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風俗習慣作文【精彩】
2025-02-07 01:22:09
導語:在回族,我們每個人都是穆斯林。我們信奉的是伊斯蘭教。我們每個穆斯林從出生就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經名,我的經名是麥哈尼。小編整理回族的風俗習慣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回族的風俗習慣
寧夏回族在衣著、飲食、起居衛生、婚嫁、喪葬等方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回族男女都喜歡戴白色的帽子,穿黑色的馬甲。回族婦女還喜歡戴蓋頭、金銀耳環、戒指、手鐲等。回族特別講究衛生,室內外清潔整齊,灶具潔淨。平時洗臉洗手用湯瓶,沐浴用吊罐。
回族吃牛、羊等反芻類的偶蹄目食草動物肉,也吃雞、鴨、鵝、魚肉,禁食豬肉,不食動物血液和自死的禽畜。虔誠的教徒食用的禽畜,還必須由阿訇代宰。回族群眾一般不抽菸,不喝酒,男女老幼都愛喝由糖、茶葉、核桃、桂圓、紅棗、果脯等營養豐富的佐料配製的八寶茶。有尊貴客人,會以豐富的"全羊席"和各種"回民小吃"熱情款待。
回族人信仰伊斯蘭的生活方式。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動,經典主要是「古蘭經」,信徒稱「穆斯林」。生活習俗固守回族傳統,遵循教規,不吃豬肉。
每年12月10日為古爾邦節
開齋節也就是漢民的過年。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些節日和紀念日都是以伊斯蘭教曆計算的。伊斯蘭教曆,以月亮盈虧為準,全年為12個月,平年354天,閏年355天,30年中共有1個閏年,不置閏月,與公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曆多出1年。故回族上述三大節日一般每三年提前一個月。
回族服飾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區中,回族群眾依然保持著中亞人的傳統穿衣打扮。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回族特點的穆斯林服飾——男子多帶小白帽,女子帶各種花色的頭巾。男子多留有大鬍子!
【民族禁忌】
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菸、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菸,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在可食的牛羊動物身上,像筋、骨、油、肉、肝、肺、皮、心、腰、腸、肚、管、頭、蹄等這些部位是可食的;像兩門(肛門、生殖門)、須(鼻須)、耳、脊(脊髓)、爪(蹄殼)、腦(腦汁)、鞭(牛鞭)、胞(膀胱)、胰、虎(睪丸)、二血衣(血液、衣包)等,都是不可食的部位。
回族除了不吃豬肉外,還不吃下列動物的肉:有爪子的、不反芻的獸類,如馬、騾、驢、貓、狗、象、虎、豹、熊、狼、狐狸、鼠、貉的肉;性情兇暴的禽類,如鷹、鷂、鷲、梟、烏鴉的肉;兩棲類的蟒肉,爬行類動物中的蛇肉;水產類中奇形怪狀的生物,如龜、泥鰍、魚、蛙、蚌、海參、蜇、蟹等(但海產品的禁食範圍有些變化)。
回族禁食豬肉等,直接起源於伊斯蘭教。它本是居住在熱帶乾旱的阿拉伯半島上的一些遊牧民族的古老生活習慣。後來穆罕默德把它列入《古蘭經》,作為伊斯蘭教教規。《古蘭經》認為,禁食豬肉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豬是「穢物」,「確是不潔的」
第二篇:回族的風俗習慣
回族在飲食上有許多講究和忌諱;忌吃豬、馬、驢、騾、狗等不反芻動物的肉;忌吃虎、狼、豹、鷹、蛇等殘暴的獸類,以及吃肉食類的動物與飛禽;忌吃任何逢死的禽獸肉類;也忌吃一切動物的血;忌喝酒、抽菸等。這些習俗,原於伊斯蘭教;例如,回族為什麼不吃豬肉?據說,穆罕默德在創立伊斯蘭教時,當時的阿拉伯人,由於客觀條件,不養豬、不吃豬肉,並且視豬是一種不潔淨的畜類,為了沿襲阿拉伯人的習俗,穆罕默德後來就把豬當作禁食物列入《古蘭經》中,說:「只禁戒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真主之命而宰的動物。回族由受這些戒律的影響,逐步形成了不吃豬、驢、騾馬和一切兇猛禽獸的肉,忌吃一切動物的血和自死之物的風俗習慣。現在,回族不僅不吃這些,而且連盛過這些禁食物的炊具。碗筷、器皿也都不用,不接觸。有的連「豬」字都不提,一般稱豬為「狠賊惹」。(阿拉伯語音譯,意為豬)。姓朱的因與「豬」皆音,也改為姓黑。如果在旅途中若其它困難的條件下,惜用漢族的鍋,必須用大火多燒一陣,才能使用。回民可吃的牛、羊、雞、鴨等可食的動物、禽類,必須請阿匍宰,在特殊情況下可讓懂得宰牲規戒的回民宰。回族忌酒的習俗,也是根據伊斯蘭的教規逐步形成的,據說,穆罕默德在創教過程中,有時教徒酒醉後,嘔吐胡說,打架鬥歐,強姦婦女,結下入仇,影響團結,於是穆罕默德以安拉的名義下令禁酒:「眾歸信的人們哪,飲酒、賭博、拜象、求籤,只是一種穢行,只是惡魔的行為,故當遠離,以便你們成功」。現在大多數群眾保持了不喝酒,不抽菸的習俗。他們咳嗽少、痰少,面目清秀,精神煥發。