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論語讀後感50篇

2023-10-22 20:02:42

  論語讀後感(1):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兩大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二是講有關於思想修養方面的。《論語》使我懂得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其中有幾句論語,我受益非淺。

  「溫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我對這句話有較深的體會:我時常會拿起小學時的課本來複習,每次複習後,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有時還能發現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識,由此可見複習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講的是處世之道。意思是:自我所厭惡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我不喜歡的事或物,怎樣能夠強施到別人身上呢舉個例子吧:開學時,xx要發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他發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立刻發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當學習魯迅先生,為自我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麼的完美,多麼的和諧啊!!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會明白松柏是最終落葉的。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麼堅韌不拔,是那麼經得起惡劣環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中,都應當堅強不屈,高風亮節!!抗戰英烈吉鴻昌,應對著敵人的酷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員賈起應對國民黨的嚴刑拷打,但他沉著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秘密……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可是我們決不能退縮,應當堅強應對,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勇往直前!!

  經過學習《論語十則》,使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處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讀後感(2):

  《論語》中有一句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以前的我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直到小學畢業那一天的逐漸來臨,異常是每當我走在那條熟悉的小路上時,我才漸漸地領會到時光的流逝。

  小路,誰都走過,可是,每條小路都是不一樣的,每條小路都有不一樣的特點,不一樣的意義。

  在我家的旁邊就有一條小路,它有很多彎,並且是一條泥路,每到下雨天,它都很難走,每次乾淨的鞋都會變得很髒。

  從我上學開始,我每一天都會走這條小路,此刻我已經走了六年了,它每一天陪我上學,放學。

  一開始,我只把它當成一條普通的路,往那上頭扔垃圾,有的時候,還進行一系列的小破壞,到了之後,我開始對這條小路產生了感情,我開始幫它清理垃圾,但那也是很久才清理一次。立刻就要小考了,即將不再走這條小路,和學校說再見,我這才明白小路其實陪我經歷了很多的事,它真的很重要。

  一天,在回家的時候,我突然在小路上停住了,回想以前這條小路和我之間的事,想想我心裡有些愧疚,我覺得我欠這條小路很多很多,由此,我想到了上學,由剛剛上學,什麼也不懂,到立刻要離開學校,可是在我剛剛上學的時候,猶如對這條小路一樣,剛開始對它的不尊重,惡意破壞,以至於想早一點脫離這所學校,感覺上學就像被繩子捆住一樣,很難受,可直到真的離開了,卻又戀戀不捨。

  回頭望望,今日的腳印與往常不一樣,比往常更沉重了,的確,我即將要面臨小考,和學校說再見,離開教師的懷抱,這麼沉重的包袱壓在我身上,怎能不沉重呢?雨越下越大,我的腳印越來越模糊了,我的身體也越來越累了……

  感激你——論語,在我以後的人生路途中,我必須會將你所蘊涵的道理理解感悟。

  論語讀後感(3):

  《論語》讀後感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必須與我們今日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今日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十分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能夠說是盡到孝了。」那裡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一樣。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汙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我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供給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齊,那麼其中必定有能夠當教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必須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團體裡,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進取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可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齊,那麼其中必定有能夠當教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請教而羞恥。我們要虛心學習!

  論語讀後感(4):

  《論語》讀後感

  《論語》是我過一部著名的語錄體散文,主要記錄了我過大學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對我國的文化有很深刻的引導意義。

  《論語》大概一半左右都牽扯到了這個「孝」字,正因如此,後被公認為百家之正統的儒家學派把孝道推廣的十分廣泛,鞏固了孝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中國人心中孝為先,正是因為千古以來儒家思想的主導,與《論語》在我們祖宗身上留下的習慣一向傳承下來。

  除了孝道外,《論語》還講到了政治,自古以來一向才是世界上真正佔據主要地位的事,論語中對待政治,主講一個子——仁。對於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麼?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僅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論語》是我國歷史上一部經典的著作,對我國的傳統文化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

  論語讀後感(5):

  論語讀後感

  論語,創編它的意義就是在於教人們如何做人。裡面有這樣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就是: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對照這些,尊重長輩這一點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經常是長輩給我提議後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長讓我別玩了,可是我還偏玩。我應當聽從長輩的要求,按長輩的要求去做。

  論語裡還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我,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教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時每刻反省自我,反省的資料不光有這些,也能夠有其他資料。比如反省自我虛度光陰了嗎?做壞事了嗎?長輩要讓自我辦的事做到了嗎?

  我就有一個親身經歷:有一次,媽媽出去辦事,讓我完成作業。我在做作業時寫一會兒就乾乾別的,浪費了自我許多時間,就沒有做到珍惜時間這一點。我應當認識到我浪費的是自我的時間,在人生中我就虛度了這些時間。

  讀完《論語》,我發現我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做到論語裡講的,我必須要化為行動,以論語的資料為目標,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論語讀後感(6):

  《論語》讀後感

  《論語》是古代大名鼎鼎的儒家經典。在古代,這可是每個做學問的人都必讀的一本書哦!這本書裡編錄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行,還有一些關於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我們能夠經過它懂得在生活中如何處事,怎樣做人。讀了《論語》這本書,我就從中獲得了一些啟示。

  有一次考試,我拿到考卷一看,卷面上的題目都挺簡單的。於是,我便飛快地做了起來。做完後,發現時間還有許多,我便東張西望起來。我看見有的同學和我一樣很快就完成了,正趴在桌上休息呢!而有的同學仍在認真地答題,哪怕做完了也在仔細地檢查。我見了,心想:是啊,做得快又有什麼用呢?要效率高才行啊!有時間為什麼不檢查一下呢?於是,我又認真地檢查了起來。

  沒想到,我檢查了一遍後,才發現原先有些題目設有「陷阱」,很容易出錯。於是,我連忙把它們都一一改正過來。剛改完,下課鈴就響了,真險啊!

