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支撐是什麼?太極拳如何做到八面支撐?
2025-05-03 22:55:24
太極拳各門派身法要求的實現大多靠八面支撐來實現,八面支撐,是通過意念引導身體四肢的對拉互爭而實現的,是太極拳一項十分重要的要求。雖然「八面支撐」這個概念對於練習太極拳來說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現有的太極拳理論中關於八面支撐的理論很少,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太極拳八面支撐的相關知識吧。
什麼是八面支撐?
八面支撐由氣勢形成,氣勢又使八面支撐更加渾圓。氣勢、八面支撐是完滿實現了各家太極拳的身法要求而產生的,因此,講八面支撐,就不能不說到太極拳身法。
縱觀太極拳各家身法要求,其實都是要身體各個部位的上下、前後、左右、內外等不同方位的對向用力,使肢體放長,身體支撐八面,產生出太極拳的勁。如:軀幹上下的對向拔長:頭頂項豎,松腰沉氣;軀幹前後的對向撐拔:含胸拔背;四肢相向的撐長拔伸:肩沉肘墜,胯開膝屈。在意識調控下,逐漸產生傳統上稱謂掤勁的太極勁,從而達到技擊健身等目的。
人體肌肉具有伸展性、彈性和粘滯性。肌肉在外力牽拉或負重的作用下可以被展長,這是伸展性,外力取消時又能恢復原狀,稱之為彈性。太極拳正是利用肌肉這一特性,在意識的調控下,通過肢體之間的適度對向用力,使肌肉、骨骼產生對拉互爭的運動,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彈性,增強肌肉的收縮力,在突出用意的調控和綿緩鬆柔的狀態下,練出的是一種有彈性的勁,太極拳稱作繃勁。
太極拳如何做到八面支撐?
做到「八面支撐」有形體要求、意念要求和精神要求。先說形體要求。八面支撐,必須建立在中定的基礎上。《太極拳釋名》說:「十三勢者,分掤、捋、擠、按、採、捌、肘、靠、進、退、顧、盼、定也。」王宗嶽《太極拳論》說要「不偏不倚」、「立如稱準」,講的是中定。何謂中定?重心即太極拳所說的中定,不偏謂之中,不倚謂之定。十三勢當以中定為主,由定生勢,以勢入定,在中定的基礎上然後談得上八面支撐,八面支撐不能離開中定。
頂頭懸、尾閭收是上下爭力,前推之力必有後撐是前後爭力,定勢的三尖對正,前落之腳必須與後足蹬力同時到點。內三合要內不動外不發,外三合要上下相系、同起同落、相對相照、同松同緊等。
頂頭懸、尾閭收,即頭部百會穴上領和尾閭骨向裡回收上下對拉,身軀中正,重心下降,平衡穩定,使人有安定舒適的感覺。頂頭懸起,兩臂繃開,自有支撐八面的風度。上下一條線,即百會穴與會陰穴對正,上身則無傾斜之弊,進而肩井穴與湧泉穴對準,從頭到足形成垂直之勢,猶如旗豎起,立身挺拔,精神抖擻,要有頂天人地的意念。通過頂天入地,上下對拉,向前之力必有後撐,左右延伸,八方放射的意念鍛鍊,渾元之氣必生,氣貫全身而達八面支撐。
「空」「松」是追求氣勢的基礎條件,事實上「空」「松」是追求八面支撐的必須條件,有八面支撐才有圓活,「圓活是離不開「空」「松」這個先決條件的。如果習者的肌肉骨節還未達到一定程度的「空」「松」要求,「圓活」也就無所企及。而達到了「圓活」的要求,空松才能極盡其妙。」內三合外三合,跟「八面支撐」是有關係的。這是傳統的說法,只不過沒有一語道破,其實就是為了達到「八面支撐」的目的。外三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其實質是四肢的根節、中節、梢節三大關節左右交叉相合,肩與胯合,即上肢根節與下肢根節左右交叉相合;肘與膝合,是上肢中節與下肢中節左右交叉相合;手與腳合,是上肢梢節與下肢梢節左右相合。
外三合不在外形,全憑心意用功夫,就是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這就進入了內三合的境界,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需要明白:外三合是由內三合而達到的。外三合、內三合,統稱六合,即上下、前後、左右六面合力,周身一家,形成一個圓球體,合力為「0」。這個球體去擊人,擊到身上的雖然是一個點,但這是面中點,全力都集中到了這個點上,這個點就有穿透力。
太極拳修煉就要增強這個氣場感覺,強化它,使感覺氣場的漸至靈敏而階及神明。一語破天機,聽勁、懂勁和神明之形成,全在「場」中求也,也就是氣勢的作用。 「氣勢是由人體內在功夫決定的。氣勢的大小,是衡量一個人太極拳功夫深淺的重要標誌,氣勢越大功夫越深,即所謂「太極拳不在樣式而在氣勢,不在外面而在內」習者平日裡進行行功實踐,對於氣勢的追求是不可忽視的。氣勢的質量,具體表現為太極渾圓勁。太極渾圓勁是周身八面支撐而形成的,渾圓勁是充滿氣的太極拳。太極拳練到一定程度,前掤、後撐、上領、下沉、丹田之氣充盈周身,做到人身處處皆太極,平時處於鬆柔狀態,遇到緊急情況也可一觸即發,太極渾圓勁就是在日積月累的行拳盤架的過程中逐漸產生的,其中,八面支撐的要求就不可須臾背離,一舉手一投足,都要求八面支撐,不可草草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