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層複合材料及其製造方法與流程
2024-04-09 19:39:05 1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積層複合材料及其製造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具有立體網布的積層複合材料及其製造方法。
背景技術:
現有車用座椅所使用的包覆材料通常必須包括泡棉,且其製作方法如下。首先,提供離型紙。接著,於該離型紙上塗布表層,且烘乾該表層。接著。於該表層上形成粘著層。接著,於該粘著層上附著織布層,通常該織布層才材質為100%pet。接著,離型後,即可得到該包覆材。然而,此階段的包覆材不能直接用以包覆堅硬的座椅本體,其必須再貼合一泡棉層於該pet織布層上才可使用。因此,在實際應用時,該泡棉層位於該包覆材與座椅本體之間,以提供緩衝,而增加使用者的舒適性。然而,上述現有製作方法較為複雜,且層數較多,導致製造成本較高。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創新的且富有進步性的積層複合材料及其製造方法,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積層複合材料,其包括立體網布、粘著層及樹脂表面層。該立體網布具有複數根排列的纖維,以形成透氣結構。該粘著層位於該立體網布的一表面上。該樹脂表面層位於粘著層上,其中該樹脂表面層具有至少一個聚氨酯(polyurethane,pu)溶液固化而成的層。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積層複合材料的製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提供離型紙;(b)形成樹脂表面層於該離型紙上,其中該樹脂表面層具有至少一層聚氨酯(polyurethane,pu)溶液;(c)形成粘著層於該樹脂表面層上;及(d)附著立體網布於該粘著層上,其中該立體網布具有複數根排列的纖維,以形成透氣結構。
【附圖說明】
圖1至圖6顯示本發明積層複合材料的製造方法的一實施例的製程步驟示意圖。
圖7顯示本發明積層複合材料的另一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
圖8顯示本發明積層複合材料的另一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積層複合材料
1a積層複合材料
1b積層複合材料
10離型紙
12第一層
14第二層
16第三層
18樹脂表面層
18a樹脂表面層
20粘著層
22立體網布
22a立體網布
221頂層
222底層
223纖維
【具體實施方式】
參考圖1至圖6,顯示本發明積層複合材料的製造方法的一實施例的製程步驟示意圖。參考圖1,提供離型紙10。本實施例為連續式生產,因此,該離型紙10為持續地進給/發送。
接著,形成樹脂表面層18(圖4)於該離型紙10上,其中該樹脂表面層18具有至少一層聚氨酯(polyurethane,pu)溶液固化而成的層。此外,在本實施例中,該樹脂表面層18(圖4)系持續形成,其形成方式如下所述。
參考圖2,形成(例如:塗布)聚碳酸酯型聚氨酯(polycarbonate-polyurethane)溶液於該離型紙10上。在本實施例中,該聚碳酸酯型聚氨酯(polycarbonate-polyurethane)溶液的固含量為10重量%至20重量%,優選為12重量%至13重量%,且粘度為2000cps至3000cps,優選為2500cps。此外,該聚碳酸酯型聚氨酯(polycarbonate-polyurethane)溶液持續地形成(例如:塗布)於該離型紙10上,其塗布量為342.5g/m2。在其他實施例中,可預先添加脫泡劑於該聚碳酸酯型聚氨酯(polycarbonate-polyurethane)溶液中,以增加該聚碳酸酯型聚氨酯(polycarbonate-polyurethane)溶液的均勻性(homogeneousstatus)。
接著,在約100℃的環境中烘乾該聚碳酸酯型聚氨酯(polycarbonate-polyurethane)溶液約90秒,以固化而形成第一層12。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層12的厚度為0.01mm至0.04mm,優選為0.025mm。
參考圖3,形成(例如:塗布)聚醚型聚氨酯(polyether-polyurethane)溶液於該第一層12上。在本實施例中,該聚醚型聚氨酯(polyether-polyurethane)溶液的固含量為10重量%至20重量%,優選為12重量%至13重量%,且粘度為2000cps至3000cps,優選為2500cps。在本實施例中,該聚醚型聚氨酯(polyether-polyurethane)溶液的固含量及粘度與該聚碳酸酯型聚氨酯(polycarbonate-polyurethane)溶液相同。然而,可以理解的是,該聚醚型聚氨酯(polyether-polyurethane)溶液的固含量及粘度可以與該聚碳酸酯型聚氨酯(polycarbonate-polyurethane)溶液不同。
