力提倡。

誤區三、太極拳易學

從社會上流傳的口頭禪「耍太極」可見一斑,有人認為跟在他人後面「摸一摸」或者看看VCD即可學會太極拳。此觀念大錯特錯也!

從理論上講,要理解哲學上的「物極必反」及太極拳拳理中的「以慢求快」、「以柔求剛」、以小勝大」、「以弱勝強」決非易事;

從實踐意義上講,太極拳即「兵 法」,切忌「紙上談兵」,非「知己知彼」不可,即須在無數次兩人「攻防」對練中才能求得「真功」,其難度遠甚於如瑜伽、體操、舞蹈、雜技動作中一些極其高難度動作,因它們僅屬眾多「陰陽」概念中的「難易」範疇,是單向的、封閉的,而太極拳則屬「生死」範疇,是雙向的、開放的,這也是太極拳難能可貴之處。

拳語道:入門引路須口授,要想學好太極拳一定要有「明師」指導,必須先明理,後練拳,即由先「心知」而後「身知」,只有經過無數次「體用結合」的練習(推手為主),方能真正領略太極拳神奇的魅力。

第四個誤區、對積柔成剛錯誤理解

積柔成剛的理論本身是不錯的,問題在於對此的理解不同。有的人積了一輩子柔,也沒有見到「剛」為何物,練了好幾十年柔軟的太極拳,愣是沒有積出剛勁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關鍵是在於「柔」的理解上,那麼,什麼是「柔」?其實柔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軟」,張紹堂先生說過「軟就是懈怠,不是柔,一按就癟,沒有了迴旋的餘地」,真正的柔是富有彈性的,你軟他就硬,你硬他就軟,不是一味的軟。

第五個誤區、對「松」的錯誤理解

有些人練習太極拳認為「練太極拳就是不使勁,不用力」,一味地求「松」,追求「大松大柔」,但就是不知道松是為了什麼,結果練了一輩子,練成了那種「稀鬆太極拳」,根本就不能夠用於實戰,實在是可悲呀!其實練習太極拳放鬆是正確的,放鬆是為了能使身體的氣血流通,氣血流通了就能達到「力自沉重」的效果,有功夫的太極拳練習者,其手臂就是不用力也非常沉重,就是這個道理,太極拳的原理是有哲學基礎的,有「松」則必然有「緊」,有「柔」則必然有「剛」,正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還有的人讀了幾本太極拳的書,就以為懂得了太極拳的道理,還沒有達到「松」,就開始追求「空」。其結果是練習日久,除了動作熟練些外,身上的功夫「空空如也」。

第六個誤區、關於呼吸方式的誤區

有的人以為練習太極拳只要始終保持自然呼吸就可以了,其實大錯特錯矣!殊不知太極拳功夫是分層次的,初練者採取自然呼吸是合理的,但是當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堅持自然呼吸就是錯的,練習太極拳就象學生讀書一樣,怎麼可能總是使用同一級教材呢?初練是採取自然呼吸的,練習日久後,功夫長進了,肺活量大大增加,就要和動作的蓄髮、開合協調起來,蓄時吸氣,發時呼氣,小腹的起伏是逆式的,即吸氣時收縮,呼氣時鼓起,因此稱為「逆腹式呼吸」,隨著功夫的長進及內功修煉的進步,日久後,達到「呼吸通靈」,同時丹田內產生一個「丹球」,這個「丹球」隨著意念和動作轉動的,有人稱為「丹田內轉」。

第七個誤區、有人說太極拳就是圓弧運動

其實不然,太極拳不是那樣簡單的,太極拳的動作包含了許多小轉折的動作,許多細膩的技術就包含在裡面,人體有許多關節,在太極拳的動作裡,身體的關節部位都要根據需要而轉圈。大圈套著小圈,高度協調,此即所謂「亂環法」,不懂這個,在實戰中就不能夠柔化對方的力,那就把太極拳練成了「太極操」,苦練一生也是枉然。掌握了亂環法就能把對方的力量化解於無形之中。

第八個誤區、常聽人言「太極十年不出門」

此言大謬也!太極拳技術複雜不假,然絕非十年不出門,如果能有明師教誨,能保證系統訓練,保證練功時間,而自己又有悟性的話,應該是「三年小成,五年大成」。所謂「太極十年不出門」實乃誤區也!假如有些人跟著某"名師"苦練十年後,身上沒有真功夫的話,那麼"太極十年不出門"就成了最好的藉口了。

當代人練習太極拳的8大誤區

一、重練輕理

太極拳有人稱之為「哲拳」,它深深紮根於中國古典哲學,它是最全面、最深刻反映中國古典文化的一門拳術,寓含著高深的哲理。如果不對其指導思想、基礎理論有較全面較深入的理解,是不會深入理解太極拳的,也就不可能練好太極拳。

