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學好32式太極拳4大關鍵要素及10個要點

2025-07-26 03:40:09

  目前最受歡迎的太極拳是32式太極拳也是簡化太極拳典範套路之一,當然對我們也有非常好的健身作用,但是今天太極拳小編不是要講32式太極拳的養生功效,而是如何學習32式太極拳,對於初次學習32式太極拳的人必須現從一些簡單的動作學起,還要掌握32式太極拳的關鍵要素及要點,下面通過本文介紹希望大家會有所學習了解。

  學好32式太極拳的關鍵要素

  1.松

  「松」,是32式太極拳的第一要義,是最本質的東西,貫串於始終,並且練拳時要松,發勁時也要松,它是所有技術行為的出發點。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區別於外家拳,才能練出獨有的彈簧勁。

  當年有人曾問過澄甫師祖:「未見您用多大勁,何以將人發出那樣遠,打得那樣乾脆呢?」回答說:「我是松著勁打的!……」也有人問過少侯師祖:「您發勁時是松鬆軟軟的樣子,如這樣子還能有勁嗎?」回答說:「就是因為松鬆軟軟的,打出的勁才非常大呢!」那末怎樣去練鬆勁呢,首先在練架子時松。

  可見,松在太極拳的練習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產生巨大的作用。

  練架子時每一個動作,都要使全身九大關節掌、拳、肘、腕、肩、腰、膝、腳鬆開來,而在定勢時更要注意松。每個式子放鬆開以後,再接著往下練。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每勢在運行時要引導梢節往根節松,定勢時則是反過來從根節引導著往梢節松。最後達到內外皆松,不但筋骨鬆了,肌肉鬆了,連內氣和精神也鬆了,這才是真正的「松」。而這一切主要是以意為之,沒有明師指點和較長時間的鍛鍊,是難以做到的。

  另外,要知道區別「松」與「懈」。「松」是神舒體靜,但勁不丟,不但關節是開啟著的,肌肉也是舒展的,功夫到家後有一種蓬鬆的感覺;而「懈」則表現為精神委頓,勁全無,不但關節是閉合的,而肌肉也是萎縮的。習練者不可不深察之。

  對於兩字的區別,大家要加以認識,不能走進誤區。

  2.圓

  「圓」,對於32式太極拳而論,既是體,又是用。就內含陰陽魚的太極圓圈看,它是體,太極拳運行用勁的情況,與太極圓形相合,太極拳每一動作的起落旋轉,開合虛實,都是圓圈所構成,這也正是太極拳由此得名的緣故。

  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卷首《太極圖弄圓歌》中說:「我有一丸,黑白相和。雖是兩分,還是一個。大之莫載,小之莫破;無始無終,無右無左。八卦九疇,縱橫交錯;今古參前,乾坤在座。……」整個太極拳運動,就是陰陽互根而不斷變化消長的過程,太極拳的圓圈,大致有平圓、立圓、斜圓、大圓、小圓、雙S圓、圓中圓等,也即是「亂環術法」。

  而就太極拳圓形運動剛柔相濟、虛實莫測、善發善化、善開善合、善動善靜、攻防兼備等方面來看,它又是用,而且是巧妙之用,所謂「妙手一著一太極,空空跡化歸烏有」,就是對太極拳運勁和技擊最高造詣的準確而又形象的描述。

  而圓圈的軸心和根本是腰上的尾脊骨,田兆麟師說:圓圈以尾脊骨為根本。這就充分說明腰脊勁越圓越小,周身之勁也就越輕靈奇巧,速度也就越快,也就越能顯示太極拳出神入化的功夫!

