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家訓高中生徵文
2025-02-06 00:36:10
家風,又稱門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多年來形成的傳統風氣、風格和風尚,承載著一個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文化氛圍、理念、價值觀和人生觀等,小編收集了家風家訓的徵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家風家訓
「嘿呀、嘿呀…。」是哪家在漆黑深夜還點著通明的大亮燈,在辛勤地為家操勞,使家而明亮?是我們的家!這盞黑夜中的明燈,在社區,不,在溫州,是一束最閃耀的光芒。
告訴你,我們可是這社區裡少有名氣的勤勞之家。四代祖傳,代代勤勉!
要說,就從奶奶說起。我奶奶這把年紀,也是忙個不停。在我們各自外出學習、工作之時,她就利用時間,在家裡左洗右刷,從沒閒著。
早晨,奶奶都起得很早的,她幫我們準備好早餐,就開始幹其他活兒。我起床目視奶奶的一舉一動,她拖地時聲音十分輕,似乎生怕打擾我的睡眠。
我知道,奶奶的身體不是特別的硬朗。幹體力活過久,對身體有些許的影響。她為我們,累垮了身體。瞧,奶奶的動作緩慢,但她拖地拖得很乾淨,如果一些地方她還認為髒的,要重複著拖來拖去,不拖乾淨決不罷休。如果實在不行,她會皺緊眉頭,搖搖頭,拿來洗潔精拖而再,再而拖。奶奶,為我們付出這麼多,我們都心疼你,感激你!
在奶奶的影響下,媽媽也是一位勤勉的人。是我們值得一提的人。她白天在單位認真工作,正因為這種態度,每年都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媽媽下班後,我總能聽到她匆匆的腳步聲和氣喘籲籲聲。媽媽一手提著包,一手提著為我們準備晚餐的菜。她表現得沒有特別的誇張,只是為了避免引起人家的注意,只是小聲喘氣。晚飯後,媽媽放棄了娛樂項目,也沒有倒頭休息,而是幫著家裡做家務活。白天奶奶幹,晚上媽媽搶著幹,讓奶奶休息。
一次深夜,我不知怎的,驚醒。模模糊糊中,我看見書房裡閃著微弱的燈光,媽媽還在收拾書架!左一擦,又一理,持續不斷。我看見媽媽臉頰旁流下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媽媽的背微微駝著,曾經引以自豪的直背,今兒怎麼有些駝呢?我的睡意全無,書房裡的燈依舊亮著。媽媽,白天在單位工作,晚上還要不辭辛勞在家整理家務。媽媽不愧是我們的勤勞榜樣!
我在奶奶、媽媽的耳濡目染下,也學會了勤勞。在學校我可是衛生大組長,不僅勞動響噹噹,學習也不例外。
一次,林老師布置作業,很少。但要求我們認真完成。是的,只有兩項,一項是常規作業,另一項是作文。那次我寫了兩個小時!作文寫了五面。完成的很認真。也許是平時課外書看得多,拿起筆來,我的靈感就會突發,越寫越有勁。那次作文,我被當眾表揚,那是勤勞的結果呀!
我們家的家風——勤勞之風,願它常駐我家。願那勤勞之風,飄在中華民族的上空,飄進千家萬戶之中!