列寧早就教導過我們:「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同理,現在練太極拳的又有多少人研究過古典哲學、中醫理論呢?學生不研究,甚至當老師的也沒有理論基礎,只是教些外形,教些套路。

練習太極拳講究的是周身一致,即要修煉內在也在重視外在,這樣才能快速練出太極真功夫。

學生照貓畫虎,依葫蘆畫瓢,自然越教越差,越學越淺了。更有甚者,有些人對太極拳沒有深入研究,對太極拳的理解並不深,卻東拼西湊,胡編亂造,竟然就創編了一套太極拳來。

既沒特點,也沒新意,更沒有理論基礎,編幾個動作,加個新名字,一套拳就創出來了。至於解放後國家創編的幾個簡化套路,客觀地說,在歷史上它們對普及太極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是應該肯定的,但它也誤導了太極拳鍛鍊,對當今出現的太極拳體操化現象,其所負責任非小。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應該考慮創編一些新的簡化套路。

這個套路應該外形簡易,動作不多,但卻一定要有一定內涵,一定要有一套系統的、有一定深度的基礎理論,並且應該有一些力學功能。否則,即使叫太極拳,它的本質也仍只能是體操、是舞蹈。

練太極真功夫能祛病延年,現代臨床上將太極拳當做治病的處方,因此,太極拳對我們養生有很高的價值。

二、重外輕內

太極拳是最負盛名的內家拳之一,講究精、氣、神合一,講究丹田內撐,精神內含,勁由內生。這也是太極拳與現代體育運動最大的區別之一。但現代人心態浮躁,追求的是外形的花哨,姿勢的優美,至於有無內涵是不考慮的。

他們追求架子蹲得低,不管膝蓋是不是磨損生病:他們追求腳踢得高,不管是不是「形不破體,力不出尖」。造成這種現象,除了練習者本人浮躁的心理,更多的是由社會環境和社會氛圍造成的,甚至可以說是有關部門對此推波助瀾形成的。現在的國家套路是沒有理論指導的,自然就沒有內在的要求,當然也就只能練練外形。

國家比賽比的是誰的腳踢得高,誰的外形漂亮,至於世界冠軍卻手無縛雞之力,在各種拳術中也只有太極拳裡有這種怪現象。並且很多裁判也沒有功夫,甚至沒有練過太極拳,或練過也是水平很差,自然是亂判、錯判,誤導大家。

三、重拳輕功

現在練太極拳的人普遍只會打套路,他們認為太極拳除了套路,就沒有別的功法了。很多人寧願每天練幾十個套路,卻不肯花點兒時間去進行功法訓練。其實太極拳作為一個大的拳種,它必然有一個完整的體系,是有許多功法的。拳諺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拳不打功」。太極拳的樁功就有無極樁、太極樁、兩儀樁、四象樁等,還有丹田內轉功、抖大杆、太極球、單操手等。但現代人卻買櫝還珠,把核心的東西都丟了。

四、重練輕養

中國的養生之道是養精、養神、養氣。太極拳作為內家拳首先也是講求內養的。它講究身心放鬆,講究精氣神充足。但現在許多人卻一天練十幾個、幾十個套路,除了費神記住那麼多動作,多個套路打下來已是精疲力盡,耗氣耗神,何談養身。為了練得美化,為了練出「功夫」,許多人壓腿壓到受傷,蹲低架蹲到膝蓋痛,還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雞嗚即起,子夜仍在傻練。許多人不但沒把身體練好,還練出一身病。

五、重柔輕剛

太極拳鍛鍊首先講究放鬆,講究鬆柔圓活。但現代人卻又走極端了。他們一味追求松,一味追求柔,最後輕柔是有了,但都軟了,懈了。身上沒有一點內勁,沒一點擁勁。

內勁沒有練出,外力也沒了,越練越沒勁,越練越垮,這種練法別說十年不出門,一百年也難出功。易經說一陰一陽謂之道,拳論,說要極柔軟而又極堅剛才稱得上剛柔並濟。

我摸過很多人的肌肉,都是松垮的,緊不起來,硬不起來。筆者的肌肉鬆時除較有彈性外與常人無異。而運勁時可堅如鐵石。只有從柔軟到堅剛的幅度越大,轉換頻率越快,爆發力才可能越大。至於怎樣才能練至剛柔相濟,怎樣才能練到極柔軟極堅剛,這裡面有許多內在要訣,有許多專門的功法。筆者所創的渾元內勁太極拳能夠短時間讓人練出內勁,練出剛柔相濟的勁力。

