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南宋名將劉琦?劉琦的趣聞故事
2023-10-13 09:13:34 1
劉琦,生於公元108年,去世於公元1162年,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抗金將領。劉琦出生在一個將門世家,字信叔,秦州成紀人,父親劉仲武是瀘川軍節度使。
因為父親的關係,劉琦年少之時就上戰場了,跟隨劉仲武徵戰。跟隨父親徵戰的這段時期,為劉琦打下了堅實的軍事基礎。所以到了南宋的時候,劉琦才能一次次率領宋軍獲取對金作戰的勝利。甚至獲取了大名鼎鼎的順昌之戰的勝利,大敗金軍金兀朮。
劉琦一生官至太尉、威武軍節度使,紹興三十二年去世後,被朝廷贈開府儀同三司,賜諡武穆。宋孝宗時追封為吳王,加太子太保。死後被尊為神。
劉琦在晚年的時候抗擊完顏亮無功,所以引來世人非議。似乎因為這一次的無所作為,就否定了劉琦早些年為南宋所作出的貢獻。有人說他醜陋自驕,也有人說他有器量但是卻沒有謀略能力。這些評價其實並不準確,大多數都出自虞允文等人的誹謗,並不會死事實。
劉琦晚年在面對金軍進攻的時候,的確沒有早年的英勇無敵,露出一種英雄遲暮的悲壯。然而只憑這兒,給劉琦安上各種莫須有的罪名,甚至一力將抗金不力的罪責怪在劉琦身上,是完全不正確的。
正隆年間,金軍大舉南侵,雖說是六十萬大軍,比早些年聲勢大的多。但是主將完顏亮的才能卻並不能與金兀朮相比。而且那個時候,劉琦手中掌控全軍,還不僅僅是順昌之時的五千人。就這樣,卻沒有像順昌保衛戰之時那樣,獲取戰役的勝利,完全是主將劉琦的原因嗎?小編私以為不是!
全祖望曾經對此進行過一番分析,指出了出現在這種情景的幾個原因,小編認為還算比較正確。
第一,正隆年間,和議之風比之順昌戰役之時更甚。主和派佔據高位,執掌朝政,一心求和,致使軍備廢弛。面對強悍的金軍,疲弱無戰意的宋軍自然不敵。
第二,這個時期,南宋殘留的名將老將幾乎已經全部戰死。留下的將領要麼就沒有什麼本領,要麼就沒有什麼經驗,整體大局幾乎靠劉琦一人支撐。靠個人能力,抵抗強悍的金軍將士,自然不可能獲取勝利。
第三,先前已經說了,朝中主和派佔據大權。這些人毫無戰意,只想一心謀求議和之事,繼續偏安一隅。朝中無人不好辦事,這話放在外出作戰的將領身上一樣適用。
第四,就是在這樣關鍵的時候,劉琦卻身染重病。指揮權的旁移,使得宋軍迅速戰敗。
晚年的失利,是各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並不能將原因全部都歸咎於劉琦一人身上,大肆攻擊他。好在歷史是公正的,儘管劉琦在當時受到諸多非議,但是在後世讚譽卻很多。大多數人對於劉琦,都是持正面觀點評價的。
脫脫言:「劉錡神機武略,出奇制勝,順昌之捷,威震敵國,雖韓信泜上之軍,無以過焉。或謂其英概不足,雅量有餘,豈其然乎?」
王夫之評:「盡南宋之力,充嶽侯之志,益之以韓、劉錡、二吳,可以復汴京、收陝右乎?曰:可也。」
劉琦在聲名最盛的時候掛帥歸隱,寄居湖南湘潭,據說他歸隱之後,經常到村中小店吃酒。店裡面的人並不認識劉琦,自然也不會對這位抗金名將敬愛有加,亦或是心懷畏懼。他們只以為劉琦是一個無名之輩,落魄之人,於是經常對他吆五喝六。他甚至還曾經在店裡聽見有人議論他,將他貶的一文不名。於是嘆道:「百萬番人,只如等閒。如今卻被他們誣罔。」
感於當時的無奈和寂寞,劉琦作詞《鷓鴣天》:
竹引牽牛花滿街。疏籬茅舍月光篩。琉璃盞內茅柴酒,白玉盤中簇豆梅。
休懊惱,且開懷。平生贏得笑顏開。三千裡地無知己,十萬軍中掛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