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四叢是誰?結局如何?
2023-04-01 19:29:43 6
了解三國的人都應該知道,在三國時代走向後期的時候,東吳以及蜀國的勢力逐漸的被削弱,而魏國的勢力卻在逐漸的壯大,並且慢慢的吞併了其他的地方,天下最終也成為了魏國的所屬,雖然說最後曹魏成了司馬家族所有,但是魏國的壯大是離不開魏國的那些能人異士的幫助,其中就有魏國四聰的幫扶,魏國四聰分別是夏侯玄、諸葛誕、鄧颺、田疇,古代人對「聰」的定義是明哲之士,但是有人會問,郭嘉作為魏國最強的謀臣,為何沒有被列入魏國四聰的行列,其實關於這一點是很好理解的,郭嘉作為曹操手下的鬼才,對於曹操平定北方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魏國四聰之所以不包括郭嘉,是由於郭嘉屬於謀臣的行列,和四聰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在魏國,存在很多比魏國四聰的智慧更加強的謀臣存在,那麼關於魏國四聰有什麼故事呢,本文就來為大家進行詳細的介紹一下。

魏國四聰之諸葛誕(諸葛亮的弟弟)
諸葛誕簡介
諸葛誕字公休,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魏國將領,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蜀漢丞相諸葛亮的族弟。在魏官至徵東大將軍。曾與司馬師一同平定毌丘儉、文欽的叛亂。之後因與被誅的夏侯玄、鄧颺交厚,且見到王淩、毌丘儉等人的覆滅而心不自安,於甘露二年(257)起兵,並得到東吳的支援,但於次年被鎮壓,諸葛誕被大將軍司馬胡奮所斬,夷三族。諸葛誕麾下數百人,全部拒絕投降而被殺。
諸葛誕為何被稱為「狗」
諸葛瑾、諸葛亮以及諸葛誕被稱為諸葛三兄弟,其中諸葛瑾效忠於東吳,而諸葛亮效忠於西蜀,諸葛誕效忠於北魏,諸葛亮被稱為龍,諸葛瑾被稱為虎,而諸葛誕被稱為狗,但是這裡的狗並不是罵人的意思,而是效忠的意思,禍端在256年來了。諸葛誕的好友鄧颺、夏侯玄等先後被誅殺,所謂防人之心不可無,他在當地收買人心,又蓄養數千死士自保。

257年,司馬昭以皇帝的名義,升諸葛誕為司空,入朝任職。諸葛誕接得詔命後十分清楚,於是殺死支持司馬氏的揚州刺史樂綝(樂進之子),並派自己的兒子諸葛靚到東吳求援,然後徵集淮南將士正式倒戈。
司馬昭則親率大軍徵伐諸葛誕,並派王基、陳騫領兵圍困壽春。258年正月,壽春城中糧食枯竭,軍心不穩。2月,壽春城被攻克,諸葛誕在出逃時,被魏將胡奮手下士兵殺死。
回過頭去,說說納蘭這首詩。在我看來,納蘭是在為諸葛誕翻案,諸葛涎以魏國重臣的身份投降吳國,世上對他的褒貶不一,納蘭認為諸葛涎他背叛的不是魏朝,而是司馬氏篡位之後的晉朝,他希望藉助吳國的兵力去為曹氏政權復仇。所以他覺得後人把諸葛涎比喻成狗,有失公平。
作為一個滿族人,能不受歷史定論左右,用自己的視角去評論歷史的人物,發表屬於自己的意見,實屬難能可貴。
但是,畢竟是滿人,對博大精深的漢文化還是略顯力不從心,其實史上稱諸葛涎為狗也沒有貶責之意,相反是讚揚他忠誠和機智。
儘管,諸葛誕被誅滅三族,但有一子留在吳國,就是奉父命到東吳求援的諸葛靚。幸虧堂哥諸葛恪早在253年就被夷滅三族,否則可能連諸葛靚也得死。

諸葛誕的藝術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司馬昭陰謀代魏,譴賈充試探諸葛誕態度。諸葛誕厲絕反對。賈充回京告變。司馬昭暗通揚州刺史樂綝準備討伐。諸葛誕奪揚州、殺樂綝,譴子為質降吳,結外援。發檄文舉兵討伐司馬昭。司馬昭分重兵圍困壽春城。諸葛誕城內糧絕,軍心散變。突圍逃走時,被胡奮所殺。諸葛誕麾下數百人,決意不降赴死 。後人有詩讚曰:忠臣矢志不偷生,諸葛公休帳下兵,《薤露》歌聲應未斷,遺蹤直欲繼田橫!」。
魏國四聰之鄧颺(鄧禹後人)
鄧颺簡介
鄧颺字玄茂,南陽新野人,曹魏大臣,臺中三狗之一。東漢名將鄧禹之後。權臣曹爽的親信之一。
鄧颺為人貪財好色。曾許諾授臧艾官職,其以父親的侍妾送與鄧颺,所以京師為之語:「以官易婦鄧玄茂。」
正始十年(249年),曹爽兄弟陪同皇帝曹芳到明帝高平陵掃墓,此時司馬懿發動政變,封鎖洛陽城和接管曹爽和中護軍曹羲的軍隊。曹爽兄弟最終都決定向司馬懿投降。事後曹爽被控告謀反,鄧颺等黨羽與曹爽一同被捕,被指控與曹爽同謀,其後被誅殺、夷三族。
鄧颺是怎麼死的
正始十年,曹爽兄弟陪同皇帝曹芳到明帝高平陵掃墓,此時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封鎖洛陽城和接管曹爽和中護軍曹羲的軍隊。曹爽兄弟最終都決定向司馬懿投降。事後曹爽被控告謀反,鄧颺等黨羽與曹爽一同被捕,被指控與曹爽同謀,其後被誅殺、夷三族。