  幾天後,考捲髮下來了。哈,考得還不錯,95分!而那些沒檢查的同學和粗心大意的同學考得都不太夢想。可是,奇怪的是那些平時成績好的同學這次也考得不怎樣樣。這時怎樣回事呢?這時,只聽見教師在批評那些同學:「做得那麼快有什麼用!一點也不仔細,這麼簡單的題都會錯,太不應當了!」

  我這才恍然大悟。突然,我腦海中出現了《論語》中的一句話:「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我一下子體會到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做任何事都不能一味求快,必須十分認真,十分仔細,這樣才能把每件事都做好。做事是這樣,學習更是如此。

  論語讀後感(7):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緻,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著「論語」二字,下頭寫著「孔子的智慧」幾個字,並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啊!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闢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歡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明白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我,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堅持愉快的心境,做任何事就能夠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齊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必須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我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我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當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當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應當要假若發現了自我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必須得勇於改過,不能故意不改,並裝作沒發現;做人,就應當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孔子,傳頌千秋萬代。

  論語讀後感(8):

  《論語》讀後感

  《論語》,一篇充滿高尚的文章。今日,我們讀著讀著眼前仿佛出現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開國丞相趙曾說:「半部《論語》知天下。」可見這句話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書上層說過,孔子。一個2000多年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日看來依然是那麼的先進,那麼貼切,何以想像《論語》這本書卻通知了中國近二十一個世紀。

  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說的話綜合在一齊,寫下了這篇文章,他所說的不僅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還有學習的好處和如何學習。

  我喜歡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這句話所要表達中的一樣,可我們此刻的社會,卻連這一句話都做不到!

  孔子,一個創下無數輝煌的學家,此刻卻已成了一個歷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論語讀後感(9):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裡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麼,他們中必定有我的教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兩句話雖是說:幾個人在一齊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日對我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人不怕犯錯誤,只要勇於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我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當的時候,一經別人指出,他就會立即道歉並改正。他的弟子子貢就以往感慨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是說教師對自我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知疲倦。《論語》引孔子的話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去爾已矣。」他說,如果說到聖與仁,那我怎樣敢當!我只可是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總不知疲倦,那是能夠這樣說的。

  在《論語》裡對以往犯過錯誤的少年,孔子表現出寬宏的胸懷。他說:「人潔以進,於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說人家已經去掉了汙點而提高,就要讚許他的潔淨,對他的過去不應當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將孔門的七十二賢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樹苗的話,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片生命的綠洲,兩千多年來,我們華夏大地。這一片綠洲一向點綴裝扮著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

  經過學習《論語》,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關於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真是得益非淺!

  論語讀後感(10):

  《論語》讀後感

  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一樣,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必須與我們今日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夫子以往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向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我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可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資料,就打破了原先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我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能夠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此刻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適宜。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論語讀後感(11):

  《論語》讀後感

  昨日,我讀了《論語》。

  我讀的是論語裡面的《裡仁第四》:子曰:參乎,無道一以貫知。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曽子曰:父子之道,中束,而一已。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那裡面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一段。他們的意思我說一下:父母不在身邊,就不能到很遠的地方,想到一個地方必須有一個固定的地點,以便父母能找到你。

  論語讀後感(12):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論語。別說裡面的資料了,就單單簡介就把我嚇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諾貝爾獎獲得主在法國巴黎說:」如果人類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確,我讀了大半部論語,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學習的道理。

  論語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說的話。背論語,真是受益匪淺。

  8月8日,是奧運會的開幕式。有一個環節,是有2008個人在擊缶,他們一邊擊缶一邊誦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當時,我大聲地跟著背,我弟弟則在一旁跟著小小聲的背。

  論語蘊含的道理實在太多了,並且都是精華。我的理解雖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就是說,光讀書不思考,你是不會體會到其中的精華;光思考而不去學習,也體會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們吃東西一樣,如果我們不去細細品味,就不會嘗到它的精華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嘗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沒用。兩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中的道理就是:見到品德高尚的熱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當像那種人學習;見到品德低下,不熱衷於學習的人,我們就應當問問自我有沒有像那種人那樣。有時候,我們考試成績下來了,考了95分,自我感覺不錯,因為還有好多同學排在我後面呢。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連兩千多年前的孔子都明白這樣是不會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沒想到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產生了那麼多道理的精華,在我們此刻那麼發達的社會都那麼需要它。

  論語的資料實在太深奧了。一時是理解可是來的。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我會慢慢的體會到它的精髓。

  論語讀後感(13):

  《論語》是中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它的資料很廣泛,涉及了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許多問題,它雖然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可是有些資料依然值得我們在今日去學習、運用。比如:「學而不思,思而不學」就是要告訴我們學習要和思考聯繫在一齊,只明白死記硬背,不會靈活運用的人,即使再用功的去學習背誦,也學不到真正的知識。

  「言必信,行必果」就以一個「曾子殺豬」的故事教導我們此刻的家長,不能哄騙孩子,不然孩子會所以學會哄騙別人,要重視誠實守信品德的養成。「欲速則不達」就是告訴我們做什麼事都不能只圖快,否則,反而會失敗,也提醒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不要「拔苗助長」。還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等。《論語》不僅僅讓我們了解了它的精華思想,更弘揚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論語讀後感(14):

  中國文化淵源博長,擁有五千年的禮貌史,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給人類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詩文。這些經典詩文,寄託了我們先輩對於人格與道義的追求與嚮往,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日,人類社會正處在急劇大變動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意思是說:君子胸懷寬廣{所以少了許多憂愁};小人心胸狹窄{所以多了許多憂愁}。教育我們,寬容是一種美德,要學會寬容。當今社會,紛爭不斷,就是因為很多人心胸都很狹窄,別人的一點錯誤一點缺點也不原諒,換個角度來說,自我的缺點是不是更多,犯的錯誤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說:作為一個仁德的人,自我要站得住,也使別人能站得住,自我要行得通,也是別人能行的通。這句話強調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我,不管別人。凡事多為別人想一想,社會就和諧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言義為:多優秀啊,顏回!吃的是一籃撈飯,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簡陋的房子裡,一般人都受不了這種清苦的生活,但顏回卻不改變他的樂趣。多優秀啊,顏回!人,是要有點精神的!當今,雖然人們的生活富裕了,也沒有必要必須吃撈飯,喝清水,住簡巷,但「顏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為人生的道路艱難曲折,有點「顏回精神」,心裡才能平衡,事業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當今的許多學生家庭富裕,讓他們體會一點「顏回精神」更具深遠意義。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書五經,能夠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