此外,該聚醚型聚氨酯(polyether-polyurethane)溶液持續地形成(例如:塗布)於該第一層12上,其塗布量為205.5g/m2。在本實施例中,該聚醚型聚氨酯(polyether-polyurethane)溶液的塗布量小於該聚碳酸酯型聚氨酯(polycarbonate-polyurethane)溶液的塗布量。
在其他實施例中,可預先添加脫泡劑於該聚醚型聚氨酯(polyether-polyurethane)溶液中,以增加該聚醚型聚氨酯(polyether-polyurethane)溶液的均勻性(homogeneousstatus)。
接著,在約100℃的環境中烘乾該聚醚型聚氨酯(polyether-polyurethane)溶液約90秒,以固化而形成第二層14。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層14的厚度為0.01mm至0.04mm,優選為0.025mm。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層14的厚度與該第一層12的厚度相同。然而,可以理解的是,該第二層14的厚度也可以不同於與該第一層12的厚度。
參考圖4,形成(例如:塗布)一聚氨酯(polyurethane,pu)溶液於該第二層14上。在本實施例中,該聚氨酯(polyurethane,pu)溶液的固含量為80重量%至95重量%,優選為約90重量%,且粘度為2000cps至10000cps,優選為6000cps。在本實施例中,該聚氨酯(polyurethane,pu)溶液的固含量為該聚醚型聚氨酯(polyether-polyurethane)溶液的固含量的4倍至9.5倍。
此外,該聚氨酯(polyurethane,pu)溶液持續地形成(例如:塗布)於該第二層14上,其塗布量為548.0g/m2。在本實施例中,該聚氨酯(polyurethane,pu)溶液的塗布量大於該聚醚型聚氨酯(polyether-polyurethane)溶液及該聚碳酸酯型聚氨酯(polycarbonate-polyurethane)溶液的塗布量。
接著,在約150℃的環境中烘乾該聚氨酯(polyurethane,pu)溶液約3分鐘,以固化而形成第三層16。此時,該第一層12、該第二層14及該第三層16即形成該樹脂表面層18。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三層16的厚度為0.3mm至0.5mm,優選為0.35至0.4mm。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三層16的厚度為該第二層14的厚度的50倍至13倍。
參考圖5,形成(例如:塗布)粘著層20於該樹脂表面層18的第三層16上。在本實施例中,該粘著層20的材質為聚氨酯(pu)接著劑、聚氯乙烯(pvc)接著劑、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接著劑、熱熔膠或其混合物,且該粘著層20的固含量大於10重量%。
該粘著層20持續地形成(例如:塗布)於該樹脂表面層18的第三層16上,其塗布量為205.5g/m2。在本實施例中,該粘著層20的塗布量大約等於該聚醚型聚氨酯(polyether-polyurethane)溶液的塗布量。
接著,附著立體網布22於該粘著層20上,其中該立體網布22具有複數根排列的纖維223,以形成透氣結構。在本實施例中,該立體網布22持續地附著於該粘著層20上,以形成連續式生產。在本實施例中,該立體網布22的厚度為2.0mm至20mm。
在本實施例中,該立體網布22為三明治網布,其還具有頂層221及底層222,所述纖維223夾設於該頂層221及該底層222之間,且該立體網布22的頂層221附著至該粘著層20。在一實施例中,該頂層221及該底層222為編織層,且所述纖維223的一端接觸該頂層221,所述纖維223的另一端接觸該底層222。在該立體網布22中,所述纖維223排列或編織成特定圖案,在一實施例中,每一所述纖維223的一端接觸該頂層221,且每一所述纖維223的另一端接觸該底層222,而彼此平行或略微交錯。如圖5所示,所述纖維223之間為透氣通道,所述纖維223承受垂直方向的施力,且提供垂直方向的緩衝。
參考圖6,移除該離型紙10,以製得積層複合材料1。在本實施例中,該離型紙10持續地與該樹脂表面層18分離,且可持續地卷收該積層複合材料1。在本實施例中,該積層複合材料1即可直接做為包覆材,用以包覆例如車用座椅或其他堅硬的本體。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不須再貼附織布層及泡棉。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施例的製作方法較為簡化,且層數較少,因此製造成本較低。
