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都分為哪些流派?初學者先學習哪種流派較好?
2025-08-02 13:17:18
太極養生,這是大多數人都認可的事情。許多人也有想通過練習太極拳來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效果。那麼太極有幾大流派?初學者剛開始應該學習那種太極拳呢?在學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呢?相信許多人就不是很清楚了下面,就我個人的一些經驗和大家分享一下。
太極有幾大流派?
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以及武當、趙堡等多種流派。最多的說法是張三丰所創。張三丰太極拳應該是指太極十三式,是第一代內家拳,為三豐祖師首創的太極拳法。而現在武當三豐太極拳法,並非是指目前所見單純的太極拳套路,而是由無極、太極、兩儀三種不同層次的拳術、功法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內,由動至靜,從初級到高級,動靜結合,內外兼修完整的太極拳系。
太極拳各流派介紹
1、武當太極拳
雖然目前學者公認為太極拳與武當張三丰無關,不過確實存在武當太極拳。武當太極拳講究「拳打臥牛之地」,基本上兩米方圓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纏絲外,另有九宮、八卦的內容,其內涵與當前流行的太極拳不盡相同。 武當太極拳的要決就是:拳隨心境,舒展綿長,恢宏大氣,容萬物於心。 武當太極拳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後發先至,能四兩撥千斤。不但是強身健體還可以防身自衛,武當太極拳結合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還虛合道的道教氣功功法,開人智慧、發人體能,使人延年益壽、長生久世,是一種集武術與養生一體,至高無上的拳法。太極拳的練習過程分三個階段:首先練形、然後練氣、最後練神。其內含功法主要有:吐納導引功、外氣採補功、混元站樁功。其動作以崩履、擠、按、採、列、肘、靠為主,在應用中隨、連、粘、貼,連綿不斷、行雲流水。演練太極拳要求虛靈頂靜、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動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當太極拳動靜結合、內外相含,是內外雙修的至寶,是人體性命的源泉。
2、陳式太極拳簡介
陳式太極拳有陳式老架、新架之分。老架由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陳王廷所創。陳式太極拳老架共有七個套路,現僅流傳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大約道光鹹豐年間,陳王廷五傳弟子陳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難度動作,編成陳式新架太極拳。其弟子陳青萍又在陳有本所傳拳架基礎上創編成另一拳架套路——「趙堡架」。陳式老架拳與新架拳沒有本質的區別,主要區別在於老架拳弧形繞轉的圈較大,新架拳圈較小。故陳家溝也稱老架拳為「大圈拳」,稱新架拳為「小圈拳」。
陳式太極拳雖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運動特點基本一致:其在內是意氣運動,在外是螺旋纏繞運動。強調在意識主持下,頭頂、氣沉,放長身肢,通過旋腰轉脊帶動上肢旋膀轉腕,帶動下肢旋胯轉踝,使肢體在順逆纏繞中,促成內外相合,節節貫穿。陳式太極拳的動作有快、有慢,一般發勁時和轉換時快,動作過渡時慢,陳式太極拳有剛有柔,一般動作的終點剛,過程柔。
全套動作在快慢、剛柔、開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轉化中,相連不斷,一氣呵成。
3、楊氏太極拳
楊褔魁(1799一1871),字露襌,河北永年人。陳家溝陳德瑚在永年開中藥鋪,楊因家貧賣身到藥鋪為徒,後陳德瑚帶楊回陳家溝家中做些雜活。陳氏十四世袓陳長興在陳德瑚家設武學,教後人習拳舞械。陳長興見楊聰明伶俐,作事殷勤,為人忠誠老實,又喜愛拳術,與陳德瑚商量後,乃收為徒弟,傳授太極拳。楊練拳極下功夫,夜裡鍊拳疲睏時,僅在長板凳上打盹。這種長凳很窄,很快就跌下來,醒後繼續再練,如是者七年之久,拳乃練成。經老師與東家同意後,裝卷歸裡,離開陳家溝(後又兩次拜訪陳家)。