  論語讀後感(15):

  我愛看書,我有一本好書,這本課外閱讀——《論語》,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好書。這本《論語》書裡記載著古時候魯國最有名的孔子的名言名句。剛開始我讀起來並不理解,可是當我靜下心來認真讀了幾篇後,就越來越喜歡這本《論語》了。

  《論語》這本書中有精美的插圖,豐富的知識,趣味的故事,十分適合我們少年兒童閱讀,爸媽讓我背誦原文,開始我背不熟,可是原文下頭有注釋,告訴我們怎樣來理解這個詞,注釋旁還有詳細的精彩解說,最終是故事連結,這樣清楚、明白的解釋,我很快就背的滾瓜爛熟。我們不但要學會背裡面的資料,還要按照書上的去做,養成書中所說的那些學習生活的好習慣。

  《論語》第一篇給我的印象最深刻,文中的一句「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不亦悅乎?」意思是說:學了知識以後,按必須的時間去溫習它,不是很愉快的嗎?這正是我們在學習上應當做到的,無論是教師在學校裡教我們的知識,還是在家中父母傳授給我們的知識,我們都應當去反覆的去複習,做到溫故而知新。

  《論語》還有一則給我的感觸最深,文中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意思是:把所見到的,所聽到的知識,都默默的記在心裡,努力學習而不感到滿足,不感到厭倦,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事情對我有什麼困難呢?這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深遠。

  書籍是人類提高的階梯,書是人類的好朋友,書裡有學不完的知識,書中自有黃金屋,開卷有益,所以我們應當多讀像《論語》這樣的好書,用知識來武裝自我,豐富自我的閱歷。

  論語讀後感(16):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當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於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當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言論,大多關於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我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境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經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僅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僅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僅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升華了。僅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裡之外。僅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構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終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僅能夠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教師嗎

  論語讀後感(17):

  《論語》是我國經典讀物,涵蘊了我國的文化經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在說:「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為人所想,去幫忙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復禮」!

  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為智!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我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此刻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我們僅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會明白自我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當是選擇好的,有利於個人和社會發展理解!「信」是我們一向在提倡的誠信。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

  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期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完美,社會越來越和諧!

  論語讀後感(18):

  《論語》是一部年代久遠、體量博大、內涵豐富、道理深奧、文字怪僻的古代經典。在此書問世兩千多年後的今日,我們重讀這本驚世之作,是很有必要的。在社會發展提高,人類禮貌顛離重流的今日,在全社會倡導提高社會禮貌程度、提升全民素質的今日,用孔子的思想去引導自我的思想、指導自身的行為應當是很有必要的。

  在細讀和品味了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先生的《論語》之後,感觸頗深!先就其書而言,「論語」的「論」字讀「倫」音,「倫」字的解釋有三種:第一種是「輩、類」;第二種是「條理、次序」;第三種是「人倫」。單單從字面上來理解,這其中深含的寓意已經很深刻了,體現出了一種最基礎、最根本、最源頭、最本質的「倫」字。萬事萬物都有它的發展規律,所以人應當講究一個「倫」字,即倫理道德。

  再者,就孔子其人來探究,他被後人尊稱為一代聖賢和萬事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十大歷史名人,是世界禮貌史上的最偉大的文化巨匠。他的思想學說,為中國禮貌乃至世界禮貌,做出了不朽的貢獻,產生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孔子生平坎坷,三歲喪父,家境貧寒,他的成長與母親顏氏的辛勤培育是分不開的。他11歲跟隨魯太師學習周禮,19歲已經掌握了被總稱為「六藝」的禮、樂、射、御、書、數,並逐步構成了以「仁義」為核心,以「中庸」為準繩的倫理哲學,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夢想的儒家學說。孔子的人生觀是聽天由命,進取投身於社會現實,重實踐,重人倫、重內省;孔子的思想教育是普及教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循序漸進,啟發疏導;孔子的經濟思想是以得民安民為出發點,主張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孔子的軍事思想是反對擅滅人國、擅滅人祀的戰爭徵伐。

  本書中,孔子重點闡述了關於學問、為政、禮樂等方面應當遵循的道理。在關於「學」的問題上,他認為學固然有學書本的一面,可是更重要的應當是學做人、學禮樂、學從政、學生活等,他不主張死啃書本,更多的喜歡社會生活實踐。在從「政」的思想核心上,他主張「以德治國」,他認為孝敬信勇是為政之德,聖賢君子才是為政之人。同時他論述了禮樂之事的得與失,指出了禮樂對於為政的重要性。

  本書用經典的語言高度概括,深刻透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欲做事先做人」也許應當是我們涉世之初作為人所必須清楚的最基本的處世之道。做人?應當怎樣去做人,做個怎樣的人?做事?做什麼事,應當怎樣去做事?應當是我們永遠追尋和追求的完美人生和夢想境界。「思想的高度決定行為的高度」,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行為,相反,什麼樣的行為也同樣會折射出你最本質的思想。在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今日,複雜多變的社會形勢給人的思想造成了很多負面的影響。在這種環境的發展與不斷的變化之中,在很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下,堅持思想的穩定,構成定性和純潔性,發展相對的平衡性,給思想的淨化找一個支點,應當是每個人應當深思的問題。我想用孔子的思想和他所闡述的哲理、倡導的觀念去工作、學習和生活,並用以為人處世之道,應當是有利於自我的身心健康發展和個人成長的。

  在讀了論語之後,在深刻體會了很多的道理之後,我想就如何提升領導力,我想從簡單的做人和做事談談自我的體會。

  首先,應以做人為本。不管你從事什麼工作,在哪個工作崗位,人的品格永遠是第一位的,以自身品格構成的人格魅力應當是無形的領導力。僅有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才會產生相應的領導效應。領導在很多場合是受人矚目的。換句通俗的話說,你的身上聚集了很多群眾的眼光,大家在看著你,看你是怎樣做的人,怎樣做的事?如果你是一面好的鏡子,就會產生相應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繼而會產生凝聚力,這種凝聚力就會鞏固你的領導力。所以,第一點就是要率先垂範,做群眾的鏡子,給群眾樹立榜樣。