  3.正

  「正」,是太極拳立身運動之本,通常與「中」連在一起,叫「中正」,在習練拳架和推手、技擊中,無一時一刻可以離開它。

  《太極拳論》云:「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十三勢歌》云:「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頭頂懸」;《十三勢行功要解》云:「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這些都是強調立身中正的重要性。

  而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首先要頭容正直,頭頂懸,舌頂上顎,雙目平視,神凝於耳。其次,要注意雙肩的平齊松沉。第三,要松腰、收腹、斂臀。要想松腰,只須將腹部稍微一收即可。斂臀的方法是兩腿的股四頭肌稍用力,臀部前送使尾閭骨有向前託起小腹之意就行。

  做到了以上三點,立身中正的最關鍵之處「尾閭中正」也就能做到,因為這樣由頭頂百會到尾閭會陰的一條線自然就垂直了。太極拳的一切技術動作,如能都在立身中正的條件下進行,那末,自然神意安舒,支撐八面了。

  4.沉與輕

  「沉」與「輕」,一般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有輕,才有沉;有沉,才有輕。虛領頂勁,就是拳中對輕的要求;氣沉丹田,則是沉的功能。而「沉」與 「松」又有密切的聯繫,能松才能沉;不能松,也就沉不下去,只能流於「硬」與「浮」。

  從深層看,「輕」既是32式太極拳的入手功夫,又是32式太極拳的最高造詣與境界。從「輕」入手,可以避免僵硬之弊,而後一個「輕」,並非前一個「輕」的回覆,而是在更高階段上的升華!據筆者淺見,練太極功者要想臻至「輕」的造詣,必須做到技藝純熟,勁路順暢,神氣鼓蕩,內外合一,周身一家,剛柔相濟,知己知彼,得機得勢,捨己從人,圓活自如,才能達到輕靈虛無,變化無常,隨意所之的最高境界。

  32式太極拳的10個要點

  一、用意放鬆

  練習32式大極拳時要精神貫注思想集中,使中樞神經系統保持一定的緊張度,引導動作屈伸開合,使處處能符合要點要求,恰到好處,沒有過分或不夠的地方,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用意。

  放鬆是指全身肌肉,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下,除了維持運動速度和保持肢體位置所應有的緊張度外,儘量放鬆,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以節省體力。

  古人所謂「用意不用力」的不用「拙力」,就是指這多餘不必要的力而言。能用意放鬆,就能更好地使經絡寬暢氣血流通,有利於內勁的增長和增進身體健康。

  二、連綿不斷

  練習32式大極拳時一勢一式,要像「長江大海」一樣,一浪接一浪地連綿不斷「滔滔不絕」。

  成式時動作雖略有停頓而意識仍然不停,下一勢緊接著上一式,在兩者之間可用小圈圈來貫串銜接。所謂小圈圈,實際上就是古人所說的「往復須有摺疊」的摺疊。

  有摺疊來來去去就沒有斷續的痕跡。這樣才能達到連綿不斷一氣呵成的要求,給鍛鍊者以十分舒適的感覺,提高了鍛鍊興趣;在技擊上也就能達到「運勁如抽絲」、「斷而復連」、「斷而能接」、「不丟不頂」、「有縫即滲」的要求。

  三、周身完整

  練習32式大極拳無論在做任何一個動作,或擺任何一個架式,都要做到周身能相隨相合地完整。

  所謂相隨就是古人所說的「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腰動腳動手動,眼光也隨著而動」的上下相隨;

  所謂相合,不僅要機體在形式上做到不同側的肩和胯,肘和膝,手和足相向或相背地有呼應著落的所謂「外三合」,更重要的是要求意識,呼吸和動作的相互配合,作到所謂意與氣合,氣與勁合的「內三合」。

  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周身一家」、「無有缺陷」的完整。在技擊上,也就是使對方沒有空隙可乘。

  四、分清虛實

  練習32式大極拳以分清虛實為入門第一步功夫。分虛實先要從大處著手。

  以下肢部為例:如全身重量寄於左腳則左腳為實,右腳為虛;寄於右腳則右腳為實,左腳為虛;進步時必先轉腰合胯,一腳坐實,一腳變虛而進。否則出步重滯,就不可能做到古人所說的「步隨身換」、「邁步如貓行」的要求。

