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盤狀結構,星系與太陽之間,有何相似之處?
2023-03-31 10:33:55
是盤狀結構。星系和太陽有什麼相似之處?
天文在線
1584002715星系可能只是一個具有超大質量的原始行星盤(中心的「凸起」是「太陽」的開始)嗎?如果是這樣的話,理論上在銀河系中心有一個黑洞,在太陽中心有一個小黑洞的可能性嗎?
如上所述,螺旋星系與原始圓盤有某些相似之處,例如它們的圓盤形狀在這兩種情況下,圓盤形成的物理過程是相同的:塌縮形成星系的物質和塌縮形成恆星或行星的物質必須保持角動量這樣,將形成盤狀結構。事實上,盤結構的形成是天文材料的一個共同特徵:行星周圍的環、黑洞周圍的吸積盤、原行星盤和螺旋星系盤都是角動量效應的例子。
圖1:藝術家對原始行星盤中形成的行星的描繪人們認為中心恆星和行星是由相似的材料形成的。這些天體之間的成分差異可能為行星的實際形成提供線索。(照片來源:美國宇航局帕特·羅林斯)
不幸的是,這種相似性並不意味著在太陽中心有一個小黑洞黑洞可以被視為密度無限的時空區域。然而,最好的太陽模型顯示,太陽的中心密度約為每立方釐米150克,這遠遠不是無窮大。此外,比太陽小的物質對周圍的太陽物質施加強大的潮汐力(黑洞越小,潮汐力越強)沒有證據表明有如此大規模的騷亂最後,我們對黑洞形成機制的理解不包括在恆星中心形成微型黑洞的方法——這樣的黑洞一定是大爆炸的殘餘(或者是由我們尚未預測的機制形成的),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建立一個新的恆星形成理論。
圖2:人類拍攝的第一張黑洞照片和事件視界望遠鏡
拍攝的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照片。總之,在太陽中心出現黑洞的可能性極小。
圖3:旋渦星系及其壯觀的旋臂(來源:美國航天局/歐空局)
然而,天文學家確實相信在大多數星系的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這裡的超大質量大約是太陽的幾百萬倍)這些超大質量黑洞在星系的形成和穩定星系盤中起著重要作用。
圖4:美國宇航局用一個核光譜望遠鏡陣列捕獲了NGC 1068螺旋星系,它位於距地球4700萬光年的塞塔斯這張照片顯示了可見光和x射線,它們來自銀河系中心一個活躍的超大質量黑洞。
相關知識
銀河(英文:galaxy),日文漢字翻譯為galaxy,但中文銀河特指Galaxy源自希臘語「γ α λ α ξ α」(加拉帕戈斯)廣義地說,星系是指由無數恆星系統(當然包括恆星本身)和塵埃(如星雲)組成的作業系統提到我們的銀河系,它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包含恆星、星團、星雲、氣體、星際物質、宇宙塵埃和暗物質,並受重力束縛,通常距離數百萬光年或更遠。星系平均有數百億顆恆星,是構成宇宙的基本單位。典型的星系從只有數千萬(10.7)顆恆星的矮星繫到擁有數萬億(10.12)顆恆星的橢圓星系,都圍繞著質量中心運行。除了單個恆星和稀薄的星際物質,大多數星系都有大量的多恆星系統、星團和各種星雲。
太陽或太陽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一個由熱等離子體和磁場交織而成的理想球體它的直徑約為1,392,000 (1.392 × 10 6)公裡,是地球直徑的109倍。質量約為2×1030千克(地球的333000倍),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是月球質量的27173913.04347826倍(2697.3萬倍)。從化學成分來看,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其餘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質量小於2%的重元素
參考文獻
1。維基百科全書
2。天文術語
翻譯:Marcy
作者:Kristine Spakkens
如果有侵犯相關內容,請在30天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並獲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