  第二點就是在工作中,在做事的過程中,工作的方法,和對待群眾的工作態度,也就是與工作夥伴(能夠是上級領導、同事、或者是下屬)相處的環境所產生的工作氛圍是怎樣的?這種工作氛圍應當是用領導力來打造的,和諧的團隊是體現領導力的具體表現。所以,我們倡導歡樂工作,工作的歡樂應當是源於和諧的。如何來營造和諧,那就需要用孔子的思想,用論語中所闡述的很多潛而易見的道理,蘊涵的深刻哲理來處事。處理好日常工作中的人際關係,處理好工作過程中發生的大小事情。

  論語讀後感(19):

  論語,是記錄聖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後,你能夠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僅教會人們應當如何接物待事,並且十分嚴謹的規範自我,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後人成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譯成現代文,可是在注釋的.幫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到此刻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我,只憂慮自我不理解別人。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繫心靈的橋梁。大家都期望人與人的相處應當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可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複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一樣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裡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我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於是我們之間有了「牆」,於是你苦惱,我也苦惱。可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麼必須要他人明白,必須要他人理解其實,應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應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峰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樣I衛真理他們最初不被理解,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於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能夠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我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我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我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明白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並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

  論語讀後感(20):

  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澱在一本散發著油墨書香的《論語》之中,任憑他在歲月的風箱裡被剝落的斑駁朱漆,任憑他在時間的長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這其中的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以他安詳的姿態靜靜的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播撒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

  讀《論語》,本只是為了完成教師看好書,寫讀後感的任務,可看著看著竟在書中發現了一個個靈魂,一個個穿梭於「仁」、「學」、「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靈魂。我還看見了一個「君子坦蕩蕩」的孔子,一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孔子,一個「剛、毅、木、訥」的孔子,一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子,一個「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個……

  孔子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樣的學習態度才會提高;「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歡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我的心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地治學:「溫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複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同樣的,孔子也是個孝子,大愛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對人民的博愛,還有對長輩們的孝愛。可是如今的人們漸漸地對孝這個字的認識越來越淡薄,原本閃光的字眼逐漸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所以這樣墜入了一個他們自認為的美麗卻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句話完全顛覆了平日裡人們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許你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幫父母幹活,有好吃的就給他吃,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質上的豐富;是對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為了他們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損害道德的事情;是愛自我,而不是不顧自我的安危讓父母擔心、憂慮。

  在《論語》中有一句話令我深思熟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啊,每個人都有自我的才能,就是我們班這個小小的團體也會有「姚明」「王羲之」「達文西」「宋祖英」「華倫庚」「冰心」等。有的人學習不好,可是籃球卻是動若脫兔;有的人體育不好,可是書法卻是龍飛鳳舞;有的人書法不好,可是繪畫卻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繪畫不好,可是唱歌卻是娓娓動聽;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卻是滿腦子的數學;還有的人對數字一點兒也不感興趣,倒是寫起作文來便妙筆生花了……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話不假啊。每個人的優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每一個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夠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教導我們,使我們更上一層樓。我們要多向我們身邊的所謂平凡人學習他們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樹叢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邊許多的植物滋養下茁壯成長,並且長成一棵堅韌不拔的大樹。樹之所以高大,因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偉岸,因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壯闊,因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閃光,因為有了那些所謂的平凡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禮貌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教師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更是引領我麼向上的階梯。

  薄書一本,細讀一遍,終生無悔。

  論語讀後感(21):

  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論語》作為我近期表現好的一個獎勵,這是由雲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兒童必讀經典讀物。

  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書中既有古文,又有解釋,交給我們很多做人道理,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溫故而知新,三思而後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等。還經過一些小故事加深我們對資料的理解,如:「三餘」時間、留取丹心照汗青、割席分坐、孔子誨人不倦、君子之交等。

  我要好好理解這本書,爭取以聖人君子為榜樣、以小人為戒,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論語讀後感(22):

  最近的幾節語文課上,我們都是在討論《論語》。看了視頻後發現,《論語》中大部分的資料都提到了君子。我想,君子這一詞,應當是孔子畢生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是他教導學生要奮鬥的目標。

  在孔子的理念當中,君子給我的感覺就是像一張白紙一樣潔白,同時又帶有出於汙泥而不染的高貴。雖然他不必須是大富大貴的富家子弟,但卻散發著高貴,令人敬重的氣質,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當然這一切都是孔子夢想,世界上根本不會有這樣十全十美的人存在,就連提出這一理論的孔子,自身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可是我們還是要向著這樣一個目標去發展。雖然不能成為完美,但至少做到接近完美。

  要成為君子,就要學會培養自我的高尚情操。像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等等。這些看似簡單的話語做起來是十分困難的,異常是要堅持下去的時候。我們此刻身處中學,所以同學之間都應當是沒有猜疑,大家赤誠相待的。可是當我們身處社會中時,各種各樣的利益關係,身份,地位的差異,使得人們不得不一步一個腳印地腳踏實地。以往讀過一本書,在裡面貫穿其中的一句話是「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所以,即使是我們自身懷著赤誠之心,秉承君子之道與人交往,還是得處處細心。可是我也相信,若是有越來越多的人秉承君子之道,在人們的相互感染下,整一個社會的氛圍也會有所改變。

  論語讀後感(23):

  這個假期,我讀了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這部包羅萬象、詮釋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經典作品,令人無一不回味無窮,否則,何以流芳千古,為世人所稱道呢?「學而識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是《論語》中第一篇第一句,其意思是學習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歡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並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嗎!我想:我們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不忘記溫習以前的知識,這樣我們必須會提高的。今年8月在我國北京舉行了第29屆奧運會,使我對「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感觸異常深。這是我國第一次舉辦奧運會,共有204個成員國參加,可惜汶萊缺席,本來能夠實現奧林匹克大家庭的大團圓。在開幕式上,舞者一遍遍地高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這聲音將中國人民的熱情好客傳遞給全世界人民,向全世界發出盛情邀請。當各國運動員入場時,我發現雖然他們的膚色不一樣,可是他們有著同樣的心境:一張張笑臉將他們內心的喜悅和友好表露無遺。接下來的比賽雖然很激烈,但大家都在友好中度過,這是一屆圓滿而成功的奧運會!

