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的製作方法
2024-02-24 18:36:15 1

本發明涉及車輛,特別是涉及將高壓類設備配置在中央通道上的車輛。
背景技術:
在混合動力車輛或電動車中,搭載有高壓電池、逆變器、DC-DC轉換器等高壓類設備。近年,研究將這種高壓類設備配置於車廂內,例如,在專利文獻1、2中,提出了將高壓類設備配置於中央通道上的方案。根據這樣的配置結構,與將高壓類設備配置於地板的下側的情況相比,不僅能夠將地板的高度抑制得較低,而且通過將高壓類設備配置於剛性較高的中央通道上,能夠在作用有衝擊時保護高壓類設備。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34544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9-119890號公報
可是,在將高壓類設備配置於從地板向車廂內突出的中央通道上的情況下,高壓類設備向車廂內的伸出量變大,因此,高壓類設備會對車廂內空間產生較大影響,可能會使乘客的舒適性降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車輛,其將高壓類設備配置在中央通道上,並且能夠抑制高壓類設備向車廂內的伸出量,降低對車廂內空間的影響。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技術方案1的發明是一種車輛,車輛(例如,後述的實施方式的車輛10)具備:中央通道(例如,後述的實施方式的中央通道12),其以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於地板(例如,後述的實施方式的地板11);和高壓類設備(例如,後述的實施方式的高壓類設備單元100),其配置在該中央通道上,所述中央通道具有通道前部(例如,後述的實施方式的通道前部12a)、通道後部(例如,後述的實施方式的通道後部12b)以及相對於該通道前部和該通道後部凹陷設置的凹部(例如,後述的實施方式的凹部12c),所述高壓類設備配置在該凹部中。
技術方案2的發明為,根據技術方案1所述的車輛,所述高壓類設備的前端部緊固於所述通道前部,並且所述高壓類設備的後端部緊固於所述通道後部。
技術方案3的發明為,根據技術方案1或2所述的車輛,所述中央通道在車寬方向一側和另一側分別與橫梁(例如,後述的實施方式的左側橫梁13L、右側橫梁13R)連接,所述高壓類設備緊固在位於所述一側的所述橫梁上,並且緊固在位於所述另一側的所述橫梁上。
技術方案4的發明為,根據技術方案1~3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車輛,所述高壓類設備的寬度(例如,後述的實施方式的寬度W1)在所述中央通道的寬度(例如,後述的實施方式的寬度W2)以下。
技術方案5的發明為,根據技術方案2所述的車輛,所述通道後部的高度(例如,後述的實施方式的高度H1)比所述通道前部的高度(例如,後述的實施方式的高度H2)低。
技術方案6的發明為,根據技術方案1~5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車輛,所述高壓類設備內裝於設在所述中央通道上的中控臺(例如,後述的實施方式的中控臺50)中,所述中控臺的一部分被保持於所述高壓類設備。
根據技術方案1所述的發明,由於在中央通道上設有凹部,且將高壓類設備配置於該凹部,因此,在將高壓類設備配置於中央通道上的同時,能夠抑制高壓類設備向車廂內伸出的伸出量,其結果是,能夠降低高壓類設備對車廂內空間的影響,確保乘客的舒適性。
根據技術方案2所述的發明,高壓類設備的前端部緊固於通道前部,並且後端部緊固於通道後部。因此,通過將高壓類設備的殼體與通道連結,能夠使中央通道高強度化,從而能夠提高車輛前後方向的剛性。
根據技術方案3所述的發明,高壓類設備緊固在位於一側的橫梁上,並且緊固在位於另一側的橫梁上。因此,通過將高壓類設備的殼體與左右的橫梁連結,能夠使橫梁高強度化,從而能夠提高車寬方向的剛性。