請再參考圖6,顯示本發明積層複合材料的一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該積層複合材料1包括立體網布22、粘著層20及樹脂表面層18。該立體網布22具有複數根排列的纖維223,以形成透氣結構。在本實施例中,該立體網布22的厚度為2.0mm至20mm。在本實施例中,該立體網布22為三明治網布,其還具有頂層221及底層222,所述纖維223夾設於該頂層221及該底層222之間。在一實施例中,該頂層221及該底層222為編織層,且所述纖維223的一端接觸該頂層221,所述纖維223的另一端接觸該底層222。在該立體網布22中,所述纖維223排列或編織成特定圖案,在一實施例中,每一所述纖維223的一端接觸該頂層221,且每一所述纖維223的另一端接觸該底層222,而彼此平行或略微交錯。如圖6所示,所述纖維223之間為透氣通道,所述纖維223承受垂直方向的施力,且提供垂直方向的緩衝。
該粘著層20位於該立體網布22的頂層221的一表面上。在本實施例中,該粘著層20的材質為聚氨酯(pu)接著劑、聚氯乙烯(pvc)接著劑、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接著劑、熱熔膠或其混合物。
該樹脂表面層18位於該粘著層20上,其中該樹脂表面層18具有至少一聚氨酯(polyurethane,pu)溶液固化而成的層。亦即,該樹脂表面層18利用該粘著層20而粘附於該立體網布22上。在本實施例中,該樹脂表面層18包括第一層12、第二層14及第三層16。該第三層16位於該粘著層20上,且該第三層16由聚氨酯(polyurethane,pu)溶液所固化而成。在本實施例中,該聚氨酯(polyurethane,pu)溶液的固含量為80重量%至95重量%,優選為約90重量%,且粘度為2000cps至10000cps,優選為6000cps。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三層16的厚度為0.3mm至0.5mm,優選為0.35至0.4mm。該第三層16為該樹脂表面層18的主體部分。
該第二層14位於該第三層16上,且該第二層14由聚醚型聚氨酯(polyether-polyurethane)溶液所固化而成。在本實施例中,該聚醚型聚氨酯(polyether-polyurethane)溶液的固含量為10重量%至20重量%,優選為12重量%至13重量%,且粘度為2000cps至3000cps,優選為2500cps。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層14的厚度為0.01mm至0.04mm,優選為0.025mm。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三層16的厚度為該第二層14的厚度的50倍至13倍。該第二層14用於粘著該第一層12及該第三層16。
該第一層12位於該第二14層上,且該第一層12由聚碳酸酯型聚氨酯(polycarbonate-polyurethane)溶液所固化而成。在本實施例中,該聚碳酸酯型聚氨酯(polycarbonate-polyurethane)溶液的固含量為10重量%至20重量%,優選為12重量%至13重量%,且粘度為2000cps至3000cps,優選為2500cps。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層12的厚度為0.01mm至0.04mm,優選為0.025mm。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層14的厚度與該第一層12的厚度相同。然而,可以理解的是,該第二層14的厚度也可以不同於與該第一層12的厚度。該第一層12的耐磨性較高,其為抗磨層,用以保護該積層複合材料1。
參考圖7,顯示本發明積層複合材料的另一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本實施例的積層複合材料1a與圖6所示的積層複合材料1大致相同,其不同處如下所述。本實施例的積層複合材料1a的立體網布22a僅具有所述纖維223,而沒有該頂層221及該底層222。因此,在本實施例中,該粘著層20直接位於該立體網布22的所述纖維223的一表面上。
參考圖8,顯示本發明積層複合材料的另一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本實施例的積層複合材料1b與圖6所示的積層複合材料1大致相同,其不同處如下所述。本實施例的積層複合材料1b的樹脂表面層18a為單層結構,而非三層結構。可以理解的是,該樹脂表面層18a也可以是雙層結構。
上述實施例僅為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及其功效,並非限制本發明,因此本領域技術人員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改及變化仍不脫本發明的精神。本發明的權利範圍應如所附的權利要求書範圍所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