  如果大家都能象孔子提倡的熱情好客,寬容待人,那麼世界不就太平了嗎?世界上再也看不到戰爭的硝煙,所有國家的人們都能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地球村,相親相愛地,這不是很好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也是《論語》中讓我感觸很深的一句話,其意思是:幾個人走在一齊,其中必須有我的教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許多人和事,每個人都有自我的長處,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僅有做到謙虛好學,不自滿,自我才能不斷提高。正是這樣「不恥下問」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講述了中國千年以來所傳承的正統學派的真諦,這是一部讓人終身受益的經典著作。

  論語讀後感(24):

  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它是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

  而論語導讀則是針對你在論語中不明白的,注意說明背景、說明用意,並對原義作適當的發揮和展開,讓我們更清晰的了解論語,並學會運用其。

  「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對之極為重視。那麼在孔子眼裡何為君子呢

  論語導讀中有很多話都體現了孔子對君子的看法並作了解釋。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儒家認為家世國的基礎,治國之前必須先齊家,家齊而後國治。為什麼呢因為家就是人的調教之所,在家裡把人調教好了,86.明白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了,到社會上去自然會服從領導,尊君愛上。明白服從與尊敬,也就自然能與社會和諧,恪盡職守。

  孝順父母、善事兄長,是一個人應當具備的道德修養。

  所以作為君子首先必須具備的基礎就是「孝順父母、善事兄長」。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這句話說明了仁在孔子眼裡是十分重要的。

  論語導讀中還有更多的知識等著我們去學習,《論語》是君子的一堂必修課。

  論語讀後感(25):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說的每一句話都那麼有哲理。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孔子生活在兩千多年前,他時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曾教出了72名聖賢,讓人佩服至極.我最喜歡孔子的這一句話:「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這句話.這句話中的「泰」表示著安詳坦然.這句話意味著君子安詳坦然,卻不驕傲自大;小人驕傲自大,卻不安詳坦然。做人要心平氣和敢於應對困難。

  在應對困難時,不能急躁。媽媽以往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茶師隨主人到京城,為了不被人欺負,主人給他配了把劍。沒想到在路中有個浪人向他挑戰,他很懼怕,於是,他到大師家裡去求怎樣死,大師很奇怪。於是,茶師把前因後果都說了一遍。大師告訴他遇事要沉著冷靜。茶師與浪人見了面,浪人見了茶師,茶師笑臉應對,坦然自若,浪人見了如此情形,越來越緊張,越來越恍惚。最終,浪人不戰而敗。其實,是什麼樣的武功使茶師取勝呢?就是心靈的勇敢,是那種從容,篤定的氣勢。孔子的《論語》我會反覆地看,去品味。因為「溫故而知新」。

  我喜愛《論語》這本書。

  論語讀後感(26):

  《論語》的真諦,就是讓所有人明白,怎樣才能得到我們心靈深處所需要的那種歡樂的生活。

  幾棵挺立在巖石縫間的古樹千年不倒,即使經歷了暴風驟雨;幾座綿延的大山不斷延伸,即使腳下的激流不停地拍打;幾座散落在山間的小屋在等待,即使已被高大的巖石遮蔽。《論語》正如它們,存在著一種強大的力量,那就是信念的力量,它從未被人們忘記過。

  《論語》的精髓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到人們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讓人們有著一種無比強大的力量。從而使人們對自然萬物,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

  每個人都期望過上幸福歡樂的生活,而幸福歡樂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僅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迷惑,才能始終堅持內心的那份恬淡與安寧。

  如同教師這份職業一樣,她選擇了奉獻,她會從學生們的點滴提高,或是學生們每一天的問好中感到生活的完美。她用心感受這一切,雖然每一天辛苦但內心舒暢,同學們也會對她多一份敬畏。從另一個角度去想,如果教師只用眼睛去看待身邊的一切,只會看86.到自我的付出,會有很多怨言,甚至會影響到同學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從而使同學們失去學習的興趣。由此看出,心靈的感受是何等的重要啊!

  拿起這本書,重新領悟古老理論的精華,心中產生了很多共鳴:把握自我,不為外界事物所迷惑;忠孝禮儀是基礎;安貧樂道,淡泊名利;愛人猶如愛己,敬人猶如敬己。

  《論語》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古老文化的魅力,思想的境界。它仿佛是一面鏡子,時時刻刻映照出我們自我的所作所為。

  論語讀後感(27):

  《論語》歷年來被譽為一切炎黃子孫必不可少的人生教科書。讀了《論語》後,我有所感悟。同時也油然而生出對儒家文化,對孔夫子的敬佩。

  我在書中認識了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為求看看自我是否忠誠,守信及溫習了。對自我有嚴格的要求,真令我敬佩啊!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則讓我深刻地理解到了學習和做人的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過程,要想掌握更多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齊來,僅有用知識豐富自我的頭腦,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這短短的一則語錄讓我聯想到了我身邊的人,他們憑藉著自我的才能和毅力。努力學習,溫習,最終成為一個才華出眾的人。我們不也這樣嗎?如果我們被憂心煩惱甚至怨恨蒙蔽了雙眼,那麼勢必會影響自我的工作和學習。否忠誠,守信及溫習了。對自我有嚴格的要求,真令我敬佩啊!

  我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沒有像孔子與他的弟子做到,比如,不守信用,性格軟弱,說髒話,不懂禮貌等。可是,讀了論語後,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領悟到了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不會那麼不懂事了。

  《論語》講的肯定能使我們有所收穫,《論語》讓我感到了幾千年前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朋友,多讀一些好書能夠讓我們學到更多,是的,心動不如行動,大家快點看看吧!