  以軀幹部為例:斂腹吸息時,拿上下來說是腹虛而胸實,拿前後來說是胸虛而背實;拔背呼息時,拿上下來說是胸虛而腹實,拿前後來說是背虛而腹實。

  以上肢部為例;如以一手前伸為虛,則另一手輔助或平衡為實,所以在技擊上發勁放人,必須先在實手加意和用刀劈物必須在刀背加力一樣。

  這是大的方面,至於小的方面,則正像《十三勢說略》所說的「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軀幹、四肢、一手一腳以至一個指趾,無不有它的虛實存在,要在鍛鍊者自己悉心體會,由大而小,由面而點,逐步縮小。

  在技擊上則可結合推手,用「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的辦法來對付對方,達到古人所說「因敵變化示神奇」的境界。

  分清虛實,無論在練大極拳或推手,對於機體感受器靈敏度和中樞神經系統反應能力的提高,是極其有效的訓練。

  因此,它實際上也是增進機體健康的重要一面。

  五、斂腹含胸

  斂腹含胸是一個動作的兩個方面:斂腹是在吸息時將腹壁有意識地略為收縮,使和膈肌的收縮下降配合起來。

  含胸是緊接著斂腹,使胸部肌肉放鬆,胸骨正中第三四肋間隙玉堂穴和羶中穴中間,稍微有內吸的意思。

  這樣可使胸廓下部得到充分的擴展,有利於肺活量的增加。

  斂腹含胸時腹壓降低,丹田向上合抱,使內氣從尾閭沿脊柱往第四胸椎棘突間的身柱穴處提斂,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斂入脊骨」。

  斂腹含胸一般是在動作開始或轉換變化時行之,在技擊上是一個走化或蓄勢的動作。

  對初學的人來說,只能先從外形的斂腹含胸著手。結合呼吸的提斂內氣,可以留在後一步來做,避免發生偏差。

  六、拔背頂勁

  拔背頂勁也是一個動作的兩個方面:拔背是在呼息時使兩側背部的肌肉群,如棘肌、半棘肌、骶株肌等。

  由下而上地依次拉伸一下,然後豎起身軀,則在脊柱第四胸惟棘突間的身柱穴處,就有往上拔起的感覺;頂劫是緊接著拔背,由頭棘肌的作用,松松豎起頸頃,抬頭向前平看,頭頂百會穴處有凌空頂起的意思。

  拔背頂勁時,可使由斂腹含胸時提斂至脊骨身柱穴處的丹田內氣,再從身柱穴沿督脈上升到百會,經前頂、神庭、印堂而到齦交,由舌抵上顎的作用,接通任脈承漿,再沿任脈而下,回歸小腹。

  這時丹田落歸原位,膈肌上升、恢復原來隆凸狀態,腹部內壓力增加,腹肌放鬆而有飽滿舒暢的感覺,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氣沉丹田」。

  這裡應該注意的是:氣沉丹田是配合著拔背頂勁的動作,並不單獨存在,是意識引導丹田內氣的作用,不是用力屏住呼吸住下硬壓。

  拔背頂勁,一般是在動作的終了或成定式時行之。在技擊上是一個防勁的動作。

  七、松腰收臀

  32式大極拳以軀幹帶動四肢,而軀幹的轉動主要在於腰脊部的旋轉靈活。

  所以古人說「腰如車軸」,又說「腰為纛」,「腰為主宰」,同樣說明了腰脊部的重要作用。

  松腰就是要在放鬆腰部四周肌肉群的前題下,使兩脅肋部往下松塌,而又有向前抱合的意思。

  所以武禹襄把它稱為「護肫」。能松腰腰脊才能轉動靈活、上下不相牽掣,重心降低,兩腳有根而下盤穩固。

  收臀是在松腰的同時,有意識地使臀部稍微往裡收縮,使臀部和腰背部基本保持在一個曲面上,而不向後凸出。

  能松腰收臀,才能使脊柱直豎,尾間中正,起到像大纛旗和力向盤一樣的指揮作用

  八、沉肩垂肘

  沉肩是在放鬆肩關節的前題下,有意識地使上臂往下松沉,所以又稱松肩。垂肘是緊接著沉肩,使肘關節保持適當的彎曲度,肘尖尺骨鷹嘴突處向下沉垂,所以又稱沉肘。

  沉肩垂肘可以幫助拔背頂勁和坐腕伸指的形成。在技擊上肘關節保持微曲,能合乎古人所提出的「勁以曲蓄而有餘」的要求,對出勁的能否乾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九、坐腕伸指