根據技術方案4所述的發明,由於高壓類設備的寬度在中央通道的寬度以下,因此能夠抑制高壓類設備相對於車廂內空間在車寬方向上的伸出量,並且能夠在作用有衝擊時通過中央通道保護高壓類設備。
根據技術方案5所述的發明,由於通道後部的高度比通道前部的高度低,因此能夠抑制後部座椅的腿部處的中央通道的伸出量,提高後部座椅的乘客的舒適性。
根據技術方案6所述的發明,高壓類設備內裝於設在中央通道上的中控臺中,並且對中控臺的一部分進行保持,因此,不僅能夠利用高壓類設備的殼體可靠地固定中控臺,還能夠抑制中控臺的振動。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車輛的配置在前部座椅與前部座椅之間的中控臺的立體圖。
圖2是示出配置在中央通道上的高壓類設備單元的立體圖。
圖3是沿圖2的A-A線部分的剖視圖。
圖4是沿圖2的B-B線部分的剖視圖。
圖5是高壓類設備單元的仰視圖。
標號說明
10:車輛;11:地板;12:中央通道;12a:通道前部;12b:通道後部;12c:凹部;13L:左側橫梁;13R:右側橫梁;50:中控臺;100:高壓類設備單元(高壓類設備);H1:通道後部的高度;H2:通道前部的高度;W1:高壓類設備的寬度;W2:中央通道的寬度。
具體實施方式
<車輛>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車輛進行說明。並且,附圖是沿著標號的方向觀察的,在下面的說明中,關於前後、左右、上下,根據從駕駛員觀察的方向,在附圖中將車輛的前方作為Fr、將後方作為Rr、將左側作為L、將右側作為R、將上方作為U、將下方作為D來示出。
圖1是示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車輛的配置在前部座椅與前部座椅之間的中控臺的立體圖,圖2是示出配置在中央通道上的高壓類設備單元的立體圖,圖3是沿圖2中的A-A線部分的剖視圖。
如圖1~圖3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車輛10中,中控臺50和高壓類設備單元100被配置在形成於地板11的中央通道12上。高壓類設備單元100在緊固於中央通道12的上表面的狀態下內裝在中控臺50的下部。
中央通道12沿著車輛前後方向向上方突出地形成在地板11的車寬方向中央部,在其內部(中央通道12的下方)配置有一端與未圖示的內燃機連接的排氣管20。另外,在地板11上設有沿著車寬方向的多個橫梁13L、13R、14L、14R,本實施方式的中央通道12在車寬方向一側(左側)與左側橫梁13L、14L連接,在另一側(右側)與右側橫梁13R、14R連接。
中控臺50被配置在左前部座椅15L和右前部座椅15R之間,其內部空間被外裝罩55覆蓋,在該外裝罩55的上表面,例如從前方依次設有杯託51、切換鈕52、能夠收納小物件的託盤53、以及乘客的扶手54等。
<高壓類設備單元>
接下來,參照圖2~圖5對本實施方式的高壓類設備單元100進行說明。圖4是沿圖2中的B-B線部分的剖視圖,圖5是高壓類設備單元的仰視圖。
本實施方式的高壓類設備單元100構成為能夠在與搭載於車輛10的後部的未圖示的高壓電池之間交換電力,驅動未圖示的第1~第3驅動馬達和空調裝置,並且對未圖示的低壓電池供給電力。例如,第1驅動馬達是配置於車輛前部的馬達室中的前輪驅動用的馬達,第2驅動馬達和第3驅動馬達是配置在高壓類設備單元100的後方的後輪驅動用的馬達。
如圖2~圖5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高壓類設備單元100具備:箱狀的殼體120;內裝在殼體120的前側的逆變器101;內裝在殼體120的後側的DC-DC轉換器102;配置在殼體120內的逆變器101的上方位置處的馬達ECU103;配置在殼體120內的逆變器101的前方位置處的放電控制設備104;配置在殼體120內的DC-DC轉換器102的一側的空調裝置用熔斷器105;設置在殼體120的中間部下表面上的電池電力輸入用連接器106;設置於殼體120的前端部下表面上的第1驅動馬達用三相連接器107;設在殼體120的後端部下表面上的第2驅動馬達用三相連接器108和第3驅動馬達用三相連接器109;設在殼體120的前端面上的控制線連接器110;設在殼體120的後端面上的空調裝置用連接器111;內裝在殼體120的後端部的未圖示的低壓電池連接端子座;設在殼體120的後部下表面上的冷卻水入口112;以及設在殼體120的前部下表面上的冷卻水出口113。
