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作文:姥爺,我們天上見——蔣雯麗
2025-01-16 22:38:10
2013年3月初,蔣雯麗在其首部散文隨筆集《姥爺》和讀者見面之際,接受了本刊特約記者的採訪。她說:「姥爺就像一棵大樹,而我卻像一棵小樹。小樹慢慢長大了,大樹卻不再參天蔽日,而是不堪風雨地倒下了。對於某個已經逝去而你卻無法忘懷的親人,我想說我今天好好地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僅僅是為了有朝一日我們天上見,而是為了今天,我們與父母、伴侶、子女以及自己更好地相處、相見。」
早在2009年,演員蔣雯麗首次自編自導,講述自己和姥爺親情故事的電影《我們天上見》,未在國內上映便摘得韓國釜山電影節「最受觀眾喜愛電影大獎」。2010年4月,這部電影在國內上映後,更是感動了數億觀眾。一個發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安徽蚌埠小城裡祖孫兩代的平凡親情故事,為何會讓蔣雯麗不惜投入巨大心力將其改編成電影,之後還寫成了書?這個早已經揚名國際的著名演員,究竟和姥爺之間有著怎樣溫馨難忘的往事?
姥爺陪伴的童年不寂寞
爸爸在新疆工作,而為了照顧姥爺,媽媽就一直留在安徽蚌埠。夫妻倆這一分,就是15年之久。蔣雯麗從記事起,就知道爸爸每年只能回蚌埠一次,而媽媽的工作是三班倒,所以也經常不在家。蔣雯麗說,兒時要想和媽媽在一起,除非是她病了,不得不在家休病假。
蔣雯麗出生時,姥爺已經81歲了。由於媽媽工作忙,她上面還有兩個姐姐要照顧,蔣雯麗半歲後就跟著姥爺生活。直到姥爺去世的這12年間,她從未和姥爺分開過。媽媽好不容易回到家,想讓蔣雯麗陪她說說話、一起睡,但她卻死活不願意。媽媽只好等她睡著了,把她偷偷抱到自己的房間。誰知蔣雯麗半夜醒來,又會偷偷溜回姥爺的房間。
蔣雯麗3歲多的時候,媽媽為了讓她擺脫對姥爺的依賴,決定送她去幼兒園。蔣雯麗死活不願意去,為了反抗,她整整哭了一天。姥爺看了不忍心,怕外孫女哭壞了身體,就向女兒央求:「還是我來帶她吧,你忙你的,我保準不慣壞她。」最後,蔣雯麗的媽媽聽了姥爺的話,沒送她去幼兒園。
蚌埠的夏天非常熱,姥爺家裡沒有空調和電扇。特別熱的時候,蔣雯麗就攛掇姥爺把床搬到院子裡。繁星滿天的夜晚,蔣雯麗坐在小凳子上,幫竹床上躺著的姥爺捶背、扇風。等到周圍一片寂靜了,她就會依偎在姥爺身邊,聽姥爺講銀河的來歷,還有牛郎織女的故事。蔣雯麗說,那時年紀小,不知道什麼是愛情,但牛郎織女的故事百聽不厭,每次都會感動得淚流滿面。
姥爺問她為什麼老哭呢?蔣雯麗嘴上說是覺得牛郎織女特別可憐,一年只能見一次面,但她心裡想的是:為什麼自己見爸爸媽媽也那麼難呢?難道自己和他們之間,也隔著一條銀河?