歷史對鄧颺的評價
傅嘏:「鄧玄茂有為而無終,外要名利,內無關鑰,貴同惡異,多言而妒前;多言多釁,妒前無親。」[10]
楊偉:「颺、勝將敗國家事。」
王肅:「此輩即弘恭、石顯之屬,復稱說邪!」
王廣:「曹爽以驕奢失民,何平叔虛華不治,丁、畢、桓、鄧雖並有宿望,皆專競於世。」
伏滔:「鄧禹卓茂無敵於天下,管幼安不勝龐公,龐士元不推華子魚,何鄧二尚書獨步於魏朝,樂令無對於晉世。」
蘇轍:「何晏、鄧颺導其源,阮籍父子漲其流,而王衍兄弟卒以亂天下。」

魏國四聰之夏侯玄
夏侯玄生平
在政治上,他提出「審官擇人」、「除重官」、「改服制」等制度,司馬懿認為「皆大善」。此後夏侯玄因捲入謀殺司馬師的陰謀之中而被司馬師殺害,慘遭夷滅三族之禍。
夏侯玄有一次靠著柱子寫字,當時下著大雨,雷電擊壞了他靠著的柱子,衣服燒焦了,他神色不變,照樣寫字。而賓客和隨從都跌跌撞撞,站立不穩。
當時的人評論夏侯玄好像懷裡揣著日月一樣光彩照人,李豐精神不振的時候,就像玉山將要崩塌一樣。
夏侯玄被逮捕時,鍾毓任廷尉,他弟弟鍾會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這時趁機對夏侯玄表示狎暱。夏侯玄說:「我雖然是罪人,也還不敢遵命。」經受刑訊拷打,始終不出一聲,臨到解赴法場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夏侯玄的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夏侯玄形象與正史相似。是曹爽的親族,魏徵西將軍,鎮守雍州。曹爽被殺後,夏侯玄被司馬懿調回洛陽,改任太常。後司馬師專權,魏帝曹芳將血詔偷偷授予夏侯玄、李豐、張緝三人,圖謀徵討司馬師。三人在宮門處被司馬師帶人攔截,搜出詔書,皆被腰斬於市,夷滅三族。
夏侯玄在文學上的成就
夏侯玄在文學上頗有造詣,著有《樂毅論》,因後來為「書聖」王羲之所書寫而傳於天下。與何晏、王弼二人同屬當時社會所稱的「士派」。
據《隋書·經籍志》載,夏侯玄有文集三卷(《唐書·經籍志》作二卷)已佚。今存有《時事議》、《答司馬宣王書》、《皇胤賦》、《樂毅論》、《肉刑論》、《答李勝難肉刑論》、《辨樂論》、《夏侯子》等文,在《藝文類聚》及《全三國文》均有記載。

魏國四聰之田疇
田疇簡介
田疇,字子泰,右北平無終(今河北省玉田縣人,現玉田縣為古無終國)人,東漢末年隱士。好讀書。初為幽州牧劉虞從事。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徵烏桓時投曹操,任司空戶曹掾。因為嚮導平定烏丸有功,封亭侯,不受。後從徵荊州,有功,以前爵封之,仍不受,拜為議郎。建安十九年(214)去世,年四十六。
田疇定烏丸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徵烏丸。還沒到烏丸就派使者召田疇。田疇催促門人儘快準備行李。門人不解的問:「以前袁紹父子仰慕您,屢次前來請您,您沒有去。這次曹公就派了一個使者來,您就迫不及待,唯恐趕不上了,這是為何?」田疇笑著說:「這您就不知道了。」到了曹操軍中,拜為蓚縣縣令,田疇沒有去上任,而是隨大軍到了無終。
當時正當夏季,雨水多,路上低洼難以行軍,而敵人又謹守要塞,曹大軍寸步難行,曹操很煩惱。田疇說:「這條路在夏季常常積水,淺處不能通車走馬,深處又載不動船隻。原先的北平郡在平崗縣,從盧龍塞直通柳城;從光武帝建武年間以來,斷絕近二百年了,但還是有隱蔽的小路可行。現在敵將正在通向無終的路上,肯定不進而退,毫無準備。如果我們率軍悄悄返回,從盧龍口越過白檀,路又近又好走,乘其不備,蹋頓可擒。」

曹操讚賞,就帶領軍隊返回,並在路旁豎起大木頭,寫上:「現在夏季,道路不通,等到秋冬兩季再進軍。」烏丸偵察兵看到,相信曹軍已走。曹操命令田疇帶領他的部下作嚮導,走上徐無山,過了盧龍,經過平崗,登上白狼城,離柳城二百多裡時,踏頓這才警覺起來,親自上陣,袁尚、袁熙與蹋頓、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帶數萬騎兵來戰。
由於一路上翻山越嶺,兵士大都輕裝簡行,所以當時曹操「車重在後,被甲者少」,而烏丸軍隊數量眾多,以至於曹操左右皆懼。關鍵時刻,張遼要求主動出擊,最終大破烏丸。(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遼東單于速僕丸及遼西、北平諸豪,棄其種人,與尚、熙奔遼東)自此,烏丸平定,三郡收復。
北徵烏丸,如果沒有田疇,可以說曹操必將是無功而返,而烏丸也不會被平定,曹操的「安內必先攘外」的戰略也就無法實現,因此田疇功勞最大,所以曹操把田疇從一個縣令直接封侯,並封邑五百,雖然田疇沒有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