電池電力輸入用連接器106經由DC線114與高壓電池連接,將來自高壓電池的電力輸入至高壓類設備單元100,並且將來自高壓類設備單元100的電力輸出至高壓電池。DC-DC轉換器102對從電池電力輸入用連接器106輸入的電力進行降壓轉換,並從低壓電池連接端子座輸出,並且經由空調裝置用熔斷器105從空調裝置用連接器111輸出。
逆變器101將從電池電力輸入用連接器106輸入的直流電力轉換為三相交流電力,並從第1驅動馬達用三相連接器107、第2驅動馬達用三相連接器108和第3驅動馬達用三相連接器109輸出。第1驅動馬達用三相連接器107經由三相線115對第1驅動馬達供給三相交流電力,並且從第1驅動馬達接受電力,第2驅動馬達用三相連接器108和第3驅動馬達用三相連接器109經由三相線116、117對第2驅動馬達和第3驅動馬達供給三相交流電力,並且從第2驅動馬達和第3驅動馬達接受電力。馬達ECU103與同控制線連接器110連接的各種傳感器和操作設備之間進行信號的輸入輸出,並基於這些信號控制逆變器101,由此使第1~第3驅動馬達的驅動狀態變化。
冷卻水入口112經由配管與未圖示的散熱器連接,將從散熱器供給的冷卻水導入在高壓類設備單元100內形成的冷卻流路中。冷卻流路包括:冷卻逆變器101的逆變器冷卻流路;和冷卻DC-DC轉換器102的未圖示的DC-DC轉換器冷卻流路。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冷卻水入口112的下遊連接有DC-DC轉換器冷卻流路,並且,在DC-DC轉換器冷卻流路的下遊連接有逆變器冷卻流路,通過構成上述這樣的串聯的冷卻流路,來從溫度低的高壓類設備依次進行冷卻。並且,對高壓類設備進行了冷卻後的冷卻水從冷卻水出口113經由配管返回散熱器。
<高壓類設備單元的配置>
接下來,參照圖2~圖4,對本實施方式的車輛10中的高壓類設備單元100的配置進行說明。
在本實施方式的車輛10中,當將高壓類設備單元100配置在以沿前後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於地板11的中央通道12上時,在中央通道12上形成相對於通道前部12a和通道後部12b凹陷設置的凹部12c,並將高壓類設備單元100配置於該凹部12c。由此,在將高壓類設備單元100配置於中央通道12上的同時,抑制了高壓類設備單元100向車廂內伸出的伸出量。並且,在中央通道12的凹部12c中,在與電池電力輸入用連接器106、第2驅動馬達用三相連接器108和第3驅動馬達用三相連接器109、冷卻水入口112、以及冷卻水出口113對應的位置處設有未圖示的貫通孔。
本實施方式的高壓類設備單元100具有從殼體120的下部向左右伸出的凸緣部121,不僅經由該凸緣部121緊固於中央通道12的上表面,而且經由支架130緊固於通道前部12a、通道後部12b、左側橫梁13L和右側橫梁13R。支架130具有前側支架131、後側支架132、左側支架133和右側支架(未圖示)。支架130分別通過對一張金屬片進行壓力成型而形成,並且具有:與高壓類設備單元100側緊固在一起的第1緊固部130a;緊固於通道前部12a、通道後部12b、左側橫梁13L或右側橫梁13R側的第2緊固部130b;和在高度方向上將第1緊固部130a的高壓類設備單元100相反側端部與第2緊固部130b的高壓類設備單元100側端部連接起來的連結部130c。
前側支架131的第1緊固部130a緊固於高壓類設備單元100的殼體120上的前端部上表面,並且,前側支架131的第2緊固部130b緊固於通道前部12a的上表面,由此將高壓類設備單元100和通道前部12a結合成一體,後側支架132的第1緊固部130a緊固於高壓類設備單元100的殼體120上的後端部上表面,並且後側支架132的第2緊固部130b緊固於通道後部12b的上表面,由此將高壓類設備單元100和通道後部12b結合成一體。這樣,通過將高壓類設備單元100的殼體120與中央通道12連結,能夠使中央通道12高強度化,提高了車輛前後方向的剛性。