第二篇:家風家訓
家風,又稱門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多年來形成的傳統風氣、風格和風尚,承載著一個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文化氛圍、理念、價值觀和人生觀等,這些建構成一個家庭或家族獨特的特色。我們稍加梳理,解讀一下歷史,不難發現,許多長盛不衰、地位顯赫的家庭家族,度會有各自興旺發達的秘訣——家訓,又可稱為家風,它貫穿於整個家庭或家族輝煌的始終。
一個家族的振興與發達,離不開引領家庭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創立的家風和家教。家風與家教的形成都會經歷一代甚至幾代人的積澱和努力,它總結了前世中無數家庭的得與失以及經驗,結晶成為獨一無二、適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實際的法寶,引領家庭或家族走向輝煌。
站在歷史長河之上,回顧總結無數曾經輝煌一時的家庭,還有那傳承已久的國粹——國學,他們的家風各有千秋,其中不乏許多可稱為經典的精華:齊家、治國、平天下;嶽母為兒刺字「精忠報國」,「忠」為嶽家之家風;林則徐勤儉持家,生活簡樸,他認為「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增其過。」崇尚「儉」為林家之家風;曾國藩以為「勤」為人生第一要義,崇尚「勤」為曾家之家風;……
優良的家風形成,往往是通過創立者的建立,和幾代甚至數代人的不懈努力,踐行而形成的,通過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圍,在生活的點滴之中不斷地踐行,形成一種無言、無聲的教誨,最為直觀、最為直接、最為基本、最為經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踐行過程中,鑄就了家庭言傳身教的典範,鑄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最為重要的、無以替代的精神財富;它瀰漫於整個家庭或家族之中,影響到每一個家庭成員,惠澤於家庭的成員;家風也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撐著家庭的進步與發展。
傳統中國,人人都崇尚、嚮往底蘊厚重、有著濃厚文化氛圍的家風;這也是眾多人所追求嚮往的目標之一。對於有著敦厚家風的家庭和家族,眾多人都是頂禮膜拜,心儀嚮往的,甚至渴望進入那樣的家族,成為其中的一員。這也是家庭和家族走向顯赫和長盛不衰、興旺發達的根本。
良好的家風可以塑造出人高尚的品格,高雅的舉止,成為人人嚮往的道德典範,一枝獨秀、鶴立於整個社會「圈子」,為眾多人,眾多家庭所效仿。
有著良好家風的家庭或家族,他們的子嗣及早就明白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懂得敬畏;懂得珍惜光陰,趁早好好地讀書;懂得創業難守業更難,知難不難……在這樣的家庭薰陶下成長的人,懂得成功在於積澱,在於勤奮努力,明白勤能補拙的道理;明白勤為人生的第一要義,勤於學習、勤於思考、勤於努力……
成長在擁有良好的家風的家庭中是人生中最大的榮幸,能領先於他人及早地認知生活。這種家庭的人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思想豐富而多彩,有著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標,每天過得都會很有意義,日子裡寫滿的是充實;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身體之中時時處處散發出一種與眾不同的味道——溫文爾雅,一點也不顯低俗;舉止規範,處世豁達,通曉事理,光明磊落,總能順勢而為,有著大家之風範,絕不小肚雞腸;生活杜以儉樸著稱,不貪求奢華;誠信為人,表裡如一,講究耕耘,注重過程,順其自然,不急功近利;從善如流,厚德載物。
生活中,每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性格特徵、道德素養、為人處事等,無不烙上家風的印記。家風雖是一家之風範,卻是鑄造子女成才的熔爐。家風就像一棵樹,一棵枝葉如蓋的百年大樹,子子孫孫都在它的蔭蔽之下。勤奮問學、艱苦卓絕、言必行行必果、尊老愛幼、問鼎事業、友善、和睦、民主、敬業、書香……都可成為家庭或家族應該傳承的必須的家風。
自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講究「家風」的傳承,在泱泱數千年的華夏文明之中,隨時可現,處處可尋。歷史上曾經顯赫長久的家族,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家風、家訓和家教,為後世學習的典範。《國語》、《論語》、《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許多典籍和家教典範之中無不彰顯出家風、家教和家訓的精神……