天氣涼爽時,姥爺喜歡坐在院子裡的竹椅子上睡覺。但蔣雯麗卻不讓他安靜地睡,總是跑過去坐在他腿上,不厭其煩地問:「姥爺,你是喜歡我多些呢,還是喜歡姐姐們多些?」每每這個時候,姥爺就會伸出胳膊形象地比劃著,他用手臂間距的長短,比較著對蔣雯麗和姐姐們愛的程度。說到蔣雯麗時,會把手臂張得很開。這讓蔣雯麗覺得,姥爺用手臂來比劃他愛自己的程度,是那麼的溫暖和有力量……
蚌埠的夏天雨水多,蚊子也多,所以每當蔣雯麗做作業時,姥爺都會坐在她身邊,拿一把蒲扇給她扇風、趕蚊子。當作業做完,蔣雯麗抬頭看姥爺,在他溝壑叢生的皺紋裡,看到汗水像小溪一樣涓涓地流。蔣雯麗抬起小手幫姥爺擦汗水,一邊擦一邊說:「姥爺,等我長大了,我給您扇扇子,我養著您。」
姥爺緩緩地說:「傻孩子,等你長大了,姥爺已經在天上看著你了。」那時候的姥爺,眼裡有一絲蔣雯麗捉摸不透的東西。姥爺摸著桌角繼續說,「孩子,姥爺多希望你就長這麼高,永遠也不長大多好!這樣,你就可以一直陪著姥爺了……」蔣雯麗大笑著說:「那可不成,我要是不長大,哪能掙錢買好吃的養著您呀?」
有些人有些愛,永遠都無可替代
在媽媽看來,姥爺對蔣雯麗溺愛過度。但蔣雯麗卻知道,遇到原則性的問題,姥爺也是非常嚴格的。姥爺有一把戒尺,平時很少用,如果蔣雯麗說了謊或是做了錯事,他就會拿出戒尺打她的手心。即使在成為名人以後,蔣雯麗也有許多自己的小故事,但是姥爺教的很多很多都沒有忘記,包括感恩,包括作人,包括懷念。
記得一次上學的路上,蔣雯麗和同學一起去小賣部,她喜歡上了一個漂亮的頭花,但又怕姥爺不給錢。所以回到家後,她對姥爺撒謊說老師讓交5毛錢。外孫女從未撒過謊,所以姥爺二話沒說就給了她5毛錢。第二天,她花5毛錢買了那個漂亮的頭花。那天放學,蔣雯麗發現姥爺的臉色很難看,她嚇得大哭,這事兒穿幫了。果然,姥爺拿出戒尺,厲聲說道:「把手伸出來!」蔣雯麗伸出雙手,一邊挨打一邊哭著說:「姥爺,我錯了。」事後,姥爺語重心長地對她說:「孩子啊,姥爺也不想打你,也不是捨不得給你錢,姥爺是氣你撒謊。千萬不能養成撒謊的壞毛病啊,孩子,一輩子都不能撒謊。」
姥爺喜歡花,院子裡一年四季都有花兒盛開。讓蔣雯麗印象深刻的,除了說不出名兒的各種豔麗的花兒,還有每個花盆潔淨的外表和邊角。甚至,每株花草的每一片葉子,姥爺都細心地擦得很乾淨。滿園的花兒給蔣雯麗的童年帶來了無限芬芳和樂趣,每當她做完作業,就搶著幫姥爺施肥、澆水。姥爺也喜歡養魚,家裡有一口很大的魚缸,裡面有好多遊來遊去的魚。每年春天的時候,魚缸裡面就會突然出現好多小魚苗。蔣雯麗負責把小魚苗撈出來放到另一個盆裡,她一邊撈一邊對姥爺說:「姥爺,我得趕快把這些小魚救出來,不然就被大魚吃掉了。」而魚食,則是她和姥爺一起去池塘裡撈的小蟲子和浮萍。
姥爺常常告訴蔣雯麗,看到這些綠油油的花草和鮮活的魚兒,他就覺得每天都快快樂樂的。姥爺還告訴她,人這一輩子的經歷,就像花草,花開有時,但總是短暫。所以,生命中更長的時間,都要如那些花草一般,沉默又堅韌地生長著。
姥爺的話,蔣雯麗似懂非懂,但隨著年歲增長,特別是後來成名後,她終於明白了姥爺講給自己的道理,也很感激在自己很小的時候,姥爺就教會了她面對成功失敗的一顆平常心。
蔣雯麗說:「跟姥爺在一起的日子,我是幸福的、溫暖的。如果我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在體操房被老師批評了,我從不會跟父母說,而是馬上回到家,只要安靜地待在姥爺身邊,就會覺得特別安全、溫暖,不快也拋之腦後了。」小小年紀的她,常常祈禱上蒼,希望姥爺一直陪著自己,讓她和姥爺一起變老……
蔣雯麗出生時,姥爺就81歲了。但在蔣雯麗眼中,姥爺一點都不老,還很帥氣。她從未想到過有一天,姥爺會永遠離開自己。直到12歲的某一天,姥爺突然住院了,而且一住就是好多天。小小的她,對生離死別沒有特別的感受,所以她還興高採烈地在病房裡給姥爺翻跟鬥。當姥爺身體越來越虛弱,她就會一邊抹著眼淚一邊給他洗臉、餵飯。
姥爺生病後,媽媽和大姐回到家,輪流著在醫院照顧姥爺。而當時蔣雯麗正面臨期末考試,所以聽姥爺的話,一個多星期沒去醫院看他,她想當然地以為姥爺住幾天院就好了,就能回到家繼續陪伴自己了。畢竟,93歲的姥爺看起來還那麼硬朗。
一天下午,兩個阿姨來到家裡,說要去醫院看姥爺,正在做作業的蔣雯麗吵著也要跟她們去。蔣雯麗至今還清楚記得:那是她與姥爺的最後一面。走進姥爺的病房,蔣雯麗一下站定,驚訝地張大嘴巴。面前那個形容枯槁、臉上罩著氧氣面罩的老人是誰啊?他的身上到處插著管子,嘴巴張著,嘴唇旁塗著難看的紫藥水;他瘦弱的四肢,被固定在床架上……