楊露襌回家後,經親友推薦到北京教拳,打敗許多名手,名聲大震,後到清宮王府教拲,因習拳的都是些貴族子弟,為了適應他們嬌嫩體質的需要,便將陳氏太極拳套路中的纏絲勁及竄蹦跳躍發勁等難度較大的動作作了些改動,使其姿勢較為簡化,動作柔和,不縱不跳,後經其三子健候修改成中架子。再經其孫澄甫的修改而成為目前流行較廣的楊式太極拲。其特點是,拳架舒展、動作和順、姿勢柔軟。要求綿裡藏針。揚澄甫(1883~1936)著有(太極拳使用法)、(太極拳體用全書),曾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傳拳,是著名的楊式太極拳一代宗師。
4、吳式太極拳
楊露襌在清宮王府教拳時,滿族人全佑從學之,後全佑又從學於楊班候(1837~1892 )。全佑傳其子鑑泉,後來鑑泉從漢姓為吳。吳鑑泉(1870~1942),拳架以柔化著稱,推手守靜而不忘動,形成了架式大小適中,柔和緊湊的特點。吳鑑泉曾在上海開辦拳社,培養學生,成為現代流行的以柔化見長的吳式太極拳。
5、武式太極拳
武禹襄 (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學同鄉楊露襌大架動作,後慕名至陳家溝,求長興公教拳,因其年歲已高(80餘歲),不再傳拳,其子耕耘走鏢山東,不在身邊,但見他求學心切,便將其介紹給陳氏同族十五世陳清萍。陳凊萍的拳架小而緊湊,加圈纏絲,是陳氏小架拳派的支流。武禹襄學拳很下功夫,潛心專練。在楊式大架和陳氏小架的基礎上演變成為現在的武式太極拳。
後傳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再傳郝為真,(1849~1920),郝傳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拲為業,武式太極拳始在外傳。其特點,動作輕靈、步法敏捷、緊湊纏綿。
6、孫式太極拳
孫祿堂 (1860~1930)河北完縣人。先學形意拲,精通意理,兼習八卦。著有(形意拳學)、(拳意迷真)等書。在北京有「活猴」孫祿堂的美名佳稱。後又從郝為真學太極拳,將形意、八卦、太極拳融為一體,形成現在的開合鼓蕩,架高步活,獨具風格的孫式太極拳。
7、和式太極拳
和式太極拳是中國傳統太極拳流派之一。始自清末河南溫縣趙堡鎮太極拳家和兆元(1810——1890),因地域亦被稱為趙堡太極拳。
和式太極拳以《周易》理論為基礎,像其形取其義用其理,移動周身處處走圓,無不是圈,行成周身無處受力,自然圓活。
和式太極拳強調理法自然,處處順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形成輕靈圓活,順遂自然的特色。
和兆元出生於中醫世家,自幼習文學醫。1825年,師從本鎮拳師陳清平習武。後在北京供職,官授武信郎。在理學大家李棠階影響下,對太極拳進行了重大改革。尤使太極拳理論有了長足發展。以理學、儒家、道家並結合醫學理論來指導規範拳架,使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創編了一套體用一致,技理相合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極拳。
傳統和式太極拳有72式,皆以《易》學之理貫串於拳勢之中。象其形(圓),取其義(陰陽、五行、八卦),用其理(陰陽變易,五行生剋,天人合一)。走架以輕靈圓活,柔中求剛的準則促進周身協調,步活身敏,柔順自然。以陰陽變化之法,使身體不同部位運動時產生的分、合等勁力,形成千變萬化的技術、技法。形成太極拳滑如魚、粘如膠、軟如棉花、硬如鋼的技擊特色。
在拳架練法中由外形的無過不及,內外相合和柔順連貫的陰陽動態平衡,促進內在氣血、臟腑、經絡的陰陽平衡,保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體魄,從而達到健身、療病、養生之目的。
8、簡化太極拳
國家體委以楊式太極拳為主,井輔以其他各流派的太極拳的動作,整理創編成簡化太極拳二十四勢、四十八勢、八十八勢等套路。北京體育學院闞桂香女士在陳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編寫了陳氏簡化三十六勢太極拳,河南省武術館教練陳小旺在陳氏太極老架、新架的基礎上,整編而成陳氏三十八勢太極拳。
[NextPage]初學太極拳先學習哪種流派較好?