家風對於以家庭的發展和延續是至關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建設發展的結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濃縮和特色所在,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更是社會精神文明的細胞,社會和諧進步的脊梁,國家繁榮昌盛的前提和基礎。眾多的家庭需要創建家風的魂魄去支撐,去走出家庭家族曇花一現的輝煌,走出「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的生活怪圈。
良好的家風傳承是社會風尚的健康發展前提,每個家庭都應構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風和家教,作為家庭的核心人物責無旁貸應該擔當起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給力社會風尚進步發展;給力偉大的「中國夢我的夢」的實現;千萬個家庭組合成一股強大的振興中華力量。
第三篇:家風家訓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薰陶下,才能出類拔萃。在我們家,也有家風,它就是我們做人的標準。
那時候,外公是大隊書記,外婆是婦女主任。
外公外婆很恩愛,平時只要外婆有一點小傷,外公都會特別的著急。家裡有五個孩子,最大的是舅舅十四歲,最小的是小姨才剛剛出生,雖有五個小孩,家裡的條件還是不錯的,平時街坊鄰居有困難,外公外婆也總是第一個到那幫忙,可以說是一個「活雷鋒」,每當說起他們沒有一個人是不嘖嘖稱讚的,大家都以為這種幸福快樂的日子會一直這樣下去,只是沒想到災難那麼快就到來了……
1966年5月16日,一個全中國永遠都無法忘記的日子,「文化大革命」爆發了,外公被抓了進去,只剩外婆一個人在苦苦支撐著家庭,六個人的開銷本就不小,還要照顧嗷嗷待哺的孩子,日子慢慢變得捉襟見肘,再加上外面的風頭還沒過,整日戰戰兢兢,生怕什麼時候就有人來把你抓走,天仿佛都要塌下來了。大家雖然都很擔心外婆,只是自身都難保了,誰還會來趟這趟渾水。
如果當時外婆的承受能力差一點,輕生都有可能,可是外婆總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她並沒有整日傷心落淚,一蹶不振,反而很快的收拾好情緒,因為擔心孩子們受到影響,比平時更加細心的照顧著,甚至還跑到那些和她一樣受苦的婦女家中,安慰鼓勵她們,是她們早日從傷心難過中走出來,大家受到了外婆的鼓舞,很快的振作起來,努力不去想那些傷心的事,而是更加賣力工作,學著外婆一樣,把祝福傳播開來,幫助大家不一味的沉浸在絕望之中……
有一天晚上,隔壁家嫁過來幾年後終於有孕的媳婦要生產了,可是當時已經是深夜,先不說有沒有「宵禁」,即使沒有,在當時那種時代動亂的亂世中,半夜已經沒有人會出現,想找郎中也肯定找不到,外婆本就淺眠,被隔壁的聲音吵醒後沒有絲毫不耐,立馬起身穿衣,跑到隔壁去,和以往一樣,外婆又是第一個到的,只是這次也是唯一一個。因為有生孩子的經驗,外婆立馬就忙活了起來,裝熱水,拿剪刀,雖是第一次幫別人接生,可事情做的也是有條不絮,隨著幾下拍打聲和娃娃的哭聲,在外面焦急等候的男人一顆心也放了下來,趕忙跑了進去。而外婆看到這一幕卻默默地離開了……
第二天,那一家子拿了一籃子雞蛋,還有一些肉送來給外婆,外婆卻說:「現在大家生活這麼困難,你們家又剛生了孩子,我只是碰巧幫了點小忙而已,還是拿回去給你加媳婦補補身子吧。」男人聽後,熱淚盈眶,當時就跪了下來:「這哪是小忙啊,以後您要是有什麼困難的地方,我做牛做馬也要報答您!」外婆趕忙把他扶了起來:「好好,快起來,你這心我只要就行了。」這件事被大家知道後,讚嘆了幾聲也沒掀起什麼風浪,因為外婆做這類好事都已經習以為常了,即使這樣,外婆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還是又高了一層。
「文化大革命」結束了,外公得到平反,被放了出來,家裡人似乎比以前更加和睦團結了,外婆還是依舊做著善事,每當寺廟有活動,外婆也總是第一個帶頭捐香油錢,哪家有難了,第一個想到的也總是我外婆……
葬禮那天,很多人都來了,外婆這一生都在做善事,直到她的心臟停止跳動。現在距離外婆逝世已經兩年了,可是大家依然沒有忘記這位「活雷鋒」,雖然外婆已經離開,可是她的事例卻被我們心口相傳,成為我們家的家訓。
家風是一家的道德標準,如同糧食一般,是一個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我們家的家風就是向外婆學習,多做善事,不求回報,一心為別人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