  論語讀後感(28):

  論語,創編它的意義就是在於教人們如何做人。裡面有這樣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就是: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對照這些,尊重長輩這一點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經常是長輩給我提議後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長讓我別玩了,可是我還偏玩。我應當聽從長輩的要求,按長輩的要求去做。

  論語裡還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我,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教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時每刻反省自我,反省的資料不光有這些,也能夠有其他資料。比如反省自我虛度光陰了嗎做壞事了嗎長輩要讓自我辦的事做到了嗎

  我就有一個親身經歷:有一次,媽媽出去辦事,讓我完成作業。我在做作業時寫一會兒就乾乾別的,浪費了自我許多時間,就沒有做到珍惜時間這一點。我應當認識到我浪費的是自我的時間,在人生中我就虛度了這些時間。

  讀完《論語》,我發現我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做到論語裡講的,我必須要化為行動,以論語的資料為目標,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論語讀後感(29):

  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陸象山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朱熹說:「讀書要眼到心到口到」。無論怎樣讀,最關鍵的是要讀好書。

  一本好的書,能夠讓我們的靈魂得到洗滌,一本好的書能夠為我們的一生做指引,一本好的書能夠讓我們受益匪淺,一本好的書能夠讓我們受益無窮。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想而知它有多麼大的影響力。

  從資料上看《論語》包括倫理教育、哲學、政治、經濟、歷史、藝術、宗教等方面,許多資料從量上看並不多,但卻十分深刻,孔子主張仁,是要推行仁政,期望經過實行仁政,保護奴隸主的利益,孔子主張仁是要加強人的自我修養,孔子主張仁最基本的意思是愛人。

  從體例上看,它屬於早期的語錄散文,一是口語化,明白易懂,二是格言話,三是對華能夠體現出人的性格品質甚至氣質。

  從教育的意義上看,它更是意義非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教我們如何有修養,「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教我們如何學習「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教我們要有誠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我們要謙虛,「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教我們要珍惜時間。

  讀書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很多傑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時代都酷愛讀書,以書會友,以書為樂,毛澤東常說:「我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飯能夠一日不吃,覺能夠一日不睡,恕不能夠一日不讀」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以往說:「我撲在書上,就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

  在書中遨遊,在書中暢想,與書攜手,讀書,讀好書。

  論語讀後感(30):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兩大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二是講有關於思想修養方面的。《論語》使我懂得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其中有幾句論語,我受益非淺。

  「溫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我對這句話有較深的體會:我時常會拿起小學時的課本來複習,每次複習後,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有時還能發現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識,由此可見複習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講的是處世之道。意思是:自我所厭惡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我不喜歡的事或物,怎樣能夠強施到別人身上呢舉個例子吧:開學時,xx要發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他發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立刻發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當學習魯迅先生,為自我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麼的完美,多麼的和諧啊!!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會明白松柏是最終落葉的。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麼堅韌不拔,是那麼經得起惡劣環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中,都應當堅強不屈,高風亮節!!抗戰英烈吉鴻昌,應對著敵人的酷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員賈起應對國民黨的嚴刑拷打,但他沉著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秘密……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可是我們決不能退縮,應當堅強應對,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勇往直前!!

  經過學習《論語十則》,使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處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讀後感(31):

  《論語》讀後感

  《論語》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結晶,它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與精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級時候,我開始讀《論語》。論語中的經典句子讓我受益匪淺。寫作時,我常常把在《論語》中誦讀過的經典句子運用到我的作文中來。比如要寫珍惜時間的句子時,我立刻想到了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描繪學習的歡樂時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立刻出此刻我的腦海裡。

  而在整本《論語》當中,孔子對「孝」闡述最使我難忘。孔子十分重視父母子女間的感情交流,並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愛戴和贍養。孔子認為孝不能停留在物質奉養上,他認為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是不夠的,還得在感情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和愛戴。在《論語》中他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是教導我們:百善孝為先,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否則與動物有什麼區別?古代的黃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紀就會在寒冷的冬天裡,為父親溫暖被子。這看似一個普通的行為,其實包含著黃香對父親深深的愛。

  可是,孔子對「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孔子認為:「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在父母死後繼承他們的遺志,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繼承文王的遺志討滅了商紂王,所以孔子讚揚他們的行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對孝順的要求深深地震撼著我的心靈,我不禁想到了自我的平時的所作所為,與古人比起來,我差遠了。雖然我還沒有到贍養父母的年齡,可是我在精神上也沒有做到孝順父母。很多時候我都會耍性子,因為一點小事情和爸爸頂嘴。學了《論語》後,我進一步認識到這真是很不孝順的行為,自我的行為也有所改變。父母都說我變乖了,看來《論語》的力量真大哦!

  讓我們熱愛經典吧!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

  論語讀後感(32):

  《論語》讀後感

  在《論語》一書中,謝了人世間愈多的」道理」,而我認為其中最為經典的,便是」人生之道」了.

  從古至今,人生一向是人們最關心最為重視的,有多少名家感嘆光陰的流逝,莊子就以往說過:」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人生就像白駒掠過,稍縱即逝.杜甫說:」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劉禹錫」人生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白居易,曹操也有類似的詩篇「人生百年內,疾速如過隙。」,「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等.更有對聯說,」五百裡滇池,奔來眼底」對」數千年往事,汪到心頭.」

  從古人的字字句句之中,我們不難看出,世界上沒一個人都是秒顯得,轉瞬即逝的生命.所以,在這短暫的生命之重,我們更應當去合理的區規劃他.就在孔子感嘆光陰流逝之時,他給千萬代的後人描述出了這樣的一種人生.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研究學問,三十歲確立自我的夢想,四十歲不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麼,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並明辨是非。七十歲我的道德修養到了必須的程度便能夠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規矩。」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大致的人生的路標,在這些路標上頭.有幾個重要的階段被孔子很重要的強調了出來.孔子所說的」十有五而志於學」,是他自我的一個起點,也同樣是對學生的一種要求.

