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風力發電演示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06 07:40:49 3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風力發電演示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的物理教學中,大多數採用視頻演示風力發電現象,不能直觀讓學生體會到風力發電的原理,不能讓學生更直接的觀察風的動能轉變成機械動能,再把機械動能轉化為電力動能的過程。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風力發電演示裝置。
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風力發電演示裝置,包括操作臺,操作臺上設有豎杆,所述豎杆上設有橫杆,所述橫杆的右端部設有電動機,所述電動機連接第一風葉,所述豎杆的右側設有蓄電池,所述蓄電池通過第一控制開關和導線與電動機相連,所述操作臺的中間設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的頂部設有支撐板,所述支撐板上設有風力發電機,所述風力發電機連接有第二風葉,所述第一風葉和第二風葉的軸心處於同一豎直直線上;所述升降杆的底部連接有操縱杆,所述升降杆的左側設有第一燈泡,所述第一燈泡通過第三控制開關和導線與風力發電機相連;所述升降杆的右側分別設有蜂鳴器和第二燈泡,所述揚聲器通過第四控制開關和導線與風力發電機相連,所述第二燈泡通過第五控制開關和導線與風力發電機相連,所述蜂鳴器和第二燈泡的底部分別設有底座,所述第一燈泡和第二燈泡的兩端設有兩個接線柱所述操作臺上還設有電壓表和電流表,所述電壓表和電流表分別位於第二燈泡的兩側。
進一步的,所述蓄電池通過第二控制開關和導線與風力發電機相連。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具有方便、直觀、安全等優點,啟動風力小,體積小,直接輸出直流電,能夠演示風能轉換成電能,發電的電壓與負載的關係,輸出功率與負載的關係,滿足了教學實驗中,學生對風能轉化為電能的認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圖;
其中,1.操作臺,2.豎杆,3.橫杆,4.電動機,5.第一風葉,6.蓄電池,7.接線柱,8.第一燈泡,9.升降杆,10.支撐板,11.操作杆,12.風力發電機,13.第二風葉,14.揚聲器,15.第二燈泡,16.底座,17.電壓表,18.電流表,19.第一控制開關,20.導線,21第二控制開關,22第三控制開關,23第四控制開關,24第五控制開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風力發電演示裝置,包括操作臺1,操作臺1上設有豎杆2,所述豎杆1上設有橫杆3,所述橫杆3的右端部設有電動機4,所述電動機4連接有第一風葉5,所述豎杆1的右側設有蓄電池6,所述蓄電池6通過第一控制開關K1(19)和導線20與電動機4相連,所述操作臺1的中間設有升降杆9,所述升降杆9的頂部設有支撐板10,所述支撐板10上設有風力發電機12,所述風力發電機12連接有第二風葉13,所述第一風葉5和第二風葉13的軸心處於同一豎直直線上;所述升降杆9的底部連接有操作杆11,所述升降杆9的左側設有第一燈泡8,所述第一燈泡8通過第三控制開關K3(22)和導線與風力發電機12相連;所述蓄電池通過第二控制開關K2(21)和導線與風力發電機12相連;所述升降杆9的右側分別設有揚聲器14和第二燈泡15,所述揚聲器14和第二燈泡15的底部分別設有底座16,所述第一燈泡8和第二燈泡15的兩側設有兩個接線柱7,所述揚聲器14通過第四控制開關K4(23)和導線20與風力發電機12相連,所述第二燈泡15分別通過第五控制開關K5(24)和導線20與風力發電機12相連,所述操作臺1上還設有電壓表17和電流表18,所述電壓表17和電流表18分別位於第二燈泡的兩側,用於測量燈泡的電壓和電流。
其具體實施方式為:
演示風能轉換成電能時,先合上第一控制開關K1(19),使蓄電池6與電動機4接通,電動機4帶動第一風葉5旋轉,第二風葉13在第一風葉5轉到產生的風力作用下,進行轉動,帶動風力發電機12發電,合上第四控制開關K4(23),將揚聲器14與風力發電機12接通,若揚聲器14發出響聲,則證明風力發電機12產生電能。斷開第四控制開關K4(23),合上第五控制開關K5(24),將第二燈泡15與風力發電機12接通,第二燈泡12點亮,此時將電壓表17和電流表18連接第二燈泡15,查看第二燈泡15的電流值和電壓值。演示電壓與負載關係時,再合上第三控制開關K3(22),將第一燈泡8與風力發電機12接通,通過電壓表17和電流表18觀察第二燈泡的電壓值和電流值的變化。
演示功率大小與風力大小關係時,斷開第四控制開關K4(23)和第五控制開關K5(24),通過手搖操作杆11使升降杆9伸長,使第二風葉13距離第一風葉5更近,待第二風葉13轉速穩定後,合上第五控制開關K5(24),使第二燈泡15與風力發電機12相連,通過電壓表17和電流表18觀察此時第二燈泡的電壓值和電流值。
可通過合上控制開關K2(21),使蓄電池6與風力發電機12連接,給蓄電池6充電,使機械能轉換為電能。
上述雖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但並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的限制,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勞動即可做出的各種修改或變形仍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