太極拳流派很多,代表性的流派有——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和孫式等五派,開始先學哪派套路,很難一概而論,要看各人自己的喜好。
楊式:舒展中正,柔中寓剛;圓活飽滿,沉穩渾厚。陳式:纏繞摺疊,松活彈抖;快慢相間,蓄髮互變。吳式:輕靜柔化,緊湊舒伸;川字步型,斜中寓正。武式:小巧緊湊,中正安舒;起承開合,進退自如。孫式:開合相接,轉換靈活;進跟退撤,身到意合。和式:中正鬆柔,不偏不倚,不貪不欠,順遂自然。你可根據個人的喜好,進行選擇。
初學太極拳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1、初學者和體弱有病者最好在平坦寬敞的地方練拳,以便立穩,但熟練後地面不平坦也可以練習,這對腳的適應力還有好處,有益於推手技術提高。
2、服裝沒有具體要求,寬鬆、便於活動即可,不要穿帶跟的鞋,平底舒適為好,如布鞋或運動鞋等。
3、初練太極拳者自身帶有僵力(勁),不要刻意下沉祛除僵力(勁),保持架勢中正,僵力出於自身動作不協調,過於拿捏動作所致(要做到自然放鬆、虛靈頂勁、松肩墜肘、含胸塌腰、虛實分明、五趾微微抓地),等到招式嫻熟後經老師指導可去僵力。
4、初練太極拳者可配合練習太極樁功的渾圓樁,站樁時做到立身中正、自然呼吸、松肩、墜肘、含胸、塌腰、松垮、雙臂平抬至胸部,雙臂打開與肩同寬,兩掌心相對,五指相對,呈抱球式。兩腿平開與肩同寬,膝蓋微微彎曲,兩腳趾微微抓地。站此樁可協調自身呼吸去除僵勁,鍛鍊毅力,靜心神養元氣。
5、練過太極拳後就走走,不要馬上跑步,就算要跑,也建議休息下再跑,太極後不適宜馬上劇烈運動。颳風下雨不練,打雷閃電不練,飯後30分鐘內不宜運動。
6、下雨天應在室內練,如果打雷就最好暫時不練,以免受驚嚇,霧天或風大最好室內練,非要出去,那就喝3小杯白酒(1杯也行)解霧氣的,最好還是不要出去,陰天沒有風,溫度適宜的話應該室外活動沒什麼的。
7、避免正中午氣溫高陽光下去練功,上午應在太陽出來後,吃過早餐後在陰涼通風處樹蔭下適當去練,下午三四點鐘以後或是在傍晚。
8、太極拳和其它武術鍛鍊一樣,講究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但是要因人而異不能強求一律,特別是中老年朋友和病患弱者,每次修練時間不要超過二十分鐘。練習時要根據個人體質,循序漸進。開始練時可先分段練,漸漸打完整套拳路,當身體不適時,應酌情暫停。
太極拳放鬆的階段
初學階段
去僵求柔。先求動作規範標準,在規範的要求下再求鬆柔;
中級階段
動作熟練,自如協調,這時專求放鬆。同時,還要注意規範動作;
高級階段
不求動作標準而自然標準,不求動作放鬆而自然放鬆。神經系統指揮自如,需要肢體有多大勁力,就會產生多大的勁力,不會有多餘的勁兒;需要緩慢的時候,就能緩慢;需要快速的時候,就能急如閃電。達到了自然而然的地步。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明規矩,守規矩;脫規矩,合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