六、重氣輕肌

太極拳是一門古老的拳術,它的理論基礎是中國的古典哲學和丹道理論,中國古代文化雖然是燦爛輝煌的,但它畢竟有局限性。

它重人的主觀感受,卻輕視實驗實證,它也有許多地方還帶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表現在太極拳裡就是過於強調氣的作用,卻不重視肌肉筋骨的作用,這是本末倒置。

人要完成任何一個動作都要依靠肌肉動作,而不是靠氣,這是生理常識。氣有作用嗎?肯定有,筆者就有過切身體會。但氣的作用絕不是無限的。許多人強調氣,其中有一種人是他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人云亦云:另一種人則是裝腔作勢,故作高深。

七、重古論輕現代科學

中國的古典文化博大精深,但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遠不是古代文化能比的。但是現在許多人在修煉太極拳時卻同步自封,坐井觀天,無視現在新的科學成,言必論佔拳譜,語必說八卦五行。

如果說陰陽理論包含了樸素的辯證法,對指導太極拳還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話,那麼用八卦五行來指導拳術則弊多利少。

古人沒有現代的科學理論,他們只能用佔典哲學來指導練拳,就算是古拳譜說的是對的,那也是文言文,人們也很費解。我們應該用通俗易懂的現代語言來解釋指導太極拳,應當充分吸取現代科學的養分,包括現代醫學、生理學、心理學、物理學、潛能學,只有這樣,才能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八、大師成堆

浮誇成風,除了當年氣功、特異功能盛行時,我們可以發現太極拳的大師是最多的。什麼人都可以出書,什麼人都可以成為大師。許多人拳沒練幾天,書沒看幾本,就敢胡編亂造一套拳,就能東拼西湊出本書。

只要敢吹就成了大師,反正成為大師也沒有明確的標準,也沒有誰來檢測,來監督,來打假。至於太極拳書論那也是所有拳術中最多的,可謂汗牛充棟,但大部分書論或言之無物,或沒有新意,甚至是胡說八道,實在是害人匪淺,誤人前程。

同类文章

穴位圖手太陰肺經 經絡知識

手太陰肺經 經絡知識1、穴位圖: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共11穴,圖1)2、經脈循環: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迴繞胃口過膈屬於肺臟,從肺系(肺與喉嚨相聯繫的部位)橫行出來,沿上臂內側下行,行於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前面,經肘窩入寸口,沿魚際邊緣,出拇指內側端(少

穴位圖手陽明大腸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裡→曲池→肘髎→手五裡→臂臑→肩髃→巨骨→   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共20穴,圖1)2、經脈循行:起於食指末端(商陽),沿食指內(橈)側向上,通過一、二掌骨之間(合谷)向上進入兩筋(拇長伸肌健與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穴位圖足陽明胃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45穴,圖1)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裡→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衝陽→陷谷→內

穴位圖足太陰脾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21穴,圖1)隱白 →大都 →太白 →公孫 →商丘 →三陰交 →漏谷 →地機 →陰陵泉 →血海→箕門 →衝門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食竇 →天溪 →胸鄉 →周榮 →大包   圖1 足太陰脾經穴位圖                                      

穴位圖手少陰心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圖1 手少陰心經穴位圖                               圖2 手少陰心經脈循行圖2、經脈循行: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與其他臟器相連繫的部位),過膈,聯絡小腸。   「心系」向上支脈:挾咽喉上行,連繫於目系(眼球連繫於腦的部位)   「心系」直

穴位圖手太陽小腸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太陽小腸經(共19穴,圖1)少澤→前谷→後溪→腕骨→陽穀→養老→支正→小海→肩貞→需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繆→聽宮        圖1 手太陽小腸經脈穴位圖                             圖2 手太陽小腸經脈循行及穴位示意圖2、

穴位圖足太陽膀胱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67穴,圖1)睛明→攢竹→眉衝→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劂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 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繆→次繆→中繆→下繆→會陽→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

穴位圖 足少陰腎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圖1 足少陰腎經穴位圖                         圖2 足少陰腎經經脈循行示意圖2、經脈循行:起於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後向上行於腿肚內側,經股內後緣,通過脊住(長強)屬於腎臟,聯絡膀胱。   腎臟部直行脈:從腎向上通過肝和橫膈

穴位圖手厥陰心包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厥陰心包經(共9穴,圖1)天池 →天泉 →曲澤 →郄門 →間使 →內關 →大陵 → 勞宮 →中衝              圖1 手厥陰心包經穴位圖              圖2 手厥陰心包經循行圖 2、經脈循行: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通膈,從胸至腹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   

穴位圖手少陽三焦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少陽三焦經(共23穴,圖1)關衝→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瘛脈→顱息→角孫→耳門→耳和繆→絲竹空                         圖1    手少陽三焦經穴位圖2、經脈循行:起於無名指末端(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