當媽媽告訴她,床上的人真的是姥爺時,蔣雯麗一下就跪在地板上大哭起來。一個星期沒見,姥爺怎麼變成這個樣子了?他怎麼不睜開眼睛看看自己?她哭得撕心裂肺,阿姨告訴她:如果眼淚掉在姥爺身上,姥爺就去不了天上了。蔣雯麗只好馬上止住哭泣。然後,病房裡來了很多人,每個人都去握姥爺的手,他沒有任何反應。蔣雯麗是最後一個走上去的,當她握住姥爺手時,姥爺一下子就把她的手抓緊了。蔣雯麗抬頭,看見一滴眼淚從姥爺的眼角滑落……
姥爺,我們天上見
2009年,蔣雯麗的電影《我們天上見》在深圳首映時,一位觀眾對她說:「我們的愛都是往下的,愛自己的孩子,孩子再愛他們的孩子。而你卻在回憶追溯,報答姥爺,這是一種往上的愛,很難得。」她說:「愛孩子是本能的,愛父母卻是責任,需要被激發。但是這種往上的愛,卻會讓我們更寧靜和幸福,因為,孩子會從我身上看到如何對待父母和老人。這樣,孝順和反哺之德就會被好好地傳承下去……」
姥爺去世後,無論多忙多累,蔣雯麗每年都會抽時間回老家,去姥爺的墓地看看。結婚後,只要有時間,丈夫顧長衛都會陪她去。來到姥爺的墳墓前,蔣雯麗的心出奇的平靜,她靜靜地訴說自己的想念、說她這些年來的喜怒哀樂。說到最後,蔣雯麗都會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場。她說:「不知道為什麼,每次我站在姥爺的墓碑前,就覺得自己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我變成了那個12歲的小姑娘,委屈悲傷時盡情落淚,興奮得意時笑得肆無忌憚……那一刻,我相信姥爺是活著的,他會認真地聽我說話,一如既往地心疼愛護我,也會在我迷茫無措時指引方向。」
和顧長衛結婚後,很快兒子出生了。因為自己小時候是跟著姥爺長大的,蔣雯麗也曾想把兒子交給父母帶。但當孩子出生後,看到他可愛無敵的模樣,她和顧長衛不約而同地決定,無論多累多忙,孩子都要自己帶。如今,蔣雯麗的父母和她大姐住在一起,儘管經常都能見面,但兒子跟姥爺姥姥在一起的時間畢竟有限。所以,當蔣雯麗陪著他看完《我們天上見》這部電影後,兒子還不能完全理解蔣雯麗對姥爺的那種感情。
但當兒子知道電影裡的小女孩就是媽媽後,他很好奇地問:「媽媽,你小時候是這樣子啊?原來跟姥爺一起生活那麼幸福啊!」從那以後,蔣雯麗驚奇地發現,再見到姥爺,小傢伙總是跟在姥爺屁股後面,他說:「姥爺是天下最好的人,我要多跟他在一起!」
「童年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光,那段時間,是誰陪著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個人會時刻陪著你,願意傾聽你的憂傷、分享你的快樂!」蔣雯麗說,因為姥爺,她的童年美輪美奐得如同夢一般。
蔣雯麗說,之所以如此想念姥爺,除了他陪伴自己的那段美好時光外,還因為那些單純美好的舊時時光一去不復返了。小時候的很多聲音,現在都聽不到了:每幾分鐘就從窗外呼嘯而過的火車聲;磨剪子的、彈棉花的、賣東西的悠長吆喝聲;知了的叫聲、蛐蛐的叫聲還有姥爺的叮嚀聲……這些聲音,都隨著姥爺的離開而成了一個夢。
童年成了一個夢,再和姥爺朝夕相處也成了一個夢。但是,姥爺教給她的那些道理:一輩子不撒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都深深銘刻在心。所以她才會花費那麼長的時間和心力,為姥爺拍電影、為他寫書。蔣雯麗還想通過這本書表達另一個意思:「你看我們小時候,房簷下接的雨水都可以淘米,現在的自來水汙染卻令人恐懼;小時候我們吃的都是有機食物,所以才會在物質貧乏的年代裡,姥爺依然能活到93歲!現在我們的物質豐裕了,可人們的幸福感卻每況愈下。所以,我特別希望《姥爺》這本書,能讓忙碌的人們停下來,回頭看看我們之前走過的路,找到片刻寧靜時光,回到我們曾經的生活裡,對那個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盡情地傾訴你的思念、憂傷和夢想……」
而此刻,屬於蔣雯麗的寧靜時光,是停下忙碌的腳步,讓心變得寧靜溫和,然後對著故鄉的方向,閉上眼睛,在心底輕輕道一聲:「姥爺,我們天上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