另外,左側支架133的第1緊固部130a緊固於高壓類設備單元100的殼體120上的左側的凸緣部121的前後方向中間部,並且左側支架133的第2緊固部130b緊固於左側橫梁13L的右端部上表面,由此將高壓類設備單元100和左側橫梁13L結合成一體,未圖示的右側支架的第1緊固部130a緊固於高壓類設備單元100的殼體120上的右側的凸緣部121的前後方向中間部,並且,未圖示的右側支架的第2緊固部130b緊固於右側橫梁13R的左端部上表面,由此將高壓類設備單元100和右側橫梁13R結合成一體。這樣,通過將高壓類設備單元100的殼體120與左側橫梁13L和右側橫梁13R連結,能夠使左側橫梁13L和右側橫梁13R高強度化,提高了車寬方向的剛性。
如圖4所示,在將高壓類設備單元100配置於中央通道12上時,高壓類設備單元100的左右的寬度W1優選在中央通道12的左右的寬度W2以下。由此,不僅抑制了高壓類設備單元100相對於車廂內空間在車寬方向上的伸出量,而且能夠在由於側面碰撞而作用有衝擊時通過中央通道12保護高壓類設備單元100。
另外,如圖3所示,通道後部12b的高度H1優選比通道前部12a的高度H2低。由此,能夠抑制後部座椅的腿部處的中央通道12的伸出量。並且,圖3中,符號GL表示地面。
另外,如圖3所示,優選的是,在將高壓類設備單元100內裝於設在中央通道12上的中控臺50時,中控臺50的一部分被保持於高壓類設備單元100。高壓類設備單元100通過支架130緊固於中央通道12、左側橫梁13L和右側橫梁13R而被保持,因此,能夠利用高壓類設備單元100的殼體120可靠地保持中控臺50,從而能夠抑制中控臺50的振動。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殼體120的上表面一體地形成有凸臺140,中控臺50的一部分經由凸臺140被高壓類設備單元100的上表面保持。
如以上所說明,根據本實施方式的車輛10,由於在中央通道12上凹陷設置有凹部12c,且將高壓類設備單元100配置於該凹部12c,因此,在將高壓類設備單元100配置於中央通道12上的同時,能夠抑制高壓類設備單元100向車廂內伸出的伸出量,其結果是,能夠降低高壓類設備單元100對車廂內空間的影響,確保乘客的舒適性。
另外,高壓類設備單元100的前端部緊固於通道前部12a,並且後端部緊固於通道後部12b。因此,通過將高壓類設備單元100的殼體120與中央通道12連結,能夠使中央通道12高強度化,從而能夠提高車輛前後方向的剛性。
另外,高壓類設備單元100緊固在位於一側的左側橫梁13L上,並且緊固在位於另一側的右側橫梁13R上。因此,通過將高壓類設備單元100的殼體120與左側橫梁13L和右側橫梁13R連結,能夠使左側橫梁13L和右側橫梁13R高強度化,從而能夠提高車寬方向的剛性。
另外,由於高壓類設備單元100的寬度W1在中央通道12的寬度W2以下,因此,能夠抑制高壓類設備單元100相對於車廂內空間在車寬方向上的伸出量,並且能夠在側面碰撞時通過中央通道12保護高壓類設備單元100。
另外,由於通道後部12b的高度H2比通道前部12a的高度H1低,因此能夠抑制後部座椅的腿部處的中央通道12的伸出量,提高後部座椅的乘客的舒適性。
另外,高壓類設備單元100內裝於設在中央通道12上的中控臺50,並且對中控臺50的一部分進行保持,因此,不僅能夠利用高壓類設備單元100的殼體120可靠地固定中控臺50,還能夠抑制中控臺50的振動。
並且,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能夠進行適當的變形、改良等。
例如,在高壓類設備單元100中也可以設置高壓電池。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作為高壓類設備的逆變器101、DC-DC轉換器102等進行單元化而構成了高壓類設備單元100,但也可以僅由其中任意的高壓類設備構成高壓類設備單元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