  坐腕是當手臂前伸時,腕關節放鬆而大陵穴處有向下塌垂的意思,這樣就能使手掌上翹好像坐在手腕上一樣,因此稱它為坐腕,或稱塌腕。

  伸指是緊接著坐腕,趁手掌上翹之勢,五個手指舒松地伸展一下,使丹田中充盈的內氣,能毫無阻礙地循著三陰經脈,平均地貫注到五個手指,古人所說的形於手指」,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技擊上,坐腕伸指雖然已是放勁的最後一個動作,但是它和「沉肩垂肘」、「拔背頂勁」是相互銜接、相輔相成,而不能孤立地分割開來的。

  十、緩慢均勻

  練習32式太極拳要用意識引導動作,配合呼吸。所以練習時特別要注意緩慢均勻。

  緩慢則一式一勢沒有一處不可著意揣摩,沒有一處能被輕易滑過,古人所謂「處處存心揆用意」的知己功夫,就是這樣練的。

  均勻則呼吸自然,漸能逐步協調細緻,達到細,長、深,足的要求而沒有喘息、憋氣的弊病。

  能緩慢均勻,才能逐步做到上述種種要點的要求,符合古人對大極拳能在「動中求靜」的評價,也符合古人對練大極拳者提出要「視動猶靜」的高標準要求。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的相信介紹之後,相信大家對於學好32式太極拳的要素及要點有著非常深刻的了解了吧!只要大家喜歡32式太極拳,就一起投入到練習當中,相信通過學習,都可以得到提高,太極拳注重修身養性,我們就要遵循這一原則來使我們的身體素質得到加強。

同类文章

太極拳24式視頻分解教學

 太極拳24式視頻分解教學

簡化24式太極拳16-17 吳阿敏24式太極拳

簡化24式太極拳16-17 吳阿敏24式太極拳

24式太極拳線路圖

24式太極拳線路圖24式太極拳行拳線路圖

簡化24式太極拳13-15 吳阿敏24式太極拳

簡化24式太極拳13-15 吳阿敏24式太極拳

24式簡化太極拳簡介和動作要領

        也叫簡化太極拳,是國家體委(現為國家體育總局)於1956年組織太極拳專家汲取之精華編串而成的。儘管它只有24個動作,但相比傳統的太極拳套路來講,其內容更顯精練,動作更顯規範,並且也能充分體現太極拳的運動特點。     演練太極拳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心靜體松。所謂「心靜」,就是在

簡化24式太極拳11-12 吳阿敏24式太極拳

簡化24式太極拳11-12 吳阿敏24式太極拳

24式太極拳分解教學

第一節 24式整套動作演練   拳譜           看視頻學太極拳有一定難度,但只要邊看邊想,看著老師的動作,心裡就跟著比劃著,這樣多看幾遍,老師的動作就慢慢的變成了你的動作, 所以要邊看邊想,想著是自己在打。 24式太極拳是國家的重點推廣套路,適用於各大型的活動和比賽,所以學好24式太極拳不

簡化24式太極拳分解教程9-10 吳阿敏24式太極拳

簡化24式太極拳分解教程9-10 吳阿敏24式太極拳

二十四式太極拳正面演示帶口令

二十四式太極拳正面演示帶口令帶口令 一、起勢 二、左右野馬分鬃  三、白鶴亮翅     四、左右摟膝拗步  五、手揮琵琶   六、左右倒卷肱   七、左攬雀尾八、右攬雀尾       九、單鞭   十、雲手   十一、單鞭   十二、高探馬   十三、右蹬腳   十四、雙峰貫耳十五、轉身左蹬腳  

24式太極拳基本動作

24式太極拳基本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