但是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往在城市的回民,遇到喜慶日子,隨漢族習俗,一般都喝點酒,但自己不多喝。回族在飲食上除了這些禁忌外,還有許多嗜好。在副食品中,特別喜歡吃的菜餚有:蒸羊羔肉、手抓羊肉、羊肉泡饃、滾粉羊肉、黃燜羊肉、過油羊肉、羊肉串、辣子炒雞。燒雞、燒牛肉等肉食類。素萊類有涼粉、釀皮、燒茄子、炒土豆絲、涼拌土豆絲、扁豆、綠豆。豌豆、黃豆等名種豆芽菜、豆腐腦,鞭蓉髮菜、油吃辣子、醋吃辣子。酸辣湯等之。主食以米麵為主,喜歡吃羊肉臊子麵,炒麵、燴麵、餃子、小籠飽子、炸羔、八寶飯、油香、麻花、饊子、乾糧饃、糖酥饃等,還喜歡吃枸杞、蛋黃、海味。蓮蓉等各類清真糕點。常吃的方便食品有熟燕麥、小麥、麻子、豌豆等磨成的妙面;有用麵粉和揭羊肉混合炒成的油茶(也叫肉、面子);有四、五寸厚的乾麵鍋盔等等。這些方便食品,可作為早餐或旅途用餐。在喜慶的宴席上,回族喜歡先吃乾果,後吃以牛、羊、雞、魚為主的佳餚。宴席上的菜,一般分為四種:有「八碗一盤」,「十全」、「十三花」、「十五月兒圓」。
這些菜一般都是請回族廚師做的,味道鮮美,別具一格。回族還有喝蓋碗茶、糖茶的嗜好。蓋碗茶通常有十二味:茶葉、自糖、紅糖、冰糖、紅棗、核桃仁、元肉、芝麻、葡萄乾、柿餅、蘋果等。當你到回民家裡做客時,主人熱情招待,首先給你沏一盅,越喝越感到清香爽口,明目益思,精神振奮。
第三篇:回族的風俗習慣
在回族,我們每個人都是穆斯林。我們信奉的是伊斯蘭教。我們每個穆斯林從出生就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經名,我的經名是麥哈尼。
在飲食上,我們穆斯林可是很講究的。穆斯林禁食豬、狗、驢、騾和猛獸猛禽的肉,忌食未經過殺或自殺的動物的肉,也禁食所有動物的血。這些禁忌源於伊斯蘭教,現已演變成回族人的生活習俗。因此,非回族人不可將以上的忌食帶入穆斯林的家庭或餐廳,或在各種場合談論這些食物。
在回族寺裡,沐浴過準備去禮拜的穆斯林群眾不可放任何有聲屁或無聲屁,按照伊斯蘭教經典《聖訓經》,有聲屁或無聲屁均導致沐浴無效,因此穆斯林群眾按照經典將被迫應該重新沐浴。
在穆斯林家中不可踐踏糧食、鹹鹽及各種食物,否則會遭到報應,不是日後變成乞丐,就是雙目失明,永遠生活在黑暗裡。不能朝鹹鹽和火吐唾沫,不可以踩或跨倒水的地方。
除了我們回族有這些禁忌,還有一些少數民族也有。在哈薩克族或蒙古族家裡時,不要帶馬鞭子;進滿族家裡,不要帶狗皮帽子或狗皮做的大衣……
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民俗習慣,而我覺得我們穆斯林的風俗別具一格!
第四篇:回族的風俗習慣
習慣在住地修建「禮拜寺」,多圍寺而居。禮拜寺漸漸統稱為清真寺。「清真」是「伊斯蘭」在中國的漢文意譯。「清真」一般解釋為「清潔真實」。飲食以米、面為主,吃牛、羊、雞、魚肉等。逢年過節炸「油香」、「饊子」等食品。回民很愛喝茶,招待客人時,還要在茶裡加上冰糖、紅棗等。清真風味小吃享有盛譽。服飾: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都戴白色小帽,穿白襯衫、黑坎肩;婦女戴黑、白或綠色的蓋頭,老年婦女愛穿黑色大襟衫襖,農村婦女喜歡穿色彩鮮豔的服裝。喪葬:普遍實行土葬、快葬。一般早晨死去,中午就要埋葬;晚上死去,第二天早晨就埋葬。要請阿訇主持殯葬,將死者淨身後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屍匣運入墓地。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
開齋節是伊斯蘭教重大而隆重的節日,於伊斯蘭教曆的十月一日舉行。在新疆地區,開齋節稱為肉孜節,肉孜是波斯語,意為齋戒。穆斯林每年都要守齋一個月。封齋期間,穆斯林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齋飯,可以吃飽、喝足;日出後至太陽西下,不準進食、喝水。齋月裡,要求穆斯林克制一切私慾。小孩、老弱病人和孕婦可以不守齋。齋戒期滿後,就是開齋節。這天清晨,穆斯林紛紛聚集在清真寺舉行禮拜,然後開始節日活動。古爾邦節是伊斯蘭教的傳統節日,於每年伊斯蘭教曆十二月十日舉行。古爾邦含有犧牲、獻身之意。
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它是具有宰牲獻祭特色的節日。回族人民很講衛生:飯前飯後要洗手擦淨;一般家庭都是窗明几淨,一塵不染;尤其重視水源衛生,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洗衣或洗澡;井都加蓋,取水以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禁忌:忌食豬、狗馬、騾的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或處死的畜禽,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菸、喝酒;在吃饅頭、烙餅、饢時,忌囫圇吃,一定要掰作兩半或更多的小塊吃;禁用食物開玩笑;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等;禁在人前袒胸露臂;忌諱背後誹謗和議論別人的短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