  孔子以往說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是說,自我並不是生下來便了解很多事情的,只可是是對古人的經歷與事情十分感興趣,而一向不斷的學習.對於今日這樣一個信息化的時候,需要學習的東西十分多.此刻許多的孩子並不是」十五向學」了,可能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學習了.但我覺得這樣並不必須管用,並不必須對孩子的未來有用.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要邊學邊思考,還要去應用.把自我先進所學的只是去最大化的利用的一種學習的方式.就在這樣一種學於思的磨礪與歷練之中,不斷提升自我,慢慢地有所感悟,一向到孔子所說的30歲.

  「三十而立」,我想對於身處此刻這個社會背景下的我們來說,在我們此刻所出的這個年齡段就要」有所立的趨勢」了.在我看來,三十而立的」立」字是十分有含義的.立要是內在的立,僅有內在的立了,才能在以後的人生中定義自我的位置.就拿很簡單的登山來說,泰山上有副對聯」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這句話講得並不是說登山,就是把山給徵服,而是自我站在山巔之上,山提升了自我的高度.所以,我覺得,三十而立的立並不是指外在的立,而是內心的立,是忠於自我的心靈,並不是外在.就像晉代名士王徽之在雪夜乘小舟去訪問朋友一樣,帶了朋友的家的門前不敲門轉身就走了.這是為什麼是因為他想念這個朋友遠道而來,而到了朋友家門前,興盡而返.

  從三十歲到四十歲,便從」而立之年」到了孔子所說的」不惑之年」不惑中的惑,顯然就是迷惑的意思.在人之前的四十年的光陰之中,人一向在不斷地從這個世界上獲取著東西,金錢,名譽等等.當這些東西越來越多的時候,人們便會變得」惑」,所以孔子便提出來」不惑」.在之前的人生中,人已經獲得了許多許多的東西,有有用的,當然也有不需要的東西,此刻的人就應當把不需要的東西捨棄.人的內心就像一棟房子,人剛剛搬進去的時候房子裡面什麼也沒有,慢慢的,人一點一點的布置家具,進行裝潢,不知不覺的東西越來越多.最終發現連自我的地方都沒有了.最終導致的就是被金錢和榮譽所迷惑,迷失了自我的內心.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的」四十而不惑」便是闡述這個道理.不惑便是捨棄那些會迷惑自我,自我不真正需要的東西.

  「五十知天命」.孔子所過」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命.」人生與天命都是不定的,沒有什麼埋怨的.所以,孔子所說的」知天命」當中,知是很重要的.要能夠了解自我的天命,能觀察到冥冥之中的事情,辨析人間好壞,能了解到這些都是自然的事情,那麼就能平心靜氣的去應對了.我們經常說不要怨天由人,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去抱怨,不把一些職責推卸給別人.這麼難的事情孔子怎樣能做到呢是因為.孔子要求自我,比要求這個社會,要求別人應當怎樣樣,都重要得多.所以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說到這個時候內心已經能了解到一個真實的世界,不會怨天尤人.能做到知,其實也就是把學習到的各種知識,在篩選之後,融匯到一齊,並進行提升.當知天命之後,就要來到孔子所說的」耳順之年」了.

  「耳順」便是無論什麼樣的話都能聽進去,都能站在發言者的立場去想問題.在知天命之後,孔子提出」六十而耳順」在知曉天命後,區最大限度的包容他人.一個人要是想做到耳順,我想就要讓自我的心胸變得寬廣.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便是最終一個境界,也是最高深的境界了.人活到了70歲.肯定經歷過了無數坎坷,就像俗話說的」走過的橋,比年輕人走過的路還要多」.到所有坎坷都經歷過所有的規矩已經成為生命習慣時.那麼就能隨心所欲了.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所佛寺裡面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的十分精緻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到佛像面前來膜拜.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由跟他採用同一座山的花崗巖砌成的.最終有一天,臺階不服氣了,他們對那個佛像提出抗議.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於同一座山,憑什麼人們都踩著我門去膜拜你佛像談談的對他們說,因為你們只經過幾刀才走上了今日這個崗位,為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修成佛.孔子所描繪的幾個人生境界,都是十分注重內心,要到最終,必須先要經過千錘百鍊才行的.

  孔子所說的境界,是我們在不一樣人生階段所參照的鏡子.在此刻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裡面,我們更需要這樣一個有條理,有序的生活.英國科學家之前做過一個實驗:他們為了試一試南瓜這樣一種普普通通的廉價的植物生命力能有多強,就在很多很多同時生長的小南瓜上加砝碼,砝碼的重量就是小南瓜所能承受的極限。這樣,不一樣的南瓜壓不一樣的砝碼,僅有一個南瓜壓得最多。從一天幾克到幾十克、幾百克、幾千克,這個南瓜成熟的時候,上頭已經壓了幾百斤的重量。最終的實驗是把這個南瓜和其他南瓜放在一齊,大家試著一刀剖下去,看質地有什麼不一樣。當別的南瓜都隨著手起刀落噗噗地打開的時候,這個南瓜卻把刀彈開了,把斧子也彈開了,最終,這個南瓜是用電鋸吱吱嘎嘎鋸開的。它的果肉的強度已經相當於一株成年的樹幹!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生命中的壓力,也許可能更好的激勵我們.在當今競爭的壓力下,我們也許能夠在20歲就領悟到孔子所說30歲要領悟的東西,在30歲就能領悟到40歲的境界,那對於此刻的我們來說,真的是太有用處了.

  論語讀後感(33):

  閒來無事,掐指一算,自餘去年習《論語》,至今已有一載有餘。除過背了「鄉黨」,「先進」等幾篇以外,竟無甚感觸。正暗暗哀嘆時,周禮不禁觸動了我,遂意欲小議周禮。在此不敢高談闊論以充學者,實只乃表我之淺見也。

  禮,乃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即周朝時期發展起來的,建立在維護統治者利益的基礎上,並束縛人的思想和社會活動,調整人們行為規範的總和。

  周禮,和禮法、祭祀於一體。所謂禮法者,即法紀與禮儀。法紀即法律。禮儀,即禮節與儀式。何謂祭祀即備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禮,表示崇敬並求保佑。於是乎,周禮既為維護統治者利益的道德標準,又是法律規範,構成了禮律相通的禮教。即禮允許,法律亦允許;禮不允許,法律亦不允許。所以,周禮鞏固了統治者的權威,這大概也是周公制禮的真實目的吧:鞏固年幼的成王政權。

  為什麼說周禮是統治者鞏固和加強政權的工具呢因為它強調階級性與等級性的差別並且設計了一套繁瑣的程序來維持這種差別。正如荀子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

  周禮要求必須親愛以父權為中心的尊親屬,使親者貴,疏者賤。此謂「親親」。

  周禮還要求下級必須遵從上級,異常是周王。嚴格規定上下級秩序,不得犯上作亂。又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講的是一個卿大夫冒用皇帝規格的舞蹈,孔子認為不可原諒。此為「尊尊」。

  周禮維護父權中心的社會,異常歧視婦女。「幼從父兄,嫁而隨夫,夫死隨子。」

  看罷禮法,再來看看祭祀吧!「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說一個大夫級的人物,卻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對。這說明不一樣等級者的祭祀也不一樣,絕不允許僭越。

  撇開禮的等級性和差別性束縛不談,其實踐過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序繁瑣,如諸侯每月初一殺一頭羊舉行祭祀,表示『聽政』開始;國君祭祀賜的肉不能過夜……

  從這些話中,我們不難發現統治者是如何利用禮來壓迫人民:周禮強調等級性、差別性和程序繁瑣性,並且極其嚴格地維持這種等級差別,決不允許任何人僭越,如果違反,輕則受眾人譴責,重則受刑罰制裁。

  周禮因身份等級不一樣而不一樣,所以,周禮不是一種公平的社會規範。它不僅僅表現對被統治者的束縛,更是表現了統治者們不一樣的等級關係!只可惜,當時的人們沒有一點覺悟,對禮的束縛毫無察覺,並認為能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連聖人孔子都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當然,我們也不能將周禮全盤否定,在當時的社會,周禮還是在必須的程度上緩和了當時的社會矛盾,畢竟「禮崩樂壞」不是好事。同時周禮還構成了古代華夏禮貌的精神淵源。總之,我們要以歷史的眼光去剔其糟粕,汲其精華。

  論語讀後感(34):

  《論語》讀後感

  《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它不僅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並且在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被稱為東方的《聖經》,在《論語》中,我們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孔子「誨人不倦」和「終身學習」的精神。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充滿了智慧之光,是我國傳統教育中的寶貴財富,對於我們現代的素質教育同樣具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我們在初中時就學過《論語》,可是對其中所闡明的道理只是略懂,最近幾天,我又大致對《論語》進行了一次重新的閱讀,使我對其中的內涵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一)學習之道

  一,學習態度。

  孔子很重視學習態度,強調要終身「好學不厭」。他肯定孔圉「敏而好學」,並且謙虛地說自我都沒有做到「學而不厭」。他還異常提倡互相學習的態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種「樂」,是與朋友相互學習,研討之樂,是增長學識之樂。最可貴的是孔子提倡「不恥下問」的精神,他肯定了學生孔圉「不恥下問」的精神,這種精神也正是當今社會中我們所缺少的,一個人要想獲得更加豐富的知識,必須得學會不恥下問,僅有這樣你才能有機會成為人上人。

  二,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強調溫習的重要。孔子的時代,教的功課有禮、樂、射、御,所以不僅僅有溫習,還有實習,要實際操作。「默而識之」,強調了「識」,即記住,僅有記住才談得上掌握鞏固。「溫故而知新」,溫習的目的是什麼呢固然為了「識」,為了掌握鞏固已學過的知識,但不要忘記「知新」,僅有有了新體會,新發現,才到達了「溫故」更深的目的。孔子還異常強調「學」與「思」的結合,不可偏廢一方,「學而不思則罔,思而為學則殆」,「學」是「思」的基礎,「思」要在「學」中進行,二者相輔相成。另外,孔子還十分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二)為人之道

  一,以正確心態應對人生。

  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能夠改變的是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應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我們應當以進取向上的態度樂觀的應對人生。僅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夠更有意義,更精彩。

  二,做人要「三厚」。

  1、做人要厚道。就是做人要忠厚老實、善良真誠,這樣到哪都能交上朋友,到哪都受歡迎。正所謂「厚德載物」就是這個道理。

  2、做人要厚積薄發。做人要有積累,要博聞強記,要廣博。有了厚實的功底,才能關鍵時刻發揮作用。半瓶水逛蕩,有了充足的底氣後才明白分寸、才明白謙虛。

  3、做人要」臉皮厚一點」。那裡所說的「臉皮厚一點」就是有些事情不必要計較太多,在不涉及到原則、利益等前提下,有些方面讓讓又何妨這樣,既不失大度寬容,又能解決問題,何樂而不為

  三,愛人猶如愛己,敬人猶如愛己。

  現代人一般都期望得到他人的關愛,得到他人的尊重。在現代社會中,有的人能夠寬容待人,把自我的愛奉獻給社會,這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然而有的人卻為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裡,有的人出口就髒話粗話,不管他人理解不理解。愛人者之恆愛之,敬人者之恆敬之。如果自我心中沒有了別人,就難得到別人的尊重,異常是生活中諸多不如意的人,憂患多於歡樂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至尊自愛,所以我們任何時候都要堅持一顆真誠的心,真心讚揚他人,真心對待他人,真心理解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論語精神指導我們的行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循循善誘思想的教師,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一面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我的方向,使我們在現代生活的道路上,多了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了一份清涼與閒暇,多了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境。

  經過這次對《論語》的學習,使我體會到了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從容,要做到心靈的勇敢,要讓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顆心來,無愧於人、無愧於己,永遠堅持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怒力的拼搏,使自我的人生更加精彩。

  論語讀後感(35):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必須與我們今日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今日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十分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能夠說是盡到孝了。」那裡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一樣。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汙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我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供給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齊,那麼其中必定有能夠當教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必須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團體裡,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進取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可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