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體壓縮機的流道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12-10 04:43:16 2
專利名稱:氣體壓縮機的流道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氣體壓縮機的流道結構,特別涉及一種當壓縮機於運轉時可加強散熱效率並降低所產生的噪音量的結構。
背景技術:
現在社會進步如此快速,乃因人類不斷的追求更好的生活質量,然而在社會的進步下,許多新產品也隨的應運而生,壓縮機即是在社會進步下所誕生的產品之一,也因其誕生使得社會進步的腳步加快不少,且通過人類的不斷創新,使得壓縮機的產業具有更多元化的發展空間。
然而,現今一般壓縮機讓使用者及廠商最大困擾不外乎空氣溫度及產生的噪音量,氣體在經過壓縮的過程中,其壓縮機所提供的壓力通常大過於空氣可壓縮的上限值,此時為取得平衡,氣體的溫度勢必會往上提升,但,過高的溫度不但容易使器材減損其使用壽命,且若所述氣體為人體所使用,亦會造成人體的不舒適感,而噪音的產生除機器的運轉外,尚包括有氣體於壓縮時產生的噪音量,此噪音量也會令使用者產生不舒適感,因此容易造成降低使用者的使用欲望。
綜上所述,為追求社會上快速的變遷,解決壓縮機的缺失以符合現今時代的需求,因此,發明人著手思考欲尋找出解決之道,為實用新型出符合需求的產品。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是提供一種氣體壓縮機的流道結構,不但使空氣與殼體具有較大的接觸面積,並於所述殼體上設有多個散熱翼片以及凹槽部而能增加整體的散熱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於空氣於殼體內不僅有第二空間部可以容納其體積空間,更具有所述凹槽部可增加容置的空間,可明顯降低壓縮機於運轉壓縮空氣時所形成的噪音量。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氣體壓縮機的流道結構,所述流道結構是固接於壓縮組件上,所述散熱結構包括有殼體,是包括有上殼體及下殼體;兩空間部,是設於所述殼體的內部,其分別為第一空間部及第二空間部;四個透孔,是設於所述殼體上,其分別為第一透孔、第二透孔、第三透孔及第四透孔,其中所述第一透孔與所述第二透孔是通過所述第一空間部相連通,且所述第一空間部可通過所述第一透孔與所述第二透孔與外面連通,而所述第三透孔與所述第四透孔是通過所述第二空間部相連通,且所述第二空間部可通過所述第三透孔與所述第四透孔與外面連通;凹槽部,是由下殼體的內表面延伸出容置凹槽,且與所述第二空間部相連通;及多個散熱翼片,是由所述凹槽部的外表面延伸而出,以求達到增加散熱效率及降低噪音量的目的。
為使本領域技術人員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徵及功效,通過下述具體實施例,並配合所附的圖式,詳加說明如後。
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實施利的立體結合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0壓縮組件;12壓縮腔室;14吸氣孔;16排氣孔;20殼體;22上殼體;24下殼體;30第一空間部;32第二空間部;40第一透孔;42第二透孔;44第三透孔;46第四透孔;50凹槽部;52散熱翼片;60墊片;62通氣孔。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如圖1及圖2所示,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立體結合示意圖,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氣體壓縮機的流道結構,流道結構是固接於壓縮組件10上,所述流道結構包括有殼體20;兩空間部,其分別為第一空間部30及第二空間部32;四個透孔,其分別為第一透孔40、第二透孔42、第三透孔44及第四透孔46;凹槽部50及多個散熱翼片52。以下將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較佳實施例作一詳細說明。
上述本實用新型的氣體壓縮機的流道結構中,所述壓縮組件10是具有壓縮腔室12,且所述壓縮腔室12是通過吸氣孔14及排氣孔16與外界連通,所述殼體20是由上殼體22及下殼體24所組合而成,並且所述上殼體22與所述下殼體24之間可放置墊片60,其可達到氣密的效果,以避免氣體由所述上殼體22與所述下殼體24間的縫隙流出,其中,所述墊片60具有多個通氣孔62,使所述上殼體22與所述下殼體24間所形成的所述第二空間部32可為導通的狀態,所述第一空間部30及所述第二空間部32是形成於所述殼體20的內部,使得所述上殼體22或/和所述下殼體24具有溝或/和槽的態樣形成,所述第一透孔40及所述第二透孔42是分別設立於所述上殼體22與所述下殼體24上,並通過所述第一空間部30而相互連通,且使所述第一空間部30得以與外界連通,所述第三透孔44及所述第四透孔46是分別設立於所述下殼體24與所述上殼體22上,並通過所述第二空間部32而相互連通,且使所述第二空間部32得以與外界連通,其中,所述吸氣孔14與所述第二透孔42相對應,所述排氣孔16與所述第三透孔44相對應,且可放一止逆裝置(圖中未畫)夾於所述吸氣孔14與所述第二透孔42之間及所述排氣孔16與所述第三透孔44之間,所述凹槽部50是由所述下殼體24的外表面延伸而出,且與所述第二空間部32相連通,即所述凹槽部50所形成的空間也為所述第二空間部32的一部分,所述多個散熱翼片52,是由所述凹槽部50的外表面延伸而出。
當壓縮機開始運轉時,壓縮機即開始吸取外界的氣體,並壓縮所述些氣體至預設定處,首先氣體將先由所述第一透孔40進入至所述第一空間部30,此時所述止逆裝置可避免氣體由所述排氣孔16進入所述壓縮腔室12,氣體再經由與所述第一空間部30連通的所述第二透孔42及與所述第二透孔42相鄰的吸氣孔14而進入所述壓縮組件10的壓縮腔室12內部,而所述氣體經由壓縮組件10於所述壓縮腔室12壓縮後,所述氣體再經由所述排氣孔16排出於所述壓縮腔室12外,此時所述止逆裝置則可避免氣體由所述吸氣孔14排出於所述壓縮腔室12外,所述氣體再經由緊鄰於所述排氣孔16的所述第三透孔44而進入於所述第二空間部32,並再由所述第四透孔46將所述氣體由所述第二空間部32導出。其中,當空氣經由壓縮後其溫度會有上升的現象,因此可通過第二空間部32內的表面積與所述流動的氣體接觸,以將熱傳遞至外界,而所述第二空間部因所述凹槽部50不但可加大其氣體的容置空間,更可增加所述氣體的接觸面積範圍,其中,加大其氣體的容置空間可降低空氣於壓縮時所產生的脈衝噪音量,並使排放出的壓縮空氣較為平順,而氣體接觸面積的增加則可提升散熱的效率,且所述凹槽部50的外表面更延伸有所述多個散熱翼片52更可提升其散熱效果。
再請參閱圖3所示,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本實施例與前一實施例的不同處主要在於所述墊片60,所述墊片60上僅只有一個通氣孔62,且所述通氣孔60主要與所述第二空間部32於所述下殼體24上的末端相對應,因此,本實施例的氣體流動路線為,所述氣體先進入所述下殼體24的第二空間部32,氣體流經到其末端後,再經由所述墊片60上的所述通氣孔62進入於所述上殼體22的所述第二空間部32,待氣體流至其末端後,最後由所述第四透孔46排出,此可增加氣體與所述第二空間部32表面的接觸機率,使得所述殼體20可吸收更多的熱量,確保由所述第四透孔46排出的氣體溫度不會有過高的情形,因此相較於第一較佳實施例有更好的效率產生。
是以,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氣體壓縮機的散熱結構,當壓縮機於運轉時本實用新型的散熱結構不但可加強散熱效率,並且在其有限的壓縮機總成的有限空間下,提供更廣大的空氣容置空間可降低壓縮機於運轉時產生的噪音量。
以上已將本實用新型作詳細說明,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範圍。即凡依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等,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的專利涵蓋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氣體壓縮機的流道結構,是固接於壓縮組件上,其特徵在於,所述流道結構包括有殼體,是包括有上殼體及下殼體;兩空間部,是設於所述殼體的內部,其分別為第一空間部及第二空間部;四個透孔,是設於所述殼體的外表面上,其分別為第一透孔、第二透孔、第三透孔及第四透孔,其中所述第一透孔與所述第二透孔是通過所述第一空間部相連通,且所述第一空間部通過所述第一透孔與所述第二透孔與外面連通,而所述第三透孔與所述第四透孔是通過所述第二空間部相連通,且所述第二空間部可通過所述第三透孔與所述第四透孔與外面連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體壓縮機的流道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下殼體設置有凹槽部,是由所述下殼體的內表面延伸出容置凹槽。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氣體壓縮機的流道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設置有多個散熱翼片,是由所述殼體的外表面延伸而出。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體壓縮機的流道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為金屬散熱材質。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體壓縮機的流道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透孔及所述第四透孔是設於所述上殼體上,所述第二透孔及所述第三透孔是設於所述下殼體上。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體壓縮機的流道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上殼體與所述下殼體間放置使其達到氣密效果的墊片。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氣體壓縮機的流道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墊片上至少具有使形成於所述上殼體與所述下殼體間的第二空間部導通的通氣孔。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體壓縮機的流道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透孔與所述第三透孔是通過所述壓縮組件的壓縮腔室而相連通。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氣體壓縮機的流道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壓縮腔室是通過吸氣孔及排氣孔與外界連通,且所述吸氣孔與所述第二透孔相對應,所述排氣孔與所述第三透孔相對應。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氣體壓縮機的流道結構,其是於殼體內延伸設置有凹槽部,並使所述凹槽部所形成的空間與第二空間部相連通,使空氣與殼體增加接觸的面積,且於凹槽部的外表面上也設有多個散熱翼片以提升整體的散熱效果,且所述凹槽部所形成的空間更可增加空氣的容置量,能有效降低壓縮時所造成的噪音量。
文檔編號F04C29/12GK2921361SQ200620124619
公開日2007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06年6月30日 優先權日2006年6月30日
發明者韓